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潤
舞蹈作為一門既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藝術,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繁衍不息,流傳至今。而中國民間舞蹈是中國舞蹈文化之源,千百年來,其之所以能經久不衰、魅力永在,除了它表演形式的多姿態(tài)、表現內容的多角度外,其精湛絕妙的技藝所構成的獨特的審美價值也是頗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從美學角度來講,藝術美永遠是感性的。正像高爾太在《關于藝術的一些思考》中說:“藝術不追求直接的實效,它追求的是美——實效的象征?!边@對于特別注重形式美、講究情感外現的舞蹈藝術來說是十分恰當的。技巧是把藝術的內容與藝術的形式交融為藝術感性形象的最終體現者,因而技巧是構成民間舞蹈技藝美的一個必要條件。
所謂技術性是指舞蹈形態(tài)方面的技能技巧,而技巧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民間舞蹈所包含、所體現的舞者的絕妙技藝便是他們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我國就出現了嘆為觀止的民間舞蹈表演。如《盤鼓舞》,舞者要在盤鼓上踏舞并準確而富于感情地完成許多高難度舞蹈動作。這些運作不僅僅是技巧的炫耀,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技巧所表現的舞蹈的美感和意境。舞者通過對《盤鼓舞》各種姿態(tài)運作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舞蹈所表現的詩一般美麗、深邃、廣闊的意境,即所謂“游心無垠,遠思長想”,時而挺拔昂揚,有高山巍峨之勢;時而婉轉流暢,似流水蕩漾之形,所有舞蹈動作(包括一切高難度技巧)的設計不是單純地炫耀舞者的技巧,而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舞蹈所表現的情操和藝術趣味是那么圣潔高雅,令觀者嘆為觀止,對這無與倫比的精彩表演倍加贊賞。《舞賦》中雖有“雍容惆悵,不可為象”的句子,認為那精美的舞蹈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實際上,舞者已經相當生動、貼切而深刻地揭示了舞蹈的形態(tài)、美感、意境及舞者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又如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是漢代最著名的舞人。由于她酷愛舞蹈,刻苦鉆研又善“行氣術”(如傳統(tǒng)氣功中的“輕功”),有高超的舞蹈技巧,使舞蹈具有異乎尋常的輕盈飄逸之美,故名“趙飛燕”。漢高祖寵姬戚夫人,是西漢初年擅長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藝,尤其擅長“翹袖折腰之舞”。所謂“翹袖折腰之舞”是一種以舞袖、折腰為主體動作的藝術舞蹈,是注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形式。
從僅存的幾個著名舞人的技藝水平看:漢代的舞蹈藝術雖多與“百戲”組合演出,但已逐漸成為一種較成熟的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折腰舞”是舞者身體軟度的標志?!吧磔p若燕,可作掌上舞”是彈跳力、善于控制呼吸及身體能力的標志。“踽步”標志著連接舞蹈動作的重要手段——“舞步”有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技巧艱深,難于掌握,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舞蹈已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與技術水平。
又如唐代廣為流行的《劍器舞》,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器》:“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詩句把《劍器舞》雄健奔放的氣勢,高難度、快節(jié)奏的連續(xù)舞動,突然靜止、沉毅穩(wěn)健的造型“亮相”以及鼓聲如雷鳴、劍光似閃電的演出場景都推到了我們的眼前,當時是“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演出效果已達到觀眾為之變色、天地為之震撼的程度。人們對這種純熟技藝的欣賞,正是對于掌握人體自由完美的欣賞,因而充滿了歡樂。
文藝美學認為,面對具體的藝術形象,人們在自己的審美觀和藝術形象精神美的主導下情感上受到多大震動,藝術上就獲得多少美感,在感性上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受藝術家形象化的技巧支配的。民間舞是人民群眾情感色彩的體現,它的一切內在精神氣質、形式結構和風格特色都是該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審美意識所決定和賦予的不僅是審美的需要,更是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和精神的寄托,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動態(tài)藝術的中國民間舞蹈的審美更是如此。例如漢族民間舞《東北秧歌》的腳下以踢步為主,腿步動律是由雙膝短促有彈性的屈伸而形成了“俏、哏、顫”的特點。這種動律的形成是因為《東北秧歌》源于高蹺秧歌,人雙腳踩在一尺六寸長的木制蹺腿上,雙腿著地要比單腿穩(wěn),為保持平穩(wěn)的重心,即形成了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短、收回時穩(wěn)而實、雙腿落地時間長的特點。還有那火紅熱烈的《河北地秧歌》,上下左右翻飛,似游龍,又如烈火的扇花,能使每一個觀眾情不自禁地為之叫好、為之歡笑。
舞蹈動態(tài)是從生活中感受到的,舞蹈形象也是從生活中捕捉來的,可見,一個動作的背后蘊含著如此豐厚的積淀。只有了解了動作的“源”,體味了動作的“意”,給予了動作更多的內涵,動作表演起來才能更豐滿、更有表現力,才能真正表現出民族精神的動作特征。那氣勢磅礴的《安塞腰鼓》,時而騰身躍起、時而前后穿越的舞姿,會使每個觀眾如癡如醉地為之動情、為之傾倒;那飄逸灑脫的《農樂舞》,五彩繽紛、龍騰蛇舞的紙帶,又使每個觀眾全身心地為之激奮、為之神往。再如,當今漢族年節(jié)廣為流行的《龍舞》和《獅舞》。無論是《龍舞》的氣勢還是《獅舞》的瀟灑,也都是憑借了表演者掌握道具的技巧,把那些精美的原本是無生命力的東西表現得活靈活現,使之成為生氣勃勃的舞蹈形象。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特征。在傳承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要放開視野,拓寬思維,將單純的舞蹈形態(tài)的傳授拓展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層次的傳承。這樣才能保持和發(fā)展民間舞蹈的個性,也促使學生不僅能用優(yōu)美的體態(tài)、靈活協(xié)調的運勢和高難的技巧去表現舞蹈,更要從歷史的走向、生活的積淀和文化的理解來領會舞蹈的真諦,達到心靈與肢體的共鳴。隨著民間舞的發(fā)展和不斷規(guī)范化,民間舞的技術、技巧在保持既定內涵的前提下要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進一步舞臺藝術化,從而更生動更準確地適應現代化生活的要求。協(xié)調至少發(fā)揮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說技術、技巧被規(guī)范在具體舞蹈內容之中時,協(xié)調就要遵循舞蹈的既定指向,一方面極力發(fā)揮技術、技巧的長處;另一方面則對技術、技巧給予符合目的性的重新鑄造。這種重新鑄造的過程預示著其藝術審美價值的誕生。
從感性形象誕生的角度看,可以說民間舞蹈藝術審美之所以能夠成立最終是由技巧體現的飛躍實現的;從技巧對內容的反作用看,我們甚至可以說民間舞蹈的審美就是在精神美陶冶的同時對于技巧的沉醉。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