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涵 沈窮竹 羅 夢
[摘要]《生死朗讀》不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因為它卻涉及到了比愛情更深的主題,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對于人性的反思?!渡览首x》傳達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況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贖的。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它的可改造性或者說可完善性。就如女主人公漢娜,從“朗讀”中得到救贖,“朗讀”前與后的差別就是生與死的距離,以死謝罪是人性被救贖后的惟一選擇。
[關鍵詞]《生死朗讀》;人性;救贖
一段畸形的戀情,一位正義的律師,一個良知逐漸覺醒的納粹,因朗讀而深戀,因朗讀而覺醒,“朗讀”前與后的差別卻是生與死的距離。朗讀的過程是人性救贖的過程。這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影片,愛情只是點綴紅花的綠葉,影片的主題更深刻,也具有普世性,是超越一切國境與階級的人類永恒的主題——人性。這是一個關于人性救贖的故事,一名女納粹在“朗讀”的感召下找回了已經喪失的人性,然而人性的回歸卻是痛苦的開始……
一、影片概述
整部影片以邁克和漢娜的愛情為主線,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戀愛階段、審判階段和監(jiān)獄階段。
1戀愛階段
一次偶遇,將邁克和漢娜的命運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作為曾經漠視生命的女納粹,面對受病痛折磨的邁克卻心生憐憫之心,主動將他送回家。影片的開頭并未交代米娜的過去,讓人感覺到的是她的善良和熱情。這為后續(xù)的表達做了鋪墊,這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無可救藥之徒,“幫助”閃爍了一絲人性的光輝;這是一個良知未泯的女人,只有尚存一絲良知的人才能被拯救,也應該被拯救而回歸到“人”的行列。兩人迅速墜入愛河,讓他們感情日益加深的不是性愛而是朗讀,每次相遇,朗讀必不可少。通過朗讀,漢娜體味到了人間的各種感情,她會為書中的不幸而落淚,會為奇跡的產生而歡喜。朗讀正在拯救著這個曾經冷漠、無視生命價值的女人。曾經麻木的表情由喜怒哀樂代替,只有擁有情感的人才擁有人性。
戀愛階段中不乏爭吵,但總體是甜蜜的,甜蜜的情景由幾個短鏡頭在快速切換中實現(xiàn),每一個短鏡頭都顯示出漢娜情感的回歸。在邁克的朗讀中,漢娜的面部表情一覽無余:
大笑、微笑、痛哭、驚訝、沉重。有一次,邁克讀到“她覺得他裸著的皮肉緊貼著她……”漢娜面色凝重地說道:“這很惡心,(讀這類書)你應該感到羞恥?!贝藭r,她已經感受到了道德的束縛,或者可以更深一點說,人性的束縛。事實上,這個女人一直都有著自尊,這就是她寧愿死也不愿說出自己不識字的事實。
2審判階段
如果說戀愛階段讓漢娜良知萌生,審判階段則是她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良知與深埋心底的無知以及由無知引發(fā)的無情的激烈交鋒。在庭審中,面對眾人的指責,漢娜感到迷茫,良知隱隱告訴她,她的所做所為(挑選俘虜去集中營送死;面對室內被大火圍困的“囚犯”無動于衷地緊閉大門,任由她們被活活燒死)是慘無人道的,但無知卻讓她堅信這是遵從上級的命令,是合情合理的。面對所有的指責,漢娜沒有像其他納粹一樣否認罪行,只要做過的她都一一承認,在她心里,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切只是在執(zhí)行任務。然而,面對悲傷的幸存者的哭訴和法官的質疑“你不知道這是讓她們去死嗎?”尚存的良知讓她迷茫和不解,沉默一陣后,她艱難地反問法官:“要是你,你會怎么做?”臉上寫滿問號和糾結。法庭上,漢娜慢慢地感到了自己一直堅定的信仰給他人造成的傷害,但良知未被徹底喚醒的她仍然對所做的一切無法徹底懺悔。漢娜的內心一直在掙扎著,在人性與信仰中抉擇著。當曾經的同伙誣陷她是主兇,報告是她寫的時,她的信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毀,一瞬間她似乎認識到了信仰帶來的后果——無情無義和厚顏無恥。最終,她選擇了接受制裁,只為維護自己的自尊(當要求核對字跡時,她承認報告是自己所寫,事實上,她根本不識字)。也可以說,她選擇了人性中的自尊和自愛。漢娜接受法院最后宣判的那天出現(xiàn)了漢娜擦身體的裸露鏡頭。通過這個鏡頭表現(xiàn)出了漢娜那顆敢于面對自己曾犯下的罪過而平靜接受懲罰的心,也隱射出漢娜洗清了自己身上的污濁而獲得了救贖。
