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強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重慶 400715)
唐宋詩歌中的“巴蜀”及文化地理內涵
馬 強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重慶 400715)
唐宋巴蜀詩不僅多方面反映了巴蜀地區(qū)的經(jīng)濟、軍事、社會、風俗,而且也留下了有關對巴蜀地域富于時代特色的地理感知,特別是其中所折射的感覺地理認識,對于巴蜀文化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從唐宋詩歌中所反映的山川奇異感、蜀道詩的文化內涵、“山南”詩中古典農業(yè)地理景觀的玩味三個方面對唐宋詩歌中的“巴蜀意象”作了探討。
唐宋詩歌;巴蜀意象;蜀道
唐宋時期的巴蜀地域范圍除了今天四川、重慶市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外,還包括今天陜南的漢中、安康地區(qū)(梁州、洋州、金州)及鄂西北山地(即均州、房州)等地,從自然地理角度而言,大致為秦嶺以南、長江三峽及以東,大渡河以北、岷山(川西北高原)以西廣大地區(qū)。雖然巴與蜀大致各有地理分野,但在唐詩中“巴蜀”已經(jīng)是一個常用組合語匯①,一般皆泛指漢魏以來的益、梁一帶。
唐代巴蜀是眾多詩人游歷、歌詠之地,詩人們或曾在巴蜀仕宦、羈旅,或送別友人入蜀贈詩,因之也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詩歌作品。同時,唐宋巴蜀詩不僅多方面反映了巴蜀地區(qū)的經(jīng)濟、軍事、社會、風俗,而且也留下了有關對巴蜀地域富于時代特色的地理觀念,特別是其中所折射的感覺地理認識,對于巴蜀文化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巴蜀地區(qū)北、西、南三面分別有秦嶺、巴山、青藏高原、橫斷山脈拱衛(wèi),東有長江三峽天險阻隔,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河流縱橫,物產(chǎn)富庶,人文地理方面漢代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但蜀地四塞險固、蜀道難行的封閉性地理環(huán)境特征,又使自古以來巴蜀地理印象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唐人魏顥在為李白文集作序時這樣寫道:“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①。應該說魏顥從蜀地地理環(huán)境結合孟子“五百大運”②的神秘歷史理論評論蜀地天才詩人陳子昂、李白出現(xiàn)的原因,雖然難免有所偏頗,但其中所表達的對唐代蜀地的文化地理感覺卻是值得重視的,特別是“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的地域評價,反映了唐人對蜀地的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地域觀念。在宋人心目中,蜀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更能代表古人對四川的地理感知。南宋樓鑰雖然生平未曾到過四川,卻根據(jù)歷史知識與友人傳聞,賦有一首千言長詩,其中對蜀地的山川形勝作了全景式的狀描:
“萬山四塞圍平陸,大為關中次為蜀。我生東南未曾到,蜀士游從聞頗熟。自從襄陽上峻途,高欲登天下臨谷。女媧大山塞空虛,麻線名堆千萬曲。行人一升鹿頭關,下瞰平川如畫幅。幅員二百四十里,里出萬緡民自蹙”、“五丁開山果何在,贊皇籌邊言可覆。劍門石角皆北向,雪嶺界天望身毒。高皇將臺在漢中,武侯八陣留魚復。棧閣繩橋世稱崄,威茂渡笮來夷族。李冰離堆如厎柱,大寧鹽泉若飛瀑?!雹?/p>
樓鑰主要生活在東南浙江地區(qū),生平并未履跡蜀地,卻對四川地理如此熟悉,有關蜀地的歷史典故、險要形勝描寫皆準確生動,如數(shù)家珍,宛若親臨其地。這至少說明到了宋代,國人對四川的地理認識已經(jīng)大大提高,其地理意象也已形成了若干特征。在唐宋蜀地詩中,險關、秋江、驛館、嶺樹、山嵐、田園等組合構成了紛繁多維的巴蜀感覺地理意象空間,多方位折射了這一時期對巴蜀地區(qū)的地理感知與地域評價。
