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
9月19日晴
我一遍一遍地讀著《背影》的第六段,企圖背下來交差,直到一絲冷涼從臉頰劃過。
這是真切的,那一夜,我感動了;那一夜,我似乎感受到大師在高處向我俯視。
以前,我一直認為,所謂大師者,不過徒有虛名,不過是比我們早些使用白話文罷了。初讀《背影》,便感覺文字平淡無奇,情節(jié)老套庸俗,再加上一些生僻或沒有完全白話的古字,湊成這聞名于世的散文。于是,幾千字在我眼里變成了:不過如此!
本不打算背下來,誰知媽媽在翻我的課本時看到了。無奈,只好蜷縮在椅子上,慵懶地拿起書,漫不經心地背著。讀著背著,眼前漸漸朦朧了……朦朧中,我似乎看到了他——黑布小帽、黑布馬褂、青布棉袍。他搖擺著走向那邊的站臺。走向他的兒子。他手上抱著橘子,這是為兒子送行而買的。他蹣跚地邁出步子,臉上布滿皺紋,幽黑的眼里包含著憂傷與關切。到了車上。放下橘子,看著自己的兒子,他笑了。母親已與世長辭,兒子也即將遠行,他依然笑著,這是怎樣的情懷啊!這是多少生活經歷磨礪出來的坦蕩啊!
細看這一段平淡無奇,卻能使我腦中的影像慢慢播放。武俠小說有這樣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內力,但若不能感其有一絲內力,此人若不是傻子便是已臻化境的絕頂高手。傻子,高手,外表相同,言行舉止卻有天壤之別。而我,竟把高手當做傻子了。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璣,每一字都散發(fā)著屬于強者的力量。他不像一般的高手,有駭人華麗的招式與驚人震天的內力,他有絕頂高手應有的姿態(tài)。這才是真正的化境!而進入化境的大師們,真的做到了心筆合一,寫出來的也都是自己真實深刻的感受、磨難和痛苦。他們經歷那么多,終于進入化境。拜讀,我們真的該拜讀。
我忽然想起劍的最高境界:心中無劍,手中也無劍。這便是大師們的姿態(tài)!他們正慈祥而寬容地看著我們。我終于看到了大師的真面目,雖然很遠。但看見了。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p>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p>
“進去吧,里面沒人?!?/p>
我的眼淚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