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奎 劉 勇
摘要:理性與本能是勞倫斯文藝創(chuàng)作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構建二者的和諧性與平衡性是其創(chuàng)作的目的。本文從勞倫斯所采用的二元結構出發(fā),通過對勞倫斯小說中表現出的本能與理性這兩個二元對立體的分析,探究勞倫斯解決社會問題的救世之路。
關鍵詞:勞倫斯;理性;本能;平衡性
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主題性、普遍性與確定性給他們帶來科學技術的先進,工業(yè)生產的發(fā)達,物質文明的昌盛以及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但同時它也給西方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其一是物統(tǒng)治了人,如伽達默爾所說的“沉醉于技術的迷夢”“重復強制”“消費強迫”“輿論強迫”“單向行使的事實強迫”[1]P115等等。其二是形而上學的普遍性和確定性把人的本質加以抽象化、絕對化,從而壓制了人的具體性,壓制了有血有肉有意志有感情欲望的個體性,使人們的精神空虛、個性喪失、生命本能衰竭。
針對西方文明的物質化、工具化,以及忽視人的意義和價值的傾向,以D.H. 勞倫斯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文學異軍突起,極力反對關于自我的形而上學。他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對人的心理及生命本能本質的認識,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中本能與理性的對立,提出自己的非理性哲學——“血性意識”。認為只有在社會中實現人的本能與理性之間的和諧性與平衡性,才能拯救人類,構建和諧社會。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勞倫斯小說中表現出的本能與理性的分析,探究勞倫斯解決社會問題的救世之路。
一、理性與本能
理性改變了人們的原有的世界觀,開啟了人們的心智,呼喚人的覺醒,給人們帶來思想上的革命、精神上的啟蒙和人的解放。理性的發(fā)展對于人們改造自然、洞察宇宙萬物之本質,破除宗教蒙昧主義具有巨大的作用。20世紀的西方社會里,人們在科學理性的鼓舞與指引下飽享著物質財富的豐碩成果。人的物化現象被強化,人必須依靠金錢而存在。但人是具有靈魂和精神的動物。理性無法完全解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無法為人們提供人生價值判斷的尺度。人不能根據理性去愛、去恨,從而解決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種種矛盾和需求問題,因此理性的發(fā)展強化了人們的非理性意識。
勞倫斯相信人的本能、意志、潛意識、直覺等非理性因素是自然世界的基礎和本原。他從人的自然本能出發(fā)去認識世界,感知世界。認為通過理性得到的知識是一種支離破碎的東西,而非完整的認識,沒有生命力和活力。人只能靠感知、直覺以及血液的肉體這些自然因素來理解事物和認識世界。
社會理性的發(fā)展忽視了對人性本能的關懷。因此,勞倫斯通過作品呼吁人們既要有理性,也要有對人性本能的關懷,魚和熊掌二者都要。當理性與本能發(fā)展到不平衡,出現一種畸形的時候,那么人文道德失范的問題就產生了。在文明理性的社會中,文明理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有人性本能相伴。本能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的東西,它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文明理性的發(fā)展。如果文明理性的發(fā)展不利于人的建設,不利于人性的完善,讓人們感到機器的壓迫,本能的失落,那么這種文明理性的發(fā)展,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理性和人性本能的發(fā)展并不總是平衡的,工業(yè)文明所代表的理性和人性本能的發(fā)展出現了一種二元對立的現象。在這樣一個現實面前,勞倫斯用其作品抗衡文明理性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對現實的一種回應。
勞倫斯認為,在文明理性的社會里,他說性本能是人之個性本質的表現,這種本質是上帝賦予的,是理所當然的。勞倫斯在《性與愛》一文中,把性與火焰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性就像火焰。有了火焰,人的生命才真實,否則,就成了行尸走肉。在勞倫斯眼中,性與生命同在,性甚至就是生命最重要的特質。性體驗也是健康和幸福的基礎,性是美的。他說:“性和美是同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是一回事一樣。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憎恨美,如果你愛上了有生命的美,你就是在敬重性?!盵2]P134 因此,勞倫斯想通過肉體的火焰來反映現代文明理性與人性本能的嚴重對立,試圖通過平衡理性與人性本能之間的關系來擺脫工業(yè)化對人性的壓抑。
二、構建理性與本能之間的平衡
勞倫斯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其一是我們的精神,就是有意識的社會的自我,即理性。在理性的支配下,人們總是按照一種外在的標準和并非自己的意志行事,放棄自己,喪失自己,為他人而活著。這正符合海德格爾認為的人生在世的態(tài)度之一:“喪己”,即“喪失自己本身”;其二是我們的肉體。這肉體蘊含有非理性的同情心、欲望和激情,即本能,是體現最基本的自然生命力的本真的自我。這也是海德格爾認為的人生在世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葆真”,即“獲得自己本身”[3]P168。這兩種自我既是統(tǒng)一的又是對立的。在這兩個“自我”中他更推崇第二個本能的“自我”。勞倫斯反對對性本能任何形式的限制、束縛和壓抑。他主張讓人的性本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表現。他在給厄內斯特·柯林斯的信中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的血性意識:“我最大的信仰是相信血性和肉體比理智更聰慧。我們的理智可能犯錯誤,但我們的血性所感覺到的,所相信的和所傳達的,永遠是正確的。肉體,血性高于理智、道德,這是自己最大的信仰?!盵4]268勞倫斯對性本能的鐘情就是對人的自我生命價值的追求。他呈現了張揚個性、放縱原欲,肯定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價值的人文特征。
