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平
唐詩宋詞元曲的“牢籠”
——反思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韓立平
通過考察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歷史語境,追蹤覓源,析骨剖節(jié),發(fā)現(xiàn)這一提法隱含著中國文化的三種痼疾:清談性、復古性、僵滯性。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教學與普及,受此觀念的束縛,產(chǎn)生了嚴重的弊端。唐詩宋詞元曲,固然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但絕不是“一覽眾山小”的 “絕頂”。唐詩宋詞元曲被 “捆綁”在一起,其弊端不僅是形成一個牢籠、一張帷幕,將普通讀者捆綁或遮蔽于有限的作品,與深遠博大的古典文學世界相阻隔。更重要的是,這種并稱在塑造 “經(jīng)典性”的同時,也在塑造一種 “隔絕性”。不僅造成唐以后無詩、宋以后無詞、元以后無曲;更造成詩只屬于唐,詞只屬于宋,曲只屬于元。這便割裂了傳統(tǒng)的一貫性,將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性精神,與當下的文化生活、文明建設隔離開來。
唐詩;宋詞;元曲;文化痼疾
(一)
中國普通民眾對古典文學的認知是怎樣的?“唐詩宋詞元曲”,這六個字也許是最為簡約通行的答案。各大書店的文學專架上,《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幾到“面目可憎”的地步。年年出版,經(jīng)久不衰,“山寨版”“搶先版”“創(chuàng)業(yè)版”良莠不齊,大家都想分這一杯莼羹。甚而有將三書合為一冊出版的,近來又見所謂“全息本”、“無障礙本”。古典詩詞竟然淪為“信息”!“無障礙”了,閱讀又有何樂趣和意義可言?我們的出版界為了向利益求歡,便對讀者“紆尊降貴”,而忘卻了提高國民素質的責任。
唐詩宋詞元曲加在一起,不過六百多年 (公元 618至 1368)的歷程而已,豈能囊括中國古典文學三千馀年的輝煌成就?上古歌謠,兩周詩歌,先秦諸子,漢代大賦,六朝駢文,宋人四六、明清小品、小說乃至楹聯(lián)、八股,都是古典文學的重要樣式,但自 20世紀以來卻受到嚴重的冷落。例如清人選評的《六朝文絜》是一部極佳的六朝文選,民國時尚有市場,解放后已退出一般民眾的視野。套用蘇東坡《超然臺記》的話,今日可謂唐詩“滿野”,宋詞、元曲 “充斥”,其他古典文學則“索然”。唐詩宋詞元曲就像一個堅固的 “牢籠”,將普通民眾隔絕于古典文學的廣闊天空。
唐詩宋詞元曲的流行,無疑得益于“三百首”的編選形式。乾隆二十八年 (1763),蘅堂退士(孫洙)與繼室徐蘭英編成《唐詩三百首》,逐漸取代《千家詩》成為新的家塾課本。“三百首”叨了孔夫子的光,他老人家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相傳《詩經(jīng)》原有三千馀篇,經(jīng)孔子刪訂而存三百十一篇 (內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〇五篇),后人舉其成數(shù),“三百篇”遂為《詩經(jīng)》的代稱。1924年,彊村老人 (朱孝臧)編成《宋詞三百首》。三年后,任二北 (任中敏)編成《元曲三百首》。“三百首”的編選形式,推動了詩詞曲的普及傳播。而古典文學的其他樣式,卻未曾出現(xiàn)過有影響的“三百首”選本。再者,詩詞曲都屬于韻文學,且擁有相對短小的體式,易于民眾吟誦和記憶,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
唐詩宋詞元曲的流行,其深層原因則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深入人心。1913年 1月,王國維撰成《宋元戲曲史》,其自序云: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
