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列
岳父家起了一座三層的小洋樓,正堂上卻掛著一把鋸架陳舊、鋸條油光錚亮的解鋸。
一個春節(jié),我攜兒挈女來到岳父家,岳父佝僂著身子,戴著老花眼鏡正全神貫注的銼解鋸。我們連續(xù)呼叫了好幾遍,他才昂了昂頭“嗯”了一聲。我心里嘀咕:老人家愛鋸子勝過了愛兒女。他泰然自若恭敬的端坐椅上,眼睛微閉,雙腿屈曲,兩手平放在鋸齒上用銼前后運動,好似在彈奏一架西洋大鋼琴。一小時,兩小時……在他的運作下,“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時而似春蠶咀嚼,時而如大河奔流,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似平沙落雁……我被這變幻莫測的曲調(diào)陶醉了,聽入了迷。岳父為什么對這老古董時代的遺棄兒敝帚自珍?
一天,我和岳父閑談,提起當今社會的治安問題,他十分感慨的說:“興家如針挑土,敗家如湯潑雪。如今的少數(shù)年輕人只知道貪圖享受,吃玩無著就干偷竊、扒搶勾當。我們國家13億人口,建成現(xiàn)在這么一個樣兒是多么不易??!他告訴我,他就靠了這把普通的解鋸起家的?。〉苄址旨視r僅一間土磚房,簡直是一貧如洗。大躍進時岳父氣力莽壯,他就開始扛著解鋸如伴侶相隨走南闖北;公社的禮堂、隊里的公屋都有解鋸的奉獻。岳父就用這把鋸養(yǎng)家糊口,也結(jié)識了天下朋友。后來岳父生了五六個兒女,重擔如太行山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常自嘆,兒女多才不是福啊。集體分下的口糧每年人平均二三百斤,連同殼吃都填不飽肚皮。一天,小兒子哭鬧挺兇,吵著肚子餓,從不打一下孩子的岳父第一次揚起了巴掌,接著他肩扛起這把解鋸如同駕起一門大炮跨出了家門。在朋友的接濟下,別人家的稀飯如一面亮鏡能照見人,而岳父家里十天半月還能吃上一頓半稀半稠、有滋有味的米飯,有時還能割上半斤豬肉滋潤一下苦澀的肚腸。每逢災荒青黃不接之時,岳父就用換工所得的一部分,周濟那些窮得叮當響的鄰居們,挨得極近的二狗子家獲益非淺。二狗子和瞎眼母親時常揭不開鍋,岳父隔三五天、十天總不顧岳母的嘮叨送上升把米,或揣幾個紅薯、蘿卜給他們茍延性命。岳父常對我們說,人心都是肉長的,誰又沒有一個三長兩短呢?文革大割“尾巴”時,集體控制勞動外流,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解鋸便常伴同岳父登上“講用臺”。岳父每每莞爾一笑。后來改革的春風吹透了山鄉(xiāng),岳父和他的兒女們辦起了鋸木加工廠,產(chǎn)品供應五村十寨,家里幾年就發(fā)了起來,岳父成天到晚望著解鋸樂哈哈的。
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電燈電話如蛛網(wǎng),電鋸電盤落戶鄉(xiāng)野。我以為岳父的解鋸定會偃旗息鼓,銹跡斑斑了。但后來聽岳母說,岳父一有閑暇就把鋸擦了又擦,銼了又銼,像老獵人喜愛自己的獵槍似的愛不釋手。解鋸陳舊的棕繩換成了尼龍繩,磨得溜光的鋸把擦得愈加光滑潤澤;鋸片潔白如雪,鋸齒銳利無比。休閑時他還給鋸涂上了厚厚的一層防漬保澤油。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朝。一旦誰家有碎木小料派得上用場時,岳父和他的伴侶就像嚴陣以待的勇士,聽到征召就定能馬到成功。他們架起馬杈,鉚上馬釘,兩個人分立兩側(cè),專注凝神,不用劃墨描線,憑著一雙慧眼,兩腿成弓步,推拉自如。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好似伴奏吟誦著一支優(yōu)美的韻律,又像是盡善盡美的描繪著幅幅長卷短軸。
我常常望著岳父掛在正堂的解鋸入神。戰(zhàn)國時期若不是魯班祖師發(fā)明了這種建筑工具,若不是岳父他們一輩輩使用至今,又豈能有如今的安得廣廈千萬間?
頓時,我更加倍的敬重岳父他老人家,更敬重這將要被人舍棄的解鋸。
責任編輯 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