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楠
現(xiàn)代的中學生由于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倍受家長的保護,這樣過度的保護不僅造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且也很不利于學生心理的發(fā)展。其實家長對孩子的保護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個度,任何事情都應遵循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這個規(guī)律,否則必然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家長的過度保護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使他們缺少應付挫折的機會,什么事情沒等自己處理時父母已經(jīng)給處理完了。這種一切代辦包辦的做法使學生根本沒有接受挫折鍛煉的可能,日后他們也就沒有那種應付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人們常說“百煉成鋼”,而我們的中學生不用說“百煉”就是一點小小的挫折也承受不起,這樣怎么可能在社會競爭中立足。
家長的過度保護剝奪了學生接受鍛煉的機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有很多東西我們青年學生不曾接觸,尤其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嬌生慣養(yǎng)下根本不知道這個社會的復雜。這就需要現(xiàn)代獨生子女具有對突發(fā)事件的承受能力和處理能力。
而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對其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這使得獨生子女在遭遇挫折失敗時,表現(xiàn)得不夠堅強、勇敢,心情很壓抑,承受能力很差,不能向著積極方向發(fā)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愈失敗愈壓抑,愈壓抑就愈失敗。當今,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關系、學習、交往等)而離家出走,甚至自殺。許多家長和老師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太嬌氣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一個人只要參與社會生活,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對此,有的人堅強、樂觀、勇敢地去戰(zhàn)勝它;有的人就顯得懦弱、悲觀,處處逃避它。培養(yǎng)孩子形成遇忙不亂、遇驚不顫、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是保持健康心態(tài)的基礎。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一個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起來。
一、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
許多父母把對獨生子女的疼愛變成了過度寵愛,使他們從小便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從而導致他們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對他人缺乏同情心;而同時又太依賴父母,不能獨立自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水之所以能溺人,是因為人被水淹過了頭,吸不到氧氣而窒息。過分的溺愛與嬌慣,也會毀滅他們的未來。當真正面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往往不知所措。他們什么事都依賴父母或老師,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種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作為父母和老師,應盡量地讓他們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壞事,只要能夠做到,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二、盡量少奉承他們
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在充滿奉承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即使做了一件他該做的事,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也總是贊不絕口;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敢說個“不”字,還怕“刺激”著他們,千方百計地幫他們尋找借口。這使得獨生子女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虛榮,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鬧。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能經(jīng)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誠然,表揚、鼓勵等都是極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論什么樣的措施,都應客觀、公正。不奉承他們,就是不單純地去討他們的歡心,就是善于讓孩子去承擔他應該承擔的義務,就是讓他們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從小就正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三、及時地排解獨生子女的心理壓力
有時他們會面對一些他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成績不良,被他人威脅、侮辱、打罵,家庭的不幸等等。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排解和疏導。常用的方法是:
l.跟他們談心,解開思想上的疙瘩。
2.給他們做出某些承諾,消除顧慮。
3.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解決問題。
4.鼓勵他們堅強、自信,化解心理壓力。
5.善意地關心他們的事──不論與心理壓力的成因有無直接關系,都會使孩子獲得信任感。
6.從事一些文體方面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四、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參與社會的能力、在社會環(huán)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為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可以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五、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于實踐、經(jīng)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yǎng)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養(yǎng)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六、是要培養(yǎng)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孩子能自己獨立或在大人指導下完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干,不要包辦代替。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精神,并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發(fā)其刻苦學習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平頂山市魯山縣十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