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管窺

2010-03-21 01:10
關鍵詞:民俗信仰民間

葉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管窺

葉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民間信仰研究是當前宗教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關注的熱點。通過對近三十年來浙江民間信仰研究成果進行以點帶面的綜述性介紹,梳理出其研究的發(fā)展脈絡。主要涉及浙江民間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為代表的專題性研究和當代浙江民間信仰的田野調研等。

民間信仰;浙江;學術史

本文主要從民間信仰研究成果、民間信仰的歷史、民間神祇專題研究以及當代民間信仰的調研等四個方面,對近三十年以來浙江省民間信仰研究進行學術史的梳理。由于受到資料不足和撰寫時間的限制,本文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希望能夠對浙江民間信仰研究有較為全面的介紹。

一、浙江民間信仰研究成果概況——以著作為線索的介紹

近三十年浙江民間信仰的研究,呈現出明顯的發(fā)展脈絡:史料整理-田野調研-系統(tǒng)研究。最早對民間信仰予以關注的是民俗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浙江部分地縣編纂了反映區(qū)域民俗歷史與現狀的民俗志著作,這些著作多為內部印刷,流通范圍有限,但都比較系統(tǒng)地對當地民間信仰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描述。如《金華地方風俗志》(浙江省金華地區(qū)群眾藝術館,1984),專門辟有“信仰習俗”一章,其中又分為“神祇”、“儀典”、“驅邪”、“預卜”、“禁忌及其它”五部分?!吧竦o”一節(jié)細分為觀念神、偶像神、職業(yè)神、佛道神;“儀典”部分介紹了廟會、開光、接龍、拜斗、浴蘭盆、道場、靠廟、游橋、打醮、出巡、祭譜等金華地區(qū)的民間信仰代表性儀典。在《金華地方風俗志》的封底處印有“叢書目錄”①除《金華地方風俗志》以外, 還有《金華風俗志》、《武義風俗志》、《永康風俗志》、《磐安風俗志》、《東陽風俗志》、《義烏風俗志》、《浦江風俗志》、《蘭溪風俗志》、《龍游風俗志》、《衢州風俗志》、《江山風俗志》、《常山風俗志》、《開化風俗志》.,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金華所屬的每個縣區(qū)都有編纂一本風俗志的計劃,每一本都應該有民間信仰的內容。《湖州風俗志》(浙江省湖州市群眾藝術館、湖州市民間文藝研究會,1986)一書也對信仰與神祇、廟會、禁忌等內容予以專門介紹。1986年,《浙江風俗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省級民俗志著作。該書按照浙江行政區(qū)劃來劃分章節(jié),每個地市一章,在每一章中,都有民間信仰的內容。在此后編纂出版的《浙江民俗大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溫州民俗大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婺州民俗大觀》(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紹興百俗圖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蒼南風土》(蒼南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2006)等著作,民間信仰的內容都占有相當比例。2003年出版的《中國民俗大系·浙江民俗》(葉大兵.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是一部系統(tǒng)全面介紹浙江民俗的著作,其中有一章“民間信仰民俗”,分為“諸神信仰”、“廟會”、“巫與巫術”、“預知信仰”等,對浙江民間信仰事象予以較為全面的介紹。上述民俗學者的著述,大多為資料匯集和事象介紹,分析研究的成分不足。

對于歷史上浙江地區(qū)民間信仰資料的整理以《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丁世良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最為全面。該書“華東卷·中”對浙江 1949年之前地方志書中涉及民俗的內容進行摘編,主要分“歲時民俗”和“禮儀民俗”兩大部分,有的還單列出“生活民俗”、“信仰民俗”。民間信仰的內容過去的史料記載極為有限,該書對浙江志書中傳統(tǒng)信仰民俗的編纂,是一次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為今后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0世紀90年代初期,臺灣學者王秋桂主持“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大型調研計劃,在大陸進行了涉及二十多個省區(qū)的大規(guī)模調研工作。該計劃以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與祭祀儀式為研究對象,大量記錄了長期存在于民間祭祀儀式中的戲曲文本及其相關信仰儀式的活動。該研究計劃的成果,后來以《民俗曲藝叢書》的形式,陸續(xù)推出了八十余種原始資料與調研報告專輯①王秋桂. 民俗曲藝叢書[M]. 臺北: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該計劃對于促進大陸學界進行相關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調研過程中培訓了一批地方學者。浙江省的學者也參與這項計劃的基礎調研和撰稿工作,并出版了《浙江省目連戲資料匯編》、《紹興救母記》、《浙江東陽市馬宅鎮(zhèn)孔村漢人的目連戲》、《浙江磐安縣仰頭村的西方樂》、《浙江儺戲資料匯編》、《紹興舊抄救母記》、《浙江省新昌縣胡卜村目連救母記》、《紹興孟姜女》等多部資料與調研成果結合的著作。

