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秋 趙艷萍 高 見
為配合中央財經大學《高校師德建設的要點和層面研究》課題研究,我們于2008年底在本校5個學院近300名師生中,對師德問題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一、師德調查概況
此次調查的規(guī)模不是很大,但充分考慮了抽樣的科學性和代表性。單位樣本涵蓋了文、理、工各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數(shù)學、信息學等專業(yè);學生樣本根據在?;顒拥闹芷诤吞攸c,以二三年級學生為主,同時兼顧一四年級學生及碩士生;教職員樣本則力求在性別、年齡、職業(yè)工齡、學歷、職稱等方面與全校教職員的分布情況相類似。
問卷設計主要圍繞師德觀念、師德現(xiàn)狀和師德建設3個方面,力圖了解師生對教師職業(yè)及道德的認識度,對師德狀況及成因的評判度,對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及措施、途徑的認可度。
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看學校師生的師德觀念比較明確,師德狀況有待提高,師德建設需要加強。具體而言不同群體(教師、職員、學生)或相同群體(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對同一問題的回答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異很大,主要表現(xiàn)為感受上的差異、認識上的差異和行知上的差異。
二、差異歸類舉要
1不同群體之間的感受差異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受差異。對師德狀況,選擇“有所上升”的教職員比例要高出學生比例近16個百分點,而選擇“沒有變化”的教職員比例要比學生比例低了近30個百分點。對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xiàn),選擇“較好”的教師比例比學生比例高出18個百分點,而選擇“一般”和“較差”的教師比例分別比學生比例低了13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具體到教學表現(xiàn)的10個分項,教師選擇“較好”的比例均高于學生比例,少則4個百分點,多則近40個百分點。
教師和職員之間的感受差異。對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xiàn),教師選擇“較好”的比例比職員的比例高出26個百分點,而選擇”一般”和“較差”的比例則分別比職員低了23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
2不同群體和相同群體之間的認識差異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認識差異。對師德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學生認為主觀上“育人意識淡薄”的占55.56%,客觀上“忽視對教師的培訓”的占43.33%。相對于同樣的選項,教師選擇的比例都低于學生10個百分點以上。在選擇影響教師形象和威信的要素時,學生選擇最多的是品德人格,而教師選擇最多的是專業(yè)學識。
教師和職員之間的認識差異。對主觀問題如“愛崗敬業(yè)精神不強”、“育人意識淡薄”、“自身表率作用不夠”、“自律意識的缺乏”,職員的選擇比例都高于教師,差距少的為1個百分點,多的則超過27個百分點。對于客觀問題如“忽視對教師的培訓”,職員的選擇比例則低于教師,兩者相差14個百分點。除了關注“健康”、“家庭”、“事業(yè)”外,教師對“金錢”、“名聲”、“地位”的關注度要高于職員,而職員對“人際關系”的關注度要明顯高于教師。對于“工作中最高興的事情”,職員比較注重對自己工作業(yè)績的認可,而教師則比較注重職稱的晉升。
教師之間的認識差異。對主觀問題如“愛崗敬業(yè)精神不強”、“育人意識淡薄”、“自律意識的缺乏”3項,選擇比例與職稱基本上成正比,正高級選擇比例最高,初級最低。最為明顯的是“育人意識淡薄”,正高級的選擇比例為87.5%,初級的為零。認為“師德一票否決制“不重要的教師比重為29.87%。除了“健康”、“家庭”和“事業(yè)”外,對“金錢”和“人際關系”的關注度與職稱高低成反比,正高級對“金錢”的關注度為零;對“名聲”和“地位”,初級為零關注,中級對“地位”、副高級對“名聲”的關注度最高。
學生之間的認識差異。對師德狀況,只有44.16%的二年級學生和29.50%的三年級學生認為有所上升。對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xiàn),52.83%的女生選擇“較好”,而男生僅為42.83%。具體到每個項目,男生選擇“一般”的比例均超過女生,其中教學方法、能力培養(yǎng)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差距超過22個百分點。對最不滿意的師德問題,二年級學生前3位的選擇分別是“上課敷衍”、“高傲粗暴”和“品行不端”;三年級學生前3位的選擇分別是“上課敷衍”、“品行不端”和“效率低下”。
3教師群體的行知差異
從教師的師德觀念看,認識比較明確。在接受調查的教職員中,98%以上認為教師的職業(yè)很高尚:100%認為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對于教師的價值取向,71.3%選擇“培育人才、奉獻社會”,25.7%選擇“義利并舉、德利合一”;92%以上認為教師的言行會影響學生:在備選的10個觀點中,贊同教師應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有93%,贊同教師應注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有91%,贊同教師應堅持高尚情操的有89%,贊同教師應衣著得體、語言規(guī)范、禮貌待人的有84%,贊同教師不應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和教師應傳授學生更多有用的知識的均有82%,贊同教師應不斷提高科研能力的有81%。
從學生的實際感受看,教師行知統(tǒng)一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在評判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時,選擇“一般”或“較差”的比例不在少數(shù)。如有70%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處處以身作則方面、有65%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上課下交流方面、有60%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講課情況(思想清晰,闡述準確,重點突出)方面、有56%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內容充實,信息量大)方面、有65%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采用啟發(fā)式或參與式教學法)方面、有70%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思路(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方面、有68%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能力培養(yǎng)(注重思維方式、自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上面所列舉的感受差異、認識差異、行知差異,應該說還是比較明顯的。事實上也正是由于這些差異,使得高校的師德建設問題層出不窮。
三、產生差異的原因探究
