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昆
安東?謝妙諾維奇?馬卡連柯是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1905年從小學師資訓練班畢業(yè)后就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05年至1920年馬卡連柯任教于小學,教授歷史,后升任小學校長開始其教育管理工作。1920年,受烏克蘭教育局局長的委托,馬卡連柯創(chuàng)辦并主持了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從事對流浪兒童和少年違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在此期間,馬卡連柯提出了通過集體和生產(chǎn)勞動來教育兒童的原則和方法,將三千多名流浪兒童和少年違法者教育成為蘇聯(lián)合格的公民,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工程師、教師、將軍和醫(yī)生,創(chuàng)造了蘇聯(lián)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神話。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馬卡連柯成功的將懲罰這門“教育藝術(shù)”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當中,這從他的學生杜斌在他的追悼會上所致的悼詞中便能窺見一二:“我今天真正失掉了父親,……他一生從來沒有夸獎過我,他經(jīng)常指責我。甚至在他的著作《教育詩》里,也還是只有責備,沒有夸獎?!驗樗?jīng)常指責我,所以我現(xiàn)在才能成為工程師?!?/p>
一、教育需要懲罰嗎?需要
人們對于教育中應該不應該使用懲罰不外乎是兩種態(tài)度:或贊成使用,或堅決反對。有的人堅持認為:(1)學生自己有很強的自制力,他們可以自己認識到并改正自己所犯的錯誤;(2)教師并不需要利用懲罰來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而應該使用引導或是其他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自覺改正,而一旦教師使用了懲罰,他就不是一個好老師了;(3)懲罰引起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懲罰肯定會使學生具有奴性、膽怯或執(zhí)拗、叛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馬卡連柯顯然站在了這些人的對立面,他的觀點是審慎地使用懲罰。在馬卡連柯的時代,教育界流行著名為“兒童學”的教育觀點。這種學說認為,教育者必須讓兒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治精神和自己組織的精神”,所以,懲罰是被這些人堅決反對的。然而,馬卡連柯認為:“在集體和集體機構(gòu)沒有成立之前,在傳統(tǒng)沒有形成、最起碼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沒有養(yǎng)成之前,教師可以有權(quán)采用強迫的方法,而且也不應該不采用。我也主張,整個教育絕不能以兒童的興趣作基礎(chǔ),責任感的養(yǎng)成往往是跟兒童的興趣相抵觸的,特別要看他們怎樣來了解責任感。我要求培養(yǎng)出受過鍛煉的、堅強的人,能夠擔任起任何麻煩枯燥的工作,知道這件工作是集體的利益所要求的?!睘榱烁鼮闇蚀_地理解這段話,我們不能不說一說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集體主義教育。馬卡連柯在主持工學團的工作時,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合理的學生集體和如何發(fā)揮集體教育功能的問題上。他曾多次指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必須從組成集體開始,要按照“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原則進行?!巴ㄟ^集體”指把集體作為教育對象,在教育集體的同時通過集體去教育個人;“在集體中”指在教育單獨的個人時也應想到對整個集體的教育,通過對個人的教育影響集體;“為了集體”則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熱愛集體和熱愛集體生活的思想,使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集體的利益著想,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和義務感。在這里,正是為了建設(shè)和維護集體利益這一目的,馬卡連柯肯定了懲罰的合理性。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總是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有時并不在老師所講授的知識上,他可能被其他事情所吸引而違反課堂紀律;或是個別學生的行為脫離了集體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不可能以兒童的興趣為基礎(chǔ)的,行使懲罰,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就是告訴學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學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二、什么時候能使用懲罰?
