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應忠
摘要今天的世界,是兩類社會,即國際社會與全球社會并存的世界;是兩個體系,即主權國家體系與全球體系并存的世界;是兩種格局,即國際格局與全球格局并存的世界。其核心是國際體系與全球體系兩個體系并存。這種兩個體系并存局面使當今世界形勢顯得紛繁復雜,因而,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是歷史上任何新興大國崛起從未遇到過的。我們必須研究兩個體系各自的特點、發(fā)展趨勢及其互動關系,研究它們?yōu)槭澜缣峁┑默F(xiàn)實基礎,分析我國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來自何方,以便避害趨利,尋求我國外交的著力點,在統(tǒng)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同時,統(tǒng)籌國際體系與全球體系兩個大局,顯示更高的外交智慧和藝術。
關鍵詞國際體系 全球體系 全球問題 中國外交戰(zhàn)略定位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812(2009)05-0024-29
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確定了民族國家的主權原則,標志主權國家體系(國際體系)的出現(xiàn),世界從此進入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如果說主權國家體系的出現(xiàn)是適應了歐洲大工業(yè)崛起對市場的需求,那么以歐洲大工業(yè)崛起為先導而開拓的世界市場,則帶來世界全球化的趨向。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世界市場不僅“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而且使“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這段描述為我們展示了隨著世界市場全球拓展而帶來世界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全球化,預示全球社會一定會出現(xiàn),全球體系一定能形成。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我們終于看到了它們的來臨。
什么叫全球體系?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我組織、自我生長的自然體系”。這或許是就其基本形態(tài)而言的。因為這個體系有無數(shù)個行為者,卻沒有一個最高政府作為組織者和協(xié)調者。這個體系內不僅有主權國家體系內的行為角色,而且有大量的其它各類角色,諸如公司企業(yè)、機構組織、利益集團、社會團體及形形色色的個人,形成龐大的社會力量,他們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有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有各自的社會背景。這些行為角色身份各異,利益不同,目標不一,“自我組織、自我生長”,完全處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與主權國家體系沒有大的區(qū)別。但是就發(fā)展的本質而言,兩者完全不同。主權國家體系在本質上不存在相互依賴性,而是一個自保體系,任何主權國家只有依靠自保才能維護自己的國家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即使在國際社會中能“得道多助”,也必須是首先能自保才能使“多助”發(fā)揮作用。他保是以自保為基礎的。在主權國家體系內,一個潛在的規(guī)則是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任何主權國家如果不能自保,其存在和發(fā)展都會發(fā)生困難。但全球體系則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體系,是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體系,是一個誰都無法抗拒受外部世界影響的體系。主權國家間的相互依賴、依存源自全球體系。全球體系既是一個社會體系,又是一個人與自然和環(huán)境共存的體系。全球體系由于其各方面相互依賴的特征,必然要求是世界和諧發(fā)展,包括全球社會各方面的和諧發(fā)展,人與自然和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但由于全球體系的自然狀態(tài)特征,以及受現(xiàn)存國際體系的制約,在發(fā)展過程中一定會累積各種各樣問題,當累積到相當程度時,就會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全球問題。所以全球體系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在既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巨大空間的同時又孕育全球性的威脅和風險,甚至出現(xiàn)嚴重危機,從而有可能使所有行為者難以免受其害,對國際體系也會提出重大挑戰(zhàn)。
盡管先哲們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已看到了世界市場的全球拓展,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各方面的互相依賴”將越來越強,不僅共同利益越來越多,精神方面的公共產品也越來越多,共同的風險越來越多,但對極大多數(shù)人來說看清楚這個趨勢則是一個半世紀以后的事。對全球化的認識則首先是從全球性問題中逐步感受到的,早于對經濟全球化的感受。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發(fā)現(xiàn)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僅日益增多,而且有不斷惡化趨勢。諸如氣候變暖、大氣污染、酸雨、水污染、淡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化銳減,物種滅絕速度加快,土壤退化和荒漠化,人口爆炸,糧食短缺,毒品走私與泛濫,國際恐怖主義等,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時普遍認為這是工業(yè)化的后果,而由來自不同國家科學家所參與的羅馬俱樂部則將這些問題歸結為“人類困境”和“增長的極限”,表達了對這些全球性問題后果的嚴重關切和擔憂。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對日益增多、不斷惡化的全球性問題,人類必須考慮世界的整體性,全球的一體性。
