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倉 李世前
[摘要]在根據(jù)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改編的電影中,“月亮”是一種常見的意象。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無論是其原始意象、神話原型還是被擬人化、被拓展了的意象,往往被賦予恬靜、美麗、浪漫和幽遠、孤單、圣潔的審美內(nèi)涵。傳統(tǒng)的詩的月亮意象與現(xiàn)代的視聽月亮意象有機結(jié)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shù)效果。中、英的月亮意象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莎士比亞;電影;月亮;意象
據(jù)統(tǒng)計,在莎士比亞去世后的400多年間,世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劇作。尤其是在影視中,短短的100年間,每年平均有3部以上的改編影視作品在上映。無論是戲劇作品,還是改編的電影中,意象,尤其是月亮意象的表現(xiàn)手法給觀眾以深刻印象。本文以莎劇改編的電影《哈姆雷特》(Almereyda導演,2000)、《羅密歐與朱麗葉》(Baz mark Luhrman導演,1996)、《仲夏夜之夢》(Michelle Preiffer導演,1999)、《威尼斯商人》(Mi-chad Radford導演,2004)和《麥克白》(Jeremy Freeston導演,1997)為藍本,通過對其月亮意象的選擇以及意境建構(gòu)的分析,來探討其文學元素與電影的對話。在此基礎上,簡要地與中國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進行比較,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它們所反映的審美觀與價值觀。
一、嫻靜、美麗、浪漫——可愛的月亮
“意象”一詞源于拉丁語“imago”,意為“拷貝”“復制”。文藝復興之后,逐漸被用于文學藝術(shù)。路易斯將其定義為“用語言制作的圖畫”,并且說“視覺意象是意象中最普遍的一種”。另一種說法為:在“心眼”的幫助下,人的大腦中所出現(xiàn)的視覺圖像。具體地講,意象就是通過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在思想上產(chǎn)生的圖像。
恬靜的月亮,溫柔的月光。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總是把它與美麗的女性相聯(lián)系。這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改編的電影中都有所體現(xiàn):
哈姆雷特,第三場,勒替斯(Laertes)勸妹妹歐菲莉婭(O-phelia)說:留心,歐菲利婭,留心,我的親愛的妹妹……一個自愛的女郎,若是向月亮展示她的美貌,就是極端的浪費。因為歐菲莉婭是一位漂亮的女孩,而月亮之美則更是遠在她之上。
洋溢著“春天和青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深深感動過一代又一代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少男少女。第二幕,第五場:朱麗葉遵父母之命就要嫁給帕里斯(Paris)伯爵。當晚,羅密歐來到朱麗葉的臥室,二人依依不舍,無奈黎明將至,二人不得不揮淚告別。此時此刻,他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天亮得能夠慢一些,再慢一些。羅密歐:我愿意說那邊灰白色的云彩不是黎明睜開它的睡眼,那不過是從月亮(cynthia)的眉宇間反映出來的微光;那響徹云霄的歌聲,也不是出于云雀的喉嚨。這里的“月亮"Cynthia是月亮女神戴安娜Diana的一個名號。語出自她的誕生地Mount Cynthus。