由于巴蜀地區(qū)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獨特性,同時也由于唐宋時期題詠蜀地的作者大部分來自文化中心區(qū)所在的長安、汴京、江南地區(qū),唐宋詩歌中蜀地地理意象中的“山川奇異感”是十分突出的。對于初次入蜀者,這一感覺尤其明顯。杜甫自秦州流寓成都之初,雖然心境尚未從顛沛流離的悲苦中完全解脫,卻已經(jīng)被西蜀與北方迥然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觀所深深吸引:“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xiāng)。大江東流去,游子去日長。層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雹芏鸥θ胧袂耙恢鄙钣诒狈?又是從隆冬寒風蕭瑟的關隴邊塞秦州(今甘肅天水)南下入蜀,所以甫至蜀地,陡然有“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的強烈異鄉(xiāng)感。不過由于蜀地的景致優(yōu)美與物產(chǎn)繁富,加之人文歷史積淀厚實,使得這一“奇異感”多少有所寄托與慰藉。這與司空曙《送柳震入蜀》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粉堞連青氣,喧喧雜萬家。夷人祠竹節(jié),蜀鳥乳桐花。酒報新豐景,琴迎抵峽斜。多聞滯游客,不似在天涯?!雹荻鸥υ诔啥忌顢?shù)年,對蜀地特別是成都平原印象很深,在流寓夔州 (今重慶奉節(jié))后,仍然對成都懷有深深的眷戀:“萬里橋南宅,百花潭北莊。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jīng)霜。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雹迯淖约壕幼〉匿交ú萏玫脚e目遠及的雪嶺,都成了老杜晚年的難忘回憶。
唐代西南都會城市成都,在詩人筆下于是頗具奇異特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雹哌@首曾經(jīng)膾炙人口的詩作重點渲染的也是成都煙雨迷蒙、荔枝飄香、酒肆林立的西南商業(yè)都會形象。當然,在唐詩中也不乏詩人對西蜀的想象之作,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⑧,王維一生未曾旅蜀,詩中情景自然皆屬想象,地理意象倒也大體相符,但張藉想象成都有“山橋日晚行人少,時見猩猩樹上啼”⑨這樣奇異的景觀,則未免有些離譜。晚唐亂離,溫庭筠流寓途中曾十分向往蜀地,在他想象中,蜀地山嶺風雪、花草飛禽幻化而出的是如詩如畫的詩性空間:“蜀山攢黛留晴雪,簝筍蕨芽縈九折。江風吹巧剪霞綃,花上千枝杜鵑血。杜鵑飛入巖下叢,夜叫思歸山月中。巴水漾情情不盡,文君織得春機紅。怨魄未歸芳草死,江頭學種相思子?!雹庠娨远霹N為主要比興物,暗喻蜀地悠久的歷史。
但是,這種感觸殊異的蜀地環(huán)境,也常常容易引出旅蜀者濃重的鄉(xiāng)愁。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和交通難行產(chǎn)生的“客愁”情結在唐代旅蜀詩中同樣大量存在,“故鄉(xiāng)千里外,何以慰羈愁”?;“蜀客本多愁,君今是勝游,碧藏云外樹,紅露驛邊樓。杜魄呼名語,巴江作字流。不知煙雨夜,何處夢刀州”?;“巴興千萬岑,此去若為心。蟋蟀既將定,獼猴應正吟。劍門秋斷雁,褒谷夜多砧。自古西南路,艱難直至今”?。這樣的感覺情緒與蜀地地處偏遠不無關系,這是以長安、洛陽為地理中心觀的唐人普遍的地理感覺,如“蜀郡將之遠,城南萬里橋。衣緣鄉(xiāng)淚濕,貌以客愁銷”?、“金牛蜀路遠,玉樹帝城春”?、“楚客去岷江,西南指天末”?等等。類似的詩句也幾乎見于大部分旅蜀詩中,可見“偏遠”也是唐人對巴蜀地理的一個重要感知,連杜甫也不能避免:“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鳥鵲夜各歸,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髙,眾星尚爭光。