198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提出“多種聲音、一個世界”的口號,表明不管人們如何描繪世界的多樣化,都應以“一個世界”來表達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都應關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面臨的共同威脅。隨著國際社會對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千呼萬喚,聯(lián)合國及其所屬機構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性行動。然而直到“冷戰(zhàn)”結束時,這一切并未被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重視,似乎這僅僅是“窮人的革命”。前蘇聯(lián)解體后,美歐發(fā)達國家更是沉浸在分享“冷戰(zhàn)紅利”的喜悅之中。
2001年美國布什政府揣著構建“一超獨霸世界”的雄心壯志登上世界舞臺,但是9?11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卻使全世界看到了當今世界不是“一超獨霸世界”,而是一個休戚與共的世界。在美國遭到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后的第一時間,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表達了對美國的同情和聲援,不僅美國的盟國是如此,即使被美國視為戰(zhàn)略遏制對象的國家也是如此,幾乎是全球一致的同仇敵愾。在9?11之前,盡管一個個全球性問題不斷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問題基本上屬于低層次問題,國際學術界一致地將這些問題列入低級政治范疇,認為僅僅是由于國際社會相互依賴加強而變得突出。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高級政治正在讓位于低級政治,然而在國際關系的實踐上,美歐國家領導人首先關注的依然是高級政治,即使“冷戰(zhàn)”結束后仍無放松、轉移的跡象。
而隨著9?11發(fā)生,人們用“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改變了對這些全球性問題僅視為低級政治的認識,以致于美國布什總統(tǒng)要用“反恐戰(zhàn)爭”來應對威脅,戴盔披甲成了“戰(zhàn)爭總統(tǒng)”。在相對和平的年代里,在國際格局未出現(xiàn)重大異動的情勢下,這種狀況的發(fā)生是前所未聞的,就全球應對的層級和規(guī)模來看,也是前所未有的。9?11之后,環(huán)境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tài)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wèi)生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及反對核擴散等等類似概念相繼由學者的語言變?yōu)檎渭业恼Z言,變?yōu)閲H文件的語言,一系列應對“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議題陸續(xù)列入“峰會”、“首腦會晤”的議程。2008年下半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及由此而啟動的全球性應對,更是彰顯了不同于傳統(tǒng)國際格局的新特征、新局面,表明了用全球社會、全球體系、全球格局來描述這些新特征、新局面,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僅僅用“超越主權國家體系”無法面對這種現(xiàn)實。
二
當然,全球社會、全球體系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在成長過程中也出現(xiàn)過“全球性”問題,甚至出現(xiàn)過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威脅的全球問題,但是在傳統(tǒng)上,這些問題是被納入國際體系、國際格局的框架來解決,其中極端的典型手段是“當商品不能進入對方國家時,士兵就要跨過去”,即用戰(zhàn)爭手段來追求市場的拓展。歷史事實已經證明用應對國際體系、國際格局發(fā)生問題的辦法,來應對全球體系中發(fā)生的問題,不僅辦法失當而且代價太大,并最終一定會引起國際體系、國際格局的大變動、大調整。美國遭到9?11國際恐怖主義襲擊,這是全球體系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當時美國完全有條件、有可能在全球體系內,構建相對應的全球格局來應對,但是美國布什政府沒有如此考慮問題,而是采用將其納入現(xiàn)存的國際格局框架,先將“北約”拉到阿富汗攻打塔利班,后又繞開聯(lián)合國獨自發(fā)兵攻打伊拉克,大搞單邊主義,企圖借“圣戰(zhàn)”讓國際社會確認美國“一超獨霸”地位。這個重大的戰(zhàn)略性判斷錯誤,即使某種程度上的戰(zhàn)爭成功也無法挽回戰(zhàn)略上給美國造成的傷害。
全球性問題必然會給國際社會安全和穩(wěn)定帶來巨大沖擊,給全球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帶來巨大災難,就必須通過構建全球格局來應對。但是全球格局不能照搬國際格局,是由國際格局的自身特征決定的。任何國際格局都有四個基本特征:(1)存在著對立、對抗的體系,否則便不稱其為國際格局。(2)存在著霸權國家,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的國際格局都是霸權為主導的格局,并具有相對確定的秩序和機制。因此,國際格局的治理本質是霸權治理,著力點重在修復力量、權力結構的失衡,以維護霸權秩序、機制的穩(wěn)定。(3)霸權國家、現(xiàn)存國際體系根本不可能容忍新興大國的崛起,遏制新興大國崛起,打擊敢于對霸權提出挑戰(zhàn)的國家,被霸權國家視為自己的首要使命,被現(xiàn)存國際體系視為共同的任務。(4)新興大國要在現(xiàn)存國際格局內崛起,唯有挑戰(zhàn)和打破現(xiàn)狀,才能為自己的崛起開拓發(fā)展的空間,這是歷史上多次發(fā)生過的事。因此在現(xiàn)存國際格局內新興大國要和平崛起是相當困難的。