王氏此論對 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文學研究與教學的格局、文學史的寫作到語文教材、普及讀物的編寫等,皆受到這一觀點的左右。1917年,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進一步申說:“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者也。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周秦有周秦之文學,漢魏有漢魏之文學,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學。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進化之公理也?!薄疤圃娝卧~元曲”的并稱,也因王氏此論而益加牢固而彰顯。于是,唐以后無詩,宋以后無詞,元以后無曲,為許多人所信奉。章炳麟《國故論衡·辨詩》云:“唐以后詩,但以參考史事存之可也,其語則不足道?!濒斞冈?1934年的一封書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來佛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動手?!逼鋵?何止唐以后無詩,唐以前也無詩了。漢魏六朝的詩,至今仍令普通民眾感到陌生。
近來有不少學者撰文評價王氏此說,既肯定了它對于中國文學史的理論貢獻,也指出它的負面影響,大抵附和者多,針砭者少,且都未曾觸及根柢,故持論未免隔靴搔癢??疾臁耙淮幸淮膶W”的歷史語境,追蹤覓源,析骨剖節(jié),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它隱含著中國文化的一些痼疾,不可不辨。
(二)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第十二章曾引清代焦循《易馀籥錄》,以見自己觀點的淵源所自:“焦氏謂一代有一代之所勝,欲自楚騷以下,撰為一集,漢則專取其賦,魏晉六朝至隋,則專錄其五言詩,唐則專錄其律詩,宋專錄其詞,元專錄其曲。”實則此說,早流行于元代。一般學者多引用羅宗信和虞集的話:
世之共稱唐詩、宋詞、大元樂府,誠哉!〔2〕
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足稱于后世者。漢之文章,唐之律詩,宋之道學,國朝之今樂府?!?〕
錢鍾書先生最擅長“探案”,他的《談藝錄》和《管錐編》能將古代每一位作者的“盜竊”行為追查徹底。關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溯源,錢先生也不甘示弱,他在《談藝錄·詩樂離合文體遞變》中找出更早的源頭:金代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比患毤臃治?劉祁之論強調詩詞曲的共性,與唐詩宋詞元曲的并稱而分判,性質并不一樣。
在我看來,“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實源于古人的清談傳統(tǒng)。虞集沒有說 “一代之文學”而說“一代之絕藝”,“絕藝”二字甚可注意。元陶宗儀《說郛》卷十二抄錄太平老人《袖中錦》二十四則,其中一則是:
五絕:漢篆、晉字、唐詩、宋詞、元曲?!?〕
《袖中錦》一書,《四庫全書總目》云:“舊本題宋太平老人撰,不著名氏。其書雜抄說部之文,漫無條理,命名亦不雅馴,蓋書賈所依托。”《袖中錦》一書當產(chǎn)生于元代中后期,在陶宗儀之前。綜觀此二十四則,其條目有“三出”、“二妙”、“四禁”、“老人十拗”、“四事不可久”、“盜有三畏”、“四妖”、“仕宦五瘴”等,都將一些性質相似的事物進行歸類。可見,其編撰目的是為清談之用,提供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因而書名《袖中錦》,可隨身攜帶,袖中藏此書,則能口吐蓮花矣。羅宗信所謂“世之共稱”,說明 “唐詩宋詞元曲”的并稱,在元代不止流行于文人階層,勾欄瓦市、酒樓茶坊,市井民間也普遍流傳這一說法,故《袖中錦》一書將其記錄下來。
“五絕說”還有更早的源頭,六朝時流行“三絕”說?!稌x書》卷九十二《顧愷之傳》:“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薄赌鲜贰肪硎拧吨x瞻傳》:“ (謝瞻)嘗作《喜霽詩》, (謝)靈運寫之,(謝)琨詠之。王弘在坐,以為三絕?!薄赌鲜贰肪戆?“ (梁元)帝工書善畫,自圖《宣尼像》,為之贊而書之,時人謂之三絕?!薄叭^說”應是魏晉清談的產(chǎn)物,而又始于東漢末年的清議。當時好品藻人物,有所謂 “汝南月旦評”。東漢荀淑八子,時人謂之“八龍”。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范滂等并稱 “八顧”。而 “八俊”之說,據(jù)《后漢書·周舉傳》和《黨錮傳序》,竟有三個不同版本。此后,由人物并稱逐漸發(fā)展為才藝并稱。據(jù)《新唐書》卷二〇二《李白傳》,唐文宗曾下詔,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实垡栽t書的形式將“三絕”確立下來,賦予其 “合法性”,這真是唐代才有的氣象!政治權力應該對藝術、對人才持有一份尊重。
