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君
摘要 從多年從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成功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和提煉出10條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學原則,即:任務驅(qū)動性原則,講解與練習相結(jié)合的原則,演示與模仿相結(jié)合的原則,問題情景引導性原則,結(jié)合學科課程的原則,低坡度原則,小步子原則,及時反饋原則,個別指導原則,成功性原則。
關鍵詞 信息技術培訓;教學原則;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09)21-0015-0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to Explore Principles of Teaching//Ma Jun
Abstract The author sums up and to extract the 10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nciples from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for many years engaged in the suc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experience,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task-driven,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explaining and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demonstration and imitation, the principle of guiding problem by scenarios,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curriculum, the principle of low-gradient, the principle of step-by-step, the principle of timely feedback,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guiding, the principle of succes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er
Authors addres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ixi Cit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
對于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學原則,目前還很少有人進行專門的探討,而談論較多的是一般的教學原則,這在教育學教材都有闡述。由于信息技術培訓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僅僅遵守一般的教學原則是很不夠的。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尤其強調(diào)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實際操作才能達到。因此,應該挖掘出符合信息技術培訓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的教學原則。筆者從事信息技術培訓已有10余年,有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也有對中小學校長的培訓,從中總結(jié)和提煉出以下10條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學原則。
1 任務驅(qū)動性原則
任務驅(qū)動教學形式是信息技術教學中比較倡導的,但人們對任務驅(qū)動的理解并不相同。筆者在這里把任務驅(qū)動作為一條教學原則提出。任務驅(qū)動原則是指針對學生實際水平,把教學內(nèi)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教學過程就是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過程,通過這些具體任務的完成來達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目的。也就是說,任務驅(qū)動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來驅(qū)動教學的。堅持任務驅(qū)動原則有利于調(diào)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員掌握學習內(nèi)容,有利于激發(fā)和保持學員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員的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應用任務驅(qū)動教學與在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課中應用任務驅(qū)動的具體要求和做法是不同的。不能把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驅(qū)動要求與做法完全搬到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之中。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任務驅(qū)動的教學過程包括分解任務、提出任務、完成任務3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知識點和學員的實際把教學內(nèi)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任務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qū)W員提出這些具體的任務,使學員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引起極大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一切都要圍繞著完成這些任務進行安排,并使學員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學員的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 講解與練習相結(jié)合的原則
10年前,一些中小學計算機教師跟筆者談起他們參加一些省市組織的計算機教師培訓的授課情況,引起筆者探索怎樣成功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思考。他們參加培訓的講課形式是上午講下午練:上午教師不停地講,學員不停地記;下午學員自己按照記的筆記上機練習。這種形式很不好,下午練習時,教師上午怎樣講的很多想不起來,雖然記了筆記,但筆記不可能把教師的所有語言記錄下來。這樣,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很多。而下午多數(shù)又沒有輔導教師,所以難免產(chǎn)生急躁、厭煩的情緒。整個課程下來,多數(shù)學員都感到學的效果不好。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離開動手操作是掌握不了信息技術的。信息技術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技能。技能只有通過練習才能掌握。知道了,明白了,并不等于學會了,掌握了。知識到技能是有段距離的,這段距離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達到。因此,信息技術培訓必須要講解與練習相結(jié)合,而且講解與練習又不能間隔時間太長,要邊講邊練,講練結(jié)合。所以筆者在培訓時講一會兒,練一會兒,講一段,練一段。學員練習時,教師的講解還記憶猶新,容易學會,有利于鞏固。
3 講解、演示、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原則
講解、演示、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原則是指講解與演示相結(jié)合,演示與模仿相結(jié)合,模仿與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三結(jié)合原則。
一些學員反映,教材看了好幾遍,也沒有弄懂,而一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一個簡單的操作,教材往往要用大量的語言來描述和解釋,而實際操作也就是點擊幾下鼠標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單純用很多語言描述和解釋,學員還是不明白的現(xiàn)象。但如果在講解時能配之以實際操作的演示,那情形就不一樣了,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講解必須與演示相結(jié)合,講解必須建立在演示的基礎上,語言描述得再形象、再生動,也不如實際看到的更生動、更形象。講解與演示相結(jié)合,不僅有利于學員學懂,學會,教師也省去不少語言。
