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煒
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及其實驗教材,在國家級首批實驗區(qū)——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qū)實驗已進入第十個年頭。十年風雨,十年兼程,使藝術課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使我們忽然間有一種豁然開朗、襟懷敞亮的快樂和輕松。我們終于明白了個中道理:藝術是一種生命表達的方式,一種對待生活的心態(tài),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和生存狀態(tài)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綜合藝術更是客觀世界與人自身發(fā)展的總體化、綜合化特征要求密切聯(lián)系的外在形式與內在動力;藝術的感受、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能使一個人的生命變得富有意義與充滿激情;藝術教育能使我們的孩子自然、自發(fā)地生活,安全、健康地生活,文明、快樂地生活,負責任、有尊嚴、充滿愛心、富于創(chuàng)意地生活;藝術課程的實施能使我們的老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使師生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質的變化?!八囆g課程不是各門類藝術學科知識技能數(shù)量的相加,而是綜合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能力;藝術課程也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創(chuàng)新,開拓貫通和跨越轉換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課標P2)
十年來,我們一直在一起:走進藝術新課程,并共同分享藝術課程帶給我們的快樂和驚喜!讓我們用情感體悟藝術,用藝術照亮人生!
第一部分 點燃藝術的火花
藝術新課程在實施中,無任何現(xiàn)成的模式可循,無固有書本可宣。然而,我們的藝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通過自己對藝術新課程的理解,不斷地摸索,不斷地進行新的嘗試。他們用愛心捕捉藝術的靈魂,用智慧點燃藝術的火花,他們記錄下這美好的情懷,喚起我們對于生命的熱愛與柔情,在感動別人的同時,也就感動了我們自己,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就溫暖了我們自己。
(一)全員培訓,樹立新的課程觀和學科觀,牢牢把握藝術課程的性質和價值定位
2001年秋季初始,藝術課程標準及其實驗教科書把理想的課程擺在了我們面前,要使理想的課程成為實施的課程,成為學生參與的課程,要讓孩子們輕松步入藝術殿堂,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沒有現(xiàn)成的綜合藝術師資,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配套硬件設施,沒有現(xiàn)成的藝術教學經驗,怎么辦?是等待?是抱怨?還是行動和反思:在藝術課程里我們自己是否盡了最大的努力?還要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為此,我們在區(qū)政府和教育局的組織下,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樹立新的課程觀和學科觀,牢牢把握藝術課程的性質和價值定位: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課程理念和價值以及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符合《綱要》的主要精神及六大目標要求,能夠為學生的發(fā)展鋪平道路,指明方向。
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上,不僅僅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藝術能力(包括感知、欣賞、創(chuàng)造、表現(xiàn)、交流、合作、知識、技能等)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在發(fā)展學生藝術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人文關懷的過程中,藝術課程能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
藝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藝術課程為孩子的成長構筑了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生態(tài)園”,一塊能夠自由、快樂呼吸的“圣地”,一條通向成功、自信的“金光大道”。
藝術課程不是一般認識上的“音樂、美術課的合二為一”,也不是“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四大學習領域知識技能的簡單相加,遠遠不是“1+1+1+1=4”的概念。藝術課程體現(xiàn)的“綜合”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內容的綜合,而首先是理念的綜合、過程的綜合、學習活動方式的綜合,其次才是內容的綜合。而內容也不僅僅是各領域內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文化的滲透、審美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藝術評論和鑒賞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通過藝術課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是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課程能使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創(chuàng)新者,還是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專業(yè)工作者;學生也不再是坐在課堂上洗耳恭聽的教徒,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個體,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嘗試合作,教師和學生的生命一起在課程上盡情彰顯,充分釋放,共同體驗由“對話”“交流”“合作”產生的幸福感受。