今天浙江省的地理區(qū)域屬于歷史上的吳越地區(qū)②姜彬認為, 吳越地區(qū)地處長江下游, 它的地望歷史上有過一些變遷, 現在包括江蘇的南部(除南京和鎮(zhèn)江之外)、浙江和上海的全部, 人口約占全國的百分之八, 是我國第二大方言區(qū). 參見: 姜彬. 吳越民間信仰民俗: 吳越地區(qū)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關系的考察與研究[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 3.,在對吳越地區(qū)民間文化進行調查和研究中,民間信仰是重要內容。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姜彬的主持下,上海、浙江和江蘇二省一市的民間文化學者,曾聯合對吳越地區(qū)的民間信仰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歷史研究與田野考察,出版了《吳越民間信仰民俗——吳越地區(qū)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關系的考察與研究》(姜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該書在大量史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從神歌、儀式歌、宣卷、戲曲、舞蹈、美術、迷信語、燈會、傳說故事諸方面,對吳越地區(qū)民間信仰的產生、發(fā)展、變遷乃至衰亡的全過程,進行了歷史考察,揭示了吳越地區(qū)民間信仰與民間生活、民間文藝之間的內在聯系。1992年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編纂出版了論文集《吳越民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該書雖稱“吳越民俗”,其內容全部是浙江民俗,全書三分之二的研究論文是關于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如《越人太陽崇拜尋蹤》、《禁忌辯——從吳越生產民俗談禁忌定義》、《神話、傳說與船的信仰與禁忌》、《水鄉(xiāng)廟會文化淺析》、《桐鄉(xiāng)芝村蠶花廟會調查》、《溫州東岳廟會與忠靖王信仰》、《方巖胡公神信仰調查》、《祭祖與續(xù)譜——富春孫氏宗族習俗調查》、《嵊泗列島天后和關帝信仰習俗調查》、《海島宮廟和廟會活動》等,這些論文大都立足于史料和田野調查,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曾參與《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一書調查與寫作的浙江學者顧希佳,2000年出版了專著《祭壇古歌與中國文化——吳越神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該書從祭壇古歌——吳越神歌的角度,考察了吳越民間信仰中的信仰儀式、神歌內容、神歌手從巫師到歌手的傳承、神歌所反映出的民間信仰心理、神歌的藝術風格等。

水稻種植及其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是我國江南地區(qū)的重要文化特色。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至今有一萬年的歷史。稻作文化對浙江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產生了一系列民間信仰事象。《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一書,專門有三章介紹稻作生產與民間信仰,包括“稻作生產與自然界崇拜”、“稻作生產與民間巫術”、“稻作生產與民間神祇信仰”。桑蠶養(yǎng)殖在浙江歷史悠久、特色鮮明,顧希佳在《東南桑蠶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1)一書中,對桑蠶生產和生活中的信仰事象進行了細致全面的描述。

浙江省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農業(yè)生產發(fā)達,漁獵經濟突出,尤其是浙江有著上千公里的海岸線,島嶼眾多,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就座落在浙江海岸。島嶼離岸,孤立的生存環(huán)境,漁民海上作業(yè)的風險,造就了漁民生產生活的一系列獨特的信仰民俗事象。1991年,浙江省民俗學會曾在溫州的洞頭縣召開“漁島民俗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會后結集印刷①詳見: 葉大兵. 中國漁島民俗[R]. 溫州: 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 1993.,其中有多篇是對浙江海島、漁民與漁業(yè)生產信仰民俗的研究。2005年出版的《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姜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書,將近一半的篇幅是對以浙江為主的海島民間信仰事象的敘述。該書從造船的禮儀與信仰、海島人生產與生活中的信仰與禮儀、海島人的神祇信仰等方面,描述了東海海島人的信仰歷史與現狀,并對這些信仰現象進行剖析。

自 2001年起,當時任職于法國遠東學院的法國著名漢學家勞格文(Lagerwey)主持了“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研究”研究計劃。其中浙江省的相關內容是由連曉鳴、康豹(Paul R. Katz)、徐宏圖負責組織完成,參加項目調查和寫作的主要是地方民間文化研究人員。該研究項目的成果《平陽縣蒼南縣傳統(tǒng)民俗文化研究》、《天臺縣傳統(tǒng)經濟社會文化調查》,是兩部資料翔實可靠、符合調查規(guī)范的學術著作。如《平陽縣蒼南縣傳統(tǒng)民俗文化研究》一書,除前后兩篇分別是概述和姓氏研究以外,其余的內容全部是對兩縣民間信仰的調查,包括了平陽縣城關的廟會與醮會、平陽縣錢倉城隍廟會、平陽懷溪鄉(xiāng)垟溪宮“五顯爺廟會”、平陽傀儡戲與廟會、平陽縣騰蛟鎮(zhèn)忠訓廟廟會、平陽縣騰蛟忠訓廟傳統(tǒng)醮會與普度、平陽縣南雁蕩山的朱仙姑信仰、平陽縣的溫瓊信仰及其相關儀式、平陽縣的陳靖姑信仰及其降妖儀式、蒼南縣蒲城“拔五更”習俗——2002年正月迎神賽會活動紀實等。

