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平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330032)
在《達洛維夫人》(Mrs.Dalloway)①中有兩個主要人物,即克拉麗莎(Clarissa)和塞普蒂默斯(Septimus)。作者把他們平行并置,用一種精致而深奧的敘述模式構建這部小說??死惿龄嫌趥€人的生活——與彼得(Peter)的愛情,與理查德(Richard)的婚姻,而塞普蒂默斯則飽受戰(zhàn)爭和死亡的痛苦,尤其是埃文斯(Evans)——他的戰(zhàn)友,也是他最親密的朋友,死于戰(zhàn)場。書中既展現(xiàn)了小說人物之間的權力關系,也展現(xiàn)了個人與現(xiàn)實之間的權力關系?!霸谡俊哆_洛維夫人》中,焦點不斷地從外部世界轉移到感受外部世界的人物內心世界”(Dick 2001:52)。其中主要的權力關系是愛情與婚姻之間的關系、外部世界與人物內心世界之間的關系。其中,情人或夫妻之間的關系是這部小說的重要元素。情人或夫妻遵循一定的權力關系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另外,在這部小說中,醫(yī)生與病人之間,即霍姆斯博士(Dr. Holmes)、威廉·布拉德肖爵士(Sir William Bradshaw)與塞普蒂默斯之間,存在心智健全與心智異常的對立關系。在權力關系的較量中,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其實是在和生與死的沖突作斗爭。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關于權力的觀點主要聚焦在對權力的操控上。他研究了理性與瘋狂之間、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權力關系,“當它〔筆者注:權力〕凌駕于生命之上,在權力展現(xiàn)的整個過程中,這種權力建立起它的統(tǒng)治地位;死亡是權力的制約,是逃避它的時刻;死亡成為存在的最隱秘的東西,是最為‘私密的’”(1998a:138)?!哆_洛維夫人》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在該小說中展現(xiàn)了上述兩類權力關系。通過對《達洛維夫人》中權力關系的??率椒治?本文闡述該小說的深層意義,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怎樣在生與死的沖突中掙扎和斗爭。
根據福柯(1998a:92)的論述,“對我來說,權力首先必須被理解為內在于一定范圍內,實施操控的力量關系的多重性,并且構成它們自身的組織”。伍爾夫在這部小說中展現(xiàn)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理性與瘋狂的權力關系和權力沖突,具體來說,前者涉及有關愛情與婚姻的社會規(guī)范,后者則是醫(yī)生與病人之間“權力—知識”的關聯(liá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的社會規(guī)范制約并影響著男人和女人彼此的生活與選擇。通常,異性戀規(guī)范對同性戀行為實施權力制約和影響,同樣,理性對瘋狂施加權力制約和影響。由于權力“作為過程,通過不斷的斗爭、對峙、轉變,使各力量得到加強,或轉化為其對立面;作為支持,這些力量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為策略,他們通過策略發(fā)揮作用”(同上),因此,該小說中主人公如何面對上述權力關系,并與之抗爭,形成了他們在現(xiàn)實中的命運。當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在生活中遭遇權力關系沖突時,他們采取了不同的行動。塞普蒂默斯用自殺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作為他對強加于他的各種權力的抵抗,從而保留他對死的權利;相反,克拉麗莎維持著她的生活方式,繼續(xù)忍受各種權力對她的控制。
