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平(福建省建甌第四中學)
落實三維目標 提高課堂實效
林衛(wèi)平(福建省建甌第四中學)
新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三維目標的要求已為人所知。在大多數教師的教案中,三維目標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卻不盡如人意。語文課堂還存在著“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仍只關注知識目標的落實而忽視學生語文知識形成的過程,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人的智慧和素養(yǎng)。單單有了知識、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養(yǎng)。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是可以獨立傳授的,而是只有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斑^程與方法”要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聯(lián)結在一起。
那么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并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情感態(tài)度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往往對情感產生綜合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嗅其味,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產生對審美對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評價。
有位教師在教學《土地的誓言》時,課前先讓學生觀看“九?一八事變”影視片斷,重點觀看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場景,還在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在《松花江上》的樂曲聲中,教師再用充滿感情的語調導入:“詩人艾青曾這樣深情地吟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可以說,對故鄉(xiāng)土地的熱愛,是人們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之一。當日寇的鐵蹄踐踏祖國的東北大地,無數東北同胞流亡關內,有家卻不能回。滿懷悲憤和思念之情,作家端木蕻良寫下了激情飛揚的文章……”
一席動情的話語,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對侵占我大好河山的日寇的憤恨。奠定了課文學習的情感基調。
教學《荷葉 母親》時,我用歌曲《母親》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情感。并以一段文字導入:“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情感。它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溫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了歲月的風塵依然清澈純凈。歌唱家用優(yōu)美的歌聲來傳遞母愛,那么文學家冰心奶奶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傳遞這份深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聆聽冰心對母愛的傾訴吧。”課堂創(chuàng)設的情境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學生在歌聲中,輕松愉快地走進課堂,走進文本。
現行的教材多是蘊含著大智慧、真感情的名篇佳作:有遠行獨游的孤寂,有天人相隔的悲戚,有對故土的眷戀,有對親情的歌詠……我們教師如果能深入到文本的喜、怒、哀、樂中,把作者的情思化為自己的靈魂,學生又怎會不被打動和感染,又怎會不產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呢?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核心理念。語文課上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學習目標的實現需要具體的學法指導,以使學生能一步一步拾級而上,有所積累,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僅是教學生讀書而不是教學生學會讀書,學生在課堂上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是自主閱讀、主動汲取。這種只重知識不重過程方法的教學是我們所要摒棄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把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我們要想辦法通過教師有效的操作與引領,設置合理的教學程序,既落實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品悟,又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建立一種長效機制。
朗讀是感受課文的最好方法。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fā)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近年來,語文界的名師高手們也常常提醒我們,要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視為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主要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及停頓、節(jié)拍、韻律和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等,在讀中加深對文章意思和情感的體會。
例如教學《荷葉 母親》時,我做了這樣的指導:是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冰心想到把母親比作荷葉呢?
學生回答并齊讀從“一回頭忽然看見”開始到“水珠”(6、7自然段的內容)。
師:大家在朗讀的時候語調不能太平淡,要有抑揚頓挫。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折。大家想想:哪些詞該讀重,哪些詞該讀輕,哪些詞該讀緩,哪些詞該讀急。
學生回答:讀重的有“傾側”“勇敢慈憐”,讀輕的有“慢慢的”,讀緩的有“散盡了”“流轉無力”,讀急的是“忽然”。
師總結:我們朗讀時就是通過輕、重、緩、急的變化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
(當學生再讀一遍時,我發(fā)現學生關鍵詞突出了,但句子的整體感沒了!)
師:朗讀時既要有輕、重、緩、急的變化也要注意文章整體的美感,語調語速的變化要盡量自然。
通過朗讀,學生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情意美、意境美。
圈點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圈點批注的過程不僅是對文章思考、品評、鑒賞的過程,也是消化、吸收、轉化和運用的過程,是多角度、高層次的閱讀活動。指導學生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深入文本,品悟語言,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批判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有極大意義。
例如在《臺階》的課堂教學中,我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引導學生品味細節(jié),解讀“父親”的形象。我先為學生示范:“課文第 10、11自然段中‘低眉順眼'寫的是‘父親'的神態(tài),說明‘父親'在村里從不與人爭執(zhí),是個老實人?!裉?‘明天'寫出準備砌臺階的過程長,‘半個月'從時間上寫出父親的勤勞,一年也沒有休息幾天。”接著要求學生尋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文段進行批注。然后,請學生交流批注的結果。學生在交流“父親”在過年那天洗腳時“母親特別高興”的原因時,有學生認為父親平時“一般都去凼里洗”不在家里洗是為了省錢,不用消耗柴火燒熱水;有學生認為父親這樣是省時,干完活順便在凼里洗了腳,回家可以做別的事;有學生認為父親圖方便,回家洗又是盆子又是刷子麻煩。還有學生認為這是“父親”關心“母親”之舉,省得回家洗“母親”端水忙碌。一時間課堂上出現了討論、質疑、答辯的熱鬧場面。隨著學生一步步的分析,“父親”忠厚老實、任勞任怨、關懷家人,為家庭修筑臺階而勞累了一輩子的特點逐漸凸顯出來。學生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進行了碰撞,與作者的心靈進行交流,參與作者的共同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閱讀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闡述了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學生的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生活積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來源于開放的課堂教學。因而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建課堂與生活的“超級鏈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展現自我情感、自我價值觀的平臺。從而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感悟,讓自身情感與之碰撞,受其熏陶,加以完善,進一步提高。當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優(yōu)化、夯實后,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必將有更充足的理論作支撐。
例如在教《荷葉 母親》這一課時,我這樣引導:“同學們,我們讀課文時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在課文中讀出相似的情感,相同的體驗。這一朵紅蓮正是在這勇敢慈憐的荷葉的庇護之下,安全地成長著,同學們請說說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的場景讓你聯(lián)想到生活中媽媽的什么動作,媽媽為你做的什么事?”有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生病時媽媽的細心照顧,有同學聯(lián)想到遇到危險時媽媽的挺身而出,有同學聯(lián)想到心情煩悶時媽媽的耐心開導。我進而啟發(fā)學生:“當我們弱小的時候,當我們無助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媽媽是那片荷葉,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成長,那么我們同學有沒有想過也成為媽媽的荷葉,給媽媽送去溫馨,給媽媽送去關愛呢?請當過媽媽‘荷葉'的同學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的故事,請還沒當過媽媽‘荷葉'的同學想想以后該怎么做。”在我的啟發(fā)引導下,有的學生說出自己在母親生病時照顧母親的故事,也有的反省自己只知道接受愛,從沒想到怎么回報母愛,以后一定要學會關愛媽媽,當媽媽的“荷葉”。至此,學生的情感由感受母愛升華到回報母愛。通過鏈接生活,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優(yōu)化。
德國詩哲諾瓦利斯說:“情感本身才是人的全部生存賴以建立的基礎,人必須通過活生生的個體的靈性去感受世界,而不是通過邏輯理性去分析認知世界?!彼?語文課堂要走向生活,走向學生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以此來實踐三維目標,落實三維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