隨著史料的積累、調查與研究的逐步加深,近年也出現了對浙江民間信仰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的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是近年來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曾在日本大阪大學跟隨中國史研究專家濱島敦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該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完成的。關于浙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雖然還沒有專門的著作進行系統(tǒng)研究,但《浙江民俗史》(陳華文.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一書對每一歷史時期的民間信仰都進行專門的梳理,彌補了民間信仰史研究的不足。

在個人著述中,對浙江民間信仰進行較為系統(tǒng)研究的、最為突出的當屬葉大兵。葉大兵在其“俗海三部曲”(俗海探微.合肥:黃山書社,1998、俗海泛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俗海拾貝.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及《葉大兵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中,對浙江民間信仰中的陳靖姑信仰及其傳說、溫元帥信仰與溫州東岳廟會、地方神信仰與民間文學的關系、百越女巫習俗、宗祠的社會功能及其變化等,都有論述。

以上只是從已經出版的有關著作中,對近三十年浙江民間信仰的研究概況進行粗略描述。在這三十年中,還發(fā)表了許多有關浙江民間信仰的調查報告和研究論文,如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辦的《民間文藝季刊》,就曾經發(fā)表過多篇浙江民間信仰方面的調查報告與研究論文,一些大學的學報也發(fā)表過相關論文。在一些學術研討會上,民間信仰也會成為研討的中心議題,如 2008年 9月,在杭州召開的“漢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推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一個分會場就是對浙江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成果進行專場研討。

二、浙江民間信仰史研究

在民間信仰的諸多研究領域中,對于信仰事象起源與發(fā)展變遷的探討歷來是受到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對于某一具體神祇的發(fā)生、沿革的史料學研究多有成果面世,但是,至今還沒有出現令人滿意的中國民間信仰史的系統(tǒng)研究著述。限于史料等方面的原因,對于區(qū)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就更加不如人意了,浙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也是如此。

對浙江民間信仰史進行較為系統(tǒng)探討、最集中的成果當屬陳華文等人的《浙江民俗史》。該書是近年來我國公開出版的第一部區(qū)域民俗史著作,填補了中國民俗史領域中區(qū)域民俗史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的歷史分期考慮到浙江民俗自身發(fā)生的規(guī)律,將其分為九個階段:獨立發(fā)展——史前浙江民俗、吳越交融——先秦浙江民俗、漢越共存——秦漢時期浙江民俗、交融與獨立——魏晉南北朝浙江民俗、融入漢文化——隋唐浙江民俗、融合與主導——宋代浙江民俗、生生不息——元明時代浙江民俗、再認同與融合——清代浙江民俗、主導與主流——民國時期浙江民俗。

在《浙江民俗史》一書所述及的每一個歷史時段中,都有對本時段民間信仰的敘述。為了突出各個時段浙江民間信仰的特點,在每個時段中,對民間信仰事象敘述的重點都有所不同,充分體現出作者對整體民俗史以及民間信仰史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把握。該書的史前時期,描述了河姆渡人的太陽崇拜及鳥信仰、河姆渡人的植物和動物崇拜、族徽-神像的出現、史前祭祀和巫覡階層的出現等。關于先秦時期的浙江民間信仰,“斷發(fā)文身”作為百越族流傳已久的古老習俗,不僅僅是衣飾習俗,更含有深層的信仰的意義;先秦時期的越人,“重神信巫”、“重鬼信巫”,巫風之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秦漢時期,鳥信仰崇拜、防風的地方神崇拜、東陽郡的越人斗牛、斷發(fā)文身等,都是對先秦時期浙江區(qū)域信仰民俗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民間信仰中,節(jié)日與民間信仰關系密切,如正月十五祭蠶神迎紫姑的習俗盛行,此時期巫覡與淫祀盛行,以至于政府欲禁難止。魏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境內佛道兩教寺廟道觀的數量大增,佛道民間傳說大量出現,佛教和道教對浙江地區(qū)民眾的信仰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與發(fā)展,襖教、大秦教和摩尼教傳入中國,外來宗教傳入浙江,其中摩尼教和大秦教在浙江境內都有傳播和影響;這個時期,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對于民眾民俗生活的影響逐步擴大,浙江地區(qū)咒禁的流行、民間方術中咒術的流行以及僧道齋醮活動的盛行,都是佛道教影響的結果。兩宋時期,是浙江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南宋王朝定都臨安,浙江更成為全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秹袅讳洝?、《都城紀勝》以及當時的文人筆記和地方志書都對南宋時期的民俗和民間信仰有較為詳細的記述。當時,浙江佛道節(jié)日普遍流行,節(jié)日中的信仰活動普及民間;佛教的不殺生、食素和放生習俗流行,念經、燒香拜佛、布施等成為習俗;道教設齋、求長生等習俗同樣流行民間,道教神祇梓潼帝君(文昌)和真武為民眾所崇奉;佛道流行的同時,民間巫風淫祀和吃菜事魔之風大盛,卜卦看命與祈夢風俗流行。元明時期,是浙江民間信仰的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此時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神靈,如對太歲和五通神的信仰,尤其是五通神信仰對后代影響巨大。清代早期,浙江民間信仰中滿漢習俗相異,由剃發(fā)、易服引發(fā)的沖突尖銳,因剃發(fā)而產生的“叫魂”①參見: [美]孔飛力. 叫魂: 1786年中國妖術大恐慌[M]. 陳兼, 劉昶. 譯.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1999.事件更演變?yōu)闀r政大事,民間信仰中的諸多觀念在“叫魂”事件中得以凸顯。清代浙江地方神信仰獨具特色,如胡公大帝、陳十四夫人、劉猛將、媽祖、城隍等神靈影響較大,各地均有廟會活動舉行,佛教節(jié)日已融入民眾傳統(tǒng)的民俗生活中。民國年間,浙江省因地處東南沿海,西風東漸對當地民俗和民間信仰的影響十分明顯,傳統(tǒng)民間信仰習俗繼續(xù)在民眾生活中傳承,來自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本地產生的新的民俗和民間信仰事象也在民眾生活中產生影響。

