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濤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2-01111-01
長期以來,人們看重的只是語文課在文化學習中的基礎地位,對語文課中的美育問題卻不怎么關心。人們往往把美育看作是實施德育、智育的一種手段,而很少注意美育的獨立價值。即使在教學中美育貫徹得比較好的教師,也往往缺乏理論的自覺。許多教師講課時生動有趣,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字、詞、句、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并未更多地考慮到文章的美和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一提起美育,人們想到的往往只是音樂、美術等藝術類科目。其實相比之下,美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
一、語文教學和美育的關系
葉圣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笨梢娬Z文教學是文化學習的基礎。早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通過神話故事的傳播來進行美的教育了,比如對火的敬畏,對上帝的贊美,對天地日月的崇拜,對風雨霄電的想像,等等。文字產(chǎn)生以后,語文課的美育功能便更顯著了。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繼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傳統(tǒng),而且要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并以此啟迪智慧,陶冶情操。
美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語文課中的美育內(nèi)容有高度的綜合性,課文內(nèi)容涉及美的各個領域和各種形態(tài)。語文教師如果注意到了這些內(nèi)容。稍加點撥,就會為學生打開一扇無比豐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門。
葉圣陶說:“欣賞文學要由老師指點門徑、給予暗示……單教學生逐句聽講,那么,縱使老師的講解盡是欣賞的妙旨,在學生只是聽老師欣賞文學罷了?!边@就是說語文課是師生共同的欣賞實踐。老師指給學生欣賞的“門徑”和相關的“暗示”,啟發(fā)與引導學生去揣摩語意、體味感情、發(fā)揮想像、理解思想,在反復的朗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美和思想的美。比如余光中《鄉(xiāng)愁》那種一唱三嘆的結構,又如何其芳《我為少男少女歌唱》抒情基調(diào)的單純和飛揚等。如果不去反復吟誦和體味,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美的。
語文課中的美學內(nèi)容恰好以深刻的理性色彩區(qū)別于音樂和美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例如,《秋色賦》中談到秋色之美是“因為它表示著成熟和繁榮,也意味著愉快和歡樂”,從而點出自然美的問題。這些穿插于文學作中的議論性文字,為美育增加了理性的色彩。
二、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中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義曾說:“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具有文學的感覺、藝術的感覺、美的感覺,要通過語文教育,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楊義曾把語文的作用歸納為三個“感覺”,就是在強調(diào)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感性特征”。
著名學者楊東平在《語文課,我們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將充滿人性之美、最有趣味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變成一種應試訓練”。他認為,語文應該是一門充滿趣味的學科。
語文教學中,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主要指能通過對文學語言的品味建構文學形象,感悟作品意蘊,從中獲得審美享受,并能對作品的成敗優(yōu)劣作出自己的判斷。第二,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文學作品的廣泛受力和精細辨識力。廣泛容受力主要是指學生能接納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精細辨識力主要指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能用審美化的閱讀方式去品味,去欣賞。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品位。
人格是什么?是善。人格美是一種道德美。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與健康人格的塑造密切相關。這種相關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促進人的感性發(fā)展進而塑造人的健康人格。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可以使人遲鈍、麻木的感情變得日益敏感和豐富,使人性得到升華。一個受過良好審美教育的人,在情感生活方面必然會有較高的品位。
其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促進理性和感性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進而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語文審美教育是溝通學生理性和感性的橋梁。比如在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上,由于受古詩影響,對花落淚、對月傷神,似乎成為一種情感思維的定勢,而如果把花開花落當作大自然的奇觀,把斗轉(zhuǎn)星移當作是宇宙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就比較達觀了。如果能由此感悟人生,覺悟到人生有涯,如何才能不虛度此生,這樣的人一定會活得更積極,使生命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
最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通過贊美人類的理想世界來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語文課本中,不乏對人類生活中理想的人性、濃厚的人情的抒寫和贊美。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對這種理想境界的欣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格的熏陶。比如《故鄉(xiāng)》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那種富有朝氣、富有生命力的人性的贊美。對現(xiàn)實中故鄉(xiāng)那種“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人的失望,都充溢著作者對理想故鄉(xiāng)的希冀。又如《邊城》中所描寫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淳厚、美好的人性美,是人類永遠的向往。這些作品所表現(xiàn)的美好的風俗畫卷和人情、人性,必然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