古代以“絕活”并稱者尚多,如宋代蘇東坡稱文同詩、楚詞、草書、畫為“四絕”;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被唐太宗稱為“五絕”;李邕文章、書翰、正直、辭辯、義烈、英邁,時號“六絕”;吳范相風、劉惇占氣、趙達算、皇象書、嚴子卿棋、宋壽占夢、曹不興畫、鄭嫗相,被稱為“八絕”。古人的這些清言佳話,宋王應麟《小學紺珠》、清宮夢仁《讀書紀數(shù)略》皆有搜羅。
(三)
“五絕說”中,除了“唐詩宋詞元曲”,還有“漢篆、晉字”,匪獨文學,亦包括書藝,說明“一代之所勝”強調的是“才藝性”。古人視詩詞為小道,書畫更是小道中的小道。明清兩代在祖述“五絕說”時,大都提到晉代書法,如葉子奇《草木子》卷四:“傳世之盛,漢以文,晉以字,唐以詩。”楊慎《丹鉛余錄》卷八:“楚騷、漢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茅一相《題詞評〈曲藻〉后》:“夫一代之興,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絕藝;春秋之辭命,戰(zhàn)國之縱橫,以至漢之文,晉之字,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是皆獨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滅者?!标惱^儒《太平清話》卷一:“先秦、兩漢詩文具備,晉人清談、書法,六朝人四六,唐人詩、小說,宋人詩馀,元人畫與南北劇,皆自獨立一代?!庇菁兔┮幌嘟杂谩敖^藝”,陳繼儒書名“清話”,這兩個詞保留了“一代之所勝”觀念衍生的歷史印痕,即諸種藝術門類并稱背后的“清談性”,古人津津于此,實有此種“清談”心理在作祟。
虞集 (1272-1348)是元代著名文人,南宋大敗金兵于采石磯的丞相虞允文,為其五世祖。虞集將民間說法吸納過來,采用宏大敘事,奠定了“一代”之論:“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庇菁褜ⅰ皶x字”驅逐出去,因為它身上的“技藝”色彩太明晰,這在正統(tǒng)文人那里是要不得的。他還將“宋詞”替換成“道學”,后者的精神性毋庸置疑。此后,“一代之所勝”逐漸局囿于文學,在縮小藝術門類的同時,更注重藝術背后的精神。王驥德《〈古雜劇〉序》:“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騷也,后騷而有漢之五言也,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后律而有宋之詞也,后詞而有元之曲也。代擅其至也,亦代相降也,至曲而降斯極矣。”顧彩《清濤詞序》:“一代之興必有一代擅長著作,如木水金火之遞旺,于四序不可得兼也。古文莫盛于漢,駢儷莫盛于晉,詩律莫盛于唐,詞莫盛于宋?!蓖跛既巍秴怯^察宦稿小題序》:“漢之賦,唐之詩,宋元之詞,明之小題,皆精思所獨到者,必傳之技也?!蹦纤谓纭独m(xù)書譜》早說過:“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絕藝”發(fā)展到“精思”,殆是必然。
(四)
“唐宋宋詞元曲”的并稱,隱含著中國文化的三種痼疾。第一,即上文所言之“清談性”。以清談的風雅、隨意、獵奇、娛樂心理,來指導一般民眾的經(jīng)典閱讀,已然荒謬;更遑論以之左右嚴肅的文學研究與教學。第二種文化痼疾,就是 “復古性”。
“唐宋宋詞元曲”所以能進入“五絕”,唐詩之受推崇乃為關鍵。元、明兩代詩慕唐音,棄宋詩不觀,“前后七子”提倡復古,“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李攀龍編《古今詩刪》竟以明詩接唐詩,不列宋、元作品。而早在宋末,嚴羽《滄浪詩話》已發(fā)其嚆矢:“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經(jīng)六朝詩的發(fā)展,近體詩即格律詩在唐代定型并逐漸繁榮。所謂“詩必盛唐”主要就近體詩而言,古人沒有忘記詩中的另一大類:古體詩。因此,在“一代之所勝”中,虞集特別強調 “律詩”,王驥德說“唐之律”,顧彩說“詩律”,王國維所引焦循也說 “律詩”,皆修正了 “五絕說”,對古體詩有所保留。因為古人一致認為,漢魏的五言古體詩是無法超越的,尤其是《古詩十九首》、曹氏父子、陶淵明等。而如今流行的“唐詩宋詞元曲”,把限定詞“律”字去掉,則乖離古典文學的實際發(fā)展,將漢魏古體詩的成就抹殺掉了。