由于受到寫作體例等方面的限制,《浙江民俗史》一書對于浙江民間信仰歷史的梳理還是粗線條的,史實描述多于理論探索,對于歷史上浙江民間信仰的產生、發(fā)展、演變等自身規(guī)律的探討較為薄弱。但是,作為第一本區(qū)域民俗史著述,該書對于浙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還是具有開拓意義得。在浙江民間信仰史的研究方面,還有兩部著作值得關注。一部是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包偉民,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另一部是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的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韓森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是一部在西方漢學研究領域里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該書不僅解決了南宋民間信仰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而且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該書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細致分析,論述了南宋時期人與神的關系,政府對民間信仰的態(tài)度,以及唐宋之際經濟生活變更對民間信仰的影響等問題。該書所研究的南宋時期,浙江是其中心區(qū)域,書中使用的史料,多數涉及浙江的內容,尤其是第五部分“湖州個案”,討論的是浙江湖州神祇信仰與地域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的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一書,是對宋元明清時期浙江民間信仰進行較為全面研究的著作。通過運用數十年來日本、歐美相關研究成果和作者自己搜集的資料,朱海濱勾勒出近世中國中央祭祀政策演變的四個階段:宋元時期的積極加封、賜額政策;明初原理主義祭祀政策的出現及其與現實的乖離;明中期儒教原理主義祭祀政策的復活;萬歷中期至清末為止原理主義的有名無實化。作者在上述理論基礎上,對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的歷史沿革、神祇信仰的功能、地方神祇與士紳階層的關系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朱海濱對于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的研究,既探討了全國性神靈(關羽信仰)在浙江的演變過程,也有對地方神靈(周雄信仰、胡則信仰)在浙江如何產生和發(fā)展演變的分析,同時還通過對不同區(qū)域的地方性神靈的比較研究,探討影響地方神信仰差異的主要因素。通過對神祇個案和浙江不同區(qū)域地方神的研究,作者指出:民間信仰由于更深地受制于當地的特殊環(huán)境,使得原理主義祭祀政策的執(zhí)行者不得不與地域社會中各階層的代言人達成妥協(xié),形成宋代以來中國特有的、表面上儒家祭祀觀念唱主角、實質上各地傳統(tǒng)信仰在延續(xù)的狀況。宋代以來民間信仰領域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也可以說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1]。

三、浙江民間信仰專題研究

在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中,神祇與儀式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在浙江省域內流傳的民間神祇系統(tǒng)中,既有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的神祇,如城隍、關公等,還有一批在浙江省內影響較大的地方神祇,如潮神、胡公大帝、黃大仙、楊府爺、陳靖姑(陳十四娘)等,更有眾多浙江省內地方特有的神祇,在民眾的生活中發(fā)揮著作用。其中,黃大仙在港澳和東南亞一帶影響較大,陳靖姑則與閩臺一帶的信仰一脈相承。筆者以胡公大帝的研究為例,從中窺見浙江民間信仰體系中神祇研究的狀況。

胡公大帝信仰是從歷史人物演變而來,是浙江此類人神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尊神祇。胡則(963 – 1039年),浙江婺州永康縣人,《宋史》卷二百九十九有其傳記,在多部省級地方志書中,如雍正年間編纂的《浙江通志》、《山西通志》、《廣東通志》、《廣西通志》和乾隆年間編纂的《福建通志》都將胡則作為名宦載入其中。在胡則史料中,除《宋史》以外,現在所能夠見到的最有價值的史料是宋代范仲淹撰寫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銘》,范仲淹是胡則生前好友,加之撰寫墓志銘時,胡則尚未像后世那樣被神化,因而此墓志銘的史料價值極其珍貴。

