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摘要本文從分析2007年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有關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事由出發(fā), 概括性地分析了法律修改趨勢對于法官、當事人、其他訴訟程序的影響,進而抽象出本條修改后所體現(xiàn)的民事訴訟法尤其是再審程序的價值。
關鍵詞法律細微化自由裁量權程序獨立價值內在正當性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
一、緒論
2007年10月28日是值得每個民事訴訟學人謹記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案的形式修改了民訴法。新民訴法條文修改共計19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然而,媒體和民眾并沒有過多的反響?;叵肫稹段餀喾ā奉C布前的盛況——全國人民掀起的大討論,確實令人心寒。其實,《物權法》不過是民法部門的一個下位法,而《民事訴訟法》是作為基本法律而存在的部門法,從法學和法律學科的角度而言,《民事訴法》的地位都遠遠重要于《物權法》。這一次的修法使得《民訴法》學界的希望幾乎落空,大家本希望徹底改變舊有的訴訟模式,結果現(xiàn)有的模式根本沒有改變。我們還是回到理性的世界,仔細審視一下現(xiàn)行法吧。本次修改只涉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和執(zhí)行程序,可以說是發(fā)生問題最多的地方。本文僅就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分析其中的缺陷和發(fā)展。
二、條文縷析
第一百七十九條公認為是本次修法的重頭戲,將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的條件細化為十三項,遠遠超出了原來的五項。有的是原條文的細化,如第一款的二、三、項和九、十、十一項,有的是新增的,如第四、五、七、八、十二、十三項,也有保留不變的。以下為具體分析:
(一)訴權保障的部分落空。
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這個變化,對于新增的再審事由是應該肯定的,如原裁判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據(jù)以作出原裁判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等等情況,這些給與當事人更多的保障。而對于將原有條件細化的款項,如對證據(jù)不足情況的列舉,違反法定程序的細化等等,這些工作其實只是以前司法解釋的變形。法條細微化并不一定是反潮流的①,理論上再審事由規(guī)定得越多,當事人受到的保護就越多。但我國這種條分縷析的做法之根本目的卻不完全在保障訴權,而在于為下級法官做解釋,(這里不討論下級法官是否真的明白主要證據(jù)和法定程序等被細化的法律概念之外延),使下級法官們審查時的依據(jù)更明確。法官們似乎仍習慣于做自動販售機,這種做法迎合了多數(shù)法官。不知道法官們是否意識到,法條越細化,自由裁量權就越小。奇怪的是,法官們均要求限制自己的自由,其實這是在規(guī)避風險。舊的事由比較概括,法官有衡量的余地,但可能會做出不符合領導或上級需要的決定,自由裁量反而造成了上級眼中的“錯案”,法官們總將錯案視為自己最大的風險?,F(xiàn)在將籠統(tǒng)的規(guī)定細微化、標準化、格式化,法官們按圖索驥,對號入座,“不合格”的“錯案”判決自然就會少很多。同時,一部分本來屬于法定事由外延的理由,由于沒有得到被列舉出來的機會,便無法被保護。表面上看法律細微化使當事人享有了更多的事由去申請再審,其實訴權卻被這種列舉的形式所限制,而職權主義的機械色彩在這個領域里相對得更加濃重了。
(二)法律細微化趨勢對法官能力的影響。
如果說細化的法條體現(xiàn)了效率或效益的希望,也只能說是虛幻的。即使承認法官們在再審中會具有更高的效率,也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在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訴訟流水線上高速作業(yè),因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審前程序、第一審和第二審程序的效率反而會下降。如前所述,法官自由裁量權空間被壓縮直接導致法官分析裁判能力的降低,立法者不得不對已被細微化解釋的法律再次進行細微化工作,以使普通水平的法官能夠理解和執(zhí)行法律,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也許還未被人們所重視。②
(三)法律細微化趨勢對庭審階段的影響。
效率不僅如此,法官裁判能力的下降在現(xiàn)行法律體制下會產生更加災難性的后果。因為查閱整個部門法就會發(fā)現(xiàn),法律細微化的趨勢愈演愈烈,③但基本上都不是在開庭審理階段,尤其是在需要發(fā)揮裁量權的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階段,這種趨勢并不明顯。如果說法官裁量能力降低對于可被細微化的庭外階段來說影響不大的話,在庭審階段,這種趨勢對整個司法來說都將是毀滅性的。法庭調查階段在當事人來說是舉證質證,而在法官來說更多的則是自由心證的運用。無論證據(jù)規(guī)則如何細微化,在對證據(jù)證明力的認定上法官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④而只有充分運用法官的自由心證,對證據(jù)予以恰當?shù)恼J定,案件的正確性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這里僅在對證據(jù)的意義上來說,而事實上證據(jù)是整個民事訴訟的核心)習慣了填表式工作的法官們可能是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的,公平和正義的最高理想簡直成了奢望,就連預想的效率和效益也都變得渺茫了起來。
