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華
(菏澤學院中文系,山東菏澤 274015)
《水滸》:構建和諧文化的一面鏡子
邵子華
(菏澤學院中文系,山東菏澤 274015)
在《水滸》中,人、制度和價值觀相互之間乃至它們自身都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從而又滋生、加劇了文化系統(tǒng)諸因素的沖突,一步步把社會引向分裂和戰(zhàn)爭,致使血腥蔓延,生靈涂炭?!端疂G》留給當代社會的教訓是沉痛的,給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的啟示也是分明的。
水滸;和諧文化;人;制度;價值觀
對于一種社會生活來說,文化是最深層次也是最主要的決定力量,它就像本能對于動物一樣成為人類行為的指南。因而,建設和諧文化,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端疂G》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各階層人物的性格及其命運,準確地再現(xiàn)了世道人心,而且真實地反映了宋代乃至更長歷史時期的社會結(jié)構及其運行狀態(tài)??梢哉f,《水滸》人物的內(nèi)心向往、行為方式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體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的標本。因此,深入地剖析它,反思它,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也能夠從中獲得啟示,了解我們今天建設和諧文化的目標和途徑。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盵1](6)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又總是把文化看作是由許許多多簡單的事物或現(xiàn)象構成的有機整體,如語言、習俗、服裝、文學、飲食、儀式、生產(chǎn)方式、生產(chǎn)技術、制度等繁多的因素,這些繁多的因素共同構成龐大的文化系統(tǒng)。不同的文化因素在性質(zhì)和功能上并不處于同一個層面,而是多層級交叉構成的。任何一個功能性的系統(tǒng)總是包括組成材料、結(jié)構關系及其追求目標三大要素,由此,我們可以從龐雜的文化系統(tǒng)中分析出三大構成要素,這就是人、制度和價值觀。
人是文化系統(tǒng)組織材料中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就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中心。在本質(zhì)上,文化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顯現(xiàn)和對象化,是人性在自覺的境界上對自身力量的體認和確證。從文學的角度出發(fā),我們重點考察的就是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并由此追溯到人性的根源,努力促進人性的升華。制度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復雜關系的反映。規(guī)范的制度把各個孤立的組成部分結(jié)合成一個功能性的機體,使之能夠保持秩序、平穩(wěn)地有效運行。制度是文化系統(tǒng)結(jié)構關系中最關鍵的因素。文學作品中的制度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價值觀是文化系統(tǒng)追求目標中最核心的因素。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與效應。價值觀滲透于文化系統(tǒng)的各個因素并具有制約、整合其他要素的功能。人的理想、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以及制度的目標莫不是一個群體或社會所共同具有的價值觀的具體化,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尤其如此,它總是深刻地反映出一個民族隱秘的價值尺度。
如果人、制度和價值觀自身及其相互之間和諧,就能夠有效地協(xié)調(diào)多元異質(zhì)文化因素之間的差異與沖突,維護各個要素之間的平衡與張力,使整個文化系統(tǒng)保持蓬勃的生機,從而促進社會安定發(fā)展,人民文明進步。
人的和諧包括人內(nèi)心的和諧及人與人的和諧。人內(nèi)心的和諧要靠生命結(jié)構的完善和充實,一個完善的生命結(jié)構在內(nèi)容上應該包括自我的需要、族群的需要和終極的需要。自我的需要主要是個人化的主體性需要,當然也包括自然屬性的需要;族群的需要是族群的命運所引起的主體反應,包括對大地、對社會的關心,對民族、對人類的擔憂;終極的需要是對存在價值的追問,如生命的意義、精神的歸宿等。這些需要都應該成為人的存在的生命渴望。人與人的和諧是建立在仁愛基礎上的人際關系。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雙方的協(xié)和或和解,協(xié)和或和解的基礎是人人胸懷仁義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度應當建立在公正的基礎上并保證社會公正的實現(xiàn),要能夠有效地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罢x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義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shù)?,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shù)人的犧牲?!盵2](3)