勞倫斯認為過度的理性會給人們帶來災難與危害,使人們變得麻木不仁、無情無義。他認為人應該如小說中伯金、厄秀拉和康妮那樣,既有理性又有人性本能,成為一個完整健康的社會人。但其小說中所謂的“工業(yè)之子”們由于過分堅信理性的力量,最終喪失本能而枯萎死亡。在工業(yè)社會的影響下他們逐漸“喪己”,退化成資產階級的附庸與代表。如《白孔雀》中萊斯利是個體格健壯、精力充沛的煤礦主,但卻是個肉體與精神嚴重失衡的人。他那健壯的體格沒有真正的“生命力”,因為他的身體已失去了自然的野性,這位礦主已融入機器世界,他的自然屬性已被異化;《虹》中的小湯姆·布朗文是勞倫斯筆下的第一個煤礦經理,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為一個工業(yè)化的奴仆,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無論是男是女,靈魂或肉體,上帝或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厄秀拉的情人斯科里賓斯基是個機器人。他的內心生活死如僵蟲,靈魂進入了墳墓,他的生活納入了已經建立秩序的事物之中;而《戀愛中的女人》中杰拉爾德體魄健壯,精力充沛,但精神萎縮,感情冷漠,他體現著工業(yè)意志與機械性。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機械運動,他是個缺乏情感的空心人。在他眼中工人不僅是用來生產煤的工具,也是他所占有的一項資本。他冰冷的意志不僅反映在貪婪的人性中,更體現在他違背人性的“機械主義”原則中;《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克利夫則更是機械的化身,他代表著金錢、理智、秩序和機器,是一個完全適應現代工業(yè)文明的資本家,信奉“工業(yè)先于個人”的原則,把金錢上的成功當作其人生的最高目標。他既具有英國貴族的虛偽和自私,又具有資本家的冷酷無情。如果說杰拉爾德還具有一種強悍、野蠻的生理沖動,那么雙腿癱瘓的克利夫則完全喪失了自然的情感,是一個喪失人性和本能的人。當他坐著機動輪椅在莊園里轉來轉去時,他完全是個半人半機械的怪物??梢钥闯鰪摹栋卓兹浮分械娜R斯到《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克里夫,這些代表著“文明理性的自我”在社會中沉淪,愈來愈被異化,越來越遠離自然,退化變成了工業(yè)社會的附屬品,其人性與本能喪失已盡。這些人擁有社會財富和地位,但同時又被工業(yè)文明所異化,他們只有在機械中才活著,生存著,行走著。
然而,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然后才是屬于社會的人。人具有“自我維護的本能”,具有“一種把其特有的潛力展現出來的內在傾向”。換言之,“讓自己成為自己,發(fā)展自己潛在的個性” [5]P24-25是人的天性。像厄秀拉、康妮、梅勒斯這些“自然之子”代表著本真的自我的人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們要保存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回到本真的自我。厄秀拉用自己內在的自然力量抵抗住了外部世界的壓力,沒有“喪己”和被異化。她仍堅持探索世界,迎接彩虹??的莺兔防账共桓食翜S、不甘被異化,在“喪己”與“葆真”的斗爭中,他們勇敢地反抗工業(yè)文明與理性的過度壓迫,完成了自我超越。他們的結合從而使機械統(tǒng)治下暗淡無光、郁郁寡歡的人類生活發(fā)出艷麗的光彩,使人的本能與理性恢復平衡和諧的關系。
關于理性與本能的關系,我們不妨這樣來看,理性就像一個有著固定形狀的火山外殼,而綿延,或者說本能則是火山內部不斷翻騰變化的熔巖。首先,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了火山外殼,消除了強制,熔巖便會化解;然而,沒有了熔巖,火山也就不在存活。其次,兩者又是矛盾沖突的?;鹕酵鈿るm然壓抑并束縛著那不斷翻騰變化、洶涌澎湃的熔巖,但同時也經受著熔巖的激蕩與沖撞,隨時有破裂的危險,所以平衡好二者之間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三、結語
勞倫斯的作品顯示出他重視人,關懷人的幸福和生命,有一種人文關懷的維度。在當今社會中,人既要有理性,也要擁有人性本能。理性與本能是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要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失之任何一個方面人都可能偏離正常的發(fā)展軌道,正如勞倫斯筆下的人物,由于缺乏本能或理性,要么被異化,要么死去。我們知道人和其他任何動物一樣,原本根植于無窮無盡的萬物之中而與之合一,這合一的整體就是人生的家園。自從有了自我意識從而能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之后,人一般地就把事物當成外在的客體、對象而加以認識、加以占有和征服,人在這種認識、占有和征服的不斷追逐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文明。但文明理性卻逐漸將人與自然隔離,使人失去了萬物一體的庇護,失去了家園?,F代人忙碌于征服物質,可同時又被物質所征服。在喜悅與驕傲之余不免感到惶惶不安,因為他們擁有了一切卻失去了“一個安頓自己的寓所”[6]P261——人性本真的自我。我們不要慨嘆人生的短暫,人生本來是短暫的、有限的,我們應該在人生的有限中追尋人生的意義和家園。當然,這種追尋既是不脫離功利的,但又是超功利的。這就是“超越自身”,超越有限性,融身于萬物一體的整體之中。在物質文明極度發(fā)達現代,我們呼喚人們要少一點功利追求,多一點心靈的關愛,這必將有助于開辟一條通往精神家園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漢斯·伽達默爾. 哲學解釋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Lawrence, D.H., Sexual Love[M], London: Penguin Group, 1986.
[3]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4]Boulton, James, The Letters of D.H. Lawrence[M],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埃里希·弗羅姆. 尋找自我[M]. 陳學明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8。
[6]張世英. 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