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玉慧
摘 要: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永恒的話題,師生互動的質量與效果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進一步認識師生互動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因素,可幫助我們得出促進課堂師生互動的優(yōu)化策略,從而提高課堂師生互動的質量,使師生互動更好地為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服務。
關鍵詞:師生互動;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08-03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永恒的話題,課堂教學本質上即為師生間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學離不開師生間的交往,“教學是師生間的特殊交往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師生交往活動”。深入研究師生互動的內涵,分析影響師生互動的主要因素及優(yōu)化策略,不僅是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效果和改進師生關系的必要前提,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
一、師生互動的內涵
師生互動是指師生間發(fā)生的各種類型、性質的交互作用和影響。師生互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情境下發(fā)生的交互作用,它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是教師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為了深入地認識與把握師生互動的內涵,我們應該著重把握四點。
1.師生互動是師生間的雙向交往行為。
互動是一種交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互動中的雙方總是基于對方的行為來做出自己的反應,”因此,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并非只有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影響,學生亦影響著教師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師生間的互動是雙向、交互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作為“知之較多者”,在知識、經(jīng)驗、閱歷等方面優(yōu)于學生,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同時,學生的行為亦影響著教師的反應,教師的“因材施教”即為學生影響教師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梢?雙向交往是師生互動最首要的特征。
2.師生互動以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為目標。
可以說,師生間的互動行為主要是圍繞著這一目的展開的。課堂中師生間的互動目的必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等全方位的發(fā)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精神等素質的形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知識、教學技能等也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乃至人格也將得到優(yōu)化升華。
3.師生互動以言語或非言語行為為中介。
課堂是一個彌漫著語言的環(huán)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對知識的講授、解釋、討論、提問、糾正或修整等都離不開語言,學生對教師行為的反饋也是以此為中介的。此外,非言語行為作為言語行為的重要補充,可幫助教師調控課堂教學、增進與學生的關系。師生間的交往正是通過言語或非言語行為實現(xiàn)的。
4.師生互動是師生間情感交融的過程。
教師與學生不是機械的、冷冰冰的個體,而是有著豐富情感的“人”。因此,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除了認知上的互動外,還有個體情感的參與。課堂教學在深層意義上也是師生間情感交融、人格交織的過程,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心靈碰撞的過程。師生間的情感交融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
二、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因素
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因素有四個。
1.課堂管理。
班級氛圍是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課堂管理方式可形成不同的班級氛圍。在專制型的課堂管理制度下,教師以高高在上的態(tài)勢看待學生,將學生看作被訓導的對象,不能與學生平等相處。學生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雖然能夠服從教師,卻無法與教師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在課堂學習中往往采取消極的學習方式。而民主型的課堂管理制度,則較易形成寬松、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其間師生平等,教師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空間,并能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充分滿足學生被愛與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與教師進行互動。良好的師生互動正是以此為基礎的。
2.教師素質。
教師素質也是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等能直接影響與學生互動的質量與效果。實踐證明,教學技巧嫻熟、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已有的教學理念對師生互動也有影響。持有傳統(tǒng)教學觀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易采取授受式教學,較少考慮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講得多,學生發(fā)言少,互動呈單向、線性狀態(tài);而持有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自身則作為輔助者、引導者退居次要地位,主動與學生交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并能很好地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較多。因此,教師自身的素質能對師生互動的質量與效果產(chǎn)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3.學生因素。
師生互動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尤其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影響師生互動的諸因素中,學生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學生作為發(fā)展中的個體,影響著師生互動的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要受到學生的年齡、年級、智力發(fā)展水平、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制約;從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的角度來講,學生個體的知識經(jīng)驗、家庭背景、心理成熟程度、個性特征等各方面也制約著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充分考慮學生因素是教師與學生展開互動的重要前提,脫離學生因素的師生互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可行的。
4.空間因素。
空間因素同樣是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的空間構成方式可影響到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方式及采取的教學方法。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空間構成以“秧田式”為主,在這種構成方式中,教師的教學大多采用講授法,有利于對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及對學生課堂行為的有效監(jiān)控,但不利于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互動。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探討圓桌式、馬蹄式、半圓型、“蜂巢式”等便于交往和交流的座位排列方式,靈活選用合適的排列方式,可有效促進師生間的交往與交流。
三、課堂師生互動的優(yōu)化策略
