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共和國60年的分期是史學研究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共和國60年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但有階段性。這一分期宜采用“五段論”,即新民主主義階段、集權社會主義階段、資本社會主義階段、“過度市場化”的社會主義階段、走向科學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關 鍵 詞 共和國歷史 一脈相承 階段性 五段論
作者鄧偉志,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444)
關于共和國60年歷史分期問題的提出,不僅是史學研究的需要,而且是現實的迫切要求。黨史界對共和國的歷史曾經有過權威性的分期。不過,歷史在前進,認識在提升,有些重要文獻的歷史分期顯然有過時的地方,甚至還有欠妥的提法。這是實踐檢驗的結果,也是歷史的發(fā)展向史學界提出的新課題。
歷史分期的討論綜述
近幾年就共和國60年分期的問題討論得很熱烈,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把60年分為兩段的,也有分為四段的,還有分為五段、六段、八段的。同為二、四、五、六、八段的,起迄的年代也不盡相同。
歷史分期看起來只是個劃分幾段的問題,實際上同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分不開。比如說,最近既有以“前30年”來籠統否定“后30年”的,更有以“后30年”來籠統否定“前30年”的,甚至也有在“前30年”與“后30年”之間劃等號的。盡管所舉例證不無道理,可是所得結論則有失偏頗。過度否定“前30年”,會把“后30年”變成無根之木;過度否定“后30年”,則陷入歷史倒退論?!扒?0年”與“后30年”無差別,也掩埋了歷史前進的腳印。
共和國60年的歷史是一脈相承的,也是有階段性的。說“一脈相承”,是因為:執(zhí)政黨是一個;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體是一樣的;國體也大體上是一樣的。前30年為后30年奠定了政權基礎,確定了政治制度,為后來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政治保障?;\而統之地講前30年是“閉關鎖國”,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人家不承認我們共和國,是他們在外邊把我們的國門反鎖起來,我們如何走得出去?出不去,難道要乞求人家放我們出去不成?在被反鎖的情況下,才出來毛澤東的那句話:“封鎖吧!封鎖它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是黃河的怒吼,是對封鎖的反抗。毛澤東仍一再講要學習一切國家的長處,包括資本主義的長處。他在反封鎖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再說,各界人士積極活動與一個又一個國家建交,不就是為開放作準備嗎?早在共和國成立前,20世紀40年代中共便在美國秘密設立過“中共美國工作領導小組”, 在共和國成立后會忘記同美國往來嗎?因此,不能輕率地咬定是我們的中央政府要鎖國。共和國成立后,作為中央政府的政務院馬上聘請外國人當顧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人不排外!
但是,不論是誰在鎖,“鎖國”則是事實。因此,不能把“前30年”說成是開放的30年。決不能把“前30年”的開放意向,同“后30年”的全方位開放的光輝現實相提并論。后30年,正如十七大報告上講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這“壯麗史詩”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就與以往不同?!?0年”,本質上是一樣的,可是也有明顯的部分質變。這就是分期的依據。
前面提到的兩段論,是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四段論,是根據《歷史決議》,分為“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進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偉大歷史轉折以后”的時期(包括粉碎“四人幫”以后的頭兩年)。五段論,是在四分法的基礎上,再以開始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為界,將新中國初期的七年分為“國民經濟恢復”或稱“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三年,以及“社會主義改造”的四年這樣兩個時期。六段論,是在五分法的基礎上,將偉大歷史轉折以后的時期,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界,分為“徘徊中前進”的兩年(即粉碎“四人幫”后的頭兩年)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新時期”。 八段論,是在六分法的基礎上,以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界,將“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新時期”劃分為“改革開放初期”的13年和“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11年,再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為界,把2003年以后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社會進入科學發(fā)展的改革開放新階段”。
本文采取的是“五段論”,可是,又不同于上述的五段。
把六十年分為五個階段
分期,可以從經濟上劃分,也可以從政治上劃分,還可以從社會上劃分。本文取綜合標準作劃分。