演示還要與模仿相結(jié)合,聽懂了,看會了,還不是真正的會,只有會用,才是真正的會。也只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才能體味到其中的道理、奧妙和意境,才能深入理解。而操作的最好方法就是模仿,只有能先照著老師教的去做,模仿會了,才能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去創(chuàng)新,去靈活應用。創(chuàng)新一定要與模仿相結(jié)合,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必經(jīng)之路。完成了模仿任務,才能創(chuàng)新。模仿不是目的,模仿是為了創(chuàng)新,所以在模仿的基礎上,鼓勵學員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利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中問題。
4 問題情境引導性原則
帶著問題去學,學得有勁,學得深入,學得自覺,學得積極。問題是動力,是導引。把教學置于解決問題性任務之中,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引導學員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引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啟發(fā)學員思維,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員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用語言,如學習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的相關課程時,說“我們學會了一輪圓月的升起和落下,那么月牙的升起和落下怎樣做呢”;也可以通過演示帶出問題,如學習完一輪圓月的升起和落下后,演示月牙的升起和落下,再問這是怎么做出的。
5 結(jié)合學科課程的原則
結(jié)合學科課程的原則要求在信息技術培訓過程中,要盡量聯(lián)系中小學的學科實際內(nèi)容來講,信息技術培訓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學教師學會應用信息技術于教學中,為教學服務,學會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中小學教師不僅要學會相應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把它應用到教學中。有的信息技術培訓,單純?yōu)榱藢W習技能而學習技能。如在學習Authorware制作課件中的移動圖標時,只是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的案例來教學,學員雖然掌握移動圖標的使用技能,但怎樣把它應用到教學中,卻不知所云。因此,在信息技術培訓中,如在課件制作培訓中,所舉的案例要結(jié)合中小學的學科內(nèi)容,這樣不僅使中小學教師掌握相應的技能,而且也學會應用該技能于教學中。
6 低坡度原則
低坡度原則要求難度不能過大,難度大了就會學不會,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學不會就等于沒學。但難度也不能過于低,過于簡單就會失去探求的動力。低坡度要求學習的目標和難度一定要與學員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相適應,難度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猶如摘樹上的桃子,如果伸手就能摘到,不會引起摘桃子的興趣;如果跳得再高也摘不到,那也不會對摘桃子感興趣;只有這個桃子是跳一跳夠得著的,才能愿意為之跳一跳。任務難易程度一定要適當,太易和太難都會影響學員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對于難度大的,如果學員缺乏相應的知識基礎,一定要先補上其基礎;如果基礎沒有問題,只是比較復雜,那么可以把難度分解,一小塊、一小塊地消化。
7 小步子原則
小步子原則與低坡度原則是相聯(lián)系的。低坡度必然要求小步子。在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中,小步子原則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教學原則,它是指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學習為后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后一步學習在前一步學習后進行。由于兩個步子之間的難度相差很小,所以學習者的學習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為了使學員學會,必然要低坡度,低坡度就要小步子。要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復雜問題分解成簡單問題。如在學習Authorware中的判斷圖標時,涉及分支和循環(huán)結(jié)構(gòu)等屬性設置,分支包括順序分支、隨機分支和計算分支等3種分支方式,循環(huán)結(jié)構(gòu)包括固定次數(shù)循環(huán)、條件循環(huán)和不循環(huán)3種循環(huán)方式。實踐證明,如果把這些屬性設置一次地性教給學員,則學員感到學時似乎明白,做時又感到好像一團亂麻,顧頭不顧腳,不知所云;而把每個屬性分解去學,每次學一個屬性,學會一個再學下一個,則學得明白,學得扎實。
8 及時反饋原則
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及時反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教學必須及時反饋,利用反饋實現(xiàn)調(diào)控,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及時了解學員學習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或者及時解決,或者調(diào)整下一步的策略和步驟。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學員的反應,學員是否聽懂了,是否看明白了。在學員練習時,可以巡回走動,或利用監(jiān)控系統(tǒng),查看學員的掌握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反饋可以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以免問題成型,以后再改正就困難了。
9 個別指導原則
學員的學習能力存在個性差異,有的學員學得很好,有的學員卻掌握得不好,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個別指導是很必要的。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掌握快慢與年齡的關系非常大。如在中小學校長培訓班中,學員的年齡差距就較大,年輕的20多歲,年齡大的50多歲,年輕的校長很快就學會了,而年齡大的校長還在那里琢磨……個別指導的前提一定是通過集中教學絕大多數(shù)都能掌握;如果集中講完一遍,絕大多數(shù)學員沒有聽懂,再給每個人個別輔導一遍,那就得不償失了,成了臺上損失臺下補,浪費大量時間,這是失敗的教學。如果出現(xiàn)集中講課大多數(shù)學員沒有掌握,那么應該通過再集中講授方式解決。對個別學員的個別問題可作個別指導。
10 成功性原則
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學會是能否繼續(xù)堅持學下去的關鍵。如果學不會,就會厭煩,就會失去學習下去的興趣。以上9條教學原則的最低目標,就是為了使學員學會。學得再多,如果沒有學會,也是等于零。寧可少學,但要學會。學的雖少,但學會了,總比學的很多但沒有學會要強得多。
成功性原則不僅要求教學中要使學員學會,獲得學習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使學員獲得成功感,即成功的滿足。所謂成功的滿足是指學員在成功的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喜悅、歡快的積極情感,即成功感。成功感與學習興趣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有著學習興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員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成功感恰恰是學習興趣形成和培養(yǎng)的核心因素,因此,從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角度,也要使學員學會,獲得成功,獲得成功的滿足。
以上10條教學原則是筆者根據(jù)多年來從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成功經(jīng)驗總結(jié)和提煉出來的,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配合的,構(gòu)成一個教學原則體系,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缺少任何一個都難保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