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一、 活動的困惑與思考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材里有一篇要求寫春天的習作,為此,學校組織學生外出至郊外踏青,親身實踐,強化學生的視聽體驗,其中有兩位教師分別作了這樣的安排:
師1:同學們,今天,為了我們能寫好這次春游的習作,特地組織大家到郊外踏青。大家要做個有心人,注意觀察周圍的景物,積累好必要的素材,還可以做一些筆記,不要走馬觀花,到時候沒有話說。(來到郊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并要求學生用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表述出來)
師2:同學們,春天是個好季節(jié),難得有機會我們一起去郊外踏青,讓我們好好地放松心情,暢游原野,細細尋綠吧。(來到郊外,這位教師組織學生玩起了“慧眼”游戲,比誰找到的新鮮事物多;再讓學生想象仿佛還看到了什么,并比一比誰描繪的語言更準確優(yōu)美。)
組織學生赴郊外踏青,正是引導學生觸摸大自然的勃勃氣息、豐富他們實踐體驗的良機。然而我們看到,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往往會帶著“因?qū)懽鞫顒印钡南敕?譬如第一位教師的做法。因為學生活動前就知道要寫作,很多學生對活動也就失去了興趣,腦子里還要想著這篇習作該怎樣寫。背著這樣的“包袱”參加活動,哪還有什么好心情去觀察、去積累素材?其活動效果可想而知。第二位教師很善于思考,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踏青就是踏青,要讓學生在踏青的活動中盡情釋放情感,激揚心靈,自主積極地豐富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學生游玩得開心,也會有更強烈的活動體會,課堂上再稍加點撥,明確習作的順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見,因為習作而活動,活動就是走形式,習作就成了學生的心理包袱,不僅活動的效果差,也扼殺了學生的習作欲望;因活動而激動,迫切地想傾訴表達,活動則像抽水的泵,不斷噴涌出習作的欲望。
二、 習作指導的困惑與思考
習作教學是要加強寫作方法指導的,但如果在習作教學中,片面追求技藝,過分地重視具體方法的指導,那么,就容易忽視傾吐真情、直抒胸臆。有位教師指導學生寫《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從怎樣審題,如何確立中心,乃至布局謀篇、開頭結(jié)尾、遣詞造句,再從選材到組材,直到表述材料,洋洋灑灑地講了整整一節(jié)課,卻沒有將學生內(nèi)在的真情實感激發(fā)起來,結(jié)果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是渾渾噩噩。更有甚者,教師過高地重視例文的效應,總覺得不按照例文的要求去寫就不是好習作,或者提供一篇像模像樣的范例,把寫作知識的講解及單一性訓練放在首要地位,忽視生活的感悟、語感的積累和情感的熏陶,指導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習作,這樣就束縛住了學生,完全不考慮他們此時的心境,寫出來的習作只能是千人一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有用,無須追求系統(tǒng)化。應該抓住取材、構(gòu)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里并沒有強調(diào)習作的技巧、規(guī)則和方法,強調(diào)的則是“進行生命的真實獨白和心靈的自由對話”,即“我思在我腦,我手述我心”的個性化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作就應該看作是學生情感的夢幻劇場。
三、 習作教學目標的困惑與思考
很多教師從事習作教學多年了,但很少又有教師對習作教學的目的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究竟為什么要寫作,教師披星戴月地批改習作,其目的何在?溧陽有一個鳳凰公園,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去轉(zhuǎn)轉(zhuǎn)玩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不是花草樹木、魚蟲鳥獸,這些他們見得太多了,已經(jīng)不新鮮了,永遠新鮮的卻是那里的兒童游樂場。有一位教師在學生游玩回來后,指導習作時要求學生抓住公園的美麗風景,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表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位學生也許是沒聽清教師的要求,也許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心情,也許是比較講究個性,他卻寫了自己看到的游樂器械以及自己和同學們的游玩經(jīng)過,寫了在游樂場的所見所聞所玩所感。結(jié)果教師在他的習作本上批道:“你偏題了。要抓住游賞公園景物的順序描述看到的景物,并突出最喜歡的幾處景物。”可想而知,這位學生的習作又得重寫了。在我看來,這是教師心中有怎樣一桿秤的問題,究竟秤的是教師成人化的預設(shè),還是學生獨特個性的抒發(fā)和自由表達的本真?
一個學生的一篇習作可以寫得不成熟,但只要他有這分興趣,他自然會多讀多積累多練習,習作自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得到提高;一個學生的一篇習作今天寫得很符合老師的心意,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但他卻厭煩習作,其主體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地磨滅。如何才能真正著眼于學生個性素養(yǎng)的錘煉呢?我認為可以從尊重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表達欲望、采用多種形式習作這三方面來思考:尊重學生就是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當作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形成健康的個性化習作的意向;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表達欲望,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習作是為他們自我發(fā)展服務的,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各種需求(特別是表達需求)服務的。同時習作應該是自主的,練習的形式要體現(xiàn)多樣性,如自己出題、家長出題、教師出題、同學出題、可以是手抄報、優(yōu)秀習作匯編、故事接龍等方式。一句話,只要能為學生的個性素養(yǎng)發(fā)展起作用的,都有價值去試一試。
四、 習作公開課的困惑與思考
上學期,我曾聽過一節(jié)寫《小烏龜》的習作指導公開課。教師的安排是這樣的:首先激趣導入,讓學生說一說平時見過哪些小動物,養(yǎng)過哪些小動物,最喜歡什么小動物;然后觀察小烏龜,引導學生按照頭、背殼、軀干、四肢、尾巴的順序觀察它的形態(tài)特點;最后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與感悟并提示運用先概括后具體表述的方法。學生當堂習作,交流評議。令人驚奇的是學生竟然只花費幾分鐘的時間就寫了幾百字的習作,課后,有學生告訴我說,習作中有些片段教師早在課前就指導寫好了。這樣做合適嗎?公開課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它既具研討性,又具有示范性,因此,多少會有一些展示的成分,但上例中的“展示”是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造假呢?
還有一種更為隱蔽的虛假,它的存在可能會更多一些,那就是騙取學生的感情(也許說得嚴重了點)。教師在教學中為表揚、鼓勵學生,烘托課堂教學的熱鬧氣氛,便帶了一些道具、獎品到課堂上,對發(fā)言積極、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莫剟?。這種做法當然值得提倡,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下課老師就把這些獎品又收了回去,學生由喜轉(zhuǎn)怨的沮喪可想而知,其對心靈的傷害除了他本人,又有誰能揣摩透?這不是一種虛偽作假又是什么呢?
教育需要真實,它可以是遺憾的,但不可以是虛假的。我希望習作公開課能夠代表理想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材的把握、課堂的設(shè)計乃至教師角色與智慧的運用上給大家一些有益的借鑒,哪怕是一點點,而不是造出來所謂的“流暢與成功”。
(作者單位: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