對于胡公大帝信仰的研究,近二十年來,在專題的史實考證和田野調研方面都有成果面世。當地學者胡國鈞曾撰寫《方巖胡公傳說》(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方巖民間故事傳說》(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胡公大帝演義》(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方巖簽詩解說》(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等著作,其中,前兩種為作者搜集編寫的與胡公大帝及其方巖一帶有關的民間傳說故事,《胡公大帝演義》是作者與人合作編寫的20集電視連續(xù)劇的劇本,《方巖簽詩解說》則是對在方巖各個廟宇中流傳的一百種簽詩的解讀性文字。胡國鈞還發(fā)表多篇介紹和研究方巖胡公信仰的文章,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北宋名臣胡則小傳》[2]、《胡公大帝信仰與方巖廟會——浙江省永康縣方巖胡公廟會調查》①胡國鈞. 胡公大帝信仰與方巖廟會: 浙江省永康縣方巖胡公廟會調查[J]. 上海: 中國民間文化, 1991: (4).、《輻射性的同心圓:胡公大帝信仰圈概述》②胡國鈞. 輻射的同心圓: 胡公大帝信仰圈概述[J] 上海: 中國民間文化, 1995, (2).、《方巖簽詩: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③胡國鈞. 方巖簽詩: 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J] 上海: 中國民間文化, 1993, (4).。其中,《胡公大帝信仰與方巖廟會——浙江省永康縣方巖胡公廟會調查》一文,對胡公大帝的生平事跡、方巖廟會的歷史沿革與現狀、廟會的影響等都有描述,尤其是對方巖廟會儀式的敘述是至今所見最為詳細的調研性文章。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胡則生平事跡進行了考證,對胡公廟會組織與儀式進行調查,如《北宋清官胡則及“胡公大帝”信仰》④鮑志成. 北宋清官胡則及“胡公大帝信仰” [J] 杭州: 東方博物, 1989, (17).、《浙中之神——關于永康方巖胡公的生平與傳說》[3]、《永康縣厚塘村胡公廟會組織及其信奉活動》⑤吳剛戟. 永康縣厚塘村胡公廟會組織及其信奉活動[J]. 上海: 中國民間文化, 1992: (4).、《從宋人胡則的神化看民間地方神祇的確立》[4]、《區(qū)域性神祇信仰的傳承及其對地方的影響——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為例》[5]等。朱海濱對胡公大帝的史實與信仰的演變做了深入研究,除發(fā)表《僧侶、士人與胡則信仰》[6]外,在其專著《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⑥本文所引朱海濱關于胡則信仰的觀點, 均出自該書.中,對胡則信仰設專章進行討論。

在胡則的生平事跡中,幼時好學與為官有干才是被廣為提及的內容。但在正史和民間傳說中,對于其為官的清廉與否等品行,以及為浙江民眾廣為傳誦的奏免身丁錢是否為史實等卻出現了極大的差異。

胡則早年曾在方巖僧舍讀書,這也成為后來僧人推動胡則信仰的一個原因。胡則為官歷經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曾經“十握州符,六持使節(jié)”,景佑元年(1034年)加封兵部侍郎致仕。胡則為官四十余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全國各地任地方官。

在胡則的生平中,“奏免衢婺民身丁錢”的事跡,被認為是浙東一帶崇奉胡公大帝的最主要的原因。胡國鈞、陸敏珍和胡則后人胡廷直⑦胡廷直自稱為胡則四世從孫. 參見: 胡廷直. 赫靈祠記[C] // 康熙《金華府志》卷二十八.都認為“奏免衢婺民身丁錢”是歷史事實,但朱海濱經過考證,認為“奏免衢婺民身丁錢”是后世編造出來的傳說,并非真實事跡。胡國鈞和朱海濱都認為,胡則信仰在北宋年間經過了從家族祠廟到地方神廟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僧侶、士人與地方民眾共同完成了胡則由地方名人、當朝名吏向威震一方的神祇的轉變。朱海濱考察了歷史上杭州、溫州、嚴州、縉云、海寧等浙江不同地區(qū)的胡則廟宇與信仰演變的狀況,通過其生前傳說與死后靈異的創(chuàng)作,追溯了胡則信仰從金華府的地理范圍逐步延伸到浙江其他區(qū)域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僧侶階層曾起了關鍵作用。由于胡則還是宋代婺州第一位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士大夫,因而除庶民階層外,其信仰還獲得了士人階層的支持。通過士人階層向朝廷申請封號、賜額,并主張胡則神是儒教正神等活動,使胡則信仰成為得到朝廷認可、并在民間廣泛流傳、長盛不衰的信仰形式。