分期,不能只看文字、口號,要看實際。60年的文字表述有時似乎是相同的,然而實際做法大不相同。如果拿文章、文件來討論,是難以討論清楚的。比如誰都知道“大躍進”是吹大牛,是大破壞,可是如果從文字上說,當時“多快好省”喊得震天響,“持續(xù)躍進”叫破了喉嚨,能以此為據嗎?再比如,怎樣評價20世紀末?如說“應該充分肯定”,似持之有理——GDP那么高,還不該肯定嗎?如說“應該否定”,也似持之有理——犯罪率居高不下、驚天動地的大案要案層出不窮,為60年來所罕見,還不該否定嗎?如此各執(zhí)一端,無法得出合理的結論。因此,要綜合分析,要全面考慮。分期,最難的是劃分階段之后的概括、歸納、命名。從現象上描述吧!不明晰,沒觸及本質。從本質上揭示吧!相關的人又難以承受。本文姑且來個模棱兩可,把清晰寓于模糊之中。
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五段,1.新民主主義階段;2.集權社會主義階段,或曰超越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3.資本社會主義階段,或曰“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4.“過度市場化”的社會主義階段,或曰“超市場化的社會主義”,或曰“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社會主義”;5.走向科學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發(fā)展時期”。
1.新民主主義階段(1949-1957年)
有權威人士說:中國于1949年進入社會主義。也有人說:1953年后進入社會主義。其實,都不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一條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痹?949年8月起草《共同綱領》的過程中,要不要寫上“社會主義”是有激烈爭論的。8月26日毛澤東針對爭論,提出:“綱領中只說現階段的任務,如果再說得遠一點就變得空洞了?!盵1 ]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共同綱領》中只提新民主主義,不提社會主義,并向民主黨派人士作了解釋:綱領具有過渡性,是有變動的。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七年(1949到1956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穩(wěn)定了市場;經過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在此期間,成功制定并實現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新民主主義論》基本思想的具體實踐。
1952年,毛澤東改了口,他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他很少再提新民主主義了。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說:這個過渡時期“也叫做新民主主義時期”。[2 ]周恩來既稱之為“新民主主義時期”,也稱之為“新民主主義時代”。[3 ]所謂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必須肯定,新中國成立后,有一個新民主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先是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來又在工農業(yè)上取得可喜的成就。
2.集權社會主義階段(1957-1976年),或曰超越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
從1957年開始,我們宣布全面進入了社會主義時期。到1976年為止,前后20年。實際上是集權社會主義。表現在:一是在所有制上超越發(fā)展階段,離開本國的國情,搞人民公社化。二是在管理體制上,采用指令經濟,也就是計劃經濟體制。指令經濟不但不適用于中國,在它的母國蘇聯,也不適合。在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不適合。幾十年來,凡是采用指令經濟,即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生產力的發(fā)展都不快,人民的生活改善都很慢,效果都很不理想。超越發(fā)展階段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三是在政治上集權。搞一言堂,個人崇拜。搞無休止的斗爭:反右派,反右傾,拔白旗,“四清”,直至十年浩劫的“文革”。盡管每個運動都聲稱是“揪一小撮”,可是,一個又一個“一小撮”,加起來就是一大片。
無休止的斗爭,搞得經濟到了崩潰邊緣,搞得民不聊生。有一時期官也不聊生。反右打知識分子,“文革”是先打知識分子,后來又打干部。當然,在這一階段,有萬噸水壓機,有原子彈試驗成功,有衛(wèi)星上天,有大橋飛架,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墒?綜觀這20年,尤其是后十年,是亂多于治。
3.資本社會主義階段(1976-1997年),或曰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階段
市場經濟代替指令經濟,叫改革;市場半徑延長到國外,叫開放。開放度從小到大,由經濟擴展到管理、到文化,是大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
為什么要加上“資本”二字?兩個理由:一是因為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是靠資本運作的,會產生資本;二是因為勞動力轉化為商品,資金就轉化為資本。[4 ]
