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文化知識的學習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差異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非常有意義的,對學生在理解、掌握效率及學習興趣方面都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文化差異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學習,不是為了單純學習語言形式,而是為了獲得在外語環(huán)境里較好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要獲得英語語言的交際能力,除掌握一定的詞匯和必要的語法知識外,還必須熟悉并理解該語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和背景要求。也就是說,讓學生帶著一種文化觀進入英語知識的學習,它無疑會開闊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文化體驗,構(gòu)筑學生豐富的心靈園地,從而對自己的本土文化進行全面的反思。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增加英語文化知識的滲透,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從而達到更好更快地學習英語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文化知識的滲透,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
一、背景知識的介紹
每種語言都有其文化作為背景,不同的語言反映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形成過程以及文化價值體系。例如紳士風度、女士優(yōu)先、雞尾酒會、雅皮士、圣誕節(jié),這些小小的字眼都體現(xiàn)了西方某種文化。
在外語學習中,由于缺乏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一些簡單的句子也常常使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使得對文章的理解不透徹、不全面。分析其中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課本中提及的某些專有名詞或英語國家的流行節(jié)日做簡單的介紹。例如:“got a cup of afternoon tea”,直譯的話為“下午茶”。但是,盡管英文的原詞為下午茶,事實上它的意思是表示下午的正餐dinner,一般包括meat、bread、potatoes等,有時還有水果等茶點。如果不講解它的背景來源,學生一定會非常疑惑。在翻譯時會直接翻譯成下午茶,卻不知道它的真實含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土風情,真正做到快樂中學習。
二、語言差異的分析
由于民族的差異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東西方兩種語言的差異。通常由于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世界觀的不同、語言,文化的不同而造成了兩種語言的差異。
例如:像“hamburger,apple pie,hot dog”等詞匯,現(xiàn)在我們都能說出指什么,是什么東西,甚至可以描述。這是由于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開放的社會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接觸到這些東西。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這些東西,因而望而知意,很容易理解這些詞。另外由于文化差異世界觀的不同,也會有些語言差異。例如:西方人崇尚個人崇拜,而我們東方人受到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強調(diào)的是謙和與隱忍,中庸與從眾。所以針對individualism這詞,在西方英語中,它多指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是個人價值的充分體現(xiàn)與表現(xiàn),是褒義詞。但是將它翻譯成漢語為:個人英雄主義,就多少有點貶義的意義了。按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我們崇尚的是從眾,不搞個人崇拜,不能一枝獨秀。
那這種語言上的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搞清楚,以免誤解。當然這些詞語體現(xiàn)了人們認知道的態(tài)度,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xiàn)象,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確切含義的。所以,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從文化、世界觀等差異入手,了解其內(nèi)涵或社會文化意義,才能正確運用。
三、習慣表達法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nèi)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特別注意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qū)別,避免日后實際應用時出錯。
在外語學習中,常有些令人費解的詞或句子影響我們對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而與英語國家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人軼事、風土人情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典故往往是干擾理解的主要因素。例如:漢語中,如果我們餓了,我們會說:我餓死了,都能吃下一頭牛。但是英語中則說:“I could eat a horse.”盡管西方人一般是不吃馬肉的。但是如果形容一個人能吃的話,漢語會說:吃的像頭豬。而英語中也會說:“He eats like a pig.”這倒是跟漢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又如,intellectual(知識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義大不相同。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教師、大學生以及醫(y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在歐美,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的學術(shù)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指范圍小得多。此外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也用于貶義,就像我國文革中稱知識分子為“臭老九”一樣。
在學習中如果學生掌握了這類詞的真正含意,才會使交流更加順暢、成功。否則,不僅會引起誤解,而且會鬧出笑話。
當然,除了上述的差異外,禮儀、風俗習慣的中西差異也是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學習外語,必須學習目的語國家人士生活禮節(jié)、習慣。從稱呼到見面禮、從起坐到餐桌擺放、從禁忌語到暗喻俚諺等等,都是學生應了解的。如:美國人在正式場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場合見面,禮節(jié)比較隨意,往往以點頭、微笑為禮,或者只是向?qū)Ψ健班恕鄙弦宦暋H舴怯H朋好友,一般不會主動與對方親吻、擁抱;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于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英國人見面常常以天氣為談話的開端等。
總之,由于東西方語言的差異,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堂教學、課文教學相結(jié)合,與本國文化知識相結(jié)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當然還可組織課外專題活動,聘請外教講解有關(guān)西方文化習俗。還應該給學生多組織些關(guān)于文化差異方面的講座,多進行一些討論讓學生比較母語與英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學生在理解、掌握效率及學習興趣方面都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作者簡介:金美蘭(1972-),女,延邊大學藝術(shù)學院文化基礎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