文化系統(tǒng)三大要素的功能還必須內(nèi)化為人的心理需要,成為人們普遍的思維特征,最后凝結(jié)為一種精神力量,才能發(fā)揮它的建設作用。說到底,文化領域是意義的領域。和諧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是為人類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tǒng),幫助他們對付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它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們解決“那些從生存困境中產(chǎn)生的、人人都無法回避的所謂‘不可理喻性問題’”。[3](30)對付生存的困境是人類永恒的任務——盡管困境的內(nèi)涵不斷變化——跨越沼澤、抗拒威脅的最后的路途也許就是人類的充滿詩情想象的精神實踐。
在《水滸》中,人、制度和價值觀相互之間乃至它們自身都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從而又滋生、加劇了文化系統(tǒng)諸因素的矛盾沖突,一步步把社會引向分裂和戰(zhàn)爭,致使血腥蔓延,生靈涂炭。
梁山人的生命需求僅僅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低層次,他們的生命不可能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所謂反抗也僅能解釋為解決個人的生存問題而已,落草為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招安。而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充分滿足之后卻不肯向更高的需要發(fā)展,反而逆向倒行,肆意擴張低層次的需要直至人性的淪喪。這樣兩種生命狀態(tài)的性質(zhì)雖然不同,但他們都活在生存的層次,都屬于物質(zhì)意義上的生存。他們的一切行動只是為了達到眼前的目的,沒有思想信仰,也很少有固定的是非觀念,不能或不肯在是非與價值方面作出自己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他們成為可惡又可憐的心理上的殘廢者。這種畸形的生命狀態(tài)決定了他們行為方式的冷漠和殘酷,具體表現(xiàn)為活命哲學、利己主義和板斧法則。許多各個不同階層的人上梁山是為了活命而不是一種主動的價值選擇。盡管他們的人生各具特色,但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活著”。那些隨風保命的朝廷軍官、勢利吮血的行政司法者、鉆營求利的蔡京集團,直至任性縱欲的皇帝,莫不以生存為原則,以活命為哲學。僅僅為了“活著”,利己就走到了殘暴無良、嗜血斗狠的極端。他們謀小利而非謀大義,私情戰(zhàn)勝公道,欲望壓倒原則。他們是物質(zhì)的享樂者而不是精神的追求者,他們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4](100)《水滸》中各色人物的生命狀態(tài)大都處于本能性物欲的畸形膨脹和高層次信仰需要的嚴重缺失狀態(tài),本能的需要常常導致為所欲為的沖動。這就使得他們的行為絕少有從理性出發(fā)的對社會理想的自覺執(zhí)著的追求,更缺少對“兄弟”以外人群的慈悲情懷——梁山的“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就是建立在劫掠別人財富基礎上的冷酷無道。
更為糟糕的是,水滸的制度又引發(fā)和助長了這種本能性物欲的肆虐。在《水滸》中,作為社會制度根基的皇權乃至梁山的結(jié)義都是建立在“天意”基礎上的。帝王就是至高無上的真龍?zhí)熳??!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家成為皇帝個人的家天下,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依照個人的偏好決定國家大事。不可否認,趙佶不乏靈氣,感性色彩極為濃厚,頗具藝術天才,這種人只服從自己內(nèi)心感受的召喚,為人處事沖動而情緒化,但恰恰皇權帝制賦予了他無上的權力,結(jié)果,在他二十五年的統(tǒng)治下,一座錦繡江山變成名副其實的破屋漏船。高俅是市井之徒,沒有文化,不講信義,更別說治國方略,而他卻可以官至太尉。當這個社會全以最高統(tǒng)治者的好惡來任用官員而不去考慮諸如品行、才干等因素時,也就代表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顛覆。上梁既已不正,下梁豈有不歪之理?“那時朝廷奸臣當?shù)溃捸鷮?,非親不用,非財不取”,(第二十一回)燕雀巢堂,百惡叢生。本應主持正義,保護百姓的天子與朝臣已然昏昧奸邪,體制的運作與維持如何能夠帶給人民應有的保障?社會的正義如何還能夠?qū)崿F(xiàn)?正是在這種制度下,才會有權勢者在天堂作惡,弱勢群體在地獄掙扎。梁中書每年以十萬貫金銀珠寶送給蔡京——宋朝正五品外官的月俸是30~35貫,顯然,他送的這么多錢財并不屬于他的合法財產(chǎn),而是貪污的國家錢財搜刮的民脂民膏。阮氏生活屈辱悲苦——“如今那官府一處處動撣便害百姓;但一聲下鄉(xiāng)村來,倒先把好百姓家養(yǎng)的豬羊雞鵝盡都吃了,又要盤纏打發(fā)他!”(第十四回)再看梁山的“結(jié)義”,宋江說:“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shù)足,上蒼分定位數(shù)為大小一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zhí),不可逆了天言?!保ǖ谄呤换兀┘热皇恰疤斓刂猓锢頂?shù)定,誰敢違拗?”梁山上的權威乃歸宋江一人獨占專有。正是這種“天意”實現(xiàn)了宋江不可違拗執(zhí)意招安的領袖意志,徹底背離了梁山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水滸的悲劇充分證明,所謂“天意”運行的功能和結(jié)果都是盲目和低劣的,它的合法性更是虛擬的。