為什么不按流行的說法是從1978年開始,而是把1976年作為這一階段的起點?實事求是地說,1976年后,已經開始轉向經濟建設。華國鋒領導的那兩年,提出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撥什么亂?無非是撥無休止地斗爭那種亂。正哪一本?無非是要“正”社會主義建設這個“本”。華國鋒是抓經濟的。大家都還記得上峰曾經批過華國鋒的“洋躍進”。且不論對“洋躍進”如何評價,從“躍進”二字的字面上看,可以知道華國鋒是抓經濟的。翻開華國鋒的報告,就能看到他要搞多少鐵路,多少大工程,等等。在“躍進”前加個“洋”字,也說明當時是想對外做生意的。比如華國鋒確定建寶鋼,就是開放的產物。再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開展過真理標準討論。如果還同過去一樣的集權,完全可以下令停止討論。“停止討論”對領導來講是很便當的。不管停得對不對,都是一句話的問題。可是,華國鋒沒這樣做。包括于光遠發(fā)起的生產目的討論,遭到一位副總理反對,結果還是繼續(xù)討論下去了。以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允許批評現行的大政方針,不反對批評第一把手。黨內民主是改革開放的前提,黨內民主為改革開放留下了空間。把華國鋒的兩年置于改革開放階段未必合適,如果把這兩年并入“文革”則更不妥當。
假若按流行說法,一定要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開放的起始點,其理由固然比以粉碎“四人幫”作起始點要充足得多。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兩個“凡是”,就是奔向改革開放的第一步??墒?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中,找不到一個“開放”的字眼,只出現過一次“改革”字樣,而且還不突出,沒放在重要位置上,沒有把“改革開放”作為方針來提。公報明確反對包產到戶,就不是大改革的思想。但是,會上沒把萬里“走獨木橋”的請求壓下去,是正確的,還是有改革的潛動機的。會前鄧小平要于光遠等根據他的思想寫了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稿。解放思想就是為改革開放開辟了道路。
1982年的十二大認識上有了飛躍,文件里多次提到“改革”,也多次提到“開放”,這在那個年代是“改革”和“開放”的最強音。但是,十二大仍沒把“改革”和“開放”連在一起作為方針。只是在1987年的十三大,才提出“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
因此,可以認為從1976到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前奏,1978到1987年是“改革開放”的序曲,是動人的序曲。歷史是過程。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胡耀邦能帶領大家邁到那一步是難能可貴的,是可歌可泣的。勇士會戰(zhàn)勝阻力,但任何勇士都不能不為阻力所阻。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可逾越的階段。這里講的,已經不是國情問題了,而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了。
建設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這一振聾發(fā)聵的論斷,是鄧小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的。然而,這樣一個重大理論提出后,并未被人馬上接受。實際上,被人回避、冷落了好幾個月。一直拖到鄧小平視察首鋼以后,市場經濟的思想才正式確立和推開。市場經濟帶來了市場繁榮,國家興旺,也推動了市場半徑的延長。
對外開放剛開始時,我們強調的是,吸收國外的資金、技術、設備、人才。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盵5 ]十六大報告又提出,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從提出吸收國外的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到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成果,這是對外開放思想的升華,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社會主義為什么必須吸收人類的文明成果?二是社會主義為什么可以吸收人類的文明成果?因為我們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因為人類的文明成果反映了現代化生產規(guī)律,反映了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某些共同的價值追求。搞清楚這兩點,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大道,走自己的路要合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大道。
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一是要科學認識國情,堅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fā);二是要遵循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三是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的文明成果;四是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五是要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走自己的路,就是這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4.“過度市場化”的社會主義階段(1997-2003年)
