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民 (浙江省淳安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311700)
胃Dieulafoy病臨床不多見,此病常常突發(fā)大出血危及生命, 病死率高。20世紀70年代以前病死率為79%,70年代為23%,80年代為10%[1],因而頗受關注?,F(xiàn)將我院18例Dieulafoy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1年以來住院治療的18例Dieulafoy病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0~78歲,發(fā)病前均無不適主訴。表現(xiàn)為突發(fā)嘔血10例(10/18),黑糞6例(6/18),嘔血伴黑糞2例(2/18)。18例患者發(fā)病時均有頭昏、乏力、大汗,其中16例暈厥(16/18),13例(13/18)呈低血壓休克。5例(5/18)為初次出血;13例(13/18)為反復出血,出血2~6次。13例反復出血患者在本次明確診斷前病因不明,每次均以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治療。1.2 檢查方法 均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h內行急診內鏡檢查,反復大量出血且病因不明者行多次內鏡檢查直到病因明確。
1.3 診斷標準 內鏡下見裸露的血管或伴活動性出血,可伴有或不伴有微小黏膜缺損[2]。本文18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1.4 治療方法 ①15例行內鏡下注射硬化劑:在出血點或裸露血管周圍注射1%的乙氧硬化醇,共4~5點,每點1~2ml,總量不超過10ml,直至內鏡下出血停止。②3例內鏡下注射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3%氯化鈉9.5ml與1∶1000腎上腺素0.5ml混合):在出血點或裸露血管周圍分點注射1∶10000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溶液,共4~5點,每點1~2ml,總量不超過10ml,直至內鏡下出血停止。③內科支持治療:輸液、輸血維持生命體征,內鏡治療前后均使用質子泵抑制胃酸。④整個內鏡治療過程均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yī)師完成,第1次止血后如發(fā)生再次出血,則行第2次內鏡止血。內鏡止血和內科保守治療均失敗則行外科手術治療。
1.5 隨訪 內鏡治療成功者4~8周后復查胃鏡,觀察胃黏膜情況;3年內每半年進行1次電話或門診隨防。
2.1 內鏡檢查結果 18例患者中6例(6/18)首次內鏡檢查即明確診斷;12例(12/18)行多次內鏡檢查明確診斷。病灶位置:胃體上部小彎側12例(12/18),胃底賁門小彎側4例(4/18),胃體上部前壁2例(2/18)。出血情況:活動性出血12例(12/18),可見突出于黏膜外的針尖樣小血管,其中噴射性出血4例,滲血8例;其余6例(6/18)內鏡下出血已停止,其中小血管裸露4例,血痂附著2例。所有病例出血灶周圍僅有淺小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沒有明顯的潰瘍病灶。
2.2 治療結果 15例行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者,其中13例(13/15)止血成功,2例(2/15)發(fā)生再出血,后行外科手術治療。3例行內鏡直視下注射1∶10000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溶液,3例即止血成功,但均于4周內出現(xiàn)胃內同一部位的再出血,第2次行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均止血成功。
2.3 隨訪結果 內鏡治療成功者4~8周后復查胃鏡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潰瘍及胃黏膜糜爛。隨訪3年未發(fā)生再次胃出血。
Dieulafoy病好發(fā)于胃,十二指腸、空腸、升結腸也可發(fā)生。胃內病灶8 0%位于胃體小彎側,距賁門6 c m以內,呈孤立性,發(fā)病前無明顯的前驅癥狀,常表現(xiàn)為反復突發(fā)性的大出血[2]。本組18例患者中13例反復出血,13例均伴有休克。目前認為,該病與先天性動脈血管發(fā)育異常有關,胃短動脈進入胃壁后沒有像正常那樣逐漸變細[3],血管直徑常大于1.8mm,稱恒徑動脈,約比正常的黏膜肌層血管粗10倍。Wanken纖維素將該動脈和黏膜固定,形成特定的黏膜易損區(qū),在大量飲酒、吸煙、膽汁反流、某些藥物刺激、胃蠕動時發(fā)生黏膜損傷,引起恒徑動脈破裂出血。Focken等[4]用超聲內鏡檢查8例普通內鏡疑診Dieulafoy病的患者,均可見到一異常大血管(直徑2~3mm)穿過固有黏膜肌層,走行于黏膜下層。
