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柳宗元 詩歌 雅淡 含蓄 精神困境
摘 要: 柳宗元的七絕名篇《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是一首語句雅淡而意味深長的詩歌作品。該詩想象豐富,寫景如畫;比興并用,語義雙關。風格淡而有味,委婉含蓄,反映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正是春風和暖、江水碧綠、芳草叢生、蘋花盛開的美好日子,柳宗元的朋友曹侍御路過象縣,寫了首詩寄贈給他,觸發(fā)起他心中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百感交集之下,便回贈了此詩。如果能夠和朋友于此時、此地相見,該有多么愜意!然而,囿于遷謫的窘境,不要說相見沒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贈,也沒有自由啊!
柳宗元這首七絕名篇,以美麗清秀的景象、柔婉蘊藉的意境,來寫寂寞哀痛之心、無奈悲愴之感,與他同類體裁詩歌里都是以惡劣荒怪的景象來抒發(fā)哀傷情懷迥異。俞陛云說:“此詩獨淡蕩多姿”,“集中近體皆生峭之筆,不類此詩之含蓄也”①?!按猴L無限瀟湘意”,的確讓人感到有無限之意,但究竟是什么“意”,似乎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顯得那么迷離朦朧。特別是最后一句“欲采蘋花不自由”,言有盡而意無窮,喚起讀者的不盡聯(lián)想。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們把這首詩與柳宗元生平遭際結(jié)合起來,在獲得藝術(shù)美感的同時,進一步地了解柳宗元的心靈世界。
先看詩的前兩句:“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闭媸窍胂筘S富,寫景如畫。
首句勾勒出“輕風徐來,水波不興”,山清水秀、清靜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令人神情為之一爽。破額山,象縣境內(nèi)沿柳江邊的一座山。碧玉,形容江水清澈明凈,宛如流動的碧玉。
次句寫詩人想象曹侍御駐足停舟,寫詩相寄、遙致問候的動人情景。屈原作《離騷》,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詩體,故后世稱詩人為騷人。李白《古風(其一)》詩曰“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詩中用來指寄詩的曹侍御?!澳咎m舟”是船的美稱,用木蘭為舟,取芬芳之意。古人以木蘭為美木,常在文學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這兩句是詩人想象騷人曹侍御經(jīng)過象縣時,乘“木蘭舟”漂流在“碧玉流”上,思念起“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別舍弟宗一》)貶謫柳州的友人來,卻不能前去拜訪,所以只能寄詩相贈,聊表寸心的情景。山似破額,水如碧玉,木蘭為舟,騷人騁目,好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
三、四句:“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北扰d并用,語意雙關。
三句中“春風”,點明時間,也暗喻曹侍御所寄之詩恰似春風般溫暖人心?!盀t湘”這個方位詞將空間距離驟然拉大,給詩句增添了朦朧幽遠的意趣,也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凄美感受?!盀t湘意”究竟是何意?柳宗元《愚溪詩序》云:“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薄盀t湘”是湖南境內(nèi)二水名,瀟水和湘水匯合而成,曾是朝廷流放文人的窮山惡水之地。面對瀟湘風景,遷客騷人都將內(nèi)心的情感訴諸筆端?!敖癯碧O雁,何夕瀟湘月”(賈島《冬月長安雨中見終南雪》),“歸去瀟湘蘋,沉吟何足悲”(李白《古風》其四十九),“何時應會面,夢里是瀟湘”(方干《贈許牘山人》),“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這“瀟湘”一詞不斷地出現(xiàn)在詩詞之中,成為情感的象征,確立了一種幽怨凄美的基調(diào),渲染一種浪漫感傷的氛圍,同時成為了一種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或孤高避世的人格的象征。南朝柳惲的《江南曲》寫道:“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边@里“瀟湘意”是懷念故人之意。楚辭的《湘君》和《湘夫人》中也有“瀟湘意”的典故,表達思念對方卻望而不見,不能相會的情感??梢姟盀t湘意”既有遷謫之意,也有懷友之意,還有相思不能相見之意。