寧靜是月亮意象帶給人們的另一種可愛。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此時此刻,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麗,更是安靜、平和與溫馨。《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鮑西婭(Portia)白天在法庭上女扮男裝與猶太高利貸商人夏洛克斗智斗勇,終于挽救了安東尼奧。夜晚,她和巴薩尼奧來到河邊,巴薩尼奧說:“月亮睡在河岸上是多么的甜蜜!我們坐在這兒吧,讓音樂之聲爬上我們的耳梢。恬靜與夜晚便成了和諧的音符”?!皠e說話!月亮和恩蒂彌恩(Endymion)睡著了,不要驚醒他們?!蓖査拐f:“鮑西婭身上代表著很多東西。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它同時具備著上帝的四個女兒的所有美德一仁慈、公正、和平、真理?!痹谶@樣一個靜謐的夜晚,鮑西婭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而月亮也像一位睡著的美人,恬靜之美自然躍上心頭。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在莎劇電影中,編導更多地把月亮作為表現(xiàn)男女美好戀情的一個詩意的背景來加以渲染描繪,從而襯托愛情的美好純潔。這除了月亮本身的物理特質(zhì)外,還與西方神話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密不可分。月亮女神是宙斯之女,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妹,她愛上了美少年牧童恩蒂彌恩,為了永葆他的青春活力,她用魔力使牧童永遠睡眠于拉特摩斯特山上,而月亮女神則每晚前來與情人相會。
在這樣風清月朗的夜晚,杰西卡(Jessica)帶著金銀財寶從家里偷偷地跑了出來,與洛倫佐幽會,一對相愛的人盡情享受著這良辰美景。也是在這樣風清月朗的夜晚,萊珊德(Lysander)——一位理性、幽默的小伙子在赫米婭(Hermia)的窗前唱起了情歌,以博得姑娘的歡心。與中國的陰柔之美、婉約之風不同,西方以歌頌愛情為榮,常用花朵、太陽、春光等明快的事物比喻愛人或象征愛情,呈現(xiàn)的是一種浪漫之愛,陽剛之美。
二、遙遠、孤獨、神秘——圣潔的月亮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講,月亮雖然是圍繞地球旋轉(zhuǎn)的最近的天體,卻也距離地球表面三十八萬千米之遙。因此,有“明月可望不可攀”的說法。沒有了白日的喧嘩,只有那輪明月高掛在樹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亮的幽遠孤寂可從哈姆雷特的一句話窺見一斑:第三幕,第四場,哈姆雷特刺死了普隆涅斯(Polonius)之后,跟母親說打算讓他的兩個同學去送公文,但又要像對待兩條毒蛇一樣隨時提防。他說:“他們會埋地雷,我要埋得比他們更深,把他們轟到月亮里去。”轟到月亮里去,自然是天高地遠,與世隔絕。
《仲夏夜之夢》第一幕,第一場中,塞休斯(Theseus)正在勸說赫米婭不要拒絕父親的選擇。如果拒絕的話,她將“穿上修女的衣服,一生都不會生育,整天只能對著冷漠的孤月吟唱”。赫米婭要與萊珊德結(jié)婚,可赫米婭的父親卻要她嫁給底米特里斯(Demetrius)。按照雅典法律,赫米婭要么聽從父親的安排,要么被處死。塞休斯必須維護法律的尊嚴,但可以給當事人幾天考慮的時間。事實上,塞休斯本人也希望赫米婭二人能夠逃到另一個城鎮(zhèn)去,以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月亮形單影孤,境遇不佳,卻執(zhí)著于現(xiàn)實,這一意象正是劇中人物的不合流俗、清新除塵的心理寫照。
在西方,月亮女神被稱為狩獵女神、女童之女神,是英勇、貞節(jié)和純潔的代表,是食物的來源和動物的主宰。人們將心靈寄托于月亮,向她那神圣的天體力量禱告,以尋求心靈的保護和賜予勇敢的力量,抑或?qū)υ铝疗鹗囊员磉_自己的決心,誠心、愛情與希望。葛萊西安諾(Gratiano)對愛人尼莉莎(Nefissa)說:“對--著天邊的月亮我發(fā)誓,你真的冤枉我了,說實話,我的確把她給了法官的人。”另A-例證來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場,國王、王后、歐菲莉婭、哈姆雷特、普隆涅斯等人正在大廳里一同觀戲。戲中扮演國王的演員說道:
月輪已經(jīng)盤繞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滾滾地球,
月亮吐耀著借來的晶光,三百六十四向大地環(huán)航,
自從愛把我們締結(jié)良緣,許門替我們證下了鴛盟。
扮演王后的演員則答道:
愿日月繼續(xù)他們的周游,讓我們再廝守三十春秋!
