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雪
[摘 要] 在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教學實踐活動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諸如感知的膚淺、平庸、遲鈍乃至麻木等感知障礙現象。其產生原因雖十分復雜,但至少與割斷事物聯(lián)系、阻斷理性思維滲入、藝術感知中缺少形象思維、缺乏情感移入以及感知定勢等因素有關。
[關鍵詞] 感知覺;障礙;知覺定勢
[中圖分類號] G4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4738(2009)04-0109-04
對社會生活感知的膚淺、平庸、遲鈍乃至麻木等,被通稱為感知障礙現象。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過程中,起著削弱認識、探究事物能力的作用。
造成感知障礙的原因十分復雜,但至少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孤立感知對象,切斷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必然導致感知障礙
相互聯(lián)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們探索事物奧秘的通道。如果我們有意或者無意地切割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必然導致感知障礙;如果無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就無法從已知的此岸躍到未知的彼岸。因為單一事物提供給人們的知覺信息是極其有限的,也往往不具備普遍意義;殘缺的知覺,勢必喪失其復雜性……因此,孤立感知對象,切斷它與其他事物的種種聯(lián)系,感知將始終停留在某個原點上,所獲得的有關事物的表象也會喪失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以致得不到其他信息的豐富滋潤而黯然失色,喪失其鮮活的生命色彩。
這里所說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依賴于其他事物的種種復雜聯(lián)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從美學的角度看,美也總是存在于一定的關系之中的。宋代藝術理論家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曾說:“山無煙云,如春無花草。山無云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事物是這樣顯示著自己的生機與活力,藝術家也總是將事物置于最佳的聯(lián)系中加以表現,以顯示出事物的美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正是詩人將“孤煙”置于“大漠”,讓“落日”懸于“長河”,使“落霞與孤鶩齊飛”,融“秋水共長天”一體,才使筆下之物生氣勃勃,詩意昂然。
事物的聯(lián)系,并非僅僅局限于空間或環(huán)境聯(lián)系,還表現為時間上的歷史聯(lián)系。因為事物的存在也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因此,在藝術感知過程中,必須將感知對象不僅要置放于它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lián)系中,而且還需將其置放于其自身運動發(fā)展的歷史聯(lián)系中。倘若僅感知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瞬間,而不去了解事物發(fā)展的全過程,縱然這種感知十分精細,但所獲得的有關表象往往也是貧乏、淺薄的。
一只美麗的蝴蝶,僅僅是其自身運動發(fā)展中的一定階段所呈現的一種形態(tài)。如果某位藝術家僅僅只滿足于對眼前蝴蝶美麗的感知,那他所獲得的信息不過與放牛娃相當。因為從文學藝術必須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一角度看,其感知是缺乏獨特性、深刻性的,是遲鈍的感覺,其本質就是在主觀上拒絕了事物本身最有價值的、最具特色的大量信息。而要想點石成金,使感知具有敏銳、獨特、深刻、豐富性,就要把它置放于其自身運動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去觀察,以便探索其內在美。
事物的聯(lián)系,也包括社會聯(lián)系在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自然萬物在人的意識感知中,也是“人化的自然”,故不能將其置之為社會聯(lián)系之外,即只有在事物同社會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時才被感知到。
