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德
古詩詞閱讀一直是閱讀的重點,如何在今天的背景下進行古詩詞閱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應(yīng)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睆娬{(diào)的是自主探究,尊重的是人文精神,落實的是深度開掘。
在自主、人文、深度的理念之下,筆者在高一階段進行了專題性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一共用了5課時。為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規(guī)定了專題閱讀的范圍,內(nèi)容涉及8位詩人的30首詩詞。
一、登臺交流
詩詞閱讀第一步,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查詞典疏通文字,然后通過翻閱相關(guān)唐詩宋詞之類的書籍或上網(wǎng)查詢,了解詩人生平和作品背景,以幫助自己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為交流、誦讀和鑒賞打下基礎(chǔ)。這一步很重要,關(guān)系到詩詞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有必要向?qū)W生講清楚。
第二步是學生上臺交流,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告訴其他同學。他們儼然是一位位老師,講詩人經(jīng)歷,講詩詞背景,有的還講詩詞誤讀。為了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他們不僅“講”,還一邊板書,一邊放幻燈片。通過這樣的交流,同學們不僅了解了相關(guān)的資料,還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他們的充分準備,對我們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需要我們讀更多的詩詞和與詩詞相關(guān)的文章,以便在適當?shù)臅r候表達一下簡潔而中肯的想法,使交流步步推升。
因為是詩詞,而不是其它文學作品,所以通過交流,能很好地喚起學生潛在的詩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有一位學生說自己在讀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時,對“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一點疑問:下雪和飲酒是兩回事,詩人怎么把它們扯在一起?上網(wǎng)一查詢,看到洛夫《詩人與酒》的文章,才忽然明白了詩的意思。文章中有這樣一節(jié):
歲末天寒,近日氣溫驟降,唯一的樂趣是靠在床頭擁被讀唐詩。常念到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小時候讀這首詩,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來,后來年事漸長,才靠一壺壺的紹興高粱慢慢給醺了出來。
二、亦誦亦歌
詩詞不是冷的,而是熱的,它流淌著詩人的情感。要讓學生有效地感受詩詞,誦讀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古人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元人趙文說:“詩之為教必悠揚諷詠而得之,非如他經(jīng)可徒以訓詁為也。”學生通過誦讀詩歌,體味到一種情、一種意、一種韻味、一種意境。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會到了蘇軾那恢宏的氣勢;讀“楊柳岸,曉風殘月”,感受到了柳永那婉約的詩風;讀“念天地之悠悠”,讀“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品味到的是不盡而永恒的孤獨感;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領(lǐng)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滿腔豪情。通過讀詩,學生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加深了對詩歌本體的理解。一般的誦讀,我們平時上課時也在進行,或老師讀,或?qū)W生讀,或聽錄音。為激發(fā)學生的讀詩熱情,筆者鼓勵他們用各種形式來誦讀,可以是配樂誦讀,可以是唱和誦讀,可以是男女誦讀,還可以是集體誦讀,等等。
除了誦讀,筆者還倡導學生們唱歌。這里所說的“唱歌”,是唱一些含有古詩詞成分的歌。學生讀了一些詩詞之后,一般都能找到相應(yīng)的歌曲。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上海灘》主題歌)“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濤聲依舊》)等等。為了增加唱歌的氣氛,還可以配上DV片。不過唱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要把握好渲染的度,切忌成為音樂課。
三、改寫詩詞
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特點是含蓄,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含蓄如傳統(tǒng)國畫中的“留白”,留下的空白越大,供讀者聯(lián)想、補充、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也就越大。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shù)本領(lǐng)就是想象?!惫旁娫~是想象的藝術(shù)。讓學生閱讀古詩詞,其實是鍛煉他們的想象力,而鍛煉的最好方式是改寫。改寫是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包括縮寫、擴寫和文體改寫等,其中文體改寫中訓練得最多的就是把詩詞改寫成散文。
要把詩詞改寫成散文,首先要明確詩詞和散文的相通之處。散文和詩詞都具有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觀察社會生活而激發(fā)出來的思想感情熔鑄于所描寫的生活圖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指作者通過自己所選擇的意象而把情感自然地表達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其次是變詩詞的語言為散文的語言。一般按照詩詞作者的行文思路,把這些斷斷續(xù)續(xù)的意象通過自己的想象而構(gòu)思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然后再把它擴充為環(huán)境描寫。同時要設(shè)定敘述主人公的活動情景。詩詞中的抒情主體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顯現(xiàn)的抒情主體,一種是隱藏的抒情主體。對于前者,敘述主人公的活動情景比較簡單,我們只要通過詩詞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并在此基礎(chǔ)上給抒情主體加上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等就可以了。對于后者,學生在改寫時必須讓抒情主體顯現(xiàn)出來,使之符合散文的特點。