那么,水滸人物內(nèi)心憧憬的究竟是些什么東西?在《水滸》中,朝廷內(nèi)人物信仰缺失、道德淪喪是顯豁的。他們肆意根據(jù)自己的私利來驅(qū)使國家力量,將國家權利轉(zhuǎn)換為滿足自己私欲的溺器。他們?yōu)榫S護自己的私利而鏟除異己,敲骨吸髓,心狠手辣。在他們的眼里,哪里還有什么正義、制度、法律?他們心里只有私情私利私欲。他們的想望只能在低劣人性的泥水中撲騰,他們的生命力只能在人性與獸性的臨界面上奔突,他們的行徑只能在人形和鬼魅之間搖擺不定。而梁山人所熱切向往的也只是滿足口舌之欲的“快活”生活。當阮小七們聽說上梁山入伙可以“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喝酒,大塊吃肉”時,不禁心馳神往:“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們只管打漁營生,學得他們過一日也好。”“若是有識我們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夠見用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第十四回)至于梁山人所標旁的忠義,也不是什么生命中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其“忠”是缺乏理性思考、囿于感性生存意識的盲目順從,到后來以“忠”追名逐利,更是退化成了一種純粹的生存手段。其“義”又只局限于以自己為中心的小圈子,這就成了一種利益相關者的處事策略而不是一種普世價值。[5](46)就是這種“義”又被宋江必須服從“忠”而扭曲,就更加黯然失色了?!端疂G》中“忠義”反映的不過是梁山人為了求生存的自覺意識??偲饋砜?,水滸人物常常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享樂欲,尤其是對財富權利的占有欲和維我為尊的霸王欲,梁山中的人是這樣,朝廷中的人更是這樣。他們的價值追求只是吃好喝好玩好讓人怕我的生理滿足。但在價值觀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又因為他們經(jīng)歷、地位的不同以及制度的種種不公正而具有多樣性——在江湖殺人越貨,為官者鼠竊狗偷,司法人貪贓枉法,反抗者則不得不殺戮嗜血?!端疂G》中甚至在同一個人身上也存在著價值選擇的矛盾沖突,許多人黑白兩道通吃就說明了人們價值觀的分離與悖反。人們價值觀的低級、分裂、混亂滋生并加劇了社會的沖突和動蕩。
綜上所述,水滸人物生命結(jié)構的殘缺導致他們生命力指向的傾斜和混亂,而制度的荒唐又不斷刺激人們的生物性因素并使它惡性泛濫,于是,每個人就以自己為中心來組織力量進攻,這樣,整個社會就成了人人都被卷進去的戰(zhàn)場。而這些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的。
《水滸》留給當代社會的教訓是沉痛的,給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的啟示也是分明的。首先,文化系統(tǒng)的和諧靠人的生物性維持無異于緣木求魚,是十分不牢靠的。社會是在人的生物性基礎上發(fā)展延伸而來的一種高級的、群體生命的系統(tǒng)形態(tài)。
人性的結(jié)構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的層面,即自然性、主體性和反主體性。自然性指生理的需要和本能。主體性是在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土壤中產(chǎn)生和成長起來的,它表現(xiàn)為創(chuàng)造和建設。文化就是人的主體性實現(xiàn)的過程和結(jié)果。反主體性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對抗和背叛,它表現(xiàn)為懶惰、消極、發(fā)泄、破壞,使人走向庸俗和墮落。“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就是說主體性使人上升為天使,反主體性使人墮落成魔鬼。人身上的自然屬性是中性的,升華則促使主體性的實現(xiàn),墮落就加劇反主體性的惡性膨脹。由此看來,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人要經(jīng)過理性的覺醒才能成為具有主體性的社會人。理性的覺醒是指人的自我超越和社會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比動物層次的吃喝玩樂躍升了一個層級,使人不僅關注自我生命個體,而且開始關注整個生命群體,在對群體命運的關注和奉獻中,實現(xiàn)更大程度上的生命力延伸?!叭吮仨氂幸饬x才能生存,他也果然就發(fā)現(xiàn)了意義。人的未定性和尋求意義的執(zhí)拗性正是人的偉大之處?!盵6](431)每個人無不是在追求幸福與美好,但是,低級一些的只知道追求屬于自身的幸福與美好,只是盲目地瘋狂地緊緊抓住生命,卻沒有任何別的更高目的;更高一層的才會追求屬于整體的幸福與美好,他要肯定自己的生命在宇宙中的價值。