在這種有機聯(lián)系中,自然物實際上已經是某種喻體的形式呈現于人的感覺之中。它不再是先前的純自然物,而是包含著一定社會意義的隱喻體或象征物,人便從這種已具有某種社會意義的喻體或象征物的自然物中,感知和體驗到對象物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紅樓夢》開篇所敷衍的“石頭的故事”,就可以看作藝術家對自然事物的藝術感知過程中,感知和體驗到其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形象化實證:《紅樓夢》的“無才石”,是“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個自然物。由于空空道人把它帶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里走了一遭——與社會發(fā)生了聯(lián)系,“石頭”便成了人,有了人的苦樂悲歡,并顯示出豐富的社會內涵來。
由此不難看出,在感知中,若切斷事物的種種聯(lián)系,主觀地抽去物之為物的存在條件,事物本身的活力與精神、事物于復雜聯(lián)系中所呈現的美,都將隨其聯(lián)系的被阻斷而喪失。很顯然,切斷了事物聯(lián)系的感知是殘缺的感知。它拒絕了大量有關信息的進入,也必將影響到大腦的信息加工,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更不用說影響認識的深化了。因此,切斷事物的聯(lián)系,就是拆掉了認識事物的橋梁,使人的認識永遠固著于已知的此岸,無法從一粒沙中見大千世界,于半瓣花上感知物之精神,因而是一種遲鈍、平庸、淺薄的感知,它只能在事物的表面現象上蠕動而無法達到敏銳、獨到、深刻的境界。
二、阻斷理性思維因素的滲透,也會導致感覺遲鈍現象的產生
感知活動,并非單純的感官知覺活動。在人的感知過程中,總是貫穿著人的理性思維因素的介入與滲透。因為嚴格地說,感知藝術歸根到底,是人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發(fā)展,并達到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互相融合的過程。惟其如此,才能由淺入深地認識事物,才能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本質和規(guī)律。一旦阻斷了理性思維因素的參與,僅憑感覺去認識事物,是難以擔負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一責任的。由于排斥了理性因素的指導作用,我們的感覺就分不清事物的現象與本質,也就不能保證認識的深刻性,清晰、準確、全面地把握對象世界。這樣的認識,只能是一種朦朧的、混沌的、淺薄、蒼白的表面認識。
就感覺而言,它僅僅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初級形式,只能對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tài)作出表面的認識反映。但就知覺而言,縱然它具有一定的認識上的整體性,能部分地彌補感覺的片面缺陷,但仍無法深入事物內部去認識其內在本質,“只有超過本能直覺,憑借知識和經驗,才能進入另一個較深的層次?!盵1]因此,感知活動中對理性的拒絕,則知覺的理解性、概括性都將不復存在,也無法擺脫“遲鈍”的困惑。
三、在藝術感知中,阻斷聯(lián)想與想象的參與,也會導致感覺的遲鈍
人們認識事物時,并非僅是感官知覺的投入,而是整個大腦的全部功能的整體投入?!肮视稣呶镆?動者情也。情動則會,心會則契,神契則音,所謂隨寓而發(fā)者也?!?李夢陽《空同集》卷五十,《梅月先生詩序》)這里所說的“遇物”、“情動”、“心會”、“神契”,是指認識活動中的感知、情感、聯(lián)想、想象、領悟等諸種心理活動。
當作家感知事物時,所獲取的表象信息在其理性思維的選擇、過濾、加工下,被濃縮提煉為某種富有特征的信息材料,從而強烈地刺激著大腦神經系統(tǒng),激發(fā)其情感、驅動其聯(lián)想和想象,就推動了認識的發(fā)展。因此,聯(lián)想和想象是人們認識(包括藝術感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
(1)聯(lián)想和想象能夠根據認知的需要,迅速不斷地喚起先前儲存于大腦中的有關大量表象信息,為大腦加工提供了豐富地認知材料。
(2)聯(lián)想和想象還能在眾多的表象群中,建立起比喻、象征、比擬、借代等種種復雜的有機聯(lián)想系。這就等于給單個表象注入了豐富的內涵,使之呈現出復雜多元的內在聯(lián)想系,閃射出鮮活的生命光輝。
(3)聯(lián)想和想象還可以將原有表象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即分解和重鑄,使表象融生出某種嶄新的、深刻的內在含義來。
聯(lián)想和想象使人對事物的感知產生某種質的飛躍,大大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使人的感覺能力更加敏銳、深刻和獨到。倘若阻斷了理性因素和聯(lián)想、想象的參與,其感覺必然遲鈍,且導致創(chuàng)作的危機。記得一位當代批評家警告說:“不少人以為有了感覺便有了一切,就可以馳騁文壇了,這種僅理性的創(chuàng)作方法……最終會喪失這項精神勞動所特有的價值?!盵2]
四、拒絕情感因素的滲透,同樣會導致藝術感覺的遲鈍
