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航天器名用漢語拼音作為英譯存在不足。作者建議中國航天器名英譯應以意譯為主,并提出了航天器名意譯的原則,最后給出了中國全部航天器名的意譯建議。
關鍵詞:航天器名,漢語拼音,英譯,音譯,意譯
中圖分類號:N04;V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09)04-0040-04
一引言
2009年4月15日,中國成功發(fā)射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第二顆組網(wǎng)衛(wèi)星,也是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wèi)星。據(jù)中國衛(wèi)星導航工程中心負責人介紹,“北斗”導航衛(wèi)星的英譯名為COMPASS,其漢語拼音為Beidout。這是中國首次由官方公布航天器的英文意譯名。“北斗”是一星座名,為何被譯成COMPASS(羅盤、指南針),其中緣由將在后文作出解釋。
隨著航天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與國外進行航天器學術、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逐漸增多,為國外介紹中國航天活動成果及航天器研發(fā)實力的需求也日益頻繁。例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每隔一定時期要編輯出版中英雙語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簡介,向客戶介紹空間技術研究院實力的《產(chǎn)品與服務》(英文本)以及其他用于對外宣傳介紹的文字、聲像等材料。因此,如何準確、通俗易懂地翻譯航天器的名字,使外國人能夠一目了然,并通過航天器的名字了解中國的航天活動和相關的中國文化,已成為確定名稱必須考慮的因素。
在這次宣布“北斗”的英譯名為COMPASS之前,中國在航天對外交流事務中,航天器的英譯名都是音譯,即用漢語拼音。如“神舟”譯為Shenzhou,“資源”譯為Ziyuan,“東方紅”譯為Dortg—fanghong。有時為簡便起見,用每個漢字的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大寫)組成代號表示。如“神舟”用sz,“資源”用ZY,“東方紅”用DFH等。中國向聯(lián)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提交的國家報告和會議材料,以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英文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等資料,航天器的英譯名都用的是漢語拼音或代號。
二航天器名音譯的不足
航天器名用漢語拼音作為英譯名,對中國人來說,讀寫都很方便,但用于對外交流則存在三大缺點:
1不能反映航天器名字的內在含義
中國航天器名字的命名基本上遵循三個原則:
1)要體現(xiàn)航天器的功能或用途;
2)由二三字構成,符合漢語構詞規(guī)則;
3)要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特色。
所以,航天器的英譯名要反映其功能或用途,要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特色,而音譯——漢語拼音,則完全不能滿足上述要求。
例如,“資源”“風云”“海洋”“探測”等用漢語拼音分別表示為Ziyuan(ZY)、Fengyun(FY)、Haiyang(HY)、Tance(TC)。外國人不解其中之意,括號中的縮寫是一種代號,更讓人難以捉摸。尤其是像“神舟”這樣的名字,形意具備,含義豐富,表明這個航天器是飛船,不是衛(wèi)星,也不是深空探測器,它是一艘“神圣的船”“神奇的船…‘神州(中國)的船”,而Shenzhou這個譯名卻使“神舟”固有的光彩和聲韻丟失殆盡。
“嫦娥”“夸父”“天宮”“東方紅”等航天器名字蘊涵著“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大鬧天宮”“東方紅,太陽升”等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特色,分別用漢語拼音Chang'e、Kuafu、Tiangong、Dongfanghong表示,就完全掩蓋了名字原有豐富多采的寓意。
“嫦娥”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綽約多姿的美女,是中國版的月亮女神,音譯成Chang'e則表達不出任何涵義。將其按意譯為Lunar Goddess(月女神),則對外國人無論是拼讀還是理解,都要容易的多。
2容易出現(xiàn)一詞多義
用漢語拼音(不注四聲)寫成的名字,反演為漢字詞語,容易出現(xiàn)多義,例如Shenzhou可以讀作“神舟”,也可以讀作“神州”,二者極易相混。即使在國內,航天科技人員將“神舟”誤寫成“神州”也時有所見,何況外國人。將其意譯成Divine Vessel或Magic Ship則不會出現(xiàn)歧義。
不少航天器名寫成漢語拼音后會出現(xiàn)一詞多義,舉例如表1所示。
3漢語拼音不便于外國人認讀和理解
漢語拼音有自己的拼讀規(guī)律,特別是四聲,外國人一般很難掌握。
以Chang'e(嫦娥)為例,其中字母e與前面的字母g是分隔開的,不能連讀。而e單獨時是發(fā)[i:],[e],[ye],還是[a](國際音標),外國人很可能無所適從,最可能的是把Chang'e念成“唱歌”。
外國人習慣于自己的母語,不習慣漢語拼音,這種情況在其他領域也很常見。例如在教學領域,外國人來中國教中國學生學外語,中國學生的名字都有漢語拼音,但外國老師習慣不用,而給每個學生取一個外語名字,他好念好記。
漢語拼音讀不準有時還會引出笑話。
中國正在研發(fā)的太陽探測器“夸父”,名字源于中國童叟皆知的“夸父追日”的傳說。將“夸父”按漢語拼音譯成“Kuafu”,外國人只能“望字生義”。一次在國際空間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專家介紹了Kuafu方案時,一位加拿大專家豎起拇指說,你們這個探測器的名字真棒,叫Kongfu(功夫),很了不起。如果按名字的意思譯為Sun Chaser(追趕太陽的人),就可避免產(chǎn)生此類誤解,同時也可借“夸父追日”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三航天器名應以意譯為主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指出,詞語的外譯主要是給外國人看的,要以外國人能看懂為原則。因此,提倡在中譯外時應以意譯為主,建議除了人名、地名外,盡可能少用漢語拼音表示術語。