四、鑒賞批評
筆者認為,古詩詞閱讀的最高層次是鑒賞批評。作為高一學生,能對詩詞的語言、形象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評價已很不錯了。關(guān)于如何鑒賞,一是讓學生研讀《唐詩鑒賞辭典》和《宋詞鑒賞辭典》中的相關(guān)鑒賞文章,二是老師在鑒賞技巧上作適當?shù)闹笇Ш忘c撥。具體來說,鑒賞批評詩詞,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從語言上鑒賞。詩詞不同于其他文體,主要的區(qū)別是語言,因此從語言入手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兩句詩雖然有“碧草”“春色”“黃鸝”“好音”等詞,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就寫出了春色雖好但無人欣賞的孤寂之境,抒發(fā)了對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憫之情,以及對當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喚。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币驗橐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到的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
二從語法上鑒賞。古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同于現(xiàn)代人,這一點在詩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潛詠細玩,可能會體悟到這首詩獨特的形式和所蘊含的詩意,但如果不明白詩詞的語法特點,很可能會誤讀。如把省略的部分補上去,完整的表達就是這樣:昨夜雨疏風驟,(女主人)濃睡不消殘酒。(女主人)試問卷簾人(今天天氣如何),(侍女)卻道“海棠依舊”。(女主人糾正說:)“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三從詩意上鑒賞。領(lǐng)會詩意,這方面學問最大。中國的詩詞,尤其是比興詩,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馬光語)。如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乍看,是一首寫新嫁娘情懷的詩,其實是作者進京應(yīng)考時,呈給張籍投石問路的詩。作者把張籍比做新郎,把主考官比做姑舅(公公、婆婆),把自己比做新娘。張籍領(lǐng)會了朱慶余的意圖,并對他的才華作了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五、檢閱成果
前面4課時,如果從表達的角度來看,前2課時重在口語表達,后2課時重在書面表達,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視。因為是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強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獨特體驗、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會因個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老師應(yīng)該給以更多的尊重和鼓勵,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樂于讀詩,樂于探究。
第5課時的重點是檢閱閱讀情況,一是公開答辯,二是自我評價。
用答辯的方式來上課,學生很感興趣。為保證答辯的質(zhì)量,我要學生自我組隊(以探究的相近內(nèi)容來組合,以便臺下交流、臺上補場),自我推薦。組成4個隊,每隊3人,輪流上臺接受同學的提問。由于有了前些日子的閱讀和探究,每位上臺的學生自我感覺都比較好,他們的自信、坦然是筆者所沒有見過的。雖然在同學們出其不意的提問下也難免會出現(xiàn)尷尬,但跟整個熱烈的課堂氣氛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最后回顧總結(jié),進行自我評價。以下5道題目中,前4題各有3個備選答案,可以打勾打叉,也可以另外補充答案;第5題是文字題,談自己今后的打算。
1.通過上臺交流,我感覺自己——
①膽子比以前大了,想表達的欲望也增強了。()
②了解詩人和寫作背景,對學習詩詞的幫助是比較大的。()
③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欠缺,希望抓緊時間彌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誦讀,我發(fā)覺自己——
①變得更自信了,懂得如何通過語速的控制來表達情感。()
②讀懂了詩詞的含義,明白了“讀書百遍”的道理。()
③拘謹,放不開,還處理不了誦讀的語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改寫過程中,我知道自己——
①有很豐富的想象力,可以把詩詞的“空白”合理地填補起來。()
②能編寫故事,但不善于寫景。()
③聯(lián)想、想象能力不夠,需要在“擴”字上用勁。()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寫鑒賞文章,我發(fā)現(xiàn)自己——
①有較好的鑒賞能力,懂得詩詞的精妙所在。()
②有較強的理性思維,但不懂得鑒賞的要求和度的把握。()
③懂得鑒賞的規(guī)則,但不能較好地表現(xiàn)出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詩詞就是閱讀經(jīng)典,它對人的素質(zhì)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打算今后。
筆者把詩詞閱讀分解成5步,即5課時,其用意是不想就詩詞閱讀而說詩詞閱讀,而是想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明白詩詞閱讀不僅能擴大知識視野,了解詩人的志趣、情操,還能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作文水平;同時更明白詩詞閱讀的提高最終在于激發(fā)興趣,在于潛移默化,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即是如此。事實上,經(jīng)過這樣的專題閱讀之后,學生的閱讀熱情空前高漲,閱讀質(zhì)量也得到了根本的改觀。
記得顧之川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閱讀方式?!惫P者就試著做這樣的改變。
[作者通聯(lián):浙江紹興魯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