在藝術感知過程中,情感運動是一種雙向回流的情感流程。即“情以物遷”、“物因情變”。由于物對感知者感官的刺激,激發(fā)了感知主體的主觀情感,而這種情感又很自然地移注和投射到感知的對象上,使客觀的物為之情化。
藝術感知過程中這種情感的雙向回流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能使感知對象的外在和內在屬性發(fā)生某種“質變”。由于主觀情感的投射,客觀事物的內在和外在的部分屬性為主觀情感所化,客觀對象實際上就成了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情化物”。感知對象的這種“質變”,并非是事物本身內部結構的變異,而是指事物在知覺呈現中,表象的部分自然屬性的消解和感情的主觀屬性的滲入。同時,由于情感的作用,人們的知覺也因此而受到情感化的影響,而成為一種情感化的知覺,較之日常知覺具有更強的選擇性和信息重組功能。例如“牡丹”在百花叢中人們都說它是“最鮮艷的”,但在女皇武則天令百花一夜開放、充滿憤怒表示反抗情緒時,詩人卻可寫作“滿棵空枝怒對強權”;春花秋月人們是贊美的,然而悲傷時,人卻感覺“花濺淚”……這些是因為情感的作用,給知覺造成了一個特殊的心理環(huán)境。在這種心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腦感官神經細胞處于強烈地興奮之中,故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變得異常敏銳,其感知事物的能力便因情感的作用而獲得強化。加之主觀上對某類事物的“偏愛”,當這類事物的知覺信息輸入大腦時,在情感的作用下,便會通過聯(lián)想或想象,對所輸入的信息進行重組和改造,使之更加煥發(fā)出美感的光輝。因此,在感知過程中,這種情感雙向流程一旦形成,感知對象的客觀屬性與其在知覺呈現中的主觀屬性,便會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同時,由于情感化知覺的高度選擇性和信息重組的作用,所感知到的實際上已不完全是事物自身的客觀信息,而是注入主觀情感的審美信息了。隨著主觀情感的這種移注和投射,“我”將深深體驗到“物”的內在奧秘,同時“物”也深深的進入到“我”的內心?!拔铩北拔摇币唷氨?“物”喜“我”亦“喜”?!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相反,一旦在感知過程中拒絕主觀情感的參與,則大腦中的感官神經細胞便無法高度地興奮,那種良好的知覺心理場也難以建立,作家對客觀事物也只能是以一種冷然的態(tài)度作冷靜的觀察。這樣,“我”之知覺就不能契入“物”之內部,“物”之表象也無法超越其事物本身客觀屬性的局限。這樣感知對象將得不到主觀情感的滋潤、補充。也就是說,只能客觀的感知到事物的外在客觀屬性,卻無法藝術地改變它,也無法穿透其冷漠的物質外殼,進入其內部去深刻地體驗它。譬如看花,則花不過是紅黃藍白、三瓣五瓣,既不會濺淚于秋月,也不會含笑于春風。這種純客觀的感知,縱然可以做到細致入微,但從審美的意義上說,它仍然是遲鈍的。
同時,拒絕情感因素對感知過程的滲透,還容易造成感知的疲勞和知覺注意的轉移。心理學研究證明,知覺注意的維持與情緒因素緊密相關。而拒絕情感滲透的感知,本身就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活動。它使感知者喪失觀察事物的興趣,從而很容易造成知覺注意的迅速轉移。盡管我們可以憑借個人主觀意志的努力來維持對某一事物的知覺注意,但這種苦苦支撐的結果卻只能換來知覺組織的疲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一種特殊的知覺組織繼續(xù)存在時,對這種知覺來說,在皮質上就有對這種知覺的生理受飽和過程漸次發(fā)生,當達到飽和水平時,在第一種形狀的知覺下的神經過程被抑制,這個知覺就漸漸消失?!盵3]74-15這種“知覺的生理飽和”現象,即我們所說的知覺疲勞。由于缺乏情感因素的滲透,感知過程只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即并不是處于內在的需要或興趣,而只是在意志強迫下進行被動消極的感知操作。時間稍長,其知覺疲勞現象便迅速產生,呈現出一種知覺麻木狀態(tài),從而嚴重阻礙了感知活動的滲入。這樣,所獲得的知覺表象自然是膚淺、平庸的了。
五、知覺定勢也是導致感知障礙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
知覺定勢是我們在感知過程中的一種“先前的呈現”?!霸谥貜统尸F它們的過程中,即已形成了某種內部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它對知覺以后的呈現有所準備……它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跟隨于這些心理現象之后,而是相反,可以說是先于它們,決定著這些現象的成分和過程?!盵4]
知覺定勢作為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自有其優(yōu)勢的一面,它可以使我們對同類事物的感知更加迅速、更為有效,并“經常使我們撇開不適當的刺激模式,通過預期而達到真實的知覺?!钡?“正像組合原則的作用偶爾也妨礙現實的知覺一樣,知覺定勢有時也使我們看不見現實的世界。”[3]78