推行市場經濟以后,GDP連年上升,直線上升,是天大的好事,是燦爛,是輝煌;可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期與社會矛盾的突發(fā)期并存,那就是畸形發(fā)展了。1997年以后,群體性事件的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是事與愿違的。生產長一尺,社會矛盾長一尺多,其原因蓋出于貧富矛盾和觀念沖突。鄧小平不止一次地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盵6 ]鄧小平認為:“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盵7 ]他的意思是,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把鄧小平多次講話概括起來,那就是,社會主義的內涵至少有四點:一是發(fā)展生產力;二是公有制為主體;三是消滅剝削,不許產生資產階級;四是消除兩極分化。用這四點來衡量1997年以后的情況,可以說四條做到了一條半,有兩條半有欠缺。其中有欠缺的兩條,一條是沒有消滅剝削。一些行業(yè)的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一些行業(yè)的勞資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過于提升了資本在分配中的比例,嚴重忽視了活勞動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不知道按勞分配為主的“主”字是如何體現的。再一條是出現了兩極分化,擴大了城鄉(xiāng)差別、地區(qū)差別。收入的“平均數” 上去了,收入的差距卻加大了?!皬埣矣胸斠磺f,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家家都是張百萬?!绷硗庥星啡钡哪前霔l是指所有制。90年代以來,公退私進,公私的比重在逆轉。有人說:如今產值上的公私比已退為“公三私七”。單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發(fā)展,這已為幾十年來的歷史所證明了的;私有化更不利于發(fā)展,這是幾千年來的歷史所證明了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鄧小平健在時沒有出現過的問題。有人在互聯網和媒體上認為,在這一階段,中國有些地方不僅出現了所謂的新資產階級,而且還出現了權貴資產階級。那么,能把這樣一個階段稱作什么階段呢?有人認為,如果忠實于鄧小平理論就不能稱其為完整的“社會主義”。但是,在這一階段生產力是發(fā)展的,盡管有生產過剩的成分。公有制還是保留有一定比例的。那就是說,尚有社會主義色彩和社會主義成分。因此,有人稱其為“社會資本主義”。不過,我沒有用這個概念,而是提“過度市場化”的社會主義。
理論要清晰,就必須承認有剝削,有超經濟強制,就必須承認資本主義成分在增長的現實。理論要一以貫之。不承認今天那占有剩余價值的做法是剝削,就等于說,過去那般占有剩余價值的做法也不是剝削。這就丟掉了《資本論》三卷的真諦。消滅剝削是革命的出發(fā)點。不承認今天有剝削,就是抹煞了走向共和的起始點。承認今天有點剝削的現實,按照列寧的說法:它是資本主義的“母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產前陣痛”?!八燎鍎t無魚”?!八痢疁啞蹦?則有人“渾水摸魚”。在市場經濟尚未完善成為法治經濟的情況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難免會有官員下海,沉到渾水里不擇手段地摸魚,難免會出現剝奪、剝削和資本主義。這不是市場化帶來的,這是“過度市場化”、“不規(guī)范的市場化”帶來的,是利用職權搞壟斷,“持‘權搶劫”帶來的,是權力進入市場的惡果。因此,我稱其為“‘過度市場化的社會主義階段”。如果允許再作點分析,便不難看出:今天搞“過度市場化”的一些人,因不懂市場經濟而抵制市場經濟,又因不懂市場經濟而把權力進入市場經濟。
今天不是不可以利用一點資本主義,只是不宜過度,不宜為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梢酝耆嘈?今后如果再能適當限制資本主義,注意削弱資本主義,會有助于在明天進而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科學的社會主義,并最終取代資本主義,讓資本主義成為歷史。
5.走向科學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003年- )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在2004年9月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后來又不斷明確了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自從人類把發(fā)展作為研究對象以來,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標志著人們對發(fā)展觀的認識進入了新階段,是發(fā)展觀演化的第七階段。盡管踐行科學發(fā)展觀還會遇到很多困難,可是,辦法會比困難多,積重難返也能返??茖W發(fā)展觀的理念必須、也一定能細化為各項具體政策,并進一步為億萬人民群眾所掌握,從而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梢韵嘈?我們在日益完善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社會一定會變不和諧為和諧,一定會從低度和諧提升為高度和諧。一個高度和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定會成為地球這片綠地上和風勁吹的參天大樹。
注釋:
① 本文系在上海市黨史研究會、上海大學聯合舉辦的紀念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發(fā)言稿,發(fā)表時略有改動。
參考文獻:
[1]轉引自薄一波.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31.
[2]劉少奇選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3.
[3]周恩來選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7、368.
[4]徐覺哉. 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表現.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2004(12).
[5]鄧小平年譜(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43.
[6][7]鄧小平文選(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72、111.
編輯秦維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