今天我們國家和平發(fā)展就面臨此類困難。盡管我們不斷說我國堅持和平發(fā)展,我國和平發(fā)展對任何國家是機遇而不是挑戰(zhàn)和威脅,為此說得口干舌焦。但是“中國威脅論”依然是滿天飛,人家的軍艦依然開到我們的家門口,人家的飛機偵察衛(wèi)星依然飛到我們的頭頂上,千方百計要在中國制造分裂活動。說到底,我國面臨的這種困難是現(xiàn)存的國際格局基本特征所決定的。有人說這是由于中國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但是即使放棄了這些“堅持”,也未必能擺脫此種困難。前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宣布不搞社會主義了,共產黨也靠了邊,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因為俄羅斯依然是一個新興大國,依然是現(xiàn)存國際格局的遏制對象,除非俄羅斯解體,變成若干個小國。面對現(xiàn)存的國際格局,新興大國是否可以采取“利用矛盾,各個擊破”?“利用矛盾”雖然可以為新興大國緩解某些困難形勢,但是“各個擊破”,事實上擊而不破。對美歐聯(lián)盟、美日聯(lián)盟“擊”了六十多年,至今“擊破”了沒有?沒有“擊破”。在現(xiàn)存國際格局的秩序和機制失效以前,美歐聯(lián)盟、美日聯(lián)盟不可能被“各個擊破”。前幾年有人因為有較好的中法關系,大談文化的外交功能,似乎文化可以改變現(xiàn)存國際格局,但事實已證明文化功能沒有如此神奇。自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以來,主權國家間的對立、對抗從未停止過,由此而形成的國際格局一直主導著國際社會的發(fā)展。
由于全球體系內各方面相互依賴的特征,因此應對全球體系內累積起來的全球問題,全球格局只可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包括:(1)全球格局的構建首先是由于全球社會、全球體系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和威脅,首先不是為了強化一個分裂的世界,而是為了最大程度上動員和依靠全球社會的各種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球一切積極因素,同舟共濟、齊心合力。溫家寶在2009年4月20日的第十一屆中歐峰會上說,“一兩個國家或大國集團不可能解決全球的問題,多極化和多邊主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贝搜郧宄乇砻髁巳蚋窬诌@一基本特征。(2)由于全球格局是以應對全球問題為導向的格局,因此就理論上而言,應對不同的全球問題應有不同的全球格局。在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爆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面前,現(xiàn)存國際格局的程序和機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及G8,甚至包括歐盟的作用,至少到今日為止都顯得蒼白無力,其個中原因似乎不難解釋。(3)應對全球問題需要的是應對能力,受主導的不是權力,這就為新興大國不受權力制約地展示自己能力提供了機會。如何應對全球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挑戰(zhàn),是全球合作的新領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邊疆,需要構建新秩序和新機制,需要制定新的游戲規(guī)則,需要尋找新的解決辦法,這一切雖然都非常棘手,需要有高度的智慧,但是卻為新興大國崛起提供了廣寬的空間。如果新興大國能夠妥然應對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不僅高度地展示了自己的智慧,而且務實地顯示了自己的能力,那么獲得的一定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邊疆,一定是和平發(fā)展的新空間。(4)全球格局之所以能依靠全球社會的各種力量,調動全球社會的一切因素,是因為需要應對的是全球問題,是全球體系發(fā)展過程中累積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在近期內關乎民生福祉,從長遠看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是民心所求,置于人類道義的制高點。因而現(xiàn)存的國際體系內的行為角色,尤其是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在解決全球問題中展示智慧、顯示能力,處于兩難境地,不得不采取兩手政策,既不愿放棄遏制圍堵,又想要充分借助,既不是盟友又不是敵人。這樣客觀上也減輕了新興大國遭受現(xiàn)存國際格局遏制圍堵的壓力,減弱了新興大國與霸權大國對立、對抗激化的可能。
三
當今世界,不管任何國家,無論是霸權大國、傳統(tǒng)大國還是新興大國,都無一例外地處于國際體系和全球體系之中,但是各自在這兩種體系中的處境和感受不一樣。對于霸權大國而言,在國際體系中固然面臨對其領導地位的諸多挑戰(zhàn),但是由于有霸權秩序和機制作基礎,一時間崩潰不太可能。對于傳統(tǒng)大國而言,雖然對現(xiàn)存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有諸多的不滿,與霸權大國有種種矛盾,有時矛盾甚至非常激烈,但對現(xiàn)存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無論是價值觀認同還是對現(xiàn)存的制度設計,與霸權大國并無根本性分歧,而面對新興大國崛起則有共同的本能性敏感,遏制圍堵新興大國是他們的共同立場。當然,他們都要從新興大國崛起中獲利,因此如何遏制圍堵則存在分歧。然而現(xiàn)在霸權大國、傳統(tǒng)大國面臨著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與威脅:第一,全球問題帶來的嚴重程度和遭受的損傷,不僅直接而且超過了來自新興大國的可能挑戰(zhàn)和威脅。第二,全球問題單靠各自力量沒有勝任的能力,必須借助其他力量,必須依靠多邊主義,而在如何應對上相互間也是矛盾重重。第三,由于蒙受的傷害不一樣,應對能力和措施不一樣,從而加劇了傳統(tǒng)大國、霸權國家、新興大國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第四,沒有現(xiàn)存的應對程序和機制,沒有現(xiàn)成的應對辦法。