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盡管成都富庶閑適,但畢竟地屬偏遠,使中州籍貫的老杜難免東顧而哀傷。好在詩人還善于自我解脫,不至于沉溺傷感之中。正是因為杜甫對蜀地有這樣的地理感覺,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詩人風聞洛陽被官軍收復后是那樣欣喜若狂: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樣急迫返鄉(xiāng)的沖動。當然杜甫是因為戰(zhàn)亂流寓蜀地的,他的“客愁”摻合著國家多難的時代憂患。
悠久的歷史文化、四塞險固的地理形勢、富庶的社會經(jīng)濟、濃郁的地域風情,構成了蜀地地域社會的獨特地理空間,也營造了唐宋詩人蜀地“在水一方”的感覺印象,因而描繪蜀地險峻秀美、人文景觀“奧區(qū)”的詩作占居主流。如李白對蜀地的地域評價甚高:“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華陽春樹似新豐,行入新都若舊宮。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林紅。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詩中每每以蜀地與京畿關中相比,認為成都山川形勝并不亞于關中,雖然有為玄宗奔蜀作粉飾的目的,但也暗示了安史之亂后地域評價的一種重心轉移跡象,是蜀地政治地位抬高的反映。宋代宋祁為河南開封府雍丘人,知益州任初次入川,對蜀地的眾多名勝感嘆不已:“風物繁雄古奧區(qū),十年傖父巧論都。云藏??托情g石,花識文君酒處壚,兩劍作關屏對繞。二江聯(lián)派練平鋪”[21],當然這主要是對四川歷史古跡而言,更加吸引詩人的還是成都繁富樂游的民俗景觀:“岷峨俗美漢條寬,野實呈秋照露寒。賣劍得牛人息盜,乞漿逢酒里余歡。錦波濯彩霞湔浦,硙浪催輪雪沸灘”[22]。此外宋代四川的“繁富”與文化昌盛在當時是文化人屢屢稱道的,如陳師道所言:“惟蜀中之右地,乃海內之上游,家有刑書,知而不犯,地為沃野,富以無求。囹圄屢空,枹鼓幾困,乂安周召之化,寖成齊魯之風”[23]。這樣,在唐宋詩中,蜀地總是“雄險”與“繁富”并行不悖,這一地理感覺在全國其他區(qū)域文化中是很難體驗的。
唐宋時期的蜀地雖然也有戰(zhàn)爭動亂,比起西北、中原地區(qū),社會秩序畢竟要穩(wěn)定平靜得多,加之蜀地氣候宜人,山青水秀,民風純樸,所以在唐宋詩人的作品中,巴蜀地區(qū)常常彌漫著悠閑恬靜的田園詩意象,這在有關蜀北山南漢水上游谷地的詩歌中占有很大比例。唐代山南西道的梁、洋、金三州位于巴山、秦嶺之間的漢水上游,由大小不等的谷地盆地組成,田疇盈野,煙樹遠村,江帆點點,自古農業(yè)發(fā)達,風光旖旎,屬于典型的小農經(jīng)濟社會。在唐代士子心目中,山南漢中之地無疑是為之心馳神往的“休閑”勝地,“華夷圖上看洋川,知在青山綠水邊。官閑最好游僧舍,江近應須買釣船”[24]。唐宋詩中,山南的農村景觀是常常入詩的“詩眼”。岑參赴嘉州滯留梁州,有感于漢中田園風光之美,吟有“芃芃麥苗長,藹藹桑葉肥”[25];“水種新插秧,山田正燒畬”[26]。金州 (今陜西安康)本是山南蕞爾小州,但在姚合眼中,金州的農村田園風光卻十分迷人:“簿書嵐色里,鼓角水聲中。井邑神州接,帆檣海路通。野亭晴帶霧,竹寺夏多風。溉稻長洲白,燒林遠岫紅”[27]。甚至漢中水鄉(xiāng)的茅草民居和養(yǎng)蠶村婦,也被題詩吟唱,戎昱有《漢上題韋氏莊》:“結茅同楚客,卜筑漢江邊。日落數(shù)歸鳥,夜深聞扣舷。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廚煙。調笑提筐婦,春來蠶幾眠”[28]。這類水鄉(xiāng)莊園大概晚唐時還存在,唐彥謙有《興元沈氏莊》詩,描寫的漢中水鄉(xiāng)之夜的靜謐與清幽令人神往:“清淺縈紆一水間,竹岡藤樹小躋攀。露沾荒草行人過,月上高林宿鳥還”[29]。宋代漢中盆地農業(yè)更加發(fā)達,農業(yè)景觀更受詩人青睞,文同曾先后知洋州與興元府,漢中給他的印象就是“平陸延袤,凡數(shù)百里,壤土衍沃,堰埭棊布,桑麻秔稻之富,引望不及”[30]。