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高曉慧
1、哈爾濱師范大學;2、東北農業(yè)大學 150000
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尋求自覺
——《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的自然觀
王銳1高曉慧2
1、哈爾濱師范大學;2、東北農業(yè)大學 150000
安妮·迪拉德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一書中探討人類心靈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本文討論的是迪拉德如何在人類與自然的不斷互動中尋求自覺。
正途;反途;自覺
安妮·迪拉德 (Annie Dillard,1945-) 是當代美國文壇自然作家的代表人物, 她把自然書寫與科學、技術、哲學等知識結合在一起。她的代表作《汀克溪的朝圣者》,在美國文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自然文學的范本,” 并獲得1974年的普利策獎。該書根據(jù)作者在弗吉尼亞的汀克溪邊觀察自然一年的經(jīng)歷而寫就。迪拉德并不是把自然當作客體的好奇觀察者,她是生態(tài)獵人,具備獵人的狩獵哲學與技巧,走進自然,感受微風、大地,并與動物、植物交流,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迪拉德正是這樣的生態(tài)獵人,她去汀克溪與自然接觸,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朝圣之旅。
對迪拉德來說,自然的樣貌時刻都在改變。人類根據(jù)經(jīng)驗歸納出來的原理或法則根本無法推測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自然在不斷的重組中,以無限的可能性挑戰(zhàn)人為的科學系統(tǒng)。迪拉德在她的書里將這個世界的無限變化一分為二:正途與反途。正途指的是自然世界里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部分;反途則是破壞與恐怖,這兩者之中,尤以后者提醒迪拉德世界上并非事事美好。迪拉德的周圍環(huán)境在告訴她為了生存而遭受的撕裂剝啃才是這個世界的樣貌。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里,迪拉德通常扮演的是跟蹤者(the stalker)的角色。她不但跟蹤事物,也跟蹤自己的心理,往往就在不自覺的狀況下和完全的投入之中達到靈視,達到心靈的需求。
《汀克溪的朝圣者》以散文體寫就。全書共分15章,從1月寫到12月,生動而翔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汀克溪畔所度過的四季。在書的開篇,作者介紹的她的生活背景:“我住在弗吉尼亞藍山的一個溪谷里,在一條溪流——汀克溪的岸邊?!@是個很好的居住環(huán)境,這里能引發(fā)人的很多奇思妙想。這些溪流是活生生的奧秘,每一分鐘都是嶄新的。它們的奧秘,是那種永久的創(chuàng)造和神靈所囊括及暗示的奧秘:虛無縹緲的視覺,命中注定的恐怖,轉瞬即逝的現(xiàn)在,錯綜復雜的美麗……” 人們眼中習以為常的自然,在迪拉德的筆下以一種神秘而嶄新的面容展開,吸引著我們同作者一起去開發(fā)與探索。就這樣,迪拉德領著眾人開始了對大自然的朝圣。
從1月至6月,迪拉德看到的是大自然神奇的美麗和茂盛。在這部分中,迪拉德以樂觀的態(tài)度看自然,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了神靈、美麗、驚奇與精神。她以一種敬神的態(tài)度走向了自然。在汀克溪畔的朝圣中,她這樣描述到:“那顆清晨中鴿子棲身的雪松像充電似的開始變容,通身都閃爍著光芒。我腳下的草地也在閃光,像是一團火。我站在那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景色,完全進入了一種夢幻的境界。與其說那時一種觀看,不如說是生平第一次被注目,被一種強有力的光芒所擊中而激動地屏住呼吸?!边@種被神靈的目光所擊中,與神靈所溝通的經(jīng)歷是如此動人,以至于迪拉德把再次經(jīng)歷此刻作為一生的追求。因為從中她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自然的威力以及與自然一起燃燒、一起鳴響的那種通電似的震撼,那種個體與生態(tài)整體的原始聯(lián)系。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迪拉德所倡導的是一種孩子般的純真。她所說的純真,是一種對自然景物全神貫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她經(jīng)歷自然的前提,是讓人們拋棄雜念,保持一種空白的心理狀態(tài)?!安蹲阶匀坏拿?,如同在瀑布下用空杯子接水?!彼J為,只有孩子的眼睛總是張開的。他們所有的是感覺,從而形成一種“輸入系統(tǒng)”?!爱斘覀兪ゼ冋鏁r,也就離開了我們的感覺。”因此,保持純真是經(jīng)歷和體驗自然的前提。正是由于用一種童心未泯的心態(tài),迪拉德看到了自然界中的美麗和神奇。