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喜梅
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活力,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面對目前社會實踐越來越少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寫出得心應手的作文,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困惑,筆者就近幾年的作文教學理出頭緒,或許能引出更妙的見解。下面是筆者對幾年作文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給學生閱讀的時間,讓他們擁有足夠的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新課標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這是對學生閱讀量的要求,如果學生真正達到這一要求的話,學生的寫作就不會出現(xiàn)咬筆桿、抓耳撓腮的現(xiàn)象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學生90%達不到這一要求,教師抱怨學生不閱讀,學生則埋怨沒時間讀。最后,課外閱讀就成了一紙空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曾嘗試課上閱讀的方法,每周一節(jié)閱讀課,學生在閱讀中享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從而豐富詞匯,開闊視野。在閱讀課上,教師要做的工作是:
1.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包括七至九年級必讀的十部課外作品,當代的優(yōu)秀期刊《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具有時代氣息的東西,精美時文《中學生魅力閱讀》《時文選萃》《智慧背囊》等。充分發(fā)揮圖書室、知識長廊、櫥窗等陣地的作用,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
2.讓學生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學生的語言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有閱讀量還不夠,教師要教會學生積累的方法。閱讀時,手不離筆,隨時記錄好句好段,寫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品析小說人物形象,賞析經(jīng)典作品中的精美語句。經(jīng)過這樣的積累以后,寫文章時就會運用自如了。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讀寫聯(lián)袂,引導學生作文得法
1.從所學課文中領悟寫法。
縱觀我們所學過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入文的,它們或是名家名篇,或經(jīng)典美文,每篇各有特點。在寫作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回憶,對學生的寫作定會大有幫助。如寫人的文章:鄒韜奮的《我的母親》,最后運用感情升華、主題深化的寫法;《父親的謎語》中以小見大的寫法以及細致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故鄉(xiāng)》一文中對比手法以及插敘手法等都是學生學習的好素材。說明文《蜘蛛》開頭謎語的引入,文中對捉拿飛將的分類說明以及最后的補筆;《天鵝》一文對天鵝擬人化的寫法都是學生學習的范例。
2.師生共同歸納寫法。
針對不同的文體,師生在共同探討之后,歸納出寫法。如寫人的記敘文必須通過具體的事來寫;寫人時要運用肖像、語言、動作、心理和神態(tài)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人物性格。寫景狀物的文章一定要選自己熟悉的景物或事物,要仔細觀察并選擇適當?shù)谋磉_順序,還要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三、多寫,給學生創(chuàng)造寫作的機會
1.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主題班會、團隊活動、文藝匯演、校運會等,都是寫作的最佳資源;關注家庭變化——新買來的一件家電,剛從別人家抱來了小狗,媽媽的新發(fā)型等;留意社區(qū)變化,娛樂場所新增了健身器械,鄰居上了小區(qū)光榮榜……中學生可采用寫周記的方式來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在篇幅上可以由短到長,逐步發(fā)展。然后就學生的周記進行定期交流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可以培養(yǎng)善于觀察、勤于積累的習慣,到寫作文時可以信手拈來。
2.利用課堂隨機生成作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河大版教材按內(nèi)容進行單元編排,每一單元的主題相同,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不同主題的練筆活動。①如學習《皇帝的新裝》后,可讓學生進行續(xù)寫“皇帝回宮以后”的情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寫一寫“假如老大臣說了實話”,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讓內(nèi)容寫下來。②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如《春江花月夜》這一首孤篇蓋全唐的寫景抒情詩,完全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秀林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