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浩
7月22日,一道“孕育”了500年的天象奇觀如約來臨。她來得婉約,走得匆忙:她是短暫的,卻留下了永恒的輝光。正是新聞媒介的詩意定格,讓這瞬息萬變之景,沉淀為美輪美奐之史。
日全食之美,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特別饋贈。在神秘的天象變幻面前,新聞記者既激動又不安,因為即便傾其所有,也無法盡述這美的瞬間,但卻可以做到少留遺憾。
日全食之美,也是展現新聞記者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扇窗口。媒體關于日全食的集束式報道,對于日食奇觀各具特色與個性的情境營造,同樣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試以楚天都市報襄樊版為例,略作評析。
差異化布點,凸顯地域特色和服務情懷
此次日全食,湖北境內武漢觀測時間最長,因而省內媒體均在武漢布下重兵。楚天都市報于日全食前一天策劃推出了8個版的“觀食指南”,日全食次日又做了30多個版,幾乎將武漢、全省、全國、國際各個重要節(jié)點的日食情況一網打盡。
省版已有如此詳盡的報道,而襄樊處于全食帶之外,只是南漳、宜城等地可觀測到短時全食景觀。在報道空間被擠壓、新聞信源不充分的情況下,襄樊版對日食的報道,采取了差異化布點的策略,既與省版互補,又突出地域特色。
由于省版報道的火力點主要集中在武漢。我們瞄準襄樊市民的需求,著力做足本土文章和服務文章。
襄樊版在同城媒體中率先發(fā)布了關于日全食的消息。為增強報道的權威性,事先采訪省天文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高布錫,告訴讀者最佳觀測點位置、觀看日全食需注意的細節(jié)等信息,并及時報道公安、交警、交通、城管、路政等部門制定應對措施、完善應急預案等情況。
7月21日,4路特派記者分赴棗陽、宜城、南漳、保康,在各個觀測點提前待命,當晚發(fā)回四地百姓喜迎日全食的圖文報道。
為增強服務的針對性,襄樊版與襄樊市科協(xié)合作。面向全市征集50名天文愛好者,到天文館看日食,并免費發(fā)放200多幅日食觀測鏡,受到讀者歡迎。
日全食當天。襄樊版編輯部派出十多名記者,在人民廣場、小北門、烈士塔以及醫(yī)院、火車站、商場超市、公園動物園、主要交通路口等地定點守候,觀察日食之下的點滴變化。
23日,襄樊版用5個版的篇幅報道日食,同省版30多個版的“世紀大日食”特別報道相呼應。形成由近及遠、從區(qū)域到全景的報道格局,多角度、寬視野、全方位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同時,報紙對日食下物換景移與人世百態(tài)的記錄與描述,也體現了媒體為歷史存照的社會功能。
個性化追求,注入情感元素和審美趣味
新聞觀照當下,記錄歷史,行文之要在于平實。但平實并不等于不要個性,千篇一律,蒼白無力。
新聞不是想象,不需要矯情與抒情,但在日全食這樣的罕見天象面前,新聞產品在真實的基礎上。不妨適當加入些許詩意與浪漫的調料,在報道中注入情感元素和審美趣味,讓紙上的視覺享受與自然的天賜之美相匹配。
這種個性化追求,主要體現在標題制作和版面語言的靈活運用等方面。
且借月翁遮烈日,一城夜色一城絹。這是一版正頭通欄標題,避實取虛,重在意境營造,“且借月翁”有點夸張,但卻透著一股無可阻擋之氣,“一城夜色一城絹”與壓題照的意境十分契合:日食之下,古城襄樊籠罩在一層薄霧輕紗之中,美不勝收。
日全食發(fā)生之時,恰逢天公“搗亂”,襄樊上空云層密布,只是在快結束時太陽才羞答答地露臉,市民多有失望和遺憾之感。對應這種情感。二版日食主消息標題定為:沒有黑夜。只有黎明和黃昏;現場新聞標題:看到了!但意猶未盡——將報紙的情緒與讀者的情緒融為一體。
類似這樣情感化的標題,在其他版面也頻頻出現。如“盆里映出一勾‘彎月”、“油桃之鄉(xiāng)一夜無眠”、“太陽見證你的美麗”等。
圖片版除了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外,特意選發(fā)一位襄樊網友專為本報填寫的一首詩:千年對望一線牽,百載相守艷陽憐。信手舞得云遮日,一城夜色一城絹。寥寥數十字,言約而意豐。
在一版的處理上,鑒于當天一版有半版廣告,襄樊版打破常規(guī),用圖片唱主角,以一張通欄照搭配4張小照片,通欄照取全景,配照取特寫,主次分明。虛實相間,尤其是“古寨入夜”、“天狗吠日”兩張照片。神形皆妙,意境幽遠。整個版面猶如一幅新聞連環(huán)畫,情趣躍然紙上,美感頓生心間。
集約化編排,力避信息重疊和視覺雜亂
央視新聞頻道有一句宣傳語:全媒時代,信息就是選擇。這種選擇。包含信息整合與篩選、產品打磨與包裝、價值判斷與確認等多重內涵。與電視新聞相比,紙質媒體更應在這些方面精耕細作,發(fā)揮優(yōu)勢。
日全食的出現,讓我們再次領略了全媒時代信息傳遞的快捷與駁雜。電視直播與廣播的同步跟進,讓市民“等距離”地感受日全食的魅力;網絡、博客、播客、拍客、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快速更新,讓受眾第一時間獲得感官與視覺的享受。
在這樣的傳播語境中,報紙如果簡單地“跟風”,滿足于信息的發(fā)送和堆砌,顯然無法獲取傳播上的優(yōu)勢。
與網絡的海量資訊、即時更新相比。報紙的優(yōu)勢在于分類整理、集納編排,在于以精心提煉和組合揭示新聞事件內在的蘊意與外在的關聯(lián),在于以獨具匠心的版面語言表現新聞背后的人文情感。
日全食當天,編輯部派出的各路記者,采寫了一萬多字的稿件,拍攝了大量現場圖片,而次日可用的版面只有5個半版。在參照省版內容分割的基礎上。襄樊版結合當地新聞發(fā)生的特點,分別設置封面版、全景、縣市、影像、現場5個板塊,并冠以“約會日全食”的總眉題,將一些內容相似、特點相近的稿件合并同類項。將真正有新聞價值的稿件放大突出處理。同時采用鏈接、專家解讀等方式,對觀眾感到疑惑的問題作出權威解答。同樣的新聞事件,經由記者、編輯、夜班老總等數道工序,不斷優(yōu)化編排結構,提升二次創(chuàng)造水平,從而讓讀者獲得對日食的系統(tǒng)感觀與認知。
隨著日全食的轉瞬離去,電視與廣播語言淡出觀眾視野,網絡中的日食報道則淹沒在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之中,而那些畫面精美、編排有致的報紙,被許多天文愛好者精心收藏,成為他們可以經常翻看與回味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