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近年來,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強力推行,對于高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成為許多學校和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構建高效課堂對于糾正目前高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xiàn)象有重要意義。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些人對于高效課堂的認識和實踐矯枉過正,甚至是走向了極端。為此,我們有必要廓清對高效課堂的一些模糊認識,糾正實踐當中的一些偏頗做法。
一、正確認識自主學習
1.自主學習強調研究性學習,但不否定接受式學習。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即學習內(nèi)容基本上是以定論的形式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自主學習更強調研究性學習,即具體知識、原理、規(guī)律等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其特點是關心學習過程勝于關心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有重要意義。但強調研究性學習不等于要否定接受式學習。
一提到接受式學習,很多教師會將它和機械被動學習聯(lián)系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果學生有進行學習的意愿,學習材料對學生有潛在的意義,并可以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相聯(lián)系,而且傳授者的教授方法靈活得當,那么這種接受式學習就是積極主動的學習。所以,接受學習是機械被動的還是積極主動的,與授受雙方的意愿和條件密切關聯(lián)。
研究性學習現(xiàn)在有被過分渲染的傾向,儼然成為每節(jié)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各種學習方式都有優(yōu)勢與缺陷,不存在適用于一切情況的最優(yōu)方式。我們應該避免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局面,應該實現(xiàn)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融合。教師應根據(jù)學科的特點、教學內(nèi)容、認知類型等實際情況有機整合各類學習方式。
總之,研究性學習、接受式學習,都是自主學習的題中應有之義,二者相輔相成。接受學習是探究學習的基礎,探究學習是接受學習的條件。需要說明的是,在接受式學習中,我們倡導的是有意義的主動的接受學習。
2.自主學習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著名特級教師吳心田教授在《談中學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及力戒虛浮之風》中有一段話:“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這是一條規(guī)律?!欢鼛啄陙?有些語文老師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過分地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而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有的語文課一味地讓學生自讀或自學,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因而使得學生的自學和討論不得要領,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終不得解即下課。”
吳教授的話,筆者頗有同感?,F(xiàn)在許多教師談“講”色變,認為既然要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個性特點,教師就要少講甚至不講。然而凡事都要有個度,過猶不及。學生終歸還是學生,基礎知識主要還靠教師的傳授才能得到,基本能力還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教師不去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甚至退出教學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放任自流。
師生平等,是指師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但師生在知識上是不對等的,如果教師在知識技能上和學生一樣,教師還能被稱為教師嗎?我們反對教師課堂話語霸權,反對滿堂灌,但是一味地講求“自主”學習,不顧學生知識和信息量不夠的情況,動不動讓他們圍在一起進行所謂的合作,一節(jié)課下來,能有多少收獲?這和課改前的高耗低效又有什么區(qū)別?
因此,教師對課堂的主導地位不能被剝奪。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但不是對教師作用的淡化、降低,而是對教師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科學指導作用,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精神實質也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讓教師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二、正確認識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狀態(tài),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狀態(tài)。良好的課堂氛圍會對學生產(chǎn)生激勵作用,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
那么,什么才是積極、良好的課堂氛圍呢?有不少教師將其簡單地理解為“熱鬧”。為了達到這種“熱鬧”的效果,力爭各種活動花樣翻新:唱歌、表演話劇(戲劇、小品)、配樂朗誦、法庭辯論等形式大量出現(xiàn)在課堂上。這些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審美與探究。但在很多課堂上,教師設計的這些活動已經(jīng)脫離文本和正常的教學內(nèi)容需要,把一堂課變成了一出“鬧劇”。還有些教師為追求課堂氛圍的熱鬧,弄得課堂內(nèi)容難易不分、主次不明、輕重顛倒、枝蔓橫生:有些問題,明明結論很清楚,卻非讓學生爭鳴質疑,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有些句子,需要學生思考領悟,卻非要圍成幾個小組,熱烈討論,嘁嘁喳喳,一派繁榮景象;有些內(nèi)容,淺顯明了,只需點到即可,教師卻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有些內(nèi)容需要老師精講細解,反而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磨嘴皮;為調動學生所謂的聽課興趣,極力渲染那些容易產(chǎn)生趣味的內(nèi)容,甚至大講特講題外話。諸如此類現(xiàn)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有人說,過去的課堂是“滿堂灌”,現(xiàn)在的課堂則是“滿堂亂”,此話不無道理。
積極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教師積極投入,學生全神貫注,師生之間交流融洽,學生思維活躍,知識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饋及時,教學效果好的一種良好而高效的課堂氣氛。這種效果是由引人入勝的教學語言、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教學情節(jié)、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精彩紛呈的雙邊活動、全神貫注的身心投入等多種因素自然融合、悄然升溫、互相烘托而成,而不應該由花樣翻新的教學形式、嘩眾取寵的教學語言“哄托”而成。因此,教師在課堂氛圍的設計和引導上,不應只看重學生是否“身動”,更應看重學生是否“心動”。
三、正確認識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主動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方法。高質量的課堂討論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彰顯學生的個性,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課堂討論卻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怎樣把握好課堂討論,筆者認為要注意如下幾點:
1.課堂討論要源于教學需要。不能為討論而討論,把討論作為一種課堂點綴。教師能否把握好討論契機,直接影響著討論的質量和效果。一般來講,在學生有不同見解、出現(xiàn)典型錯誤、提出問題之時,都是教師組織課堂討論的時機。
2.課堂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但有很多討論是教師一出示問題,學生馬上就投入討論。學生沒有思考、體會和感悟,在討論時他們又能說些什么呢?因而這種討論,最后往往要么冷場,要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學生只有對問題先有自己的想法,討論時才能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思維的交織和創(chuàng)新思辨的火花。
3.課堂討論需要教師的參與。在一些課堂討論中,教師宣讀完討論題目后,要么徘徊在各個小組之間,袖手旁觀;要么站在講臺邊,無所事事;要么是忙著準備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教師并沒有參與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這樣的課堂討論雜亂無序,沒有實際作用。教師應當參與其中,發(fā)揮指導和調控作用,成為課堂討論“平等中的首席”。
以上是筆者在高效課堂的學習、觀察和實踐中得到的一些粗淺認識。無論以何種方式實施課堂教學,都要以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日臻完善。高效課堂建設,任重道遠,筆者愿與廣大同行一起,執(zhí)著探索,努力追求。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新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