感受差異取決于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如果雙方對同一問題的感受出現(xiàn)了明顯差異,就表明主、客雙方在衡量標準上出現(xiàn)了偏差,這種偏差可能來自于主體,也可能來自于客體。一般而言,造成這種偏差不是主體自我感覺太好就是客體評判要求太高。從上面的調查結果看,教職員對師德狀況的自我感覺相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對教學過程表現(xiàn)的自我感覺相對于學生和職員的評價,總體比較相差16個-26個百分點,分項比較相差4個~40個百分點。出現(xiàn)這種較為懸殊的結果,到底是教職員的自我感覺太好?還是學生的評判要求太高?我們通過相關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與教師自身的要求基本上一致,有的甚至還低一點。這也從反面證明,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不是學生的評判要求太高,而是教職員的自我感覺太好。
認識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社會存在。不同的社會存在,對同樣問題的認識也會有差異,甚至截然相反,這是由認識主體所處的地位不同、關注的角度不同、切身的利益不同、承受的壓力不同所決定的。
師生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對“師德原因”、“教學表現(xiàn)”、“影響教師威信要素”等,主要源于教師主觀意識較強,與學生的交流不夠,對學生的需求認識不清。教師和職員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對“師德原因”、“關注問題”、“最高興的事”等,除了教師看問題不夠客觀的原因外,也與職員的工作性質以及職稱晉升機會較少有關。教師之間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對“師德原因分析”、“師德建設措施評價”、“關注問題的側重點”,則與他們各自所處地位和切身利益直接相關,最為明顯的是有近四成的中級職稱教師認為“一票否決”不重要,這應該與他們的晉升壓力較大有關:而正高級職稱教師對“金錢”的零關注、初級職稱教師對名聲和地位的零關注,更是說明了不同職稱教師對問題的關注點的差別。學生之間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對師德狀況”、“教師的教學表現(xiàn)”、“最不滿意的師德問題”等,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年級和性別,高年級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會更高一些,除了品行和態(tài)度外,還比較注重教學效果,男生對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要求一般會高于女生。
行知差異與自律程度密切相關,自律程度越高,行知的差異就越小,反之亦然。能做到行知的統(tǒng)一,是一種境界,需要有極高的自我修養(yǎng)。否則結果只能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觀念和行為不相匹配。上面所提到的行知差異,只能說是教職員自律性較差的因素使然,因為從教職員的觀念上評價,十分明確;但用教職員的行動來考量,效果不佳。
這些差異的形成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而言,一是教職員特別是教師的自我感覺太好,對涉及自身因素的評價有失客觀:二是自律性較差,對觀念的踐行力欠缺,造成較大的行知落差??陀^而言,身份角色、知識閱歷、生存空間、承受壓力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派生和擴大了這些差異。
四、化解差異的對策思考
第一,要細化培訓。要定期對全體教職工進行師德教育,特別要加強行知合一和實事求是的教育,針對不同的特點安排不同內容,使師德教育落到實處,讓以身立教的職業(yè)觀、德利合一的利益觀、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觀、平等互愛的師生觀、融洽和諧的合作觀,成為每名教職員的自覺行為。只要主客觀問題解決了,感受差異也就會隨之縮小。
第二,要強化自律。強化自律意識和行為雖離不開外界的推力,但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教職員的自我完善來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途徑包括自我學習、自我反省和自我調節(jié)。自我學習,主要是強化敬業(yè)意識、育人意識和示范意識,增強師德意識,提升師德水準。自我反省,主要是衡量行知的一致程度,要經常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師的身份:職業(yè)精神是否發(fā)揮、學科動向是否掌握、教研水平是否提高、對待學生是否公正、培養(yǎng)學生是否盡力等,防止師德失范、跟上時代步伐是自我反省的要求。自我調節(jié),是正確意識的行為轉化,要針對反省結果,結合學習內容,不斷改進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自我,確保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師的規(guī)范。
第三,要優(yōu)化實踐。實踐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必經之路,選擇有效的平臺是確保實踐成效的關鍵。當前最有效的平臺就是“全員育人”。首先要從“育己”做起,明曉“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要時時處處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其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實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把這種理念落實在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工作的始終,真正實現(xiàn)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完成“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再次要不斷總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經驗,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典范,推廣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全體教職工奮發(fā)進取,推動他們投身于崇高師德的實踐,從而實現(xiàn)行知的統(tǒng)一。
第四,要減輕教職員的壓力。要著重貫徹以人為本和公平公正原則,承認滿足需要、尊重容納個性、重視實現(xiàn)價值、開發(fā)利用潛能,要政策公開、標準公正、考核透明、結果公平;要開拓教職員的發(fā)展空間,創(chuàng)造發(fā)展機會,為教職員提高學歷、晉升職稱、課題申報、專業(yè)深造、成果評獎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斷增強崗位的吸引力,激發(fā)員工的貢獻力;要改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經常關注不同年齡和不同層次教職員的生存環(huán)境和狀況,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減輕他們的壓力,逐步消除產生差異的外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