在當代胡公大帝信仰中,毛澤東對胡則的評價被廣為引用。1959年8月,毛澤東在視察浙江金華時,曾對當時的永康縣委書記講過這樣一段話:永康有個方巖,方巖有個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則,是北宋的一個清官,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紀念他,所以香火長盛不衰。我們共產黨的干部應該多做好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這段話被刻寫在永康方巖旅游景區(qū)最顯眼的位置,被作為胡公信仰在當代具有積極因素的突出例證。

四、當代浙江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浙江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隨著當代民間信仰的復興,對于浙江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也進入研究者的視野。2004年2月15日,海寧市黃港鎮(zhèn)五豐村的一場大火,致使參加民間信仰活動的四十多名老人被燒身亡,此事引起浙江省和相關地方政府部門對民間信仰問題的高度重視。此后,在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的立項中,專門設立了關于民間信仰調研與對策方面的研究課題,在浙江省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省院合作”項目中,也把關于浙江民間信仰的調研作為重要內容,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組織實施,該項合作已于2006 – 2007年進行了選點調研,調研成果已經分別以調查報告與學術會議論文的形式發(fā)表。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人員為主、聯合浙江地方學者共同實施的這次大型課題調研活動,是我國學術界對于當代民間信仰開展的一次規(guī)模較大、地域較廣、調研內容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調研活動。這次調研選擇在溫州市蒼南縣、臺州市和義烏市進行,來自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研究領域的宗教研究人員和民間文化工作者參與了這次調研,調研內容廣泛涉及到民間信仰的諸多方面:神祇信仰、儀式活動、祖先崇拜、不同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對民間信仰的影響,等等。通過調研,學者們對當前民間信仰活動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如何看待社會轉型期民間信仰在民眾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從社會控制的角度對民間信仰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等,是這次調研的重點。相比于其他宗教活動場所而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存在著數量大、規(guī)模小、參與信眾廣泛、管理形式多樣等特點。曾傳輝在《關于浙江省臺州市民間信仰現狀和管理的調查報告》①以下文中所引報告均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浙江宗教國情調研臺州組報告集[R]. 2006、浙江宗教國情調研溫州組報告集[R]. 2006、浙江宗教國情調研義烏組報告集[R]. 2006, 不再一一注明出處.中,通過對臺州市民間信仰現狀的調研,結合地方政府和宗教管理部門對民間信仰進行管理的實踐,對當前民間信仰的管理問題提出建議。曾傳輝把浙江省臺州市的民間信仰現狀總結為:第一,民間信仰的廟宇量多面廣,星羅棋布,是村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三十年里全國各地三番五次地“整治”小廟小庵,自 1996年以來,臺州市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兩次在全市開展了較大規(guī)模的未批小廟小庵的整治工作,稱為“雙建設,雙整治”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整治文化市場,整治社會風氣)。最近的一次從2000年8月開始,為期一年多,臺州市全市共清理小廟4 918處,其中拆除的與改作文化活動中心等其他用處的占絕大部分,暫時保留的共601處。但是,整治的效果實在差強人意,很短時間里民間信仰場所就恢復、“回潮”了。到2005年1月地方有關部門調查發(fā)現,臺州全市仍有小庵小廟4 170處,而同年正式開放的宗教場所為718處,前者是后者的6倍。據估計,實際存在的數字還要多。該市的路橋區(qū)200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區(qū)301個行政村,共有廟宇289座,其中未批的達263座。2001年“雙整治”活動中,全區(qū)共拆除90座未批小庵小廟,余下的全部改作它用,其中153座被改作簡單的老人活動室。第二,臺州崇奉的神祇和香火祭祀范圍傳統(tǒng)深厚,類型多樣,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神祇崇拜既有全國性的,更有大量地方性神祇存在,城隍、土地、玉皇大帝、觀音、天地水三官、關公、龍王等全國性神祇信仰普遍,白鶴大帝、濟公、錢王、胡公和張元帥等地方性神祇影響較大;民間信仰香火范圍(信仰圈)仍然是與地方歷史有直接關系;民間信仰的活動場所,主體建筑以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建筑較為常見。第三,民間信仰活動大多為精英牽頭,群眾熱衷,是鄉(xiāng)村的凝聚符號。在當前民間信仰的復興過程中,群眾的精神需要是基礎,基層精英的串連和組織是關鍵。在調查報告中,曾傳輝特別對臨海市民間信仰管理經驗進行調研和介紹。臺州臨海市從2004年2月開始對民間信仰進行管理,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諸多成果與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民間信仰的認識要有統(tǒng)一思想的過程??偨Y多年對于民間信仰的做法,當地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認識到民間信仰問題具有統(tǒng)戰(zhàn)性、群眾性、長期性等特征,他們轉變管理思路,改單一的“堵”為“堵疏結合,正面引導,規(guī)范管理,確保安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間信仰場所管理辦法。其次,對于民間信仰的管理要敢于實踐,積極探索。通過具體實踐,臨海市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并形成了具體的措施:1.納入屬地管理,把民間信仰的管理列入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考核之中,解決了管理主體的問題。2.建立工作網絡。在全市鎮(zhèn)(街道)、辦事處、村(居)各級部門有3 000多人的工作涉及民間信仰的管理,形成“各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工作網絡和監(jiān)管體系,解決了管理隊伍問題。3.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制度》,編制了各鎮(zhèn)(街道)《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工作臺賬》,制作了全市及各鎮(zhèn)(街道)民間信仰場所彩色分布圖,促使管理規(guī)范化,解決怎么管的問題。4.落實安全責任,建立安全管理達標考核辦法,加強安全檢查,實施動態(tài)管理,解決了管理重點的問題。再次,對民間信仰采取正面對待的效果更好。面對民間信仰存在的現實,變打擊制止為正面引導,既解決了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問題,也消除了安全隱患,化解了群眾抵觸情緒,群眾擁護,基層干部支持,各方面都積極支持,主動配合,保證了各項管理措施的貫徹落實。臨海市的管理實踐說明,做好民間信仰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層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形成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更有利于宗教生態(tài)的平衡發(fā)展。