(四)程序獨立價值的偶現(xiàn)。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文的論調過于悲觀,其實筆者還是站在一個基本中立的立場來解讀新民訴法的。因而接下來不得不說的是,在第四修正案仍然存在一個亮點。一直頗受針砭的原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四項,“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規(guī)定雖然繼續(xù)保存下來并成為第二款的一部分,但在新的第一款中,立法者費盡心機將原第四項細微化的努力也并非完全無用。(這里筆者并不否認上文的批評)因為立法已經取消了“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這樣的限制條件,也就是說,在新法第九到第十一項規(guī)定的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下并不再需要“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這樣的條件了。也就意味著,在這幾種情況下,“違反程序、一切重來”。在這個意義上程序法終于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實體優(yōu)先”的傳統(tǒng)思想終于開始動搖。程序法不僅僅是具有保障實體法的工具性價值,還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本文不想深究立法者的原意,是高超的立法技術和頑固勢力斗爭使然,抑或僅僅是為了法條簡練美觀和立法疏忽的偶然合力,至少從法理和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上述意義是不容抹殺的。
(五)程序的內在正當性。
從正義理論來看,實質性的程序正義本身應該包括內在的正當性和外在的正當性兩個方面。內在的正當性主要通過當事人的實質參與賦予程序自身極其最終結果以必要的正當性,而外在的正當性則主要是指程序的設置是符合時代條件、民族傳統(tǒng)和社會價值觀念的。第一百七十九條的修改對于程序正義的內在正當性方面做出了較多的規(guī)定,如第一款的第九、十、十一項的增加,分別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程序參與權、法定的辯論權利、接受合法傳票送達等基本程序性權利。一方面是保護當事人訴權,另一方面是限制了審判權。樂觀地看,是象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又邁出了一步。同時由于沒有“影響實體公正”這樣的尾巴,還突出地體現(xiàn)了程序對于自身獨立價值的追求,擺脫了實現(xiàn)實體法目標的束縛。
三、結語
民事訴訟法本是一個矛盾體,法的一般價值與民事訴訟法價值、程序法與實體法價值、追求正義與程序安定性,程序公正和效率效益之間都有深刻的矛盾。民事訴訟法本身就是在這些價值之間進行衡量取舍,而再審程序本身的理念基礎就在于——正義、效率與安定的合理平衡。⑤我們一貫忽視效率和安定性,重視公正(尤其是實體公正)價值。⑥
這種失衡的狀態(tài)在這一次修改中還是有所糾正的。首先,對公正的追求沒有動搖,只是作了一定的區(qū)分,對于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都能給與重視,當然對程序公正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其次,立法者似乎仍然沒有重視程序的安定性,再審發(fā)動主體多元,法院發(fā)動權依然強大,甚至檢察院的權力還有擴張的趨勢,而當事人的再審訴權仍然是風雨飄搖。⑦
本文僅從一個法條出發(fā),難免掛一漏萬,不能代表《民事訴訟法》的全貌。但是,僅就第一百七十九條來說,問題仍是存在的。一方面,過分地追求法律細微化的趨勢,導致在中國法官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了法官的能力,實體公正堪輿;另一方面,訴訟法的獨立價值得到了一定體現(xiàn),但并未被充分重視,程序公正依然是空中樓閣。⑧問題的解決不僅在于第一百七十九條自身的修改,還在于和其他條文之間的互補配合,形成獨立而又具兼容性的再審制度,與《民事訴訟法》的其他制度一起良好運行。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僅要關注每一個條文的設計,還要從宏觀上把握各個程序和制度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公正、效率等價值?!?/p>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2007級民事訴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日本新民事訴訟法再審的事由有10項,德意志聯(lián)邦民事訴訟法的再審事由包括取消之訴和回復原狀之訴共計11種,而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的重新審理的理由為普通法或衡平法所承認的“任何理由”,相比之下我國的13項規(guī)定并不見其繁冗.
②這種純邏輯的推導沒有加以考慮的因素很多,例如法官經歷豐富后裁判能力的提高,未來高素質人才會不斷走入法官行業(yè)。當然,較少用或根本不用自由裁量權與法官能力下降的必然關系似乎也并未被證實.
③對于簡易程序、審判方式改革、執(zhí)行、證據(jù)和調解等問題都有不少司法解釋出臺,其中的大部分條文都是對民事訴訟法的細微化解釋.
④這里筆者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證據(jù)規(guī)則的二元性,對于證據(jù)能力,可以根據(jù)需要不斷增加嚴格的規(guī)則,將不必要的證據(jù)資料予以排除,而對于證明能力,法律的細微化則無濟于事。對證據(jù)能力規(guī)定得越多,越傾向于法定證據(jù)制度,法官自由心證的領域則越小,這是不符合證據(jù)法的發(fā)展方向的.
⑤楊榮馨主編.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76頁.
⑥楊榮馨主編.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83頁.
⑦李浩.民事再審程序的修訂:問題與探索.法律科學.2007年第6期,第136頁.
⑧本文沒有著重分析法的安定性的原因在于僅從第一百七十九條分析,并不能簡單得出與安定性的關系,僅就這一條來,修改后與修改前對安定性的考慮沒有大的變化,當然,別的條文可能會給與更多關注,鑒于文章體系考慮,本文對再審程序的安定性這一重要價值不再多做分析.
參考文獻:
[1]楊榮馨主編.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李浩.民事再審程序的修訂:問題與探索.法律科學.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