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蔣道文
[摘要]魯迅新詩意象明顯有著多義性特征,致使詩意內(nèi)涵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豐富性,讀者能夠根據(jù)意象符號的詩意啟示作出多種意義的解釋,由此增強其新詩藝術的生命力。
[關鍵詞]魯迅新詩 詩歌意象 意象符號 多義性
相比小說、散文和戲劇形象,詩歌形象恐怕是最難揣摩和感受的。因為小說、散文和戲劇形象有著相對的明確性與穩(wěn)定性,然而詩歌就不一樣了。詩歌除了敘事詩、哲理詩和政治諷刺詩等其含義比較確切的詩體面貌外,大量的詩歌類別體貌為抒情詩,而抒情詩其形象感特別強,有著不少的詩歌意象作為詩情抒發(fā)與詩意表達的因子,這種詩歌意象似乎有著天然的含蓄與蘊藉,加上抒情詩特別講究藝術性,一般都不主張直接明了地描述抒寫對象和環(huán)境,這就更加重了詩歌意象的蘊蓄與隱諱,使人更難于把握詩歌意象的含意與真意,很難以確切的語言加以表述,也正是古人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由此造成詩歌意象的多義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欣賞感悟和鑒賞結論。
所謂多義性就是詩歌意象具有多重或多種含義的特性。詩歌意象的多義性由于含義的多樣,致使詩歌意象的內(nèi)涵加深,欣賞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感悟與人生體驗,去進行合乎規(guī)律與目的的領會與闡釋,從而獲得藝術精神的高度活躍與愉悅,以及至高無上的高雅的快樂。
品讀魯迅新詩,恰有這樣的藝術審美感。魯迅創(chuàng)作有6首新詩,分別是《夢》、《桃花》、《愛之神》、《人與時》、《他們的花園》和《他》,這些新詩發(fā)表于1918年5月15日至1919年4月15日北京《新青年》上,很顯然是受時代思潮的鼓動與激蕩而萌發(fā)的創(chuàng)作沖動,其詩意也明顯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些新詩意象組合起來總是具體而又概括地包容和表達諸多含意,而決不是單純地傳達某一個意思或某一種情意,以致讀者能夠根據(jù)意象符號的詩意啟示作出多種意義的解釋。從不同的視野感觸會發(fā)生不同的體悟,從不同的視角審視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詩意。
“夢”常常作為對美好事物、閃光理想和對明天未來向往憧憬的指代或比喻,但有時也代指某種不好的東西。《夢》中的“夢”兩者兼有,“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五顏六色,光怪陸離,既有“前夢”也有“后夢”,前夢、后夢之中又有很多夢,它們在黃昏時節(jié)紛紛登場,相互排擠爭斗,都意欲把對方趕走出局,于是進行著一番滑稽丑惡的表演。這些夢顯然是黑色的、灰色的,是黑暗勢力的象征,可以判定作者是在對黑暗勢力的批判。當你聯(lián)系到當時一系列歷史小丑的表演,什么皇帝夢、復辟夢、割據(jù)夢,就使烏黑之夢的意象具體化和明朗化,可以以此表明作者意在對反動勢力的深刻揭露,同時又是對群魔亂舞的歷史怪象的辛辣諷刺。詩里又出現(xiàn)了“明日的夢”與之相對,由此表現(xiàn)出此詩含意的豐深性?!懊魅盏膲簟弊匀皇敲篮玫拿髁恋?是作者美麗的想望和理想的寄托。如果聯(lián)系實際情形,那么“明日的夢”之意象又何嘗沒有現(xiàn)實依據(jù)。“明日的夢”可謂新生者的象征。那時,十月革命已經(jīng)爆發(fā),大批先覺者已經(jīng)應運而生,作者以“明日的夢”來寄寓對明天的明亮希望,是恰切而自然的。從“明日的夢”對小丑一般表演的前夢、后夢大膽反駁的堅定語氣和反對抗拒的堅決勇敢的姿態(tài),可以看出“明日的夢”就是代表了已經(jīng)和將要產(chǎn)生的新生事物,意味著光明美好的未來不會太遠,預示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由于多重含意蘊含其中,就使此詩有著一種引人品味、耐人咀嚼的余地。
