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莉 李慧穎 (河南唐河縣人民醫(yī)院 473400)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見的一種嚴重創(chuàng)傷,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手術是較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疾病,且機體臟器功能低下,手術的危險性很高,術后并發(fā)癥多。并發(fā)癥輕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強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特別是對其術后康復應進行指導。筆者所在科室近年來收治5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現(xiàn)將術后康復訓練情況報道如下:
本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齡60~86歲,平均69歲。骨折部位:頭下型21例(40.4%),頭頸型26例(50.0%),頸型5例(9.6%)。合并腦血管意外9例(17.3%),糖尿病8例(15.4%),高血壓病15例(28.8%)。手術方法:人工股骨頭置換16例(30.8%),三根折斷式螺釘固定33例(63.5%),套筒鵝頭釘固定3例(5.8%)。隨訪1~3年,術中發(fā)生心肌梗死死亡1例(1.9%);人工股骨頭置換者均無假肢松動,可行走或拐杖行走;52例骨折愈合良好;發(fā)生股骨頭壞死5例(9.6%)。
2.1 幫助病人樹立康復信心 關心體貼病人,鼓勵其講出心中的感受和需求,給予細心持久和熱忱的照顧、支持和安慰。根據(jù)手術前評估的精神營養(yǎng)狀況和心理狀況等,詳細解釋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
2.2 并發(fā)癥的預防 因本組均為高齡病人,術后需臥床,局部制動一段時間,易導致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末梢神經損傷、便秘、腦血管意外等并發(fā)癥,可危及生命。因此,術后囑病人睡充氣床墊,局部按摩以防褥瘡形成,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口腔、皮膚等基礎護理;給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和含鈣的奶制品、豆類及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蛋類、黑木耳等食品,指導并協(xié)助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2.3 指導康復訓練
2.3.1 手術結束患者清醒后,即可指導并鼓勵其進行深呼吸運動;患肢端內外各置一沙袋,患肢腋窩下5cm以下各墊一油布軟枕,兩下肢間放一軟枕保持患者于外展10~15°中立位,行患肢足趾伸屈、踝關節(jié)背伸、旋轉運動,指導家屬并協(xié)助病人從足跟開始做壓力遞減的小腿部肌肉擠壓運動,每天3次,每次10分鐘;每2小時翻身一次。
2.3.2 術后第1天,病情穩(wěn)定,可給予斜坡位,協(xié)助病人逐步增加臥位的高度,延長臥位的時間,并進行患肢四頭肌舒縮運動,運動量同術前。
2.3.3 術后第2天繼續(xù)進行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和踝關節(jié)的背伸、旋轉運動,運動量從術前開始逐漸每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5~10次為宜;術后3~7天,在原有活動范圍內使用下肢關節(jié)活動器做髖膝關節(jié)的被動功能鍛煉,本組有18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者以自主活動為主,防止內外旋活動。使用下肢功能康復儀(CPM)前要與患者溝通,取得病人和家屬的配合。將病人的患肢置于CPM架上,力求位置準確,感覺舒服,第一天置15°,每天增加5°,以緩解疼痛不適。進行患肢的康復運動時,指導病人伸直患肢膝關節(jié)進行抬腿練習,以此提高股四頭肌的力量。雙上肢、健側下肢同時進行協(xié)同運動,促進全身運動,增加老年人對骨折的康復信心。
2.3.4 術后10~14天,當髖關節(jié)屈曲超過90°,踝關節(jié)超過90°時,可開始扶病人離床,病人可不負重站立活動,每天3次,每次15~30分鐘,逐步扶雙拐下地活動。在做以上康復活動時,隨時觀察脈搏、呼吸、血壓。如果運動后的血壓大于170/100mmHg,脈搏大于120次/分或小于40次/分,呼吸大于26次,體溫高于38°,其中任一項存在均應停止活動。
2.3.5 老年股骨頸骨折愈合所需時間較長,出院后須在家中繼續(xù)進行康復訓練。出院前醫(yī)護人員必須進行詳細的講解,并指導患者在家的康復訓練方法和安全措施,留有聯(lián)系電話和詳細地址,隨時了解和指導康復訓練,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