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筆
(北海藝術(shù)設計職業(yè)學院,廣西北海 536000)
論中國山水畫之“遠”
楊一筆
(北海藝術(shù)設計職業(yè)學院,廣西北海 536000)
主要論述哲學文化的“遠”與審美學的“遠”,前者如何影響后者,以及在美術(shù)作品中如何創(chuàng)造“遠”。
中國山水畫;遠;審美學
(一)語義學之“遠”
《辭?!分袑Α斑h”字是這樣解釋的,遠:(一)念[yuan]第3聲。1.距離大。如:遠方?!肚f子天道》“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歷年久。如:遠年、遠古。《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3.疏遠的。如:遠親、遠房。4.差距大。如:遠不相同。《國策·齊策一》“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保ǘ┠頪yuan]第4聲。疏遠、避開。如:《論語·衛(wèi)靈公》“遠佞人?!薄稘h書·劉向傳》“黜遠外戚?!鳖亷煿抛ⅰ斑h謂疏而離之也?!?/p>
《中華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對“遠”字是這樣解釋的,遠念[yuan]第3聲。1.(形容詞)空間或時間的距離長(與)“近”相對:遠走高飛。2.(動詞)不親密、不接近:敬而遠之。3.(形容詞)(差別)大:相去甚遠。4.(形容詞)關(guān)系疏遠:遠親不如近鄰。5.(形容詞)深奧:言近旨遠。
從《辭海》和《中華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兩部標準辭書以及古籍中對“遠”字的解釋可以得知,“遠”字有幾種含義,第一是表示空間距離的形容詞,與“近”相對。例如《說文》:“遼也?!薄稄V韻》:“遙遠也?!薄墩崱罚骸斑h之也,遠近之遠。”第二種含義為表示時間距離的形容詞,例如《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钡谌N含義為表示疏遠、離去,不親密、不接近。例如《論語·雍也》:“敬鬼神遠之,不謂知矣?!薄额仠Y》:“舜有天下,還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第四種含義為表示深奧。例如《易·系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p>
“遠”字最早廣泛出現(xiàn)于先秦兩漢的文獻典籍中,如屈原《離騷》:“吾將遠游而自疏。”《湘夫人》:“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援”等?!斑h”字的四種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起來的,其本義是指表示空間和時間的距離。可見,“遠”最早是作為宇宙觀中的時空概念出現(xiàn)的。
(二)哲學之“遠”
“遠”是宇宙觀的反映。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中國更注重哲學而西方更注重科學。在對待宇宙問題上,中國人理解的宇宙是形而上的,而西方人則力求形而下?!八姆缴舷略挥?,往古來今曰宙”,“宇”和“宙”含義雖然不同,但在實際的存在過程中卻是一個統(tǒng)一體,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間中有空間的變化,而空間中又有時間的流逝。同時,時間確定空間的大小,時間與空間可以互相轉(zhuǎn)換。而西方人認為時間就是時間,空間就是空間,可以量化。
因此,中國人選擇了“遠”字來表述宇宙的“時空統(tǒng)一體”,而西方人力求用精確的數(shù)字學與幾何學來量化它,這是中西文化差異的結(jié)果,也是中國的文化特征。
“體遠”即“體道”,代表“天人合一”的思想。
宇宙對于人類來說,有著太多的奧秘和太多的向往、太強的吸引力和想象力。事實上,人類自古以來從沒有中斷過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在中國古代探索宇宙奧秘的過程中,“遠”最先被道家運用在他們的理論中。如《莊子·逍遙游》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山木》:“彼其道遠而險?!币约啊肚f子·外物》:“大達亦遠矣”等。[1]中國道家對宇宙的認識也最具中國特征,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極為深遠。道家認為宇宙本體在時空方面的無限境界便是“道”?!暗馈笔侨f物運行、消長、盛衰的根據(jù),又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據(jù)。“道”是無形無聲無色無味的純構(gòu)成態(tài)的終極境域。同時,“道”只有萬物之靈的“人”才能感悟和體會得到,它的涵義極其豐富和深奧。
中國人在理解和認識以至表達宇宙萬物的基本態(tài)度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旨歸的,即追求萬事萬物與自我心靈的融合,注重自我對萬事萬物的感受。這種態(tài)度使得本來是對宇宙的客觀認識活動轉(zhuǎn)化成為了人的心理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遠”字作為表述宇宙空間和時間的形容詞,由于有了道家文化因素的介入而更加傾向于表現(xiàn)“人”的自我的內(nèi)心感受了。所以,“遠”表述這種感受是非常恰當且極具哲學意義的?!斑h”不但表述了時空的距離,而且描寫了人對宇宙的心理感受。
特別是后來,魏晉玄學家對“遠”的含義進行不斷拓展,使得本來屬于精神對生命與世俗的超越所形成的自由解脫的狀態(tài),從此更多地偏重于主體游心于放達的虛無境界?!斑h”便由其本義所具備的那種空間距離之美,升華為哲學上代表的生命永恒的意義。