藝術課程的評價能使教師、家長、學生多方合作,形成合力。評價本身不是目的,促進發(fā)展才是根本。藝術新課程在評價上由過于強調過極考試與甄別、比賽獲獎選拔的評價方式,轉向著眼于提高每個學生藝術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課程差異的評價方式。藝術課程的教學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感。藝術課程關注對學生藝術學習過程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注意調動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同時我們在實踐中貫徹“以研帶訓”的培訓策略,目的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改變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方式,使師生雙方體驗在藝術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生命意義,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fā)展。
(二)爭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師資問題不是實施綜合藝術課程的根本問題
藝術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無論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都是全新的。而我們的教師雖然經歷了短暫的培訓,但在工作實踐中,他們在對教材的認識程度和把握程度上出現(xiàn)了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舊有的教學觀念產生的慣性,尚有存在:部分藝術課走入拼盤的誤區(qū),切入點和側重點體現(xiàn)不夠。這些教學問題說明教師對教材較為關注,而對課程設計的理解有待進一步加強。藝術課程實施需要綜合型人才,但音、美教師專業(yè)技能的現(xiàn)有水平,給綜合教學帶來一定的限制和阻力,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同時藝術課程的實施還碰到了很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難,我們應在實踐中敢于正視存在的問題,并爭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從教師自身找原因和對策,因為師資問題不是實施藝術課程的根本問題。
第二部分 平淡的日子里有一種感動
當我們用一顆明敏纖細的心去感悟生活,用一雙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藝術,不時會有一泓清泉從心頭流過,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也總會有一種感動。
如果說課改之初教師注重的是教學中的新嘗試、新體驗,而幾年后則注重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對藝術新課程的認識和運用。這種歸于平淡和安靜的思索能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極平凡的課堂、極平凡的教學,都蘊含著感人的情愫和藝術的本質。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創(chuàng)意,積極探討藝術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藝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創(chuàng)意。藝術教師尊重學習主體,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學習活動;并重視對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尤其是學習方式的革新、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有關學生自我發(fā)展問題的探討;注重對藝術的感性體驗和積累,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和直接經驗積累中,幫助他們升華認識,使之獲得藝術表現(xiàn)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藝術學習充滿情趣和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生命得以彰顯,每一節(jié)課都有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表現(xiàn)。我們能逐漸體會到孩子們喜歡上藝術,喜歡上藝術課,并在藝術學習活動中形成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多類藝術能力形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通過實物、音樂、畫面、角色表演等創(chuàng)設愉悅和諧的藝術情境。如《小雨沙沙》一課,老師在學生頭上噴灑水霧制造春雨的意境,結合“聽春天的聲音、看春天的美景,讀春天的故事,畫春天的情景”等立體感受和體驗春天的美好;加強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文化背景、科學認識等發(fā)展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和能力。如《好媽媽》一課老師將學生家長請到藝術課堂上來,與孩子一起玩親子游戲,在充滿愛和情感的氛圍中用歌唱、繪畫的藝術形式表達對媽媽的愛;廣泛吸取各種藝術歷史文化的營養(yǎng),如一位老師離博物館近,主動和家長配合,組織學生參觀馬王堆漢墓、參觀俄羅斯畫展、徐悲鴻畫展、聽各種音樂會等。
2.圍繞人文主題在完整的藝術活動中形成藝術能力