所以宋詩寫山南,首先捕捉的就是漢中旖旎如畫的農村風光。韓億《洋州》詩:“梁州鄰左古洋川,氣候融融別是天。地僻過冬希見雁,箐深初夏已聞蟬。鄉(xiāng)風與蜀微相似,驛路牽秦舊接連。駱谷轉山圍境內,漢江奔浪繞城邊。展開步障繁花地,畫出棋枰早稻田”[31]。宋神宗熙寧年間曾任褒城縣丞的黃裳有《漢中行》詩曾盛傳一時,主要是對漢中夏秋時節(jié)的農田景觀描寫頗為惹眼:“漢中沃野如關中,四五百里煙蒙蒙,黃云連天夏麥熟,水稻漠漠吹秋風。七月八月罷稏紅,一家往往收千鐘”[32]。南宋陸游的山南詩中,即使有抗金前線強敵壓境的隱憂,漢中的農田風光依然讓詩人陶醉不已:“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繩大路東西出。平川沃野望不盡,麥隴青青桑郁郁”[33]。漢中山川如此秀美,抗敵的豪情就更為高漲。
在未曾游歷山南的詩人想象中,山南之地更是富于詩情畫意:“人家連水影,驛路在山峰。谷靜云生石,天寒雪覆松”[34];“田夫捐畚鍤,織婦窺柴荊。古岸夏花發(fā),遙林晚蟬清”[35]。完全是一片山青水綠、男耕女織的古典田園風光。仕宦于這樣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官員士子們的閑暇生活也就十分散淡閑適:宴飲高臺、泛舟漢江、賦詩唱和,成為唐朝山南官員生活一大時尚:“買酒終朝飲,吟詩一室空。自知為政拙,眾亦覺心公”[36];“唱歌江鳥沒,吹笛岸花香。酒影搖新月,灘聲聒夕陽”[37]。不能說唐山南官員在荒怠政務,在恬靜閑適的山南小農社會里,官員們的散淡悠閑是很自然的。
農業(yè)景觀是構成區(qū)域人文地理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宋時期蜀地的農業(yè)景觀資料大多保存在文人騷客的詩歌作品中,尤其對蜀地北緣山南漢水沿岸農村的狀描,著眼于“田園”詩意的捕捉,展現(xiàn)了中世紀蜀地農業(yè)風俗畫卷。正是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感覺地理基礎上,元和年間著名詩人姚合提出了“詩境西南好”[38]這樣一個唐代文學地理的重要命題。對于姚氏這一重要地理文學命題的探討雖已超過本文范圍,但顯然是研究唐代區(qū)域文化地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注:
①(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魏顥:《李翰林集序》。
②《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③樓鑰:《攻媿集》卷三《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④《全唐詩》卷二一八,杜甫:《成都府》。
⑤《全唐詩》卷二九三,司空曙:《送柳震入蜀》。
⑥《全唐詩》卷二二九,杜甫:《懷錦水居止二首》。
⑦《全唐詩》卷三八二,張藉:《成都曲》。
⑧(宋)李昉等:《文苑英華》卷二百六十八。
⑨《全唐詩》卷三八六,張藉:《送蜀客》。
⑩《全唐詩》卷五七五,溫庭筠:《錦城曲》。
?《全唐詩》卷三十九,陳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
?《全唐詩》卷五一九,李遠:《送人入蜀》。
?《全唐詩》卷六○三,許棠《送友人游蜀》。
?《全唐詩》卷二五五,田澄《成都為客作》。
?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外集》卷三《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雙木瓜花頃接侍郎同舍陪宴樹下吟習來什輒成和章》。
?《全唐詩》卷五一○,張祜:《送蜀客》。
?《全唐詩》,卷二一八,杜甫:《成都府》。
?《全唐詩》卷二二七,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21]宋祁:《景文集》卷十五《成都》。
[22]宋祁:《景文集》卷十五《歲稔務間因羨成都繁富》。
[23]陳師道:《后山集》卷十五《代謝西川提點刑獄表》。
[24]《全唐詩》卷七三五,和凝:《洋川》。