祖先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核心內容,在浙江蒼南縣江南垟一帶,大規(guī)模的宗祠修建現象和宗祠在新形勢下社會功能的轉換,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肖燕在《江南垟宗祠的改造及其功能的轉換》中,通過對蒼南縣江南垟地區(qū)宗祠重建過程中宗族觀念和宗祠功能的考察后指出,今天的宗祠中傳統(tǒng)祖先信仰的內涵在發(fā)生擴展性變化,祠堂楹聯及其碑刻內容更具有時代性,人們的社會活動更多地和祠堂活動聯系在一起,續(xù)修族譜、聯誼宗親正在成為人們聯絡情感、建立社會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葉濤、任雙霞對蒼南縣仙居鄉(xiāng)村落宗祠的現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并通過對柘園村陳氏宗族族譜修成拜祖儀式的觀察,描述了當地續(xù)修宗譜活動中的重要儀式——“圓譜”儀式。陳進國、任雙霞《義烏市田心村迎鑾駕儀式調查報告》,對義烏市田心村的家族祭祀儀式“迎鑾駕”進行調研,并分析了信仰與村落經濟的關系。

多神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基本特點,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的新形勢下,民間多神崇拜呈現出一種怎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反映出民眾哪些方面的精神需求?通過對溫州、臺州和義烏三地有一定影響的神祇和相關廟宇的調研,有多篇調研報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任雙霞在《義烏城隍:社會轉型中的民間信仰》一文中,考察了義烏城隍廟沿革的歷史,對當前義烏市三個城隍廟的修建、管理及其儀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文章指出,義烏城隍廟經歷了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多個的過程;在義烏,出現了“一地多廟”的特殊城隍信仰。這種變化與義烏城的擴張有密切關系。通過對義烏城隍信仰的形態(tài)進行分析,指出城市變遷帶來民間信仰的自我調適與信仰的轉型;民間信仰的轉型適應城市變遷的節(jié)奏,并推動城市擴張帶來的小區(qū)進行內部自我整合。城市變遷與民間信仰的轉型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紀華傳《轉型時期天臺的濟公文化與信仰活動》、林子周、陳劍秋《江南垟林泗爺信仰及廟會活動調查》、林亦修《船祭:社區(qū)共同體的歷史記憶——溫州南部蒼南縣楊府爺信仰中的“船祭”儀式調查》、《重建廟宇:村落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重構——蒼南縣錢庫鎮(zhèn)雙排方村重建娘娘宮田野調查》、汪桂平《以百祥廟為中心的當地民間信仰現狀調查》、馮曉燕《民間寺廟的功能和特點分析——以蒼南柘圓村魁星閣和雅店橋村文昌閣為個案》、林子周、鄭筱筠、陳劍秋《江南垟“靈姑”信仰調查研究》、鄭筱筠《神圣空間的層次和神圣時間的累加——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拜經儀式分析》等報告,大多是結合具體神祇崇拜和儀式、集合廟宇的重修和管理,對社會轉型期民眾的信仰心理、民間寺廟重修中的社會權威與權力紛爭、民間信仰管理出現的問題等進行探討。

近三十年民間信仰的發(fā)展,是與其他宗教在共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同步發(fā)展的。這次調研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充分發(fā)揮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多學科的優(yōu)勢,除從事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者參與調研外,從事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專業(yè)研究的學者也一并參與了調研,并從各自的學術背景出發(fā),對社會轉型期民間信仰與其他宗教的關系進行調查與研究。唐曉峰的調研報告《江南垟仙居村的基督教及其民間信仰特征》,通過對一個村落基督教現狀的細致觀察,就鄉(xiāng)村基督教的發(fā)展及其與地方民間信仰的關系進行探討。王宇潔、李維建、晏瓊英等《義烏伊斯蘭教調研報告》,對義烏市伊斯蘭教民眾從無到有的過程進行考察,并就伊斯蘭教的發(fā)展對地方經濟文化及其民間信仰的影響進行了考察。