3監(jiān)獄階段
這一階段是影片的高潮階段,漢娜得到了真正的救贖,體現(xiàn)了“為你朗讀為你救贖”的影片主題。雖然分隔多年。邁克仍然對漢娜念念不忘。但他們已不可能在一起,邁克惟一能做的就是救贖漢娜,通過朗讀!監(jiān)獄的生活對漢娜而言是洗滌靈魂的歷程,邁克朗讀的每一本書漢娜都會去監(jiān)獄圖書室借來“閱讀”,慢慢地,漢娜讀懂了每本書的含義,也讀懂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人性。這時的漢娜已不再是當年的冷漠無情的漢娜,經過“朗讀”洗禮的漢娜已經變的有情有義,有血有肉。她深深為曾經的麻木感到羞恥并為之懺悔。即使提前釋放,她也無法釋懷曾經的所作所為。她的自殺一部分是因為邁克無法重新接納她,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恢復良知的她自己無法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以命償命”是她惟一能夠為死者所做的,將自己積攢的為數(shù)不多的錢捐給曾經被自己迫害致死的人的后代,是她能做的惟一的懺悔之舉。她是站在書上吊死的,這是一個寓意:是書讓她良知覺醒,而良知覺醒的結果就是以死謝罪……漢娜雖然死了,但她死的有尊嚴,因為她是作為一個“人”死去的。
二、《生死朗讀》的啟示
人性與戰(zhàn)爭是永久不變的話題,一直受到眾多導演的青睞,由此拍攝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等?!渡览首x》的時代背景也與戰(zhàn)爭有關,但卻避開直接的血與肉的戰(zhàn)爭場景,而是從側面描述戰(zhàn)爭與戰(zhàn)爭中的人性。
1狂熱的信仰讓人迷失人性
希特勒毫無疑問是歷史的罪人,是人類的罪人,他對于生命的蔑視和種族的歧視違反生命最基本的意義,為世人所唾棄。然而他卻具有將這種妖魔化的信仰為許多人所接受的能力,那些人執(zhí)著地堅信著自身民族獨一無二的偉大性,漠視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特別是他們所認為的“最最卑劣的”民族——猶太民族。漢娜就是被希特勒“教化”后而迷失了人性。法蘭西啟蒙學者霍爾巴赫認為:“人類是邪惡的,但并非天生邪惡,而是環(huán)境使他如此?!痹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下,漢娜只知道“服從命令”是無上光榮的。她不明白人們?yōu)槭裁匆|疑“服從命令”的正確性。邪惡的不理智的信仰可以讓人迷失本性,失去做人的根本——人性。法庭上,作為因一位集中營幸存者寫下的書而被曝光的6名納粹看守之一,法官不斷向她要一個解釋,要她解釋為什么她們會眼睜睜看著猶太人被燒死在教堂里也不肯打開門放她們逃生?!漢娜說那是她們身為看守的職責,她反問法官:“換了你會怎么做?”不得不承認,溫絲萊特演的出神入化,那種無辜的表情和疑惑的眼神都深刻地反映出一個迷失本性的女人的思維模式與常人相異。
2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
一旦邪惡的信仰有了用武之地,便會變態(tài)地釋放。戰(zhàn)爭是有著邪惡信仰的人聚集起來的產物,因為邪惡,其摧