《桃花》寫了花中的桃花和李花。單就花來說,花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各種各樣的花都有自身的光華和優(yōu)長,都值得抒寫和歌贊。但當它賦予了人情色彩后,也就有了人性的情感好惡。詩里寫我、桃花、李花三個意象?!拔摇痹趫@中漫步,看到“桃花開在園西,李花開在園東”,“我”情不自禁地詠嘆道:“好極了!桃花紅,李花白?!边@是“我”即景生情的喜不自禁的贊嘆,并沒有任何偏心而特別稱贊哪一方。桃花、李花各自盛開都是滿園春色的裝點。然而桃花卻生氣了,而且非常生氣。一般認為,此詩主要表達作者對心胸狹隘者或狹隘主義者的批評。聯(lián)系當時西學東移的情勢,桃花何嘗不是文化激進者的代表。在面對西方先進文化進入中國大地的艱難,在面對外來先進學說得不到極大認可,而又極力向往變革更新傳統(tǒng)文化的情況下,作為新知識分子——先進文化的代表,怎不感到內(nèi)心的憤懣和氣惱。所以桃花狹隘嫉妒,只是表面現(xiàn)象,實則有著內(nèi)在的深層原因,就是對一種先進文化融入固有文化的激切心理,盼之愈切,難以掩飾,也不必掩飾,因此桃花的生氣是有意為之。李花似乎是謙謙君子和傳統(tǒng)文化守望者的象征,默不作聲,好像表示了他的謙遜與虛懷,但也不排除有意沉默,以靜制動的心理戰(zhàn)術。這樣理解此詩,也許含義更豐深更復雜,也更符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
《愛之神》是一首愛情詩,但不一定僅僅局限于愛情的理解。在理解為愛情抒寫的基礎上,又何嘗不可以加大詩歌表意的范圍。古往今來諸多描寫對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主題,都可以轉化為對理想對人生執(zhí)著追求的理解,如“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本意是對愛妻的深切眷念和癡情思念,如果結合實際轉意而理解為對美好理想對明天的熱切向往和努力追求,又何嘗不可。《愛之神》描述了一個身中愛神之箭而不敢大膽出擊、勇敢行動的故事,表明作者愛情自由的思想觀念和對徘徊不前者的批評。愛情自由又常常是個性解放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此詩又寄寓了作者對個性解放的期望和呼喚。愛神之箭射中了誰,誰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自由地愛誰,去尋找和追求自己的意中人,這是愛神給予的愛的自由和權力,誰也不能阻礙和干涉。然而詩中的“我”卻猶豫徘徊,遲疑不決,這說明深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是何等深重,即使給予自由和權力,也仍然有著奴性心理的阻滯而難于邁開前進的步伐,也說明要徹底改變閉塞落后思想的影響,又是多么的艱難?!拔摇币咽軔奂纳渲?就該去自由地愛,又何必還要向愛神問個明白,所以愛神果決地回答:“總之我的箭是放過了!/你要是愛誰,便沒命的去愛他;/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睈矍槿绱?其他方面又何嘗不是。此詩可以說是對個性泯滅太久的嘆息,是對應該個性張揚卻不去個性發(fā)揮的嘲諷,更是對已受外來文化沖擊卻還在固守古老文化而封閉自我個性的批判。所以《愛之神》不能單純理解為愛情詩,實則還有許多方面的深意。
《他》更是一首復雜而有爭議的詩。全詩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寫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中“他”的不同狀況及“我”在追尋過程中的不同舉動。大概內(nèi)容是:第一節(jié)寫夏天“我”以為“他”在房中睡著,生怕影響和干擾他的清靜,所以奉勸知了不要鳴叫,等到太陽落山,知了停止鳴叫,去開門叫醒他的時候,門卻被銹鐵鏈子緊緊系著;第二節(jié)寫秋天到來,“我”希望秋風盡快吹開窗簾,會望見“他”那嬌美的雙靨,然而卻是房內(nèi)空空,全是粉墻,因而“我”感懷不已,不禁遺憾,發(fā)出“白吹下許多枯葉”的感嘆;第三節(jié)寫冬天來臨,大雪紛飛,“我”掃出路去尋“他”,一直尋到山上,都不見他的蹤影,并擔心他的安危,認為山上不是如花似玉的他所居住的環(huán)境,結果尋來尋去,還是掉轉頭回到自己的家,終于沒有再去尋找。這個“他”寓意什么,“他”即“她”,古人常以女性作為美夢即美好理想的象征。因此有人認為此詩是寫“我”對美好理想追求的過程或三個階段,然而“我”的追求不執(zhí)著,走回頭路,沒有繼續(xù)前進、堅持到底,令人惋惜,由此寄寓了作者的批評之意。但也有人認為“他”即指當時的新思想。