她認為自然中存在著美,而且她也發(fā)現(xiàn)了美。她曾在汀克溪的一處勝似天堂的綠地上露宿了一夜。清晨,她面對朝陽下汀克溪兩岸的景色,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我到這里來就是為了此景,別無他求。懸崖上那浮動的樹影,形態(tài)不一、力量不同的事物,在天空下呈現(xiàn)著動與靜的沖突——這就是我的城市、我的文化、我所需要的整個世界。”在這個荒野的花園,她感到“自己像一個新生兒來到了這個世界?!?/p>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迪拉德的自然觀在強調自然的秩序、和諧和一致。然而,從第10章“繁殖”起,迪拉德開始用一種懷疑和否定的眼光來看世界,她描述的是繁殖的恐怖、生命的廉價、死亡的必然。這種景觀隨著深秋的來臨,隨著凋零的樹木和萬物的死亡,變成一個空茫的世界,一個令人的心靈成為一片空白的世界。
迪拉德筆下的自然有統(tǒng)一也有多樣化,有秩序也有混亂,有升華也有毀滅。
在“錯綜復雜”一章的開始,迪拉德就描寫了一種“玫瑰色的雜亂的光”。這種光漸漸地呈現(xiàn)出紅色,穿過松樹、橡樹和山楂的林子,灑向西面的溪谷,形成一種迷離而散亂的霧靄。由此漸漸引出自然界的復雜性這個主題。迪拉德用自己所學的生態(tài)學知識加以實例說明,“進化是復雜的載體?!彼M而解釋道,自然風景本身就是復雜的結構,“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存在的各種縱橫交錯,重重疊疊的復雜形體?!钡侠伦屛覀兛吹降氖恰澳睦镉猩睦锞陀袕碗s和混亂?!?/p>
在隨后的“繁殖”一章中,迪拉德描述了由復雜走向企圖的可怕場面。這一章的開始,記述了作者在觀察白蛾產(chǎn)卵后被一場噩夢所驚醒的情景。夢中她看到了白蛾所產(chǎn)下的眾多的卵,在她的面前孵化,轉眼間變成了上千條形態(tài)怪誕的魚,在她的床上蠕動。這情景令她驚恐,在一陣驚叫中她從夢中醒來。她感嘆道:“我知不知道繁殖的情景是如此恐怖。我想它充分證實,我們所看重的生長,是無所不在的,是盲目的,生命本身是令人吃驚的廉價,自然既是慷慨的又是輕率的。有朝一日,被揮霍掉的東西將包括我們自己廉價的生命。”迪拉德繼而說明,促使繁殖的動力是生長的壓力。
迪拉德關于自然兩重性觀點的根源在于,她所面對的自然已經(jīng)不再是愛默生時代的自然。這時人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不僅有山水森林和沙漠,同時也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城市和其他高科技的產(chǎn)物,自然變成了一種沖突的環(huán)境。就迪拉德來說,她的心中充滿的現(xiàn)代人的困惑和矛盾。她迷戀純凈的山水,又離不開現(xiàn)代的書房;她想回到愛默生的時代,但可以踏上回歸路程的只有她的精神,她的心愿。帶著十九世紀的浪漫情調,同時又帶著二十世紀的困惑與矛盾,迪拉德只有再把目光投向汀克溪。她寫道:“我可以使自己平靜,汀克溪正是我心靜的地點。我必須再去汀克溪,那里是我的歸宿?!痹谶@種前提下,《汀克溪的朝圣者》注定將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荒野記錄,而是一種體驗和重新認識荒野的心靈歷程。在這個過程中,迪拉德以人類和生態(tài)共存的見證人的身份,向世人提醒人類與自然界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鑒于迪拉德所處的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她必然要通過多種角度去透視自然,因而她對汀克溪的朝圣也就變成了神秘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她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從而也使精神得到一種升華。在她的理念中,自然是美的,但對現(xiàn)代人而言,深奧本身就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锻】讼某フ摺废蛉藗冋故镜母嗟氖亲匀坏纳衿妫瑥亩嗟娜巳ダ^續(xù)探索自然的奧秘。
[1]Finch & Elder. The Noton Book of Nature Writing[M]. Noton & Company,1990
[2]Anne Dillard. Pilgrim at Tinker Creek[M].Bantam,1975
[3]安妮·迪拉德著. 余幼珊譯. 溪畔天問[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70
2010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11552153
項目名稱:美國自然作家的生態(tài)意識及創(chuàng)作風格研究 主持人:王銳
王銳(1977-),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高曉慧(1978- ),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農業(yè)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