在藝術感知中,知覺定勢在某中意義上來說,可以看成是藝術感知活動的枷鎖。它禁錮我們的感知能力,使之總是停滯在對事物的先前感知的經驗水平上。當我們形成了某種知覺定勢,感知水平就很難獲得突破性進展。
這里,有必要對定勢現象的發(fā)生問題作個簡單的分析。
心理學實驗證明:知覺定勢發(fā)生了對同一事物的重復感知,這種重復感知是在同一方式、同一角度的前提下進行的。由于感知方式和感知角度的固定,感官知覺所接受到的由同一事物所發(fā)生的信息在同一時期內必然是十分相似的。這種無差別的信息在重復感知的過程中,很容易在人的大腦中迅速建構起某種固定的內部知覺模型。在未有從同一事物中獲得某種嶄新的、具有濃烈的刺激性信息之前,重復感知便只會造成這一知覺模型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于是知覺定勢現象便隨著這一知覺模型的建立和強化而得以形成和加強。除了感知方式的固定和感知角度的固定以外,在感知過程中將事物孤立起來,切斷事物之間的種種聯(lián)系,拒絕理性思維、聯(lián)想和想象、情感等主觀心理因素的參與,也同樣會導致知覺定勢現象的產生。因為這種孤立、片面、冷漠、純客觀的感知所獲得的知覺信息本身是極其有限的,而且又得不到主觀心理因素的加工、組合、提煉、改造,很容易得到同一事物的無差別信息,于是知覺定勢現象便在所難免了。
那知覺定勢為什么會使人“看不見現實世界”呢?這是因為知覺定勢在客觀事物呈現于知覺之前,心中早已有了對該事物的“內部狀態(tài)”的緣故。當人們感知事物時,有關知覺信息必然會受到先前于心中所預存的內部知覺模型的干擾和同化。在這種同化過程中,原內部知覺模型總是排斥與自身不同的新感知信息中的某些因素,同化和吸收與自身相容和相似因素。原內部知覺模型的這種趨同棄異功能,必然導致人們在感知過程中對所接受的知覺信息的存同棄異的選擇。這樣,人們就看不到客觀事物新的發(fā)展變化,更談不上對現實世界獨具慧眼、獨到深刻的發(fā)現了。
在感知的具體實踐中,人們往往對于自己認為已經熟悉的事物,常常是并不真正了解的。因為人們總是對它們感到習以為常而不愿深究,總是用先前的經驗來代替對事物的深刻感知;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也往往視若無睹或充耳不聞,更無須談及對事物內在蘊涵的探索了。久而久之,人們便會對感知本身產生懷疑,從而嚴重地阻礙感知的進一步發(fā)展。著名作家茹志鵑就這種感知的麻木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入城以后,產生了一個深入生活的問題。深入到一個點去,往往是深入到一個大隊,合作社,一個礦的某部分,鐵路局的某一工段,時間一長以后,生活熟悉了以后,開始時還很新鮮,一熟悉以后我就產生了一種麻木,失去了對生活的新鮮感?!盵5]這種對事物的感知因熟悉而產生麻木,因習慣而反映淡漠的現象,無疑也是藝術感知的一大障礙。
當然,還有一些,這里敘述的只是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注意發(fā)現和研究,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改進,就有可能取得較佳的創(chuàng)造性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湛秋.詩的秘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9.
[2]王 千.反文化的失敗[J].讀書, 1988(10):19.
[3] 克雷奇,等.心理學綱要:下冊 [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4] 烏茲納杰.定勢心理學的實驗基礎[M]//心理學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7-278.
[5]茹志鵑.漫談我的創(chuàng)作經歷[M]//文學:回憶與思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369.
On Phenomenon of Perceived Barriers
RAO Xue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of Hubei Province, Danjiangkou 442700, China)
Abstract:Perceived Barriers are common in observation of social life and teaching practice, such as superficialness, mediocreness, dullness and numbness. These can be attributed to one-sided view, irrational thinking of blocking infiltration of the rational, lack of images in artistic perception, lack of emotion transferring, as well as fixed perception mode.
Key words: perception; obstacle; phenomenon; fixed percep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