古人的“復古性”情有可原,因為有著創(chuàng)作層面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作不得不模仿,模仿不得不取法乎上,取法乎上的“上”,就是那些明而未融、渾厚淳樸的作品。后世作品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使出渾身解數(shù),十八般武藝,招招克敵,變法已極,徒令欣賞贊嘆,已無再開發(fā)的空間,至多是一些殘膏剩馥。創(chuàng)作好比制造寶石,取法好比挖掘礦藏??墒?今天的普通讀者并無詩詞創(chuàng)作的迫切需求,其目的在于通過閱讀經(jīng)典獲取知性和審美,當然要欣賞品玩寶石,沒有必要跟隨古人去識別礦藏。因此,“文”不必讀“秦漢”,“詩”不必讀“盛唐”。
第三種文化痼疾,即思維方式的“僵滯性”。古時“五行生克”說應是思想根源。表現(xiàn)在文體觀上,即認為一種新文體的誕生,必然伴隨另一種舊文體的衰敗。前引顧彩之論,就用“木水金火之遞旺”來比附文體丕變。又如明胡應麟《詩藪》:“詩至于唐而格備,至于絕而體窮,故宋人不得不變而之詞,元人不得不變而之曲。詞勝而詩亡矣,曲勝而詞亦亡矣。”清顧炎武《詩體代降》:“《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辭,楚辭之不能不降而漢魏,漢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勢也!用一代之體,則必似一代之文,而后為合格。”王國維《人間詞話》亦秉承此論:“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一敝則一新、一生則一滅,這種絕對化、僵滯性的觀點是迷信,不是科學認知。
舊體敝而新體生,這種“不得不”、“不能不”的“勢”,王國維《人間詞話》對其原因有具體分析:
豈創(chuàng)者易工而因者難巧歟?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讀者觀歐 (陽修)、秦 (觀)之詩遠不如詞,足透此中消息?!?〕
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首創(chuàng)者易工,沿襲者難巧,作者所以選擇新的文學樣式,是因為舊的樣式已經(jīng)很難再“出新意”了。王國維也覺察到古人 “后不如前”說的 “復古性”、“僵滯性”,故提出這一解釋,來消弭其缺陷。
但王氏的新釋亦不符實際。唐代以后,詩人并沒有“遁而作他體”的現(xiàn)象。《全宋詩》總量是《全唐詩》的五倍,不僅創(chuàng)作量驚人,名篇佳句亦層見迭出。王氏說“歐、秦之詩遠不如詞”,說秦觀詩不如詞,我尚能同意,說歐陽修詩不如詞,則不敢茍同,他的“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豈遜色于唐人? (按:《人間詞話》手稿本此條為:“曲家不能為詞,猶詞家之不能為詩,讀永叔、少游詩可悟?!鄙w王國維亦自覺以“不能為詩”評永叔、少游稍過。)事實上,宋代文人多是詩詞文兼勝。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不用說了,即便詩作留存甚少的詞人,當初填詞的動機,也并非“遁”。例如被王國維稱為“詞中老杜”的周邦彥,今存詩僅數(shù)十首,而在宋代卻以詩著稱,陳師道《后山詩話》說他“箋奏雜著俱善”,陳郁《藏一話腴》說他的詩“自經(jīng)史中流出,當時以詩名家如晁 (補之)、張 (耒)皆自嘆以為不及?!庇秩缋钋逭?亦不止詞人而已,“善屬文,于詩尤工”(朱弁《風月堂詩話》)。而辛棄疾雖傾力作詞,卻也自許“尚能詩似鮑參軍”(《和任師見寄之韻》)真正像王氏所言 “遁”入詞中的,倒是吳文英、王沂孫、張炎這些人,然彼時宋朝已奄奄一息,這不是與“一代之興”相矛盾么?
詞在宋代的興盛確是事實,雖然唐五代已矗起溫庭筠、韋莊、李煜這樣的高峰;但詞的“一代之興”并沒有導致詩的“一代之亡”,詩依然是宋代文學的正宗和主流。不僅詩,文也如此?!度挝摹纷謹?shù)達一億多,是先秦至唐文章總和的七倍。王若虛《滹南詩話》和李漁《閑情偶寄》,就認為“文”才是宋朝的“一代之文學”。此外,元明清直至近現(xiàn)代,古典詩歌亦皆有可觀。詞也并沒有因元曲的興盛而衰亡,清詞即號稱“中興”?!都t樓夢》中那些大量詩詞如果抽去,就不成其為《紅樓夢》了。
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主張用 “唐宋詩詞”替換“唐詩宋詞”,又改魯迅之語為:“一切的好詩,到唐宋已做完?!蔽液芫囱鱿壬鷮λ卧姷奶ё?但比之前人,豈非五十步與百步之差?