人類社會通過文化的作用,把它成果中的理性精神積淀到個體身上來喚醒和振奮人的主體性,使人超越了當下唯一的、有限的物質(zhì)世界而進入無限豐富的精神世界。《周易》強調(diào):“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笨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保ā墩撜Z 季氏》)顧炎武認為:“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無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保ā度罩洝罚?。文化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也具有一個民族的恒定性。仁義禮樂隨時代的不同而注入新的內(nèi)涵,但無一不是以人類自覺的理性力量矯正人類自發(fā)的無序的生命行為,實現(xiàn)人類群體內(nèi)部的和諧,使之滿足最大限度延伸生命力的需要。今天,我們追求的價值理念應當是感性生命和理性精神的統(tǒng)一,從健康完滿的生命出發(fā)向普世道義的進取。
道義的真正實現(xiàn)還要依靠制度的保證,制度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中要求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章和準則。一種優(yōu)良的制度不僅支撐著社會關系結(jié)構的穩(wěn)定,而且還能夠促進它的不斷發(fā)展。水滸體制的崩潰導致社會的黑暗,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憤怒,最終形成畸形的反抗。
皇帝能夠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僅在皇帝自己的意識中視為當然,而且在社會各階層的觀念中也認為理所當然,“替天行道”的梁山“英雄”只反貪官不反皇上就是一個證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的官僚在執(zhí)行法律時根據(jù)個人恩怨和利益得失隨意裁決更是一種效法。于是,制度就成了個人舞弄操控的有名無實的形式,就淪為壓迫殘害善良百姓的逞惡的工具。在這種制度下,行善的得不到保護,作惡的受不到懲治,人們背善向惡,心黑手狠。貪官污吏且不說,梁山許多好漢對他人的生命也缺乏最起碼的尊重。孫二娘夫妻在十字坡開黑店賣人肉饅頭,周通與李忠在桃花山殺人越貨,又有多少無辜的人成為李逵板斧下的冤魂?在水滸時代的天空,具有健全人格與高尚品德、閃灼人性光輝的人物不僅寥若晨星,而且容易被封建專制的黑洞吞沒。所以,制度的建立首要的是還“天命”于“民意”,把制度建立在民心之上。制度要確保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政治權利,把多數(shù)人的意志確認為最高意志,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都有辦法得到穩(wěn)定的保障。一種制度應該關愛人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喚起人的良知,促使人們不屈不撓地追求人性自由和心靈完善。民主和法治精神、人文和科學精神應當成為現(xiàn)代文化制度的核心。同時,制度還必須具有相當?shù)膹娭菩?,“某種類型的思想或行為,不僅存在于個人身外施于個人,而且它們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不問個人是否服從,而用一種強迫及壓制使個人服從?!盵7](136)每個公民都必須服從自己所認同的制度,否則,當法令的執(zhí)行缺乏客觀性時,正義的伸張就變得可遇不可求了。
制度是物化了的社會共享價值觀,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jié)果。每個行動者對手段和目標的抉擇具有一定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特別要受到人們共有的規(guī)范性標準和價值觀念的調(diào)節(jié)。這是因為,每一類、每一個價值主體都力求自身價值尺度的至上性,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在相互之間價值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價值沖突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整個人類社會到處都充滿了這種復雜的價值沖突。沖突的結(jié)果是每個主體都必須調(diào)整自己的價值觀、價值目標和價值行動,眾多個體在復雜的價值互動過程中凝結(jié)、升華形成結(jié)構關系總體。因此,個體結(jié)合為群體進而組合成社會,依賴的是共同的價值觀。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甚至認為:“文化就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盵8](63)社會作為一種特殊的集合價值主體形式,如果沒有社會共享價值觀的存在,眾多個體就會變成一個個“孤獨的魯濱遜”,社會就會淪為薩特所說的一盤散沙狀的“群集”。共同價值觀是精神的膠水,能夠把整個社會粘合在一起。個體、群體、社會的價值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共享性,而且這個價值目標的功能還應當是高效向上的,能夠尊重和提升人的主體精神。
我們共享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涵應當是公平正義。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公正即和諧”(Republic)。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部分,而是整個邪惡?!碑呥_哥拉斯學派強調(diào):“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是最大的惡。”孔子也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平正義既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堅實基礎,也是涵養(yǎng)人性的基本保證。