“性被小心翼翼地壓抑著,它轉移到家中”(Foucault 1998a:3)。福柯的解釋是,我們傾向于認為我們的性能力被那些禁止我們性開放的社會力量壓制著,“夫妻間的性愛曾被勸告和規(guī)定困擾,婚姻關系成了最強烈的制約焦點”(37)。談及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權力關系,焦點就在愛情與婚姻關系上。生活中,人們面臨著異性戀或同性戀的問題,“有兩種西方人所確信的偉大制度來約束性:婚姻法和性欲禁令”(39-40)。這種現(xiàn)象常常向我們展現(xiàn)了夫婦或情人間的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力行使。大多數(shù)人遵循異性戀的規(guī)范,并受這樣的社會規(guī)范或慣例的支配。在《達洛維夫人》中,作者所展現(xiàn)的主要的權力關系之一是愛情和婚姻:一是克拉麗莎婚前與男友彼得的戀情;二是兩對夫婦的婚姻,即克拉麗莎與理查德,塞普蒂默斯與雷茲婭(Rezia)的婚姻。另外,這兩對夫婦情感上都受到了同性戀關系的威脅。在該小說中,作為權力關系,是彼得威脅著克拉麗莎與理查德的婚姻,同樣,埃文斯威脅著塞普蒂默斯與雷茲婭的情感和愛情。
首先,愛情與婚姻相關的權力沖突支配著主人公的愛情與婚姻的選擇和決定。譬如,克拉麗莎和彼得都受控于愛情與婚姻相關的權力沖突。由于社會偏見與習慣的影響,克拉麗莎拒絕了彼得的追求和求婚,這體現(xiàn)了她對愛情與婚姻的態(tài)度。盡管克拉麗莎與彼得彼此相愛,卻最終難成眷屬?!耙驗橐坏┙Y了婚,在同一所屋子里朝夕相處,夫妻之間必須有點兒自由,有點兒自主權。這些,理查德給了她,她也給了他……但要是跟彼得的話,一切都得分攤,這令人難以容忍”(Woolf 1964:10)②??死惿芙^彼得而選擇與理查德結婚,體現(xiàn)了她傾向于服從和遵循世俗對婚姻的考慮:讓金錢與社會地位來決定對婚姻的選擇,“薩莉(Sally)說,克拉麗莎骨子里是個勢利鬼——誰都不可否認這一點,她是個勢利鬼”(210)。她甚至瞧不起好朋友薩莉嫁給一個地位卑微的礦工的兒子,“克拉麗莎認為,她嫁給那男人有失身份”(同上),盡管她曾經挺喜歡薩莉——“回首從前,她對薩莉的感覺是那樣純潔、真誠”(39)。顯然,克拉麗莎認為,嫁給政府職員理查德遠比嫁給彼得有奔頭。影響克拉麗莎的婚姻選擇的另一個因素是戀人之間的權力斗爭。彼得總在克拉麗莎面前耍弄小折刀,這一舉動象征著他的男性權力和優(yōu)越感。當這對戀人重逢,彼得突然感到“一陣窘迫……他把手插入褲袋,掏出一把大折刀,刀口半開著”(46)。當克拉麗莎在縫補她的衣裳時,彼得“將折刀斜向她的綠衣裳”(同上)。這一行為一方面透露出他對人或對某種局面的權力欲望;另一方面“總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輕佻;頭腦空虛;只不過是個傻乎乎的話匣子,如他向來所說的”(49)??死惿芊锤斜说盟E≌鄣兜牧晳T,她當面反對他,并抑制不住憤怒地沖他喊:“看在上天的分上,改改你的惡習!”(52)。另外,克拉麗莎認為彼得總在對她指指點點,橫加批評,所以她無法接受他和他的所作所為?!八龔难凵疑掀骋姳说茫驹谀抢?,在那個角落里,顯然對她不以為然”(185)。這對戀人知道彼此的近況——開始新戀情或步入婚姻之后,都顯得矛盾而又心懷忌妒。那是怎樣一份忌恨啊,“他戀愛了!可不是和她”(51)。不管怎樣,克拉麗莎下意識地仍希望彼得能夠出席她的晚會,她沖他喊道,“彼得!彼得!我的宴會!別忘了我家今晚的宴會!”(54)克拉麗莎或許認為彼得仍在對她施加某種權力和影響,她尋思著,“但他為什么只是為了指責批評而來?為什么總是索取,從不給予?”(185-6)。這對戀人的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感,是他們無法逃避的懲罰。這是他們愛的權力斗爭。