[25]《全唐詩》卷一九八,岑參:《過梁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
[26]《全唐詩》卷一九八,岑參:《與鮮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27]姚合:《姚少監(jiān)詩集》卷三《金州書事寄山中舊友》。
[28]《全唐詩》卷二七○,戎昱:《漢上題韋氏莊》。
[29]《全唐詩》卷六七二,唐彥謙《興元沈氏莊》。
[30]文同:《丹淵集》巻三十四《奏為乞修興元府城及添兵狀》。
[31]此詩保存在陜西洋縣廣博館的宋代《昌黎公洋川詩碑》石刻。也見于雍正《陜西通志》卷九十七《藝文十三》和陳顯遠編《漢中碑石》(三秦出版社 1996年出版),為《全宋詩》所失收。據(jù)《宋史》本傳,韓億知洋州大約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此詩當作于洋州任上。
[32]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八三《利州路·興元府》;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六《利州東路·興元府》。
[33]陸游:《劍南詩稿》卷三《山南行》。
[34]姚合:《姚少監(jiān)詩集》卷一《送殷堯藩侍御游山南》。
[35]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外集》卷三《和令狐相公晚泛漢江書懷寄洋州崔侍郎閬州髙舍人二曹長》。
[36]姚合:《姚少監(jiān)詩集》卷三《金州書事寄山中舊友》。
[37]《全唐詩》卷二○○,岑參:《梁州陪趙行軍龍岡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
[38]姚合:《姚少監(jiān)詩集》卷一《送殷堯藩侍御游山南》:“詩境西南好,秋深晝夜蛩。人家連水影,驛路在山峰。谷靜云生石,天寒雪覆松。我為公府系,不得此相從”。
Ba-Shu"&Its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the Poetry of the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 Qiang
(Sichuan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Sichuan,Chengdu 610081)
Ba-Shu-themed poetry in the Tang and SongDynasties not only reflects various economic,military,social,and custom aspects of the the Ba-Shu Area,but also leaves behind the geographical sense of this area rich in special time features,which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study of the Ba-Shu culture and geography.In this paper,the"Bashu image"reflected in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is discussed bymeansof pondering into the exotic sense ofmountains and rivers,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ffic-themed Shu poetry,and the ancient agrogeographical landscape presented in the peotry of the"Shannan"school.
I206
A
1004-342(2010)02-72-03
2009-03-19
馬強(1963-),男,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