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帆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美味佳肴里自然也少不了水產(chǎn)一項。古代中國人似乎是不大吃海魚的,所以在傳統(tǒng)美食中出現(xiàn)的都是能在淡水中打撈的魚。在一般的常識里,四大魚是“鯉鯽鰱草”,但在美食家老饕們的眼里。傳統(tǒng)的四大魚應(yīng)該是“長江鰣魚、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而排名第一的正是長江鰣魚。
其實鰣魚是一種“兩棲”魚類,它的一生有大半時間是在海里度過的,但每年初夏時節(jié)卻一定要返回長江的淡水里產(chǎn)卵,由于來去有定,年年守時,所以古人以“時”為它取名。
每年鰣魚在長江游歷的整個過程大約歷時一百多天,從農(nóng)歷五六月間開始直至九月十月,整個洄游過程才算結(jié)束。時間雖然不短,但真正適宜捕撈的時間卻只有產(chǎn)卵前的那一個來月,因為產(chǎn)卵前的鰣魚才有足夠的肥美鮮嫩,才夠得上“魚中之王”的美稱。
因為洄游的特性,所以鰣魚在近海一帶的水系都能捕到,范圍涵蓋長江、珠江、錢塘江,但品質(zhì)最好的鰣魚卻一定出自富春江,因為這里的排門山、子陵灘一帶正是鰣魚產(chǎn)卵的最佳地點,剛剛出現(xiàn)在這里的鰣魚一定是它最肥嫩甘美的時候。鰣魚的另一個名字“子陵魚”也正是在這個地方得來的。
西漢末年,浙江余姚有位名士叫嚴光,字子陵,他自少年時就以才華橫溢而聞名,青年時游學(xué)長安,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同窗好友。后來王莽的短命“新朝”覆滅,劉秀成了東漢的開國光武皇帝,便四處尋找嚴子陵,想請他入朝為官。嚴子陵再三推辭不過,終于到了洛陽城。劉秀對舊同窗十分禮遇,甚至像少年時一樣同榻而臥。但嚴子陵向往清閑自在,最后還是辭官歸鄉(xiāng)隱居了。民間傳說,他其實是因為心愛鰣魚的美味,所以才不愿留在洛陽而返回江南的。在富春江上還有個叫“子陵臺”的地方,傳說嚴子陵就曾經(jīng)在這里釣鰣魚。民間還傳說,富春江里有一些唇帶朱記的鰣魚,那是鰣魚中的上品,是當(dāng)年嚴子陵用朱筆標(biāo)記過的。
來自大海的鰣魚游速既快,形貌也很出眾,曾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網(wǎng)得西施國色真,詩云南國有佳人。江湖拍案鱗浮玉,夜月寒光掉尾銀。長恨黃梅催盛夏,難尋白雪繼陽春?!敝睂Ⅵ堲~比擬成了魚中西施。
鰣魚不光是模樣白亮好看。腹下還有菱形鱗,靠近它的其他魚類往往被這鋒銳的鱗劃傷,號稱“混江龍”??墒撬€有一個奇怪的性情,就完全與“龍”字沒關(guān)系了:據(j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鰣魚只要被網(wǎng)鉤觸及鱗片,就再也不動彈了,任憑漁人捉拿。而且它只要離井水面,就立即死掉,若是保存不當(dāng)?shù)脑挘瑪「乃俣纫卜浅??,以至于被稱為“瘟魚”,無論如何也下不了嘴7。所以人們認為它那種束手就擒的態(tài)度并不是當(dāng)真合作,而是愛惜自己的樣貌,蘇東坡就因此稱鰣魚為“惜鱗魚”。
鰣魚既有這樣的脾氣,古人想在江南以外的地方吃到真正的鮮美鰣魚也就成了一件天大的難事。偏偏它最佳的烹調(diào)方法又是以火腿片清蒸,只有住在江邊現(xiàn)釣出出現(xiàn)烹調(diào)取食才是最美味的。所以據(jù)說當(dāng)年淮揚富貴人家還有這樣一種風(fēng)氣:帶著廚子泛舟江上,一旦捕到鰣魚,就地以江水清洗,立馬就烹調(diào)了以快朵頤。如此嬌氣的鰣魚,嚴子陵若是留在洛陽城里,肯定是吃不著的。想來想去,還是返回江南才能滿足對美食的向往。
因為鰣魚實在味美又難得,所以寫它的詩歌詞賦很多。文人們?nèi)绱讼矏?,?quán)貴們當(dāng)然更不例外。明王朝在南京城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就嗜食鰣魚,將鰣魚列為貢品,并且早在洪武元年就將它欽定為獻祭太廟的“四月新儀物”之一。所謂“新儀物”,就是當(dāng)季當(dāng)月的時新食品。
由于朱元璋嗜好鰣魚,所以向?qū)m廷進貢此物的規(guī)矩到明世祖朱橡遷都之后仍然一直持續(xù),不但入太廟,而且是祭祀朱元璋的必備。明朝一個叫劉若愚的太監(jiān)寫了一部《酌中志》,描述宮中生活實況,原來按當(dāng)時的規(guī)矩,鰣魚首先在五月十五日這天送往南京上供,六月底再送進北京,七月一日供入太廟。等到祖宗們都享用過以后,才輪到宮廷里。尤其是七月十五這天中元節(jié),宮中例必要吃鰣魚羹,搭臺相聚,觀賞荷花,熱熱鬧鬧地過一個節(jié)。
清朝定都北京,離鰣魚生息的地方實在太遠,所以進貢鰣魚就成了一個大難題。清朝的時候,從南京到北京,在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下,頭一批捕撈到的鰣魚剛一出水。就直接以箬葉包裹,再以冰塊鎮(zhèn)護直送京城,而且必須在二十二個時辰,也就是四十四個小時之內(nèi)送到,難度實在太大了,不亞于楊貴妃的荔枝。盡管費了這么大的人力物力,送到京城里的鰣魚也已難保風(fēng)味,后來康熙皇帝下江南,嘗到了真正的鮮鰣魚后,才知道自己從前吃的那些根本就不值一提,于是他干脆把貢品中的鰣魚這一項給免掉了。
不過,北京城里的皇親國戚們再怎么條件優(yōu)越,地理的距離也注定了他們享用不到真正鮮美的鰣魚,更不能隨心所欲地大飽口福。
明朝末年有個叫何如寵的宰相,老家就在鰣魚產(chǎn)地安徽桐城,天啟年間他做禮部侍郎的時候,天啟皇帝曾經(jīng)得了些鰣魚,因為此物在北方十分名貴難得,所以皇帝鄭重其事地大辦宴席,廣邀眾朝臣和夫人們,酒至半酣,才將鰣魚隆重送上。何如寵的夫人原以為要吃什么名菜貴品,誰知等了半天竟看到一條既不新鮮又不肥大的鰣魚,不禁大失所望,說:“原來就是這么個東西。我老家的鰣魚既大又多。我從小在娘家吃的可比這桌上的強多了?!碧靻⒒实坳苛舜鬄閽吲d,一張臉拉得老長。何如寵連忙出來打圓場,說:“鄉(xiāng)下女人沒有見識,還以為自己從前吃的白鰱魚是鰣魚呢?!笨偹惆咽聝簯?yīng)付過去。
其實何夫人說的一點也沒錯,在《儒林外傳》第四十四回里有個杜少卿,雖然已經(jīng)窮得靠賣文為生,還是能請來做客的余大先生吃一尾上好鰣魚的。在這方面,就算是個天潢貴胄,也比不過出產(chǎn)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