必需的條件很多
馬卡連柯認為懲罰是教師的一種不可推脫的責任與義務。那么,什么時候可以使用懲罰?對于這個問題,馬卡連柯基于他一貫堅持的集體主義教育原則,給予了十分明確地回答:“只有集體利益真正被破壞,并且破壞者無視集體的要求,公然而且有意地進行這種破壞的時候,才應當使用懲罰?!睆倪@段話里我們看到了使用懲罰的幾個必要的條件:(1)集體利益受到了破壞。馬卡連柯使用懲罰的出發(fā)點是整個集體,這里的集體既可以大到一個國家,也可以小到一個班級,一個小隊。他認為“誰破壞這些利益,誰反對集體,誰就得對集體負責”。(2)破壞行為必須是故意的。顯然,在這里馬卡連柯不僅強調(diào)學生行為的結(jié)果,更重視學生行為的動機。如果一個學生的行為破壞了集體的利益,但只是由于疏忽而并非故意的話,那他就應該免于懲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學生如果故意將班級的墩布把弄斷,用墩布把打鬧,就應當對他進行懲罰。而如果一個學生在值日墩地的時候,不慎把墩布把弄斷了的話,他就不會受到懲罰。
除了這兩個必要條件以外,馬卡連柯還給出了補充條件和預備條件。補充條件是,在集體中大多數(shù)人贊成懲罰時,才能使用。他認為:“只有當非處分不行的時候,當處分顯然是有目的的時候,以及公眾輿論贊成處分的時候,才應當處分?!边@一補充條件也是與他所奉行的集體主義教育是一致的。對個人的教育是必須在集體中、并且通過集體的,只有集體內(nèi)部達成一致才能對某人進行懲罰。因此是否對某人進行懲罰這一問題是要在工學團大會上集體討論的。在討論過程中,一方面既對犯錯誤的個人進行了集體主義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再次鞏固了集體中的正確輿論傾向。即使在今天,這一補充條件對于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意義的。
馬卡連柯給懲罰所加的預備條件是:被懲罰者的理解。馬卡連柯認為,只有“被懲罰者應真正認識到,為什么要懲罰他,并且理解懲罰的意義”時才能對其進行懲罰。他曾不止一次地強調(diào),如果不讓被懲罰者了解懲罰他的原因和意義,就進行懲罰,是不具有教育意義的無益的舉動,是應該禁止的。當學生違反了紀律,老師在沒有確定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的時候就懲罰學生,往往起不到教育學生的作用,還有可能使學生走上對抗老師的道路。由此可見,讓學生理解懲罰的意義是使用懲罰不可缺少的預備條件。既然如此,怎樣才能使被懲罰者很好的認識懲罰的意義呢?馬卡連柯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談話。在談話中,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然后指出其行為的危害,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承認自己的過失,而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予他懲罰了。
三、馬卡連柯主張什么樣的懲罰方式?
當懲罰的時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各種條件都滿足了以后,懲罰是不可避免的了,但這時仍然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懲罰學生呢?對于這個問題,馬卡連柯明確表示:“不管用什么樣的定性的懲罰方式我都是反對的?!币驗?“懲罰總是應當完全是適用于個別人的一種個別性質(zhì)的東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卡連柯提出了“因人而罰”。由于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特點都不一樣,所以“在懲罰問題上,不能開出一張通用的藥方”。有的情況下,即使學生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過失,只要口頭上的批評教育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而在另一些時候,學生錯誤并不嚴重,但是教師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卻要給他很嚴厲的懲罰。馬卡連柯對于自己工學團里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經(jīng)歷都了如指掌,每當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他一方面可以堅持工學團的紀律,公正地處理;另一方面,他又能夠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特點,給予“個性化”的懲罰方式。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懲罰大師”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都使用了哪些方法。(1)圍繞勞動的懲罰。馬卡連柯認為勞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是神圣的工作,所以他是不會用增加勞動量這樣的手段來懲罰人的。相反,對于犯錯的學生,他一般都是停止他們的生產(chǎn)勞動,改為內(nèi)務服務,讓學生體會到不能勞動的痛苦。當然這樣的懲罰的對象是那些熱愛勞動的學生。(2)關(guān)于休息、娛樂方面的懲罰。例如:禁止在休假日外出、暫不發(fā)給他們自己所掙的零用錢、禁止消遣和娛樂、禁止去看同學等等。(3)圍繞集體展開的懲罰。在班上批評,或在學校全體大會上批評;用學校命令警告、隊內(nèi)警告等等。(4)禁閉和開除。緊閉只能用在思想覺悟相對較高的工學團員身上,對普通學生不能使用。而開除是工學團最高級別也是最少用到的懲罰。
四、使用懲罰有一定的規(guī)則么?有
雖然馬卡連柯說懲罰是沒有一定之規(guī)的,但同時他也指出,在使用懲罰的時候,教師必須遵循一些原則。