然而對新興大國而言,例如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無疑是有分量的一極,但在國際體系內不僅不居主導地位,話語權不多,而且世界主要國家中不警惕“中國威脅”的國家也不多。去年我國主辦奧運會,原本想辦成和平發(fā)展合作的盛會,結果卻成了外交斗爭的戰(zhàn)場,噪聲四起,烽火連連,典型地顯示了我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處境。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雷德說:“中國當然對于WTO、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老的經濟組織感興趣,愿成它們的領軍國家,并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合作以取得成功。但是這些老組織的游戲規(guī)則早已界定。”這些游戲規(guī)則,中國顯然只能遵守。而在全球體系中,雖然中國同樣身受全球問題之害,應對全球問題,中國確實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和風險,但是由于這種感受幾乎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類似,因此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應對全球問題與在國內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也并不相悖,因此與各國合作應對全球問題與己有益,與人有利,受世人的期待。在全球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和威脅面前,中國如能堅持積極務實應對,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相對于在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內的被動狀態(tài),可能更主動些。不僅對中國是如此,而且對其他新興大國大體上也是如此。
新興大國在應對全球問題過程中爭取自身的和平發(fā)展,有可能比在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內更主動些、更有作為些,這是因為:
1. 全球問題之所以會成為全球問題,根本上是由于人類社會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和環(huán)境相互關系過程中,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本質上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瓶頸,這里有制度方面原因,有秩序機制方面的原因,有發(fā)展觀方面的原因,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有科學技術方面原因,以及其他諸多方面的原因。各種全球問題都有自己特定的原因,即使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原因,都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人類社會總是在解決這種問題、突破問題瓶頸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的,必須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全球問題。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引起全球問題的瓶頸,人類發(fā)展就有可能出現(xiàn)一次大的飛躍。當然,一個瓶頸的突破有可能潛伏著新的瓶頸的形成,但是這畢竟是在新的發(fā)展基礎上出現(xiàn)的瓶頸。如果說解決全球問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邊疆,那么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開拓這種新邊疆的過程中前進的。新興大國應有開拓人類社會發(fā)展新邊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2. 如果說在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內首先考慮的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首先考慮的是打擊誰,依靠誰,團結誰,那么應對全球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減弱危機的擴散和加劇,提振應對危機的信心,根本上在于找到最終走出危機并獲得轉機的辦法和手段措施。共同應對全球問題帶來的危機和挑戰(zhàn),是全球社會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但是最終一定會是有人受傷害最大、有人得益最多的結局。得益最多者必然是有能力、有辦法突破造成全球問題瓶頸的一方。如果新興大國不僅能務實應對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和危機所帶來的沖擊,而且能率先找到變危機為轉機的辦法,那么就有可能搶得先機成為最大得益者,例如為應對氣候變暖的挑戰(zhàn)而找到成本最低廉的低碳或非碳新能源。又例如應對土壤沙漠化、水污染的挑戰(zhàn)而找到成本最低廉的解決辦法。又例如應對當前金融、經濟危機挑戰(zhàn)而實現(xiàn)金融、經濟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既治標又治本,等等,都是化危機為轉機而搶得先機并成為最大得益者的重要因素。