其次,在《達洛維夫人》中,克拉麗莎與理查德、塞普蒂默斯與雷茲婭兩對夫婦的婚姻體現(xiàn)了異性戀施加給同性戀的權力影響。故事中,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都表現(xiàn)出同性戀情感傾向,但最后都放棄了,而選擇了異性戀愛情與婚姻。這點表明這兩位主人公無法回避婚姻和異性戀的社會規(guī)范?;橐鲫P系“時時受到密切的監(jiān)視”(Foucault 1998a:37)。主人公處在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權力斗爭中。克拉麗莎與薩莉的友愛如此親密,甚至讓彼得產生了忌妒和仇恨:“她覺察到了他的敵意,他的妒忌;以及他要介入她與薩利之間的決心”(Woolf 1964:41)。對兩位女性來說,克拉麗莎送給薩莉一件禮物——一枚鉆戒是“無價之寶”,“那是神靈的啟示,宗教的感情”(40)!克拉麗莎有一種沖動想和薩莉單獨呆在一起:“薩莉停了下來;摘了一朵花;吻了她的雙唇。整個世界宛如天翻地覆!別人都消失了,只有她和薩莉”(同上)。然而,克拉麗莎不能那樣做,并且,“唯有她知道多么與眾不同,多么互不相容,它們組合起來,以致這世界僅僅成了一個中心,一顆鉆石,一個坐在客廳里的女人……”(42)。在現(xiàn)實中,克拉麗莎不能回避異性戀的權力影響,因為“異性戀法典排斥非異性戀的做法與身分”(Rivkin和Ryan 1998:347)。
作為克拉麗莎的丈夫,理查德愛他的妻子,但卻對表達愛意感到別扭。他不愿表達對她的愛,“只是握住她的手。這就是幸福,他想道”(Woolf 1964:132)。作為一名政府職員,理查德必須經常外出,出席政務會、委員會等一些重要的會議。他給了克拉麗莎一個相對寬松、輕松的生活氛圍。盡管他們已結婚,克拉麗莎仍保留著個人的空間與隱私。一方面,嫁給理查德滿足了克拉麗莎的欲望和自我決斷;另一方面,他們無法回避男女雙方在婚姻生活中的權力斗爭。理查德“在外意氣風發(fā),游刃有余”,并且見多識廣,這點比他妻子強很多,因而他能夠居高臨下地“叫克拉麗莎別傻了”。對克拉麗莎來說,似乎“那就是她喜歡他的地方,或許——那就是她所需要的?!?親愛的,別傻了,握住這個——把那個拿來’”(83-4)。她很清楚她的婚姻處境,對此也保持了足夠的理性。對她來說,“當然,有許多是達洛維的觀點,諸如熱心公益、不列顛帝國、關稅改革、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所有這些在她身上潛移默化,熏陶頗深”(86)。無論如何,盡管克拉麗莎與薩莉甚為親密無間,但她依然遵循異性戀和婚姻的社會規(guī)范,嫁給了理查德。
同樣,對塞普蒂默斯來說,他對朋友埃文斯的愛與回憶,表現(xiàn)出和克拉麗莎與薩莉之間那種相似的同性戀情感。他的情感世界同樣體現(xiàn)出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情感斗爭。塞普蒂默斯對埃文斯始終保持著一種情感寄托,以至于這份情感影響了他的生活。戰(zhàn)爭中埃文斯的死使他痛苦,精神恍惚,從此失去了愛的感覺。起初,塞普蒂默斯“長得很有男子漢氣概;得到晉升;還受到上司埃文斯的青睞,甚至鐘愛”(96)。后來,埃文斯的死讓塞普蒂默斯深感震驚,使他精神崩潰?!爱敯N乃顾懒?……塞普蒂默斯卻顯得無動于衷,或者意識到這是一份友誼的終結,反而慶幸自己能泰然處之,頗為理智”(同上)。塞普蒂默斯的痛苦揮之不去,埃文斯“這個死者與他作伴了”(103),“是啊,外面有個人,大概是埃文斯”(同上),他總是產生幻覺。自那以后的一切對塞普蒂默斯和他的妻子來說真是糟糕透頂,兩口子再也沒有了幸福的生活。尤其是雷茲婭,婚姻使她備受折磨,必須時時照看著丈夫?!暗约簺]什么過錯;她愛過塞普蒂默斯;她得到過幸福;她曾有個美滿的家……為什么她要這樣遭罪?”(73)當塞普蒂默斯“對她蹙眉,離開;又指著她的手,拉著她的手,驚恐地看著”,她甚至這樣猜想:“是不是因為她摘下了她的結婚戒指?”(75)“他甩掉她的手。他們的婚姻完了,他想,帶著痛苦,帶著解脫”(同上)。雖然雷茲婭感到痛苦不堪,但一直愛著塞普蒂默斯,以妻子的責任悉心照看他,時時處處保護著他,“沒有他,就沒有什么能夠使她幸福了!”(27)