四句是傾訴抑郁無奈的心跡和相思不能相見之情。“蘋”,一種多年生水草,葉有長柄,柄端四片小葉成田字形,也叫田字草,開小白花。《古詩十九首》中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里“采蘋花”與“采芙蓉”的意思相同?!安商O”、“采白蘋”的字眼在唐詩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陸龜蒙的“為愛江南春,涉江聊采蘋”(《相和歌辭·江南曲》)、 李白的“淥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淥水曲》)。采蘋花,也是用《湘夫人》中的典故,詩中有采蘋相贈或共同采蘋的意思,實際就是會面的意思。
這兩句是說,收到曹侍御的詩,感到像春風一樣無限的溫暖,很想去和曹侍御相見,但由于身處貶謫之境,不能如愿以償。行動上受束縛,實際上要表達的是政治上的受鉗制,“不自由”三字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極深的。
蘇軾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雹谥赋隽肆姷奶攸c?!绊n柳文章李杜詩”,柳宗元和韓愈齊名,是大散文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但他同時也是一位獨特而又有巨大影響的詩人。現(xiàn)存詩一百六十三首,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無論古體或近體,造詣很深,頗多佳作,不失為中唐詩壇大家。柳宗元的一些詩歌效法陶淵明風格,追求“句雅淡而味深長”③的境界。但柳宗元的詩里,沒有陶淵明詩中那種平淡自適、物我渾然的自然觀,而是有著太多的無奈和深深的寂寞。 正如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中揭示柳宗元詩歌的特色所云:“謝客風容映古今,發(fā)源誰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雹?/p>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正是這樣一首委婉含蓄、淡而有味的作品。
清人沈德潛說柳宗元“愚溪諸詠,處連賽困厄之境,發(fā)清逸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⑤。非常準確地指出了柳宗元詩哀中含樂、樂中含哀,酸楚其內(nèi)、簡淡其外的特點。同樣是描寫友情,柳宗元不同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開門見山(《贈汪倫》);也不同于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無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氣(《別董大》);更沒有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親密無間。詩中只是說友誼已經(jīng)成了奢侈品,想采摘些河邊的蘋花送給友人都做不到,只好以文言志,作詩述懷,情含景中,意在言外,這里面隱含著內(nèi)心的多少無奈和不滿,讀來令人黯然神傷。
詩人深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儒家詩教傳統(tǒng)影響,對情感是一種有節(jié)制的表達,當這種情感通過詩句所構(gòu)成的意象表現(xiàn)出來時,是一種不迫不露的、委婉備致的、令人蕩氣回腸的抒發(fā)。
“含蓄”作為藝術(shù)美的一種形態(tài),也是深受儒家詩教影響的中國詩人的共同追求。因為詩人面對的是無限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心中涌動的萬般感受,詩人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生活全部描繪出來,也不可能把流動多變的感情全部直說出來。詩人只有通過對情與景的渲染,造成一種帶有背景的情勢,使人能從詩人所提供的有限的,卻是具有動態(tài)情勢的情景中,聯(lián)想到無限豐富、無比動人的世界。柳宗元貶居柳州后,不僅承受著由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陷于孤獨惶恐之中。在這樣的處境中,人是非常渴望友誼和別人的認可的。這也就不難理解這首詩中,朋友寄詩相贈,有探望慰問之意,會使他感到像春風一樣的溫暖,是那么的激動!
我們可以看出,柳宗元非常珍視友情,他的心里始終掛念著志同道合的朋友。歷史上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友誼被傳為美談,他們身處逆境彼此互致書信問候,寫詩唱和,相互勉勵,可謂詩情和友情的楷模。劉禹錫的《浪淘沙(其八)》寫道:“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北憩F(xiàn)了作者雖多次遭到降職和放逐,但仍充滿必勝信心的樂觀精神。不知道曹侍御寫的詩是什么內(nèi)容,很可能描繪了瀟湘的美好春光和對柳宗元的思念之情,應該也是含蓄委婉的動人之作,讀后讓詩人感到春天般的溫暖吧?被貶窮鄉(xiāng)僻壤,有這些朋友的關懷與掛念,詩人就不會感到孤獨無援了吧?
