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周
摘 要 在化學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恰當?shù)剡\用“比喻”教學,使抽象空洞的理論轉化為學生熟知的鮮活事物,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比喻 教學 嘗試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比喻”是文學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其釋義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备鶕?jù)“比喻”的釋義,在化學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恰當?shù)剡\用“比喻”進行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原子”的教學在現(xiàn)行的初中新課標中雖不是重點,只要求了解,但在試題中的運用卻涉及到許多這方面的知識。而“原子結構”和“原子的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對于剛接觸化學的初中生來說,由于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有限,這一知識點特別抽象,難于理解。在教學中,用“比喻”教學對“原子”的教學進行嘗試,效果甚是理想。
原子結構的教學設計:
教師引導:現(xiàn)在來學習原子結構的相關知識。同學們見過原子嗎?試猜想它的形狀是怎樣的?(出示一個桃子)原子就像這一個桃子一樣。原子的結構跟桃子的結構相類似,我們用桃子的結構來幫助學習原子的結構。大家說一說桃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學生作答:桃子是由外果皮、中果皮(桃肉)和內果皮(桃核)三部分組成。
學生演示實驗:切桃展示。
教師引導: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教師評價:原子(桃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桃核)和在核外作無規(guī)則運動的電子(桃肉)構成。
教師引導:原子核(桃核)能否再分?我們把原子核(桃核)破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東西?
學生演示實驗:破桃子核。
引導學生觀察:半透明的軟組織,在軟組織的上端有瓜子仁。
教師引導:軟組織和瓜子仁相當于原子核里的什么結構?
學生討論、作答:軟組織相當于原子核中的質子,瓜子仁相當于原子核中的中子。
教師評價:評價并小結。
教師引導:整個原子顯正電還是負電?你們吃桃子時有被觸電的感覺嗎?
學生作答:沒有觸電。可推知原子呈電中性,原子中各部分沒有正負電。
教師評價:在原子中,中子不帶電,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原子核相當于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又由于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它們的數(shù)目相等電性相反,相互抵消,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呈電中性)。
教師引導:同學們嘗試用框圖式的表示方法把原子結構歸納出來。學生討論、歸納:(略)
師生評價:原子結構
在原子中:質子數(shù) ==== 核電荷數(shù) ===== 核外電子數(shù)
在學習“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時,教材(九年級化學仁愛版上冊)把它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視野”,并且只是簡單的介紹。曾聽過幾個化學教師對“原子的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的教學,他們都是按老教材的教法來講解,從整個過程來看,都是教師一味的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生生互動,缺少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學生對該知識的學習很困難,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用“比喻”教法對“原子的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進行嘗試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學得輕松,易于理解和記憶。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的教學設計:
教師引導: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是怎樣的?是像草原上的一群馬兒狂奔亂跑?還是像同學們在運動場的跑道上亂中有序的跑步?
教師評價:電子在核外運動,和同學們在跑道上跑步是一樣的,亂中有序。電子運動是分層運動的,就像同學們按跑道跑步一樣。跑道由里往外依次為第一跑道、第二跑道、第三跑道……第六跑道,電子運動和同學們跑步一樣也是按“跑道”運動的。由原子核(原子核好比跑道內的足球場)往外依次為第一電子層(第一跑道)、第二電子層(第二跑道)、第三電子層(第三跑道)、……在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習三個電子層。
教師引導:哪些電子在第一電子層運動,哪些電子在第二電子層運動,哪些電子在第三電子層運動?電子在各電子層上運動的數(shù)目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定嗎?電子運動和同學們在跑道上跑步有哪些相同之處?
教師評價:電子在各層上的運動和同學們在跑道上跑步一樣。體力差的同學選擇第一跑到,體力好的同學選擇第二跑道,體力較好的同學選擇第三跑道。同學們的“體力”相當于電子的“能量”。能量低的電子在第一電子層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第二電子層運動,能量較高的電子在第三電子層運動。但電子在各電子層運動的數(shù)目是有規(guī)定的:第一電子層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電子數(shù)≤2),第二電子層最多只能容納8個電子(電子數(shù)≤8),剩余的電子放在第三電子層(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初中1—18號原子的電子層排布)。
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jù)對課本P64拓寬視野——“電子的分層排布”和對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的學習,嘗試下面的練習。
畫出9號、13號、16號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學生討論、嘗試:(略)
師生評價:
從學生的學習反饋,這種“比喻”教法比傳統(tǒng)的教法更充滿生機和活力,體現(xiàn)了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踐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通過這種比喻的教學方法,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抽象空洞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熟知的鮮活事物,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思維等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的具體對象,選擇恰當?shù)氖挛?把它“比喻”到抽象的理論中,使枯燥的教學“活”起來,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