楊海林
一、反饋與矯正的一般原則
反饋是控制論的一種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統(tǒng)把信息輸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結果返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fā)生影響,起到控制作用。通過反饋,可以不斷地矯正偏向和失誤,逐步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說來,反饋與矯正有如下幾條原則。
1.適時反饋,及時矯正。在教學視導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兩種不正?,F(xiàn)象:一種是備課。教師根據(jù)主觀意識,提前幾天或幾個星期備課,個別的教師甚至將紙張發(fā)黃的陳舊教案拿到課堂上照本宣科,不考慮學生現(xiàn)有知識基礎和學習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結果怎樣呢?本來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內容教師在津津樂道,而學生難于理解掌握的內容卻蜻蜒點水,甚至根本沒有涉及,教師陶醉于少數(shù)優(yōu)生“熱熱鬧鬧”的發(fā)言,而多數(shù)學生一知半解。
2.真實反饋,準確矯正。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對反饋與矯正的效果起關鍵性作用。如果信息虛假或不全真實,那么教師就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況,也就不會采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教學實踐表明,要做到真實反饋,準確矯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獨立思考的優(yōu)良學習習慣。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這樣學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層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克服師道尊嚴的作風,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學習進步的甜頭。
再次,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教師在獲取信息后,應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矯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就題論題,就事論事,否則矯正就是低效的或無效的。
3.主動反饋,自覺矯正。反饋與矯正有良性與惡性兩類。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huán)往復的,即反饋—矯正—再反饋—再矯正。良性的反饋與矯正不論從知識、技能、智力、習慣、情感的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一種在不斷地解決老問題、提出新問題的過程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前進的教學活動;而惡性的反饋與矯正則是問題不斷重復堆積的微效或無效的教學活動。
要避免惡性循環(huán),師生雙方必須做到主動反饋,自覺矯正。因為反饋來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學兩個方面的問題,屬于教的問題,教師應注意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和收集,及時自覺矯正或調控,不能等待。屬于學的問題,教師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
再說,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必須靠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光有教師的主動性,而沒有學生的自覺配合,其結果仍然是惡性的反饋與矯正。當然,如果教師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同樣會是惡性的反饋與矯正。
二、反饋渠道與途徑
常規(guī)教學過程的備課、教學、批改、輔導、考試、評價就是教學反饋的主渠道,一般來說,反饋渠道與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備課時充分估計。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在備課時能預測到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運用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法。把問題解決在初發(fā)階段,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能得到較好的發(fā)揮。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應在教學實踐中勤于觀察與思考,逐步學會站在學生立場上思考問題,設計教案。
2.上課中勤于捕捉。上課是獲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師僅憑過去的經(jīng)驗或主觀愿望去估計是不行的,必須在課堂上認真觀察學生反應,及時調整教法。有的教師講授時不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態(tài),也不去聽取學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業(yè)或閱卷時才發(fā)現(xiàn)問題一大難,這樣就不利于及時反饋與矯正。
3.板演時注意收集。板演是學生暴露思維過程的重要渠道。對學生板演中暴露出來的錯誤,教師不僅要指出其錯誤所在,還要正確分析產(chǎn)生各種錯誤的原因,指出應該怎樣糾正錯誤,并在下次板演或作業(yè)中有意安排類似的練習,讓學生及時矯正。
4.答問中隨機提煉。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時,很容易暴露思維過程中的錯誤,或概念理解錯誤,或定理法則運用條件不足,或思維方法不對等。教師既要善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敢于提問,又要善于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的不同角度,隨機提煉出反映問題本質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問題,使矯正有的放矢。
三、矯正類型與方法
要使教學矯正效果好,必須準確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對癥下藥。經(jīng)過實踐,歸納起來大體有如下幾種矯正類型與方法。
1.少數(shù)人的問題個別矯正,群體性的問題集中矯正。在作業(yè)批改和試卷評閱過程中,要認真做好學生在每章每節(jié)練習或檢測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的記載,然后看哪些問題屬少數(shù)人的,哪些問題屬群體性的。屬少數(shù)人的問題不能集中矯正,只能利用課余時間或自習時間個別矯正,屬群體性問題要舍得花時間,集中在課堂上矯正,否則就會大面積影響或阻礙后繼內容的學習。
2.簡單問題立即矯正,復雜問題專題矯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觀察問題要敏銳,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和黑板上板演出現(xiàn)的問題要反應敏捷,快速作出判斷,哪些問題屬簡單問題,哪些問題屬復雜問題,屬簡單問題就立即當面矯正,屬復雜問題就專題矯正。如果當即矯正有困難,就選擇合適的時機矯正,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決某個復雜問題,沖淡了主題,更不能時機未成熟硬性解決。
3.關鍵性問題重點矯正,一般性問題自我矯正。例如列方程解應用題,對于不同類型的實際應用問題,根據(jù)題意找等量關系就屬關鍵性問題。?如若這一問題解決得好,其它問題便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關系”出了問題,就必須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矯正,至于設未知數(shù)、解方程就屬于一般性問題,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自我矯正。
(江西省豐城市豐礦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