Dieulafoy病的診斷首選內鏡檢查,急診內鏡檢查已被公認為是診斷Dieulafoy病的主要手段[5]。由于患者多以急性出血或伴有休克就診,病情大多危重,對患者的胃鏡檢查很少能在2 h內完成,且內鏡診斷依賴于發(fā)現(xiàn)活動性出血,由于出血后人體正常的凝血機制和機體保護性反應可暫時止血,內鏡檢查時如出血已停止,容易漏診,故本病內鏡確診率不高,一般為25%~60%。本研究中18例患者首次內鏡明確診斷僅6例,可能與患者出血后內鏡檢查時間較遲有關。盡早為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診內鏡檢查可提高出血病灶的檢出率。除內鏡診斷外,血管造影對本病也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不僅可以診斷Dieulafoy病,而且可以通過選擇性栓塞血管達到止血治療目的。
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是目前治療Dieulafoy病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法而且具有良好的永久性的止血效果[5]。本組18例患者中15例行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 13例止血成功;3例行內鏡直視下注射1∶10000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溶液,即時止血成功,但均于4周內出現(xiàn)胃內同一部位的再出血,第2次行內鏡直視下注射硬化劑止血成功,隨訪3年未發(fā)生再次胃出血。注射硬化劑后,血管內形成血栓,對出血點周圍黏膜多點注射可形成黏膜水腫壓迫血管而達到止血。注射硬化劑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胃潰瘍及穿孔[6]。本組病例硬化劑注射后4~8周復查胃鏡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潰瘍及胃黏膜糜爛,說明只要操作得當,硬化劑注射止血是安全有效的,其中包括準確把握注射的深度,注射針刺入黏膜之點應距出血灶2~3mm,避開出血點或黏膜缺損灶,以免誘發(fā)或加劇出血;發(fā)生胃腸收縮時應迅速將針尖退回套管內,最好連同注射套管一起退回內鏡管道內,可避免劃傷病變組織而造成出血或穿孔[7]。術后積極使用質子泵抑制胃酸促進黏膜愈合。
內鏡下注射1∶10000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溶液是一種常用的內鏡止血方法,該溶液能收縮血管,還能使組織腫脹,使動脈壁纖維蛋白變性、血管栓塞而止血,且短期內能重復注射,在消化性潰瘍合并活動性出血時應用常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本研究顯示,單純注射1∶10000高滲氯化鈉-腎上腺素溶液治療Dieulafoy病即時止血效果滿意,但近期再出血發(fā)生率高。筆者認為,在諸多止血方法中,內鏡下注射硬化劑相比之下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廉、效果好等優(yōu)點。
[1]崔忠敏,郭曉鐘.Dieulafoy病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06, 11(2):113-116.
[2]Katsinelos P, Paroutoglou G, Pilpilidis I, et al. Double Dieulafoylike lesion in the stomach[J]. Surg Endosc, 2003.17:1324.
[3]似健敏.消化急難癥臨床病案選[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5.
[4]Fockens P, Meenan J, Van Dullemen HM, et al. Dieulafoy disease: endosonographic detection and endosonographyguided treatment[J]. Gastrointest Endosc, 1996,44:442.
[5]Yilmaz M, Ozutemiz O, Karasu Z, et al. Endoscopic injection therapy of bleeding Dieulafoy lesion of the stomach[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5,52:1622-1625.
[6]Cheng CL, Liu NJ, Lee CS, et al.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Dieulafoy lesions in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Dig Dis Sci, 2004. 49:1139-1144.
[7]張嘯.消化內鏡治療[M]. 第2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