《晉書》七十五《王坦之傳》載有《廢莊論》曰:“孔父非不體遠,以體遠故用近?!边@里,王坦之直接用“遠”來指稱莊子的思想,認為“體遠”就是“體道”,就是體悟那種超越了有限束縛而飛向無限自由精神狀態(tài)的超然境界。莊子“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遙游”也被玄學家以“遠”來解讀,用來指點人們擺脫現(xiàn)實的痛苦,超越世俗的羈絆。
中國山水畫就誕生于東晉,正是玄學風靡四方的時候。道家的這種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的重表現(xiàn)而略再現(xiàn)的美學觀念和基礎。
(三)審美學之“遠”
審美學之“遠”有兩層涵義,即視覺上的“遠”和畫面的意味深遠,前者是手段,后者為目的。
視覺上的“遠”。宗炳《畫山水序》開篇便說:“昆間之形千初之高百里之迥”[2],中國山水畫永遠都追求在有限的畫面空間里表現(xiàn)無限的宇宙空間,總想在咫尺之圖寫百里之景。這種空曠的畫面能讓觀者在視覺上產(chǎn)生萬里江山氣勢恢宏的感覺,能讓讀者思飄境外,意味猶長。
意味深遠。美學之“遠”的另一層涵義主要是與“道”文化的結(jié)合,體現(xiàn)精神對生命永恒的追求,以達到人生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關(guān)于宇宙的問題上,哲學家運用的是思辨和演繹的方法,科學家運用的是觀察和計算的方法,惟有畫家是采用感悟和營造的方法。在哲學家看來,時間與空間都是抽象的;在科學家眼中,時間與空間又是客觀的;唯有在畫家世界里,時間與空間是充滿著活力,充滿著生命感的,因此我們需要用心靈的力量駕馭精神,不斷拓展宇宙的空間觀念。
宗白華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哲學是就‘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jié)奏。‘道’具象于生活、禮樂制度。‘道’尤表象于‘藝’。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3]其實,“道”與繪畫藝術(shù)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因為老莊的思想起點并沒有指向藝術(shù),更沒有將某種具體的藝術(shù)作為他們研究的對象。但是,如果仔細進行分析與體會,就能夠感受到“道”所主張的由修養(yǎng)功夫達到的人生境界,實際上就是藝術(shù)家的修養(yǎng)功夫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即藝術(shù)的精神境界。因此說,“道”的精神正是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
“遠”作為“道”的文化表征,它蘊含著時空的統(tǒng)一。在時間與空間的問題上,時間確定空間的大小,時間是生命的標志,是人類尋找的生命價值。人類在時間上尋找永恒即是尋找生命的永恒,寄情于山水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內(nèi)尋找永恒的時間。作為營造宇宙空間法式的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遠”由于其體現(xiàn)生命的律動和追求自然無為、自由解脫狀態(tài)的美學意蘊,并隨著兩者的結(jié)合而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遠”漸成為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的主要精神。中國山水畫作為“體道”的特殊方式和“遠”的載體,“遠”付予它靈魂與生命。也因為“遠”成就了中國山水畫“超越生命,追求永恒”的獨特品格,從而顯現(xiàn)出縹緲曠闊的“超然之美”,這恰恰是中國山水畫日后能得以蔚為大觀,成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主流派別的重要因素。
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根本標準和追求的審美理想,它正是以生生不息的宇宙規(guī)律,即“道”為依據(jù),揭示了中國山水畫文化現(xiàn)象中的動態(tài)的精神,體現(xiàn)了“遠”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意義所在。
那么,中國山水畫的“遠”是如何構(gòu)建的呢?本文認為有以“形”取“遠”和由“意”致“遠”兩條途徑。
(一)以“形”取“遠”
以“形”取“遠”的“形”,指中國山水畫的形象,它包括畫面的章法、山水的造型和筆墨語言的形態(tài)等。
畫面的章法。沈括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盵4]中國的山水畫家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要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上拓展無限廣闊的宇宙空間。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胸有丘壑”,要有一顆裝得下具備萬物、橫絕太空的自然之景的心。第二要把這些高千丈、廣百里的山水設想為案頭的一個盆景,進行視覺上的轉(zhuǎn)換,以大觀小,把自然山水在內(nèi)心世界里微縮以后再看,這樣就能全面地表現(xiàn)出山水畫的精神所在,所謂“山水以形媚道”。王維在《山水論》中說:“或在咫尺之圖,寫百里之景,東西南北,宛耳目前”,正是此理。[5]那么,如何將眾多的山山水水組織起來呢?在中國山水畫中,其傳統(tǒng)方法是“三遠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盵6]郭熙通過“仰、窺、望”三字,引出“高遠、深遠、平遠”不同的空間特征,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三遠法”。郭熙還說:“山近看如此,遠數(shù)里看又如此,遠十數(shù)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cè)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shù)十百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形的“步步移”、“面面看”正是傳統(tǒng)山水畫家的觀照方式——散點透視。