藝術課程不以單純掌握專業(yè)知識技能為目的,而是讓學生在圍繞人文主題的藝術學習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藝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形成“感知、欣賞、創(chuàng)造、表現(xiàn)、交流、合作、知識、技能”等藝術能力,獲得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為“完整的人”奠定基礎。如《小鳥的家》中,一位學生畫了一幅畫,畫中小鳥的眼淚變成“淚雨”,滴在伐木者的機器煙聳里,他說:“小鳥想讓機器變壞,人類就不會破壞它們的家了。”
3.鼓勵學生的個性表現(xiàn)
藝術的本質就是情感和創(chuàng)造。藝術課程關注每一個孩子獨到的感覺、理解和表現(xiàn),鼓勵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和獨特的審美趣味。
(1)在探究中體驗。我們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自由、自主、獨立的活動空間,使課堂充滿輕松、快樂,煥發(fā)出獨特的、無窮的藝術趣味。豐富多彩的探究發(fā)現(xiàn),個體差異的實踐體驗,為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開辟了渠道。
如在進行“猜猜我是誰”一課的教學時,結合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好游戲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體驗、參與、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在“猜猜我是誰”的游戲中,學生用謎語、兒歌、故事、歌曲等形式描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展示了課前搜集的資料,在傾聽、描述、講解的過程中,增進了學生對動物的了解。在傾聽、模仿動物的叫聲時,學生通過感受—實踐—表演—比較—創(chuàng)作等一系列參與活動,感受聲音的性質,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動物的動作,學會用可視符號記錄聲音等,使學生在一系列“猜”的游戲活動中感受、參與和創(chuàng)作。
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我們在藝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合理的運用體驗手段,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與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如在小學《藝術》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體驗中獲取知識。如“生活中的聲音”一課,讓學生聽聽生活中耳熟能詳?shù)母鞣N聲音,體驗不同的聲音帶來的不同的感受,體驗聲音的遠近,感受不同聲音的節(jié)奏、音調和音色等,并聯(lián)系生活經驗進行聲音遠近的測定、創(chuàng)造不同的聲音等。在“圖畫里的聲音”一課中,讓學生在欣賞大師的作品的同時,體驗在大師的畫中有什么“聲音”……在體驗中,學生發(fā)現(xiàn)用身邊的許多材料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聲音和節(jié)奏,用畫面也能表現(xiàn)聲音,而且還很有趣。
(3)體驗創(chuàng)造的魅力。藝術新課程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空間。學習活動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如在《神奇的天空》這一課中,教師借助中國的歷史神話和童話故事,開展游戲活動,如開展猜謎語、故事連環(huán)畫、故事接龍、找彩虹等系列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展開想象,盡情漫游在童話般的意境里,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有機會展現(xiàn)出來。
4.在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中學習藝術藝術與游戲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創(chuàng)造是藝術和游戲的共同性。教學中通過有組織或隨機的游戲活動,增進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游戲中、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學習藝術。游戲性的藝術活動,不僅使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輕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樸、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地激發(fā)和流露,使人的生命變得富有意義和充滿激情、快樂。通過游戲性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參與意識,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機會,幫助他們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趣味。
如在《圖畫里的聲音》一課中,讓學生通過啞巴游戲,根據口形與表情猜聲音,體驗畫面和聲音的聯(lián)系;通過演繹有聲音的畫面,體驗美術與戲劇結合的完美意境;通過探究各種場景中的聲音,學會制造聲音,表達藝術氛圍;通過反思圖畫和聲音的連結點,形成由圖畫想到聲音,再由聲音想到圖畫的雙向的溝通渠道,學生不僅能從畫面聯(lián)想到聲音,加以模仿,而且能由聲音聯(lián)想到畫面,加以演繹。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藝術氛圍中,感受力、想象力得到提高。
教師巧設懸念,巧玩游戲,巧置情境,讓師生共同面對問題,成為合作者、表演者、創(chuàng)造者。學生在懸念中探究,在游戲中娛樂,在情景中體驗,而在這些活動中又蘊含豐富的內涵。如《小土粒》一課中老師扮演風姑娘,學生在教師展開情景描述后,再扮演小土粒的各種表情。在特定的氛圍中用豐富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展現(xiàn)小土粒的不同境遇。在《小鳥的家》中老師扮演砍伐者,學生分別扮演森林里的植物和動物,共同體驗它們失去家園的痛苦,引發(fā)師生心靈深處的同情心和愛心。
