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江蘇省海門市六甲初級中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笨梢?作為承載民族文化的語文教育,應是一種文化的習得與積淀,其“文化”主要表現為“文本型文化”與“教學型文化”。“文本型文化”是指教材所體現的價值觀念、信仰規(guī)范、思想感情等。“教學型文化”是指師生在課堂上的生活樣式和生存方式,具體表現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因此,語文教學就要充分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并在互動中力求更多地體現文化意蘊。
然而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只重視“文本型文化”的開發(fā)利用,而忽視“教學型文化”的構建,以教師獨占課堂教死書為特征的語文課堂教學,已造成學生心靈體驗匱乏、生活視界偏狹、自由活動萎縮、創(chuàng)造角色缺席。因此,我們要努力構建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課堂生態(tài)文化,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闭Z文課堂是師生在感情參與下的閱歷活動,教師就應該充分釋放自己的激情,讓教材情感、作者情感、教師情感和學生情感相互滲透、融合、內化,激起學生的學習熱忱,增進學生自動建構更高層次的認知構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西安蘇教版語文教材培訓會上執(zhí)教了《第一次擁抱母親》,在這節(jié)課上,于老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引導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構成了課堂一種美妙的境界,讓學生跟隨作者去體驗“他”第一次抱母親的情感之旅。正如于老師自己所說:“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睙o獨有偶,深圳市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校長李慶明曾經教過《秋天的懷念》,這是一首母愛的贊歌,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李老師上課伊始,就給學生和聽課的老師朗讀這篇課文。他的朗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和懷念之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兩位老師正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引領學生走入文本所構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觸摸作者的思想靈魂,從而使每個生命個體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給養(yǎng)。
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和教學情境,披文入情,緣境生情,移情入境,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這樣,學生走進語文課堂,就是一個個活潑可愛、充滿感情的人,他們在課堂中點燃自己的情感,流淌自己的情感,甚至放縱自己的情感,語文課堂也就成為學生情感的棲息地。
哲學家趙汀陽說過:“無智慧的文化是危險的。它意味著思想文化的停滯和無能。”語文,本身就是智慧的結晶,是文化的積淀,語文學習更應是智慧的行為。但是智慧不能像知識那樣傳授,它更多地需要學生感悟、體驗和反省。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用自己智慧的語言點燃學生探究智慧的火花,開啟學生思維智慧的閘門,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產生一個個新的疑問、激起新的興趣,從而實現學生的智慧生成,讓眼界更為開闊與高遠,讓心智更為聰穎與靈慧。
詩意課堂的倡導者王崧舟認為:“缺少智慧的課堂無疑是空洞的,缺少內涵的?!彼趫?zhí)教《草船借箭》時,圍繞一個“笑”字展開討論,諸葛亮在笑誰,這是一種怎樣的笑。在王老師的智慧引領下,學生們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就這一個“笑”字,笑出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也笑出了王老師智慧的文本解讀,笑出了學生智慧的生命思考。于漪老師教學《宇宙里有些什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解疑。有學生問“萬萬”是什么意思,包括那個提問學生在內,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傻問題。然而于老師以一種開放的胸襟包容并微笑著追問,作者為什么不用“億”而用“萬萬”。這樣就為學生的生命發(fā)展搭建了一個詩意的平臺,大家積極思索,明白了漢字重疊可以使讀音響亮,可以增強表現力。從上面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熱情,“逼”著學生將思維一步步推向縱深,智慧的火花因此時時閃現,成功地引領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詩意地生活”。
同時,語文閱讀是一個學生體驗的過程,是個性閱讀。教師要尊重和欣賞學生的獨特感受,構建一個寬松和諧的“智慧生成場”,吸引每一個學生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靈的交互,學生在多元智慧的砥礪和碰撞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思緒得以飛揚,靈感得以激發(fā),學習更具挑戰(zhàn),更有智慧,語文課堂也就成為充滿智慧魅力的學習樂園。
活動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方式,對學生來說活動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促進主體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心理學家皮亞杰說:“認識起源于活動?!笨梢哉f,要想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文化精神的痕跡,語文教學就必須以活動的理念,融通課情與學情,建構教學活動文化,通過適時、適量、適度、有效的學生主體性活動,給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的呼吸。
認知性活動。余映潮老師在《讀報指導》一課中請同學們用另外一種語言詮釋讀報,并給出了范例——“讀報為你打開一扇門,這里有美麗的語文世界”。在余老師修辭和想象指導的點撥下,學生便有了“這里有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這里有五彩繽紛的童話”等精彩詮釋。這樣的活動觸動了學生對語言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優(yōu)化語言能力,提升語言品位。
享用性活動。有位老師教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設計如下問題讓大家討論:從詩中你看到什么?你聽到什么?你聞到什么?你想到什么?在討論中,學生仿佛在自然美景中駐足停留,去捕捉山水田園的美妙神韻。
表現性活動。語文教育專家陳鐘梁先生回憶自己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學生分成歷史組、地理組、詩詞組、新聞組、錄制組,分別準備,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自主體驗,主動內化,遷移外顯,真正形成了理想的活動“場效應”,得到主動、全面、創(chuàng)造性的并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社會性活動。教學《柳葉兒》,有位老師引導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自己周圍經歷過艱苦歲月的人,了解當年他們的樂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樣度過艱難歲月的。上課時分組交流采訪的內容,再引導學生思考老一輩艱苦的原因,我們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活動,引領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使鮮活的生活內容走進語文課堂。
不過,語文教學活動不能為活動而活動,最終該講的沒有講清,該聽的沒有聽懂。因此,教師要以“活動促學生發(fā)展”的理念,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讓語文課堂活動成為彰顯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闭Z文教學肩負著美育的使命,是一種審美心理的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要利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美育因素去誘發(fā)學生的情趣,激發(fā)學生審美心理意識及探索行為,使學生在語言上享受美的滋養(yǎng),在思想上收獲美的啟迪,在情感上接受美的洗禮,從而使語文教學美麗綻放。
活力教學模式的探索者李慶民提出了“把藝術帶入課堂,強化審美感受”的理念,主張在語文教學中借助各種藝術手段和形式幫助學生構建語文審美心理,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受,進而強化、升華自身。譬如教《春》,先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一個充滿生機的春的世界,讓學生感受、想象自然的美,再通過多媒體把一幅幅美妙的春草圖、春花圖等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領略春的美景并對春產生由衷的喜愛之情。教學《蘇州園林》如果教師僅憑一本教材在那里大講特講,縱使你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是無法感受其美的。但如果利用園林的掛圖,再配以解說詞,就能把如詩如畫的園林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栋踩摹氛宫F了黃土高原特有的民間藝術,而學生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可以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在領略安塞腰鼓的雄壯氣勢的基礎上,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生命的律動,理解語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純正,良心純潔,情感和言行端正?!?蘇霍姆林斯基語)讓散文、詩歌、童話、小說世界因為有了藝術的牽手,而變得更加生動、富有生命力,語文課堂也必將成為學生興趣盎然的精神家園。
實踐證明,“教學型文化”生態(tài)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效果。我們要用心靈深處流淌而出的音樂,去建設和諧的、自由的、激情燃燒的、回旋著生命旋律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思維碰撞和情感互動中盡情享受真正的人文關懷,獲得真正的心靈關照,實現真正的生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