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边@充分表明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不少中學生對歷史課興趣不濃甚至不感興趣,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教科書本身存在著啟發(fā)和引導方面的缺陷,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水平,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采取“囊括”而不是“精選”的寫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單調(diào)、乏味的“怨學”情緒;第二,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灌輸現(xiàn)成的結(jié)論,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去進行“體驗”;第三,無論是教科書還是教學方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采用了“濃縮”中外通史的做法,把生動有趣的歷史變成了結(jié)構(gòu)單一的說教,對每件史實的發(fā)生、經(jīng)過和演變講述得相當簡略。由于歷史選材缺乏生動性,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特別是動手、動口能力方面又欠缺可行性的教學設計方案,因此,歷史課的教學往往變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的理論說教,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甚至不感興趣。為此,根據(jù)多年的歷史教學體驗,我認為歷史教學不僅要注重它的完整性,而且要有機地將興趣性的歷史“故事”注入其中,使興趣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進行“故事性”的歷史教學,將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或歷史事件進行“故事化”,以此引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歷史是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它本身就含有構(gòu)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故事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故事。我認為,一本好的教科書或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它都應該像一部好的電視劇本或影像一樣,能吸引觀眾如癡如醉,和角色一起進入劇情,使學生愛看愛聽。如果我們在講述歷史的同時,穿插生動的故事,除了能引發(fā)學生聽讀的興趣外,還可以使學生感受某一時代的特有氣氛,加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全面認識,增強歷史課的感染力,從而改變枯燥、沉悶、成人化的陳述,讓學生覺得歷史有趣。如講赤壁之戰(zhàn)時,孫劉聯(lián)軍利用火攻打敗了號稱百萬之眾的曹軍,可根據(jù)《三國演義》中孔明借箭、孔明借東風、華容道關羽放曹操等故事來擴展赤壁之戰(zhàn)的內(nèi)容,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當然,穿插生動的故事,決不意味著可以隨便編造,或者將文學作品中的野史、“戲說”之類的故事材料用在教學上。所穿插的故事必須以忠于史實為前提,否則就會產(chǎn)生歷史的誤導。
二、“故事性”的歷史教學,應從歷史的深度、趣味入手,才能發(fā)揮興趣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歷史的趣味是一種有深度的趣味。圍繞重點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把最重要的內(nèi)容,通過故事、情節(jié)、場面的表述方式,用流暢、生動的語言或筆調(diào)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歷史人物的描述,更要從深度入手。因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能起到對學生進行“做人道理”的教育。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說過,歷史教育關鍵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講做人的道理,第二條是講人類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條講歷代治亂興衰。在這三條之中,第一條是最要緊的。也就是說,學歷史首先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們堅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原則,通過知識載體,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通過把趣味的歷史深度呈現(xiàn)出來,才能讓學生體會故事的意義或者啟發(fā)學生思索,達到教育他們怎樣做人的目的。在中國的歷史中,有許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人物的感人事跡,諸如孔子的勤奮好學,屈原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霍去病居功不傲的可貴品質(zhì),張騫百折不撓的開拓精神,岳飛不計較個人得失、廉潔正直的人品,徐光啟虛心向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以及“責實求精”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等等。教學中若能把這些有血有肉的內(nèi)容講深講透,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了生動形象的做人方面的教育。
總之,興趣教學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基礎上的,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或提供不同見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共同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的教學過程中,感悟心靈的洗禮,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說,“道理”有機地融合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這樣,興趣教學才能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作用。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