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艷
在蘇科版《靜電現(xiàn)象》一節(jié)中,直接告訴學生: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學生對此提出疑問:自然界中紛繁復雜,難道真的只有兩種電荷嗎?會不會有第三種、第四種電荷存在呢?于是出現(xiàn)了下面的爭論:
學生甲:老師,自然界中難道真的只有兩種電荷存在嗎?
學生乙:(不屑一顧)這難道還有假嗎?書上明明寫著: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小學科學課里早已學過了.
學生甲:書上寫著的都是正確的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兩千多年來統(tǒng)治人們思想的結論,這個故事你學過吧!你能不能證明給我看看,找不到第三、第四種電荷?
教室里一下子像炸開了鍋一樣,學生受到啟發(fā),爭論起來,有的支持學生甲的觀點,認為能找到第三、第四種電荷;有的支持學生乙的觀點,書上寫的是正確的,還用證明嗎?
我在想,是讓學生爭論,去找第三、第四種電荷呢?還是直接告訴他們不用爭了,書上寫著呢!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能順利完成.如果讓學生爭論探究,本節(jié)授課內容肯定完不成,怎么辦呢?我想到:能捕捉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可能會影響這個學生的一生發(fā)展.學生甲能大膽提出這樣不同尋常的想法,值得表揚.不如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尋找第三、第四種電荷.雖然完不成知識內容傳授,但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會探尋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今后的物理學習甚至走上社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師:這樣吧,不如我們就來尋找第三、第四種電荷,可怎樣知道找到了還是沒找到第三、第四種電荷呢?我們一起找個方案,仍分成六個小組進行討論,決定研究方案.如果誰能找到第三種電荷,我們就以誰的名字命名這種電荷,好不好?
看得出來,學生都十分激動,都想最快有新的發(fā)現(xiàn).經過激烈的討論,甲組提出:因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既然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如果用其他材料相互摩擦,去和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相吸引,去和帶負電橡膠棒靠近也相吸引,這種材料所帶的電荷應是不同于正、負電荷的第三種電荷,如果用另外的材料摩擦帶電,和以上三種物體靠近,都相互吸引應是第四種電荷!以此類推可知有無更多的電荷.
乙組提出:甲組提出的思路很好,但不完全可靠,用其他材料摩擦帶電如和玻璃吸引,和橡膠棒吸引就存在第三種電荷的做法不妥.甲組所說的有一種情況,就是與用其他材料摩擦物體不帶電,也會和玻璃棒、橡膠棒吸引這能說明有第三種電荷嗎?所以說甲組同學方法很好,但不可靠.我們想如果摩擦過的物體和玻璃棒、橡膠棒均排斥這樣才能說明有第三種電荷存在.
經過評議后學生們選定了合理的方案,各小組盡可能找不同的材料達四十多種,開始實驗.學生們都急于找到第三、第四種電荷,場面十分熱烈.
結果:所有材料摩擦帶電后要么和帶正電的玻璃棒排斥,同時和帶負電的橡膠棒吸引;要么和帶正電的玻璃棒吸引,同時和帶負電的橡膠棒排斥.沒有找到既和正電荷吸引,又和負電荷吸引的帶電體,也沒有找到既和正電荷排斥,又和負電荷排斥的帶電體.也就是說沒有找到第三、第四種電荷.學生雖然有點失望,但是經歷了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究過程,對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的認識十分深刻,我認為這次探究的過程很有價值,且非常難得.
評價:這一節(jié)課學生雖然探究尋找第三、四種電荷失敗,但這正是這一節(jié)課的閃光點.學生有批判精神,敢于質疑,并做出合理的假設與猜想,切實嘗到了科學家們探究未知知識的過程.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學習有了進一步認識,也深刻體會到探究方法的學習和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雖然是一節(jié)失敗的探究課,但是這節(jié)課時間“浪費”得值得.
反思: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構建,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fā)現(xiàn).無論課堂講授,探究活動,都應重視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應用.
2.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師展開教學的最好開端.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學生嘗試應用實驗探究、資料查詢等方法,學習知識乃至創(chuàng)新,是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自主性學習軌道的極好途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始終堅持如一,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促成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樣課堂成為學生討論的場所,暢所欲言的論壇,學生的個性特長、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鍛煉.如果能長期堅持下去,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再是死學知識,毫無生氣的“書呆子”,而應該是未來各個領域的探索者.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請努力捕捉課堂閃光點吧!多出現(xiàn)這樣“失敗”的探究課更好.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