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燕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閱讀教學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fā)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 學生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閱讀教學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fā)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遍_展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離不開讀,但并不是讀死書,在讀的過程中,要抓方法,抓關鍵,才能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一、激趣導學
1.抓課題。文之題目,猶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處。它那精煉的文字都有著無比深刻的含義,或交代思路,或顯示中心,為全文的學習提供了方便。例如,講授《四個太陽》一文時,我先在黑板出示:太陽,讓學生說一說。有的說紅紅的太陽,有的說溫暖的太陽,也有的說金黃色的太陽,有個學生說:“一個太陽?!蔽页脵C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太陽。臺下立刻熱鬧起來,孩子們紛紛說:“老師寫錯了?!蔽倚χf:“沒有啊?不信,你們自己看看課文?!边@樣,孩子們圍繞著課題,興致勃勃地開始感知課文。
2.抓故事情節(jié)。幾乎每篇的童話和生活小故事都有引人的情節(jié),抓住這條線索開展教學,有助于小孩子理解課文,降低學習的難度,讓他們更有興趣學習語文。在講授《司馬光》一文時,我簡單介紹了課文內容:“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有一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他們正玩得高興。突然,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個小朋友的結果會怎么樣呢?”說到這兒,臺下的學生個個睜大眼睛看著我,我接著說:“請你們在書本里找找就知道結果?!睂W生便懷著濃厚的興趣對這篇課文進行初步的感知。
3.抓課文插圖。新教材中每篇課文都配有意境優(yōu)美的插圖,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麗圖畫,既提示了學習內容,又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既有利于培養(yǎng)觀察能力,發(fā)展兒童的語言,又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文中的插圖,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中安排了六幅插圖。我在教學開始,出示第一幅圖(幾只小蝌蚪游來游去),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我指導學生想:小蝌蚪在干什么?接著出示第二幅插圖(小蝌蚪遇見鯉魚),問學生小蝌蚪遇見誰,在干什么呢?學生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示意他們靜下來。接著一下子出示全部的插圖,學生糊涂起來,有個學生說:“小蝌蚪到底要干什么呀?”我神秘地笑著說:“你們想知道,就打開書本找找吧!”
4.抓生字。“隨課文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頭戲,也是閱讀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起步階段的閱讀教學,只是為識字提供更為為廣闊的語言環(huán)境,以便學生隨著語境的變化進行立體識字。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先抓好對生字的認識才能談得上對課文的感知,在《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由于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幾乎集中了本課所有的生字,所以,這篇課文的導入作了特別的安排。
我一走進課室便嘆氣,小孩子很奇怪地問:“老師,你今天怎么啦?”我皺著眉頭說:“昨天,我看到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可是,看著看著,卻看不懂了。有幾個字,我忘記怎么讀?!毙『⒆痈婀值貑?“老師也有不懂的字,是哪些字呀?”我立刻出示課文的生字,說:“就是這些!”小孩子們高興地把手高舉搶著說:“我會,我會?!背龊跻饬?學生很快便學會了這些生字,我接著出示課文的第一段,讓學生讀一讀,然后我說:“小壁虎沒有了尾巴多難看,它會怎么辦呢?”學生帶著好奇去感知這篇課文。
二、設疑促學
在感知課文后,學生已對課文失去新鮮感,很多學生已提不起興趣再讀課文。這時需要教師“掏”出文本中最寶貴的可感因素,設計出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有吸引力的問題和活動,并在教學中,通過對話不斷形成“沖突”,讓學生始終處于“疑惑”的狀態(tài)。從而抓住學生的疑惑處,使其產生閱讀的沖動,再讀課文。例如,在講授《失物招領》的課文時,由于課文較長,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大概了解課文的內容,便不愿意再讀下去。我便對他們說:“準備回家的時候,唐教師的表情是很嚴肅的,但后來唐教師為什么會笑了?”學生被問得無言以對,我提示讓他們在課文中找找答案。這樣,學生又很快地投入到課文的朗讀中去了。在幾次的朗讀后,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找到了答案。
三、精讀積累
1.引導學生看板書誦讀積累。如《荷葉圓圓》課文重點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這課的句式雷同,很有規(guī)律,都是什么說荷葉是我的什么。我出示詞語:(小水珠——荷葉——搖籃|小蜻蜓——荷葉——停機坪|小青蛙——荷葉——歌臺|小魚兒——荷葉——涼傘)讓學生憑借這些關鍵詞語進行誦讀,減低了難度,加快了記憶和積累。
2.借助畫面誦讀積累。比如,《柳樹醒了》一文重難點讓學生通過朗誦感悟春天的美。我利用課件播放小朋友在春游中看到春天的各種美好景象和游玩的快樂的情景,鼓勵學生爭當春天大使,觀看畫面介紹春天的美好景色。學生觀看畫面結合課文的內容對課文進行誦讀。課文經過學生的重新加工,注入學生的情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詞句。
3.通過表演誦讀積累。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全文采用對話形式展開故事情節(jié),在精讀的基礎上,我讓一名學生扮演老山羊,一名學生扮勤勞的小白兔,另一個扮小灰兔,請他們上臺表演。學生一邊表演,我要求臺下的同學觀察,對照課文,找找哪些地方扮得最像。學生在快樂的表演中積累的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4.推敲詞句誦讀積累。學生只有在不同的詞語、句式、語序的比較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在品評比較中積累詞語。如《美麗的小路》,本文重點體會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的語氣。我出示:(1)美麗的小路不見了。(2)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3)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讓學生在比比讀讀中發(fā)現(xiàn)三種句式的特點,從而積累了不同句式的句子。
四、拓展深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如《比尾巴》一文,是一首語言清新生動、活潑有趣的韻文詩,在教學中,我用的較多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體驗,了解不同的動物尾巴的特點。接著,我設計了“我當小詩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仿照課文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動物的尾巴。這練習激發(fā)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讓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詩歌,再造了課文。
參考文獻:
[1]魏星.“悟讀”教學的策略.小學語文教學,山西教育報刊社,2005,(272).
[2]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