公平正義包括懲惡揚善、是非分明、處事公道、利益平衡等等。公平正義不能只是用來維護個人或小圈子利益的行為之名,而應當成為人人自覺追求的價值標準,“正義原則必須是這樣的原則:它們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適用于一切場合,能夠公開地作為排列各種沖突要求之次序的最后結(jié)論來接受?!盵2](4)在人類社會這一更高級的生命層面,人類應當遵循更高級的理性平衡法則,保持社會系統(tǒng)的有序性,而不再是適用于動物界的自然平衡法則。這樣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才能夠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一股巨大無比的精神合力,以維系民族的穩(wěn)定生存和繁衍發(fā)展。
毫無疑問,《水滸》寄托著民眾的內(nèi)心憧憬,表現(xiàn)出弱勢群體對社會公道、對社會正義的樸素向往。梁山人物在民間傳衍成英雄形象,實在是因為無奈的大眾目睹了貪官污吏橫行受夠了社會壓迫才只得將希望寄托在常規(guī)社會制度之外的“梁山好漢”一類人物身上。但是這種盼望能過上沒有權勢凌辱欺壓的快樂生活的理想并不是當時的文化所孕育催生的,而是源于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人都具有的生存本能,不但如此,那種專制、暴力、分裂的文化并不能給廣大民眾指出一條實現(xiàn)到達理想世界的正確道路,“倘有這樣的英雄豪杰”、“倘有這樣的除暴安良之處”不過是給人心理安慰、精神按摩的成人童話而已。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說:“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xiàn)代心理基礎,如果執(zhí)行和運用這些現(xiàn)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jīng)歷一個向現(xiàn)代化的轉(zhuǎn)變,失敗的畸形發(fā)展的悲劇結(jié)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xiàn)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tǒng)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碑斎?,我們不能苛求水滸人物具有現(xiàn)代性的人格和心理,但是,我們現(xiàn)代人決不能再有水滸人的心理?!耙磺幸阉赖南容厒兊膫鹘y(tǒng),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9](603)但是,我們必須擁有足夠的力量沖破夢魘,才能走出水滸式的悲劇輪回。
[1]泰勒.原始文化[M]//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4]邵子華.水滸:構建和諧人生的一面鏡子[J].明清小說研究,2008(3).
[5]邵子華.水滸: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面鏡子[J].明清小說研究,2007(2).
[6]尼采.論道德的譜系[M]//尼采全集.謝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譯.桂林:漓江出版社版,2007.
[7]E·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
[9]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Water Margin: Structure a mirror of harmonious culture
SHAO Zi-hua
(Chinese Department ,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15, Shandong )
In theWater Margin, there exist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among people, institutions and values and even themselves, which in turn breeds and exacerbates conflicts of cultural system elements, step by step pushing the society into division and war, plunging the people into misery and suffering and the loss of life.Water Marginprovides painful lessons for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learly gives us inspir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culture.
The Water Margin; harmonious culture; person; system; values
I207.412
A
1009-8135(2010)02-0076-05
2010-01-10
邵子華(1959-),男,山東單縣人,菏澤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對話詩學。
(責任編輯:張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