毀力是巨大的?!白匀皇谷嗽谏硇膬煞矫娴哪芰Χ际窒嗟龋灾掠袝r某個人的體力雖然比另一個人強,或是腦力比另一個人敏捷;但這一切總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不能像人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因為就體力而論,最弱的人運用密謀或者與其他處在同一種危險下的人聯(lián)合起來,就能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殺死最強的人。”戰(zhàn)爭將納粹的信仰得以付諸實踐,屠殺生命讓他們完全喪失人性。納粹屠殺猶太人僅僅是二戰(zhàn)的一瞥,還有多少事實無法涵蓋,二戰(zhàn)這一場災難到底毀滅了多少人的命運,改變了什么同樣無法計算,無法彌補。而更痛徹心懷的是人殘殺人,殘殺與自己構造相同的種群。漢娜也參與了屠殺,雖然不是親手屠殺。但卻比親手屠殺更殘忍,親自將活人“送上絕路”,面對生命在大火中的叫喊,漠然以對,任由一個個生命被燒成灰燼。戰(zhàn)爭是催化劑,血與肉交織的場面讓人徹底喪失本性。
3知識讓人迷途知返“知識就是力量”在《生死朗讀》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擁有了知識就擁有了一種掙脫邪惡信仰的力量。在法庭上,漢娜仍然無法擺脫信仰的束縛,盡管她內心在做著掙扎,‘但信仰還是壓倒了“人性”。像漢娜這樣的婦女。她們軟弱、沒有依靠甚至沒有文化,然而卻在無知的情況下完成了一次次慘絕人寰的罪行。在監(jiān)獄里,通過“朗讀”,其實可以更準確一點說,通過知識的洗禮,漢娜終于找回良知,擁有了掙脫邪惡信仰的力量,她終于徹底悔悟了,曾經的所作所為令她羞愧難當。她需要給自己的良知一個交代,需要給為她所害死的人一個交代,也需要證明她自己人性尚存。在她看來,只有死才可以達到目的,才可以徹底洗滌自己骯臟的靈魂。雖身在監(jiān)獄,人性回歸的漢娜意識到與受害者相比,自己的經歷不具有悲劇性,受害者死了,自己還活著,這種蒼白地生存其實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墜入了無間地獄,漢娜最終以自盡的方式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三、戰(zhàn)爭與人性
《生死朗讀》不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因為它卻涉及到了比愛情更深刻的主題——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對于人性的反思。《生死朗讀》傳達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況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贖的。站在人人平等的石階上,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生中,也許我們不該用仇恨的眼光去看待一個等待拯救的人。相反,我們應該接受她的被拯救。事實上,每個人都渴望生命的延續(xù),那是一種本能,是希望。當一個人用生命去反抗她曾經的信仰,捍衛(wèi)人性的尊嚴時,無論他曾經做過什么,我們都應該寬恕他,當然是從道德上寬恕他而不是法律上,至少這是一種勇敢的升華。
《生死朗讀》同樣譴責戰(zhàn)爭,戰(zhàn)爭到底是強者對弱者生命權利的掠奪,但跟其他戰(zhàn)爭片不同之處在于《生死朗讀》著力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而不是生命。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做出慘絕人寰之事卻并不察覺?!懂惗说臋嗬纷髡叽耐窀袊@:上帝的決定何等莫測高深,他所創(chuàng)造的人是那樣的不全和無德,他們不斷地傾向于墮落和罪惡:他們不能辨別神圣;他們急于再次投入罪惡的深淵。0以盧梭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義——激進主義者相信正是社會才是惡的惟一來源,正是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罪惡的社會制度才使人腐敗墮落。但戰(zhàn)爭結束后,狂熱的心逐漸平靜,人性是可以被救贖的。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認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說可完善性?!本腿鐫h娜,從淤泥中走出,她的死有一種新的涵義,仿佛開始了新的生命,回歸人性后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