第一節(jié)寫新思想被封鎖,第二節(jié)寫新思想被放逐,第三節(jié)寫新思想被埋葬。由此表明作者對新思想的深情呼喚和對新思想遭遇不測的嘆惋。如果把“他”直接作為“新人”即“覺醒之人”來理解,那么詩意的表達也是順理成章的。在“鐵屋子”酣睡多年的一些人終于受外界的刺激與啟發(fā)而猛然覺醒了,定要放飛自己,去追求遠大的理想,不管夏熱、秋瑟與冬寒,都義無返顧,堅定不移,因而追求的路愈走愈遠,以致像“我”那樣的人,想一路同行,共同追尋,雖是關心和擔憂但始終找不著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那么這三種解讀到底哪一種更接近詩歌的本意,要說清楚的確很難。詩里寄寓的深意實在太多,從不同的視角或抓住不同的關鍵詞去解讀,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與意義?!端愤@首詩可謂魯迅新詩中最杰出的詩作,一直倍受人們關注與賞識,不少現(xiàn)代新詩選本都選到了它,它幾乎達到了人見人愛、越讀越新的境界。
五四初期創(chuàng)作的新詩,恐怕惟有魯迅的新詩才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就在于魯迅新詩全用形象說話,將詩歌的美學意蘊隱含在詩歌具體的形象之中,不要浮華的辭藻,不要嫵媚的語言,只要樸素的言語與平凡的形象彈奏心底的歌,只要真實真誠的情感抒寫著“兩間之真美”,真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魯迅曾說詩歌小說“究竟也以獨創(chuàng)為貴”,貴就貴在情感與形象,貴就貴在以充滿情感而又真實的形象傳達出豐富而又深邃的藝術意蘊。魯迅新詩正是達到了以充滿感情的形象說話而含蓄蘊藉的境界,從而使他的新詩產(chǎn)生了多義性的特征而耐人咀嚼,形成新詩中的“這一個”而有別于五四初期其他詩人的詩。既不背離時代精神的,也由此表明“志高者意必遠”。但魯迅新詩蘊含的時代精神是間接表現(xiàn)出來的,沒有像“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而是“更加莎士比亞化”。如果單純就魯迅新詩進行品味也能品出其中深味,但我們不滿足于此,如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币虼寺?lián)系到魯迅新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就更感到魯迅新詩創(chuàng)作技巧之新穎,手法之高妙,表達之婉轉,含量之豐富,寓意之幽深,揣摩之有味,余味之悠長。
參考文獻:
[1]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一).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2]華蓋集續(xù)編?不是信.魯迅全集(一).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3]馬克思.致斐迪南?拉薩爾.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201.
[4]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魯迅全集(二).
[5]魯迅全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7.
[6]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xiàn)代詩論.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12.
[7]朱光潛.談美.朱光潛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0.
[8]鄧牛頓.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8.
[9]蔣登科.新詩審美人格論.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6.
[10]李怡.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新詩.中外詩歌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