根據(jù)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以衛(wèi)星導航權威機構宣布“北斗”意譯為COMPASS為契機,茲建議今后中國航天器英譯名普遍采用意譯。意譯方便外國人拼讀和理解,有利于促進交流與合作。
航天領域飛行器名字采用意譯,并非始于“北斗”,而是“長征”運載火箭開創(chuàng)了先河。
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在20世紀80年代初闖國際航天發(fā)射市場時,就是以Long March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現(xiàn)代史,也是世界現(xiàn)代史上一樁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伴L征”這個詞經(jīng)愛德加·斯諾的報導后,也名揚海外。當年,“長征”火箭在國際范圍內一舉走紅,與其Long March的名字不無關系。至于“長征”的漢語拼音“Changzheng”及其縮寫詞“CZ”,國外鮮有人知,國內基本上也只在航天行業(yè)內使用。
四航天器名英譯的原則
筆者認為,航天器名英譯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英譯名應包含中文名表達和反映的含義,包括歷史事件或文化典故等;
2英譯名必須是名詞、動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例如:
“東方紅”本應譯為East is Red,由于這是一個句子,需將其轉化為名詞:Red East,但不能譯為East Red,這不符合英語語法。
3英譯名盡可能是一個英文單詞。如:
環(huán)境——environment,試驗——test,海洋——ocean,天宮——heaven(不用space palace)o
4在不得不用多個單詞構成時,應至多不超過3個。例如:
遙感——Remote Sensing,風云——Wind&Cloud。
5推薦使用“擴一縮”式命名及英譯。所謂“擴一縮”式,就是根據(jù)航天器的功能或用途等特征,將航天器名擴展為用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將這一概念譯成英文詞組,取詞組中每個單詞的頭一個或頭幾個字母組成縮略語,作為航天器的名字。這種命名及英譯方式的優(yōu)點是既有普通名詞的形式,又有明確的內容。
這種命名方式國外航天器常用。例如法國資源衛(wèi)星SPOT(斯波特)就是法文_systeme probatoire d'observation de la terre(對地探測與觀察系統(tǒng))的縮寫;美國軍用通信衛(wèi)星Milstar(軍事星)是military strategic,tactical and relay(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與中繼)的縮寫;歐洲航天局的月球探測器SMART(機敏)是small mission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echnology(小型先進技術研究任務)的縮寫。
日本對其2007年7月發(fā)射的月球探測器的英譯名就采取了這一譯式。該探測器本名是“輝夜姬”(日本版“嫦娥”)。英譯名沒有按“輝夜姬”的日語平假名音譯,而是將探測器名擴展為“月球學與工程探測器”,英譯為selenology and engineeringexplorer,取其縮寫詞SELENE為英譯名。這個單詞正是希臘神話中月女神的名字“塞勒涅”,達到一語雙關的效果。
現(xiàn)在來回答本文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
“北斗”指北斗七星,即天文學上的大熊星座。因七顆星分布成一大水勺的形狀,因此中國民間稱其為“勺子星”,而對應的英譯是Dipper(普通名詞指勺子)、Big Dipper或Ursa Major(天文學術語)。但這三個詞過于專業(yè),且都不能明確顯示“引路導航”的涵義?!巴倍?,指方向”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tǒng)習慣。將導航衛(wèi)星比喻為北斗,不一定能被其它國家的人所理解,為了使“北斗”的導航含義顯現(xiàn)化,將其引申為能指引方向的羅盤或指南針。這是譯成COMPASS的一種解釋。
另一種解釋是,按照“擴一縮”式英譯,將“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擴展為“中國全能定位與服務系統(tǒng)”,譯成英文是China omni positioning and—servicesystem,取其縮寫詞就是COMPASS,既是導航用的羅盤,又是中國的導航定位服務系統(tǒng),也具有一語雙關的特點。
五建議
迄今為止,在中國用英文撰寫的各種文件、資料和新聞報道中,中國航天器的名字都是用的漢語拼音。在航天界對用意譯代替音譯尚未取得共識,特別是尚未得到航天行政主管部門認同的情況下,建議采取保留音譯,增加意譯的過渡辦法,即在名字的漢語拼音之后加括號,括號內加注意譯名。例如Ziyuan(Resource),Dongfanghong(Red East),Change(Lunar Goddess)等,
音譯加意譯的做法已在2009年版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hina Academy 0f space Technolog)r》宣傳手冊中應用。建議在空間技術研究院編纂的《Products and sen,ices》產(chǎn)品指南及其他對外宣傳、交流用資料中應用,并進一步在航天領域的國際學術技術交流與合作中推廣應用。
現(xiàn)將筆者建議的中國航天器名字的英譯名列舉如表2所示,供討論指正。
參考文獻
[1]李清華,第二穎北斗衛(wèi)星成功入軌(新華社電)[N],北京青年報,2009—4—16(A2)
[2]朱毅麟,漫話航天器命名[J],科技術語研究,2005,7(1)
[3]朱毅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若干詞語解讀[J],中國科技術語,2008,10(2)
[4]劉青,談對外交流中的中文術語譯介問題[J],中國科技術語,2009,11(2)
[5]王兆耀主編,軍事航天技術[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6]江燕,日本的“月女神”月球探測器[J],國際太空,2006(1)
[7]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辦公室編,朱毅麟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hina Aeademy 0f Space Technology[M],北京:航天華彩圖像設計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