(1)集體進行懲罰的原則。馬卡連柯認為懲罰的出發(fā)點是集體,所以經(jīng)全體成員討論并得出統(tǒng)一的決定以后才能進行懲罰?!皯土P內(nèi)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懲罰事實本身以及表現(xiàn)在這一事實上的集體的譴責。”以集體的名義進行懲罰的好處之一就是:懲罰是由集體做出的決定而非教師,這就避免了學生因為接受懲罰與教師產(chǎn)生隔閡,避免了教師與學生的對立,更加有利于教師在懲罰之后配合以其他的教育手段。另一個好處是:由于馬卡連柯的學生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大的集體之中,集體的力量在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是無比強大的,由集體作出懲罰的決定,受懲罰者會受到很大的觸動,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強化了懲罰的教育作用。在高爾基工學團剛剛成立的時候,工學團的成員之一布隆偷了工學團的錢、糖果等。在工學團全體人員大會上,馬卡連柯陳述了他的罪狀,起初布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在其他成員一致地證明和譴責下,他最后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危害了集體的利益,并對馬卡連柯說:“您要怎么樣懲罰就怎樣懲罰我,不過千萬不要把我趕出工學團?!闭沁\用了集體懲罰的原則,深刻地教育了布隆,后來無論是在工學團或是在別的地方,他都沒有偷過東西。
(2)公正、平等原則。馬卡連柯認為懲罰必須是公正和平等的。教師在采用懲罰的時候,是不能帶有個人感情和喜好的。如對于自己平時很“喜歡”的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后“從輕發(fā)落”,或是對于平時一些“不招人待見”的學生總是從嚴處置。這種不公平的懲罰,必然會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產(chǎn)生敵對情緒,從而使懲罰的教育作用受到威脅。馬卡連柯根據(jù)高爾基提出的“要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的教育原則,對于工學團里的共青團員、隊長們這樣老師們眼里的好學生要求最為嚴格,當然他們受到的懲罰也更多。
(3)不翻舊帳的原則。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時常能夠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天,一位老師正在批評學生所犯的過錯,說著說著,就說起前幾天這個孩子所犯的另一個錯誤,如果是不同類型的錯誤還好,如果是差不多的錯誤,老師就會說:“你看看,你怎么不長記性,沒過幾天又犯錯了……”這樣的批評,往往會引來學生的反感:“為什么老師總是提起我以前的錯誤?!這次的事情和上次的事情不是一回事呀!”馬卡連柯正是針對這種錯誤的現(xiàn)象提出了“不翻舊賬”的原則。他認為:“如果已經(jīng)處分了,不應當再一次提起它。處分應當把沖突徹底地、毫無保留地加以解決。處分一經(jīng)完了,就應當用正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尤其不容許在執(zhí)行處分時有人嘲笑這個學生,提起他的罪過等等?!闭亲裱@樣的原則,馬卡連柯從來不統(tǒng)計對某人懲罰的次數(shù)。
(4)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在馬卡連柯的工學團里,“對于新生的偷竊行為簡直不予處分”,因為他們是“新人”,還沒有進入到集體之中,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但是對于那些已經(jīng)熟悉了各種紀律的舊生,如果他們有偷竊的行為,“應當采取最堅決的措施”。區(qū)別對待原則還適用于對一群犯錯者的處理上。如果對于一群犯了錯的孩子都施以相同的懲罰,馬卡連柯認為這樣非但不能瓦解“小團體”,反而會使團體里的學生團結(jié)起來,不利于以后的教育。他對于這種情況的處理就是區(qū)別對待:“對于集體犯過錯者最好采取這樣的方法:處分過失最大的一個人,剩余的人都免于處分?!边@樣做就能使小團體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不會造成教師和群體學生的對抗。高爾基工學團里有一個叫米嘉庚的學生,他是一個年齡比較大而且很聰明的學生,但他經(jīng)常帶著一些他的追隨者在晚上去鄰近的富農(nóng)家里偷竊。馬卡連柯感到他們這個小團體的行為已經(jīng)使整個集體腐化,他當機立斷開除了為首的米嘉庚,而沒有追究剩下的學生的責任。從此以后,工學團便“像一架機件修理好的、校正好的機器,節(jié)奏均勻而純正地走著”,小團體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五、關(guān)于懲罰的問題說完了么?沒有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馬卡連柯對于教育中是否使用懲罰、何時使用、如何使用等問題的觀點,但這并不是他關(guān)于懲罰問題的所有意見。我們想談一下他對于一個經(jīng)常和懲罰一起出現(xiàn)的詞——體罰——的態(tài)度。馬卡連柯對于體罰是百分之百反對的,他認為用體罰來進行教育“不過和類人猿教養(yǎng)它的后代相類似”。他唯一的一次“動手”是一個學生拒絕勞動并且辱罵了工學團的教師,憤怒的他連打了那個學生三拳。事后他的助手責怪他時,他這樣說道:“這件事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是太魯莽,從法律上說也不合適……我沒有一分鐘認為我已經(jīng)在暴力中找到了一種全能的教育法?!瘪R卡連柯把這一事件稱作“高爾基工學團不體面的開始”。在他以后主持工學團和公社的工作中,我們再也沒有看到“不體面”的事情發(fā)生,他還多次禁止使用體罰來懲罰工學團員。
馬卡連柯所主張的懲罰,并不是教師憤怒的咆哮和無情的責罵,更不是摧殘學生身心的體罰,他所提倡的懲罰,是具有教育功能、為教育目的服務、不使學生感到不適的教育方式的一種,是和其他的方法一樣“基于邏輯推理而產(chǎn)生”的。他關(guān)于懲罰的論述和運用,對今天的教師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李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08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北京,100875】
責任編輯/趙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