師生互動是師生間雙向交流、交互作用的過程。優(yōu)化師生互動,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與協(xié)同合作,但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提高師生互動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具體有四個方面的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觀即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影響著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更好地尊重、信任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彼此達成良性互動。正確的學生觀包括三個內涵。
(1)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差異的人,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認真了解和研究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意因材施教,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2)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學生作為未成熟的人,在身心等方面均有較大發(fā)展的可能性。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未來充滿信心,信任學生;即使對后進生也不能抱有“從小看大”的思想,將學生“一棒子打死”。
(3)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作為活生生的人,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自身的興趣與需要進入課堂的,在教學中不是純粹被動的個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充分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能動性;而不是將學生單純作為接受知識的器皿進行填充,忽視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2.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優(yōu)化師生互動。
情感是促進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有助于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積極與教師展開課堂交流,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
(1)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在與他們喜歡的教師接觸時,能夠對教師產(chǎn)生依賴感,并能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從而更好地參與教學。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增強各方面的素質,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2)在課堂情境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依據(jù)學科性質,選擇合適的手段或方式激起學生的情感,如,語文教學中的感情朗讀和添加背景音樂等均能調動學生的情感,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
(3)調動學生情感還要求教師帶著激情進入課堂,以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他們進入課堂情境并融入探索知識的境界,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3.有效利用非言語行為,促進師生互動。
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熱比經(jīng)過實驗提出一個公式:相互理解=語調(38%)+表情(55%)+語言(7%),由此可見非言語行為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在課堂師生互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1)非言語教學行為多的教師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到被老師所關注;
(2)恰當、豐富的非言語行為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
(3)與言語互動教學課相比,非言語互動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課堂心態(tài)和知識理解起促進作用;
(4)課堂中的非言語行為互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更為生動,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正是基于非言語行為對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及課堂教學效果的這些獨特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非言語行為的運用,在適當時機選用恰當?shù)姆茄哉Z行為,如手勢、表情、體態(tài)等。在其運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非言語行為是作為言語行為的輔助或補充,不能完全替代言語行為。例如,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后,教師盡管可以通過微笑或點頭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但仍需通過恰當?shù)难哉Z行為做出點評或糾正。這樣,才可達到提問的效果。
(2)注意非言語行為運用的數(shù)量。非言語行為運用過多會使學生有眼花繚亂的感覺,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注意非言語行為運用的時機。在恰當?shù)臅r機運用恰當?shù)姆茄哉Z行為,具有促進理解的作用;若在不恰當?shù)臅r機運用非言語行為,則會使學生感到迷惑不解,降低師生互動的質量。
4.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師生互動的質量。
教師素質是影響師生互動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不斷增強教師各方面的素養(yǎng)既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要求,亦是優(yōu)化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提高教師素質主要有兩種方式。
(1)培訓。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除了對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外,還要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對教師的培訓也不應僅局限在知識上,還應注意培養(yǎng)教師的情感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等,通過專業(yè)化的培訓,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富于時代感與專業(yè)性。
(2)個人反思。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增強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對日常課堂教學實踐的反思,可有效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增強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教師進行日常反思的方式有教育日志、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個案研究等。日常反思是幫助教師跨越教學理論與實踐鴻溝的有效方式,可促使教師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更新教學行為,改進課堂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0.
[2]佐斌.師生互動論: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學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7.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37.
[4]鄭昕郁.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尚“和”心態(tài)[J].上海教育科研, 2007,(02).
[5]袁維新.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S1).
[6]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與特征[J].教育研究,2001,(04).
[7]朱啟美.師生互動教學研究[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8]韓時琳.注重師生互動 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高教研究,2003,(04).
【責任編輯 韓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