如果說藝術(shù)上的雅淡和含蓄表現(xiàn)了柳宗元的意趣,則此詩在意蘊上表現(xiàn)出的壓抑和無奈,反映了柳宗元作為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不是詩人不懂得春風無限的大自然的美麗,也不是沒有采摘蘋花的沖動與需要,而是儒家倫理規(guī)范與人的感性需要存在激烈的沖突。他始終要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肩負的責任。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他只能壓抑自己的感性需要。為什么不能夠“仰天大笑出門去”?“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而只能發(fā)出這聲“欲采蘋花不自由”的感嘆與無奈?因為一個深受儒家倫理規(guī)范影響的人,言行處事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翼翼的,因而就不可能是一個隨心所欲、暢快淋漓、縱情歡樂的自由主義者。凡事不可能由著性子來,都要從他人、從大局來考慮。他所做的選擇,不是出于他個人的自由意志的選擇與決斷,而是受制于現(xiàn)實的需要或某種外在的壓力。
象縣距柳州并不遙遠,曹侍御卻只能遙駐寄詩,與柳宗元咫尺天涯。這不禁令我們產(chǎn)生疑問:會不會與“侍御”的身份有關?曹侍御不遠千里來到象縣,應該不是旅游而是公務在身,他很可能是一名監(jiān)察御史(唐代,侍御史、殿中侍御使、監(jiān)察御史均可簡稱為“侍御”),肩負著朝廷賦予的按察州縣的使命。作為闊別多年的好友,他恨不得立刻與柳宗元會面長談。但作為監(jiān)察御史,礙于各種清規(guī)戒律,見面卻有諸多不便。“遙”字顯然不是地理位置上的距離,而是政治上的間隔,是人為的鴻溝。
而柳宗元呢?他當然也恨不能與朋友把酒臨風,縱情高歌,但這也只能是奢望而已。柳宗元曾在《冉溪》中寫道:“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蔽覀兛梢钥闯?他有遠大的抱負,也有許國忘身的情懷。但“永貞革新”的失敗,成為他政治生活中的一場大悲劇。多年的遷謫生涯,也讓他變得謹小慎微。在給朋友的信中,即使向友人表白他也不能不囑咐“不敢為外人道也”,顯得是那么小心翼翼。他領悟到,在現(xiàn)實社會中,傳統(tǒng)和習俗的力量大得驚人,任何稍有異于常人的言語行為都有可能招來非議,要學會保存自己的生存技巧,對生活的不合理做出讓步。
任何一位想追求理想的人,都必須抑志斂性、謙恭退讓,否則,不僅難以達到目標,而且還會在重重阻力和壓抑下,將自己的一生葬送掉。所以最后這句“欲采蘋花不自由”,隱藏著詩人多么深的壓抑和無奈啊!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否也存在著“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的傳統(tǒng)道德與天性自由的沖突呢?人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呢?這是此詩帶給我們的思考。
“人生作詩不必多,只要傳遠,如柳子厚,能幾首詩?萬世不能磨滅?!雹捱@首想象豐富、比興并用、清幽雅淡、深婉含蓄的七絕,真是淡而有味,淡而多姿,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享受。
作者簡介:張笑難,文學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對外漢語教學。
① 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見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頁。
② 蘇軾:《東坡題跋·評韓柳詩》,見胡仔:《苕溪魚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22頁。
③ 楊萬里:《誠齋詩話》,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2頁。
④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二十,《元好問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頁。
⑤ 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
⑥ 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1頁。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中文系:《柳宗元詩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2] 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3]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鑒賞》,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4] 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
[5] 蘇仲翔:《李杜詩選》,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責任編輯:趙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