顯然,編導對月亮的擬人化處理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不僅生動形象,更表達了一種神性、一種圣潔。更重要的,哈姆雷特景中襯情,想到了被謀害的父親;情又化于景,最終想到并相信了鬼魂的話語,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三、英漢明月——和合之美
月亮作為人類共享的景觀,中西方具有很多共同之處。在莎劇電影中,月亮女神——無論是古希臘的阿忒彌斯還是古羅馬的戴安娜都曾反復出現(xiàn),而在中國,則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英漢月亮都有和諧、寧靜、美麗的特點。如李白的“琴清月當戶,人寂風人至”(《贈崔侍御》),“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游泰山六首》),又如“流月浦煙夕,揚帆海月生”(《荊門浮舟望蜀江》)等等。
無論是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還是影視作品中的普通女性,月亮意象的女性化是中英文化傳統(tǒng)的另一個共同之處,是人化自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性溫柔、輕盈、祥和的氣質(zhì),細膩委婉的情緒都是月亮意象女性化的物理特質(zhì),在規(guī)定的語境中,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美麗。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月亮常與愛情相聯(lián)系,這在中方也有同樣的體現(xiàn)。受文藝復興影響,西方的月亮愛情顯得直白大膽,而中方則較為含蓄。中方寫花前月下,在浪漫、溫馨的同時,往往借月抒情,如《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
在中國,婦女地位低下,三從四德,附屬男性。因此,月亮意象常常代表懇婦形象。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中便刻畫了這樣一個惟恐被自己丈夫拋棄的思婦形象。
與西方不同,中方的月亮意象常常表現(xiàn)出對家國天下、羈旅行愁以及人生理性的思考。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表達了羈旅之苦;南唐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則為經(jīng)典的表達離鄉(xiāng)懷人之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人吃月餅、賞月的風俗是由月圓想到人圓。然而,“月有陰晴圓缺”,文人常以此象征人生的缺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卜算子》),“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苯沂玖藗€體生命的有限性與宇宙歷史的無限性之間的無法解決的矛盾,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英漢月亮意象的不同還在于二者的表現(xiàn)手法。中國的電影作品主張一切事物皆是為抒發(fā)感情服務的——即主客一體。主體采用象征、移情、擬人等手法將自我感情傾注在月亮意象上,從而使主客體和諧融為一體,天人同一。因此常采用奇特的幻想、大膽的夸張把月亮融合到自己的主觀感情中,因而月亮意象常常表現(xiàn)出耐人尋味的廣闊意境。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講究虛實相生,講究在可感可觸的生動的月亮意象之外,還要營造一種沒有實體的空白形象,在一種依稀飄忽的距離中使之充滿距離美和靈動之感??傊?,月亮意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渲染主體感情的背景、主體寄托情感的載體和主體升華哲理的載體。
西方講究客觀寫實。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認為:藝術(shù)的本質(zhì)是對世界的模仿。模仿論的傳統(tǒng)導致了描寫自然景物時多用物我兩分的表現(xiàn)手法,即工筆寫實地刻畫客觀世界的美,無論是史詩、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簫樂和豎琴——這一切實際都是在模仿,只是模仿的工具不同、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四、結(jié)語
電影是在現(xiàn)代科技條件下,從戲劇藝術(shù)所派生出來的一種具有自身特性的新藝術(sh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西方搖曳多姿的月亮意象是兩個民族心理審美過程與其文化傳統(tǒng)相融合的產(chǎn)物。根據(jù)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戲劇改編的幾部電影在如何把視聽因素與文學因素結(jié)合上作了一定的嘗試?!懊鎸κ兰o之交的視覺文化時代,圖像泛濫而語言、文學、想象力受到忽視”,將詩語意象與動作意象匯合于表演藝術(shù)?;?qū)⒃姷囊庀?、聽覺意象與視覺意象三者合成影視劇意象的有機整體,是擺在所有影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