3. 由于應對全球問題的全球格局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格局,不僅不同問題需要有不同的格局,而不同問題需要有不同的全球合作秩序、機制和游戲規(guī)則,需要尋求應對新問題的新的解決辦法,這一切均難以受國際社會內固有的秩序、機制、游戲規(guī)則的束縛,對于新興大國而言完全可以大膽放手,完全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顯示自己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之所以能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至今仍沒有國家能夠取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本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有智慧、有能力為自己、為世界提供一整套公共產品和公共平臺,借以突破長期困擾世界的問題瓶頸,不僅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免于“垂死”,而且促進了全球繁榮。而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也將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自己、為世界突破全球問題所構成的瓶頸,能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和公共平臺來決定,僅僅GDP數(shù)字是遠遠不夠的。
4. 當前面臨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即使經過一段時間走出危機,但是由于這場大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的世界金融、經濟秩序所累積起來問題的大爆發(fā),依然看不到根本解決問題的前景,僅治標不治本,不僅依然存在類似大危機再次爆發(fā)的可能,而且小的危機會更頻繁。如果說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新的世界金融、經濟秩序建立,對以往的金融、經濟秩序中存在的根本問題作了根本性的大清算,顯示了當時羅斯福為代表的這一代人的大智慧、大魄力,可惜在美國至今還看不到有如此具有大智慧、大魄力的新一代領導人。
鄧小平說“發(fā)展是硬道理”。對中國而言,應對國內問題要靠科學發(fā)展來解決,應對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和危機也要用科學發(fā)展來解決,關鍵是不僅要統(tǒng)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而且要統(tǒng)籌國際體系和全球體系兩個大局,變國際體系中的被動狀態(tài)為全球體系中的主動狀態(tài)。在國際體系中,世界主要大國,幾乎很少有不相信“中國威脅論”的,但在全球體系中,面對當前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世界主要大國幾乎很少有不認為中國的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香餑餑”的,因此出現(xiàn)了中國能否拯救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的說法,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卻也彰顯了巨大的認知差異。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社會這種認知上的巨大差異,給中國和平發(fā)展帶來的空間及建立自己的外交戰(zhàn)略和策略的客觀環(huán)境。
當然,新興大國應對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和危機并不意味著可以排除來自傳統(tǒng)大國和霸權大國的干擾和阻礙。因為現(xiàn)存國際體系使他們有條件這樣做,而且必然會這樣做,只是說相對而言要少些,要輕些,何況傳統(tǒng)大國和霸權大國也需要借助新興大國的智慧和能力來應對自己面臨的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和危機。因此對于新興大國而言,不是如何“超越主權國家體系”的問題。霸權大國、傳統(tǒng)大國不允許新興大國“超越主權國家體系”,新興大國無法一廂情愿。但是無論是霸權大國、傳統(tǒng)大國還是新興大國都處于當今世界兩類社會、兩個體系、兩種格局中,都無法回避,面臨不同的挑戰(zhàn)和風險,各有各的一本難念的經,各有各的機遇和利益。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無論在全球體系中還是在國際體系中都同樣面臨風險和挑戰(zhàn),都同樣有自己的機遇和利益,因此,中國如何在統(tǒng)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同時,統(tǒng)籌全球體系與國際體系兩個大局,恰當?shù)匕盐兆约旱膽?zhàn)略定位,建立自己的策略和戰(zhàn)略,如何利用在全球體系中的主動地位轉化成在國際體系中謀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如果說“超越主權國家體系”的說法,依然是兩只眼睛盯著主權國家體系,只是做一篇老文章,那么看到主權國家體系之外還有一個全球體系存在,就需要兩只眼睛盯著兩個體系,就可以做兩篇文章,無疑給國際問題學術界發(fā)展也提供了新的空間。
(作者簡介: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秘書長,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太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40)
收稿日期: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