塞普蒂默斯與醫(yī)生霍姆斯博士、威廉爵士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病人與醫(yī)生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醫(yī)患關系該小說向讀者展現(xiàn)了塞普蒂默斯與醫(yī)生間的權力沖突和斗爭。醫(yī)生因擁有醫(yī)學知識而顯得自傲、武斷,對病人采取絕對的控制權。塞普蒂默斯與醫(yī)生間的權力對峙體現(xiàn)出一種瘋狂與理性的權力斗爭關系。
塞普蒂默斯患上了“炮彈休克癥”(士兵因久戰(zhàn)而患的一種神經病),再也不能感覺到現(xiàn)實中的一切。他似乎生活在幻覺中,而醫(yī)生們則生活在現(xiàn)實中,充滿理性。醫(yī)生和病人形成了理性與瘋狂的對峙,到底誰更清楚現(xiàn)實的真面目呢?塞普蒂默斯親歷了戰(zhàn)爭的恐怖和失去好友的悲痛。他會突然變得激動起來,“呼叫著說他知道真相!他知道一切!那個人,他的那個被殺死的朋友,埃文斯,來了!”(155)。然而,“霍姆斯博士和威廉·布拉德肖爵士都說對他健康最有害的是興奮”(同上)。醫(yī)生充滿了理性看待病人,威廉爵士告訴塞普蒂默斯,“那是我辦的一個療養(yǎng)院,在那里我們將教會你休息”(108)。醫(yī)生的判斷和安排似乎不容懷疑。而塞普蒂默斯有他自己的判斷:“你一旦失足,塞普蒂默斯反復告誡自己,人性就會揪住你不放?;裟匪购筒祭滦ざ疾粫胚^你的,他們搜遍沙漠,他們尖叫著飛越荒野……人性殘酷無情哪”(同上)。他抵制醫(yī)生對他的治療。威廉爵士卻享受著自己凌駕于病人身上的權力:“對這樣一些病例,威廉爵士有著三十年的治療經驗,他以一貫正確的直覺得出結論,這便是瘋狂,這種觀念,他那平穩(wěn)的觀念”(110)。他的職業(yè)行為不無諷刺地表明,“威廉爵士完全能控制自己的行動,而病人則不能”(112)。正如???1998a:142)所指出的,“生存的事實……其中部分成為了所控制的知識領域和所介入的權力范圍的一部分”。醫(yī)生制定心智健全的標準為“官能平衡”,而理性則是“關于不著邊際練習的一套表演技巧或語言,在歷史進化的知識統(tǒng)治方式中,在它們自身中間形成一致性規(guī)則,??掳阉凶觥R’(epistemes)”(Rivkin和Ryan 1998:336)。“約莫兩三分鐘(在粉紅色卡片上寫上問題的答案,謹慎地咕噥著)”,塞普蒂默斯就被威廉爵士診斷為“一種徹底崩潰的病例——身體與神經全面衰竭,每個癥狀都表明病情嚴重”(Woolf 1964:106)。威廉爵士行使他的權力,譴責說“他[筆者注:塞普蒂默斯]犯下了可怕的罪行,被人性判處了死刑”(同上),雖然塞普蒂默斯的妻子雷茲婭確信,“他壓根兒沒做錯什么”(107)。
不管怎樣,塞普蒂默斯經歷了血腥的戰(zhàn)爭,他聲稱他知道真相,看見現(xiàn)實中的人性,“他知道他們所有的心思,他說;他知道一切。他知道這個世界的意義”(75)。他的瘋狂象征著他想漠視人性的邪惡但卻無法做到。他常常敏感、浮想聯(lián)翩,深感恐懼。他無法抹去戰(zhàn)爭經歷的夢魘。他在醫(yī)生施加的權力支配下,努力掙扎,不讓醫(yī)生們幫他找回感覺官能,把他帶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種病人瘋狂與醫(yī)生的理性之間的沖突正是人物內心世界與他所在外部世界之間相互斗爭的具體展現(xiàn)。
生活中,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都遭遇了權力沖突。“權力不是簡單地作為職責或禁止對那些‘未享有權力者’來行使;它對他們投資,被他們傳輸,以他們?yōu)槊浇?它對他們施加壓力,正如他們自己那樣,在與它的抗爭中,反抗權力對他們的控制”(Foucault 1998b:465)?,F(xiàn)實生活中,愛情與婚姻的社會規(guī)范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通常,人們用異性戀規(guī)范對同性戀行使權力支配,同樣,理性對瘋狂行使權力?!澳睦镉袡嗔?哪里就有反抗,甚而,或更加可能出現(xiàn)的,這種反抗從未處于與權力相關的外在性位置”(Foucault 1998a:95)。