由“三遠法”構(gòu)建的畫面空間,已不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置身于宇宙間的充滿詩意的空間,也就是由中國山水畫家尋求的“神游”的意境。在構(gòu)建空間的過程中,山水畫家始終能通過畫筆讓心靈與山水渾然一體,其后,他們筆下的空間才會窮極宇宙、變幻無窮,意味深遠。這個空間,不能理解為西方焦點透視的空間,這是中國山水畫特有的散點透視法所構(gòu)建的空間,是在中國文化背景和“道”思想中形成的視覺上的心理空間,是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表達無限意蘊。這便是“遠”文化的體現(xiàn),稱作“心視”。
山水的造型。在造型上,中國畫提倡“似與不似之間”,而“似與不似之間”以形寫神,意味深長。形能傳神,神當生動而味濃意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國山水畫的特征,所以山水畫家敢于舍棄繪畫對象外在的形態(tài),敢于為了強化山水畫家感情的表達而進行一些恰到好處的藝術(shù)夸張。同時也實現(xiàn)了區(qū)別主次賓主,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達的目的,將個性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筆墨語言的形態(tài)。講求筆墨功夫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大特點,所謂筆墨功夫是指山水畫家傳情達意的一種筆墨藝術(shù)技巧,及在畫面上揮運的筆情墨趣。中國畫使用的是最富于彈力的毛筆,對筆觸水分的變化反應最為靈敏的宣紙,這二者造成了中國畫筆墨變幻無窮的特點。中國山水畫家把筆法看成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藝術(shù)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同的筆法墨法描寫不同的形象,同時更好地表現(xiàn)山水畫家的情感與想法。它還能成就個人的藝術(shù)風格。高深的筆墨藝術(shù)技巧,高雅的筆情墨趣,健康向上的個人藝術(shù)風格,這就是筆墨體現(xiàn)的“遠”。
(二)由“意”致“遠
“意”指人的思想,在山水畫中表現(xiàn)為畫面的意境。《說文解字》中“意”的解釋是:“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痹凇掇o源》中“意”的解釋是:“意思?!鄙剿嬛斑h”直指“意”的深遠。意境要深遠、氣韻要生動、格調(diào)要高雅都取決于畫面的意,而山水畫之意源于山水畫家的思想。人的思想怎么形成?心理學認為通過感覺得來而儲存在大腦的東西稱為“記塊”,記塊被生物鐘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暫時存在思維中樞的結(jié)果叫“憶塊”,憶塊被定向組合得來的東西叫“思塊”,思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思維”、“思想”或“思考”。在大腦里進行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思塊叫“腦語”,通過語言和行為等方式將自己的思塊表達出來分別叫“嘴語”(或口語)和“行為”(或行動),嘴語和行為合稱為“能塊”,能塊就是一個人能力的表達。思塊沒有社會價值,但是它決定了你的大腦內(nèi)的知識儲存的狀況,所以它同時決定了你的能塊的發(fā)揮,一個人的思想,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實質(zhì)上畫家的思想,是畫家精神氣質(zhì)、感情意念的流露,是其綜合素質(zhì)的展現(xiàn)。筆者拙文《藝術(shù)教育應重品德重文化重傳統(tǒng)重個性》中對藝術(shù)家的素質(zhì)已有所論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與其擁有的品德及文化關(guān)系非常密切,正所謂“畫如其人”。山水畫家只要在品德與文化還有專業(yè)方面下足功夫,個人的藝術(shù)境界則自然不同凡響,作品的品格自然高雅,作品的意境也自然深遠。
[1]宗炳.畫山水序[M]//宗炳.中國畫論.合肥: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1995.
[2]老子.道德經(jīng)[M].清寧子,注解.福州:海風出版社,1997.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沈括.夢溪筆談:卷17(書畫)[M].杭州:浙江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1981.
[5]王維.山水畫論[M].杭州:浙江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1982.
[6]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J212.05
A
1673-8535(2010)05-0049-04
楊一筆(1967-),男,北海藝術(shù)設計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元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