藝術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引入,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采用游戲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游戲中,學生快樂,教師也高興,真正做到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以學生為本”,采用能滿足其需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正是這種互動的師生活動,才使課堂煥發(fā)獨特的個性光芒。
(二)加強校本教研,基于學校、基于問題解決開展課例研究和課題研討
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要使藝術課程向縱深發(fā)展,可以采取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方法,基于學校、基于問題解決開展課例研究和課題研討活動。
1.探討“大綜合、小綜合”課
在每個單元開始或結束設計一節(jié)“大綜合”課,目的是讓學生對單元要求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或全面的把握;在每個課題的教學設計中設計成不同角度側重的“小綜合”課,便于學生形成不同領域的藝術能力。
2.開展“同課異構”比較式研討
藝術教師分小組將相同的課題,采用完全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側重點進行設計,然后再由各組的教師代表闡述本組的教學設計意圖,其他各組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研討,再由教師將教案付諸于教學實踐中進行論證。引導教師將精力用在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方法以及學生的真正需求上,實現(xiàn)師生互動,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將所得帶給學生,將反思留給自己,實現(xiàn)藝術課程多方位、多渠道切入教學的綜合理念。
3.“以校為本”
在“教材教法、課標研究、學習方式轉變、評價改革及問題與對策”等方面開展藝術“小課題”研究,目的在于引導教師把教學當成研究工作,教師即研究者,透過教師對日常教學當中問題的關切與省思,進行專題研究,有助于藝術課程的落實和創(chuàng)新,也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為進一步深化十年來藝術新課程改革成果,豐富和發(fā)展藝術課程新理念,促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我區(qū)申報了湖南省“十一五”規(guī)劃教師繼續(xù)教育專項課題《基于藝術教師成長的問題發(fā)現(xiàn)與行為改進實踐研究》,現(xiàn)已順利通過立項并確定為一般資助課題,現(xiàn)正在研究中,我們希望藝術教師能立足課堂發(fā)現(xiàn)問題后,運用教育教學理念和策略,在后續(xù)教學中,為進一步實現(xiàn)藝術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提高學生藝術學習興趣和能力,而采用一系列針對具體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行為改進方式。
第三部分 成長的快樂
藝術新課程的實施,有甘甜,也有艱苦;有收獲,也有困惑。不論是在順境里,還是在困難中,對藝術的執(zhí)著,便是生命中不屈的精靈。對藝術的執(zhí)著,其實是一種淡泊中的跋涉,退避中的追求,一種甘于寂寞的精神氣質,一種擺脫煩惱后的快樂與灑脫。
十年的探索與思索,我們欣喜地看到,藝術課程正在改變著課堂,改變著師生的生活方式,釋放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個性成長和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開始成為現(xiàn)實。
(一)教師在藝術課程中的變化
從課堂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藝術課程的實施中,能合理確定教學的目標,教學準備充分,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教學活動的組織流暢、自然,教學評估及時、有效,教學氣氛和諧,教學效果較好,老師們對藝術課程的理解和把握比較到位。
從調查“教師近十年來教學實踐的基本情況”的13個小題中可以看出,67%的老師認為自己在“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上改變很多,雖然在“培訓”“支持系統(tǒng)”“資金”“校本課程開發(fā)”“班額”“學生狀況”“硬件設施”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難;但90%以上的老師能“借鑒自己以前的教學經驗”“查閱有關資料”“向有關人員請教”或“請求同事的幫助”,并且認為這些方法“有效”,在教學中能“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86%的老師能結合“自己”“學生”和“學?!睂嶋H有效安排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76%的老師對目前使用的“質性評價方式”贊同,能采取多種方法多方面評價學生的作品??偟膩碚f,95%的老師對藝術課程帶來的教學變化比較適應。
由調查統(tǒng)計我們可以看出,90%以上的教師認為藝術課程在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與其他課程比較,藝術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的作用很大; 67%的老師認為實驗區(qū)和學校的教科研部門對藝術課程的實施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的研究支持較大;81%的老師認為所接受的有關培訓在幫助自己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大;95%的老師認為學生對藝術課程的態(tài)度是“很喜歡”和“比較喜歡”??梢?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理解、支持、喜歡藝術課程。
(二)學生在藝術課程中的變化