在對于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和研究過程中,如何認清民間信仰的本質,對民間信仰進行理論層面上的界定,從而為民間信仰的科學發(fā)展和進行有效管理提供理論依據,是學者和政府有關部門共同關心的問題。金澤在《關于“轉型時期民間信仰的地位與作用”的幾點認識》①金澤. 關于“轉型時期民間信仰的地位與作用”的幾點認識[C] // 浙江大學,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漢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推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一文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與浙江有關部門及其學者進行當代民間信仰現狀調研的背景,并在全面總結這次調研成果的基礎上,對有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思考。金澤認為,民間信仰是一種歷史悠久且當下活躍的宗教文化形態(tài)。把民間信仰作為一種宗教形態(tài)來看待,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它本質上同其他宗教形態(tài)一樣,具有“宗教性”,即執(zhí)著對神圣、神祇或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并有相關的崇拜行為,這使之不同于其他的民間文化形態(tài);二是說它與其他宗教有形態(tài)上的不同,這種不同構成了它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對于民間信仰的屬性問題,金澤提出,我們不應該囿于傳統(tǒng)的“宗教”與“民俗”二元對立,在面對豐富多彩的民間信仰文化現象時,我們完全可以把“宗教”與“民俗”當作民間信仰的兩種文化屬性來看待,把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民俗信仰事象,按照其屬性特點進行研究。之所以說民間信仰既具有民俗性,又具有宗教性,首先是合乎實際;其次,不同的民間信仰形態(tài)(或現象)在民俗性與宗教性上具有不同的比重或分量,如果我們把諸多現存的民間信仰形態(tài)排成一個譜系,那么有些形態(tài)的宗教性較強,有些形態(tài)的民俗性較強;第三,就是同一個民間信仰形態(tài),它的民俗性與宗教性的比重也不能一概而論,從行為上看,同樣的事象,時代不同,宗教意味也不一樣,甚至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地區(qū)或地點,民俗與宗教的比重也大不相同。對于當代所謂民間信仰“大復興”(有人則稱之為“死灰復燃”),金澤指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當代中國民間信仰的存在與發(fā)展,已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的時代。它的外部環(huán)境(與政治、經濟、文化、城市化進程、人口素質的變化)已不同于以往,其內部的結構與整體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還會隨著社會轉型,其發(fā)展形態(tài)也會不同于現在。當代民間信仰是一種文化建構和文化的再生產,未來的民間信仰如何發(fā)展,在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中起什么作用,既取決于傳統(tǒng),亦取決于我們這一代的作為。金澤認為民間信仰的研究對于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是個難得的機遇,在對中國民間信仰事象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有希望將普遍理論與地方性知識相結合而形成若干“中層理論”(或理論模式),從而對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有所貢獻。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研是一個新的課題,在理論和方法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進行全新的探索。同時,民間信仰問題涉及面廣,敏感度高,民眾存在戒備心理,干部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在調研的同時,還必須結合相關實際問題,做好理論知識的普及工作,有時甚至還需要對群眾和干部做好解釋工作。因此,當代中國民間信仰的調研任重道遠。

[1] 朱海濱. 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的變遷: 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1-4.

[2] 胡國鈞. 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北宋名臣胡則小傳[C] // 胡國鈞. 方巖簽詩解說. 香港: 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3: 157-175.

[3] 陸克昌. 浙中之神: 關于永康方巖胡公的生平與傳說[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 1984, (4): 108-110.

[4] 陸敏珍. 從宋人胡則的神化看民間地方神祇的確立[J]. 浙江社會科學, 2003, (6): 141-145.

[5] 陸敏珍. 區(qū)域性神祇信仰的傳承及其對地方的影響: 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為例[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6): 6-9.

[6] 朱海濱. 僧侶、士人與胡則信仰[J]. 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6): 44-52.

Observation on Folk Beliefs’ Studies in Zhejiang

YE Tao
(Institution of World Religions,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100732)

Folk beliefs’ study is a focus of current religious studies, folklore, sociology, historical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Based on brief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fruits of folk beliefs’ studies in Zhejiang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folk beliefs’ studies in Zhejiang could be achieved. This observation mainly focused on important works on folk beliefs in Zhejiang, studies on history of folk beliefs in Zhejiang, immortal belief centered monographic research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n contemporary folk beliefs in Zhejiang.

Folk Belief; Zhejiang; Academic History

K892

A

1674-3555(2010)04-0035-10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4.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選華)

2010-04-14

葉濤(1963- ),男,山東費縣人,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中國民間信仰,民俗學理論與區(qū)域民俗

猜你喜歡
民俗信仰民間
冬季民俗節(jié)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民俗節(jié)
論信仰
鐵的信仰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