(五)
王國維所云“創(chuàng)者易工,因者難巧”,“遁而作他體”確是頗具卓識的藝術史觀。獨創(chuàng)者生,模仿者死,各種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大抵如是,但以之衡量中國的“詩”卻并不適宜。有些學者批評古代“一代之所勝”說的“雜糅”,把書法、繪畫、辭命等與文學相提并論,進而贊揚王國維的高明之處在單論文學。其實,這恰反映了 “一代之所勝”初期的部分合理性。因為許多藝術都對形式有著特殊要求 (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作者為創(chuàng)新求變,不得不選擇新的形式。但唯獨文學,卻是對形式要求最低的一種藝術,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言:“詩最接近于思想,一首詩比其他藝術品更不像一個物?!?《人的境況》)王氏將其他藝術排除,單論文學,則把這層合理性也打消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古人生命中占據(jù)著特殊地位。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詩之國度,詩是古代文人的生命。言志抒懷、持身厲行、交往酬贈、登臨吊古、諷喻規(guī)諫、激濁揚清,參造化之妙,立不朽之名,幾造次不可離焉。對于中國古人而言,詩是不可“遁”的。如果你逃遁詩,便難以步入仕途,從而擁有體面向上的人生。元代的關漢卿才算得上是“遁”,卻落得個名字、故里、生平皆不詳,還招來胡應麟的嘲笑:“知詞曲游藝之末途,非不朽之前著也?!?《少室山房筆叢》)我想關漢卿等人所以染指元曲,科舉不行、仕途無望是主要動因,究竟有多大程度的主動創(chuàng)新、爭勝前人,則很難說。王國維高估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宋代鄭樵《通志·總序》說:“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興衰而存亡?!痹S有壬則針對唐詩迷信予以反駁,《跋雅勒呼正卿所藏鮮于伯機詞翰》云:
正卿素言:晉后雖有書,終不能如晉;唐后雖有詩,終不能如唐。予謂:詩發(fā)于人心,天地無窮,人心無窮,不當主世代計也。〔7〕
“五絕說”、“一代之所勝”的清談性、復古性、僵滯性,王國維“遁而作他體”的不符事實,這些都成問題,那么“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豈非空中樓閣?而眾人何以皆奉為圭臬哉?
唐詩宋詞元曲,固然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但絕不是“一覽眾山小”的“絕頂”,在其周圍,連峰疊嶂、川流映發(fā),在在有探奇選勝、縋幽陟險的境地。唐詩宋詞元曲被 “捆綁”在一起,其弊端不僅是形成一個牢籠、一張帷幕,將普通讀者捆縛或遮蔽于有限的作品,與深遠博大的古典文學世界相阻隔。更重要的是,這種并稱在塑造“經(jīng)典性”的同時,也在塑造一種“隔絕性”。不僅造成唐以后無詩、宋以后無詞、元以后無曲;更造成詩只屬于唐,詞只屬于宋,曲只屬于元。這便割裂了傳統(tǒng)的一貫性,將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性精神,與當下的文化生活、文明建設隔離開來。于是,現(xiàn)今的高考可以堂而皇之地放逐詩歌?!疤圃姟狈路鹨蛔F(xiàn)實之外桃花源,又像是遙不可及的星空,我們永遠也回不去了。在面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時,現(xiàn)代人將何以堪?既然無法回去,那只有徙倚彷徨、自暴自棄,或嗤之以鼻、惡搞戲弄了。當代中國何以缺乏一種嚴肅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因為我們自愿將自己與古典對立起來。每當我聽見 “唐詩”這個詞,從媒體上或周圍人口中冒出來時,總隱約感到當代人的一種怯弱和自卑……
“詩”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中,“詩”不單屬于唐,“詩”仍活在當下。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周德清.中原音韻 〔M〕.中華書局影印本,1978.
〔3〕孔克齊.至正直記 〔A〕.粵雅堂叢書本:卷 3〔M〕.
〔4〕陶宗儀.說郛 〔A〕.文淵閣四庫全書:卷 12〔M〕.
〔5〕王國維.人間詞話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
〔6〕王國維.人間詞話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
〔7〕許有壬.至正集 〔A〕.文淵閣四庫全書:卷 73〔M〕.
I207
A
1004—0633(2010)06—139—0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 47批資助項目 (編號:20100470761)
2010—07—21
韓立平,文學博士,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后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