由教師卷的統(tǒng)計和分析可以看出,29%的老師認為學生在藝術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興趣與主動性與新課程實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62%認為“有一定提高”,只有4.7%認為“沒有提高”和“有所降低”;95.3%的老師認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新課程實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在藝術活動的實踐中,86%的老師認為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與新課程實施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81%的老師認為通過藝術課的學習,學生的合作和親善行為“有提高”。
通過藝術課的學習,90%以上的老師認為學生在“藝術感知能力”“藝術欣賞能力”“藝術評價能力”“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的藝術素養(yǎng)得到提高,藝術課的學習對學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識能力的提到”“有效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想象的豐富性”等個性發(fā)展有變化。
從調查統(tǒng)計可以看出,98%的小學生和76%的中學生認為藝術課程“重要”,100%的小學生表示“對學習藝術課感興趣”,82.5%的中學生和94.7%的小學生在藝術課的學習中“表現(xiàn)積極”。可見學生對藝術課程的學習和藝術教材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尤為突出。
77%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有提高,46%認為自己在“自信心和自我意識能力的提高”“有效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等方面有變化,74%認為通過藝術課程的學習提高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想象的豐富性”。在學生卷的統(tǒng)計和分析中我們了解到,84%以上的小學生在藝術課堂上喜歡“小朋友們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和“欣賞和藝術課有關的藝術作品”,喜歡“根據表現(xiàn),老師給屬于小朋友的花、星星、小旗等涂不同的顏色”。56%以上的中學生喜歡“提高教學(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喜歡教師“經常指出同學的進步,并鼓勵其繼續(xù)努力”等多種評價方式。
和學生的訪談讓我們深受感動,學生們對藝術課程的喜愛和熱情讓我們深受鼓舞,雖然也有來自學校、家長和社會的不理解,但他們仍然對藝術課的學習充滿憧憬,由衷地說:“藝術課真好!”,學生很喜歡藝術課程,喜歡“欣賞”和“想象”以及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比較滿意。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藝術課堂上學生充滿了活力,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敢于表現(xiàn)自己,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藝術課程解放了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他們能夠在與多種藝術形式的接觸中,調動全身心參與,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和藝術體驗。學生喜歡上藝術課,藝術教師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
十年啦!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可敬的老師、可愛的孩子、可親的家長以及所有藝術課程的實踐者,都是用生命寫故事的人。我們的老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老師們臉上寫著的不再是因“重復”和“執(zhí)行”導致的“生硬”和“了無生趣”,而是因創(chuàng)造性勞動而變得富有朝氣,充滿激情,變得幸福、快樂;有的教師由衷地發(fā)表感慨:“上藝術課真的是一次愉快的幸福體驗!”有的老師對自己的個人發(fā)展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在新課程中成為一名學習型、合作型、反思型、創(chuàng)新型教師。有的老師立志要成為“孩子心中的藝術大師”,有的老師在札記中寫道:“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的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我們的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接受者和摹仿者,他們學會了高興時跳舞,學會了憂傷時唱歌,學會了用詩歌和童話來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他們學會了畫畫、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流,學會了用色彩和線條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將來長大后不一定會從事藝術工作,但他們充滿自信、有愛心、會觀察,可以想象,憑借“發(fā)現(xiàn)的興奮”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他們將成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一個對藝術、對生活抱有“終身興趣”的人。
還記得課標組長滕守堯、楊立梅老師曾經說過:我們寧愿讓我們的孩子充滿愛心、學會關懷和尊重,有一定的藝術能力,而不愿看到一個只有專業(yè)的知識技能而缺乏同情心、創(chuàng)造性、臉上缺乏表情、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
是啊,讓我們的藝術課程為孩子的一生奠基!讓我們用藝術點化孩子的生命,也點亮我們自己的人生!
生命還在延續(xù),藝術課程還在實施,精彩還在繼續(xù)……
(責任編輯: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