小說中主人公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以不同的方式面對和反抗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權力關系,導致了他們在現(xiàn)實中不同的命運。在遭遇權力沖突時,塞普蒂默斯用自殺結束了他的生命,作為對強加于他身上的權力的反抗,保留了死的權利;而克拉麗莎則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忍受著施加給她的各種權力顯示了一種求生的無奈。
在某種意義上,小說中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的生活際遇都涉及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性。在時間和空間上,作者把塞普蒂默斯的生活與克拉麗莎的生活作為兩條平行線索安排,前者經歷了戰(zhàn)爭的殘酷,對現(xiàn)實感到痛苦和絕望;后者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目睹真實生活的空虛和無意義,他們的命運有著內在的、異曲同工的一致性。塞普蒂默斯表現(xiàn)得神經錯亂,但“當他將要死時,塞普蒂默斯看上去是心智最健全的”(Dick 2001:56)。他呼喊,“他落在他們手掌中了!霍姆斯和布拉德肖抓住他了!那長著紅鼻孔的畜生把鼻子伸到所有的陰暗角落!”(Woolf 1964:163)克拉麗莎內心的沮喪就像塞普蒂默斯被什么人、什么事俘虜那樣的情緒一樣。當關于塞普蒂默斯的噩耗傳來,“噢!克拉麗莎想道,在我的晚會進行中間,死神闖進來了,她想道”(203)。仿佛死訊提醒了克拉麗莎關于她與塞普蒂默斯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安恢醯?她覺得自己和他象得很——那殺死自己的年輕人。他那樣做了,她覺得高興;他拋棄了生命,而她們卻依然活下去”(206)。塞普蒂默斯這個角色,“伍爾夫1928年在該書的介紹中說,是克拉麗莎的‘孿生型’”(Dick 2001:53)。他因內在的、扭曲的現(xiàn)實而痛苦,他的命運就好像是克拉麗莎命運的“孿生型”。但最后,塞普蒂默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向他飽受折磨的靈魂投降,而克拉麗莎則無法逃離她的過去與現(xiàn)實生活,沉湎于回憶,抑郁寡歡。
米歇爾·福柯關于權力的觀點聚焦在權力的行使上,他既研究了異性戀與同性戀間的權力關系,也研究了理性與瘋狂之間的權力關系。伍爾夫在小說《達洛維夫人》中展示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理性與瘋狂這兩類權力關系。前者與愛情與婚姻的社會規(guī)范問題有關,后者體現(xiàn)“知識-權力”的內在和外在關系。權力關系方面的相似可以看作是在小說中平行展開的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的故事的聯(lián)結點,使整部作品完整、有機地構建了起來?!岸椅闋柗蚋信d趣的是在他們彼此孤立的形式下,她作品中的各個人物具有的共性”(Briggs 2001:76)。這樣的權力關系為該小說中平行敘述的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各自的故事在作品中聯(lián)結與整合提供了基礎,使小說故事情節(jié)和線索復雜多變,相互交錯,引人入勝。通過分析《達洛維夫人》中的??率綑嗔﹃P系,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主人公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的人生遭遇和命運,以及他們怎樣在生與死的沖突中掙扎、反抗。塞普蒂默斯以自殺作為反抗,保留了死的權利;克拉麗莎選擇忍受,體現(xiàn)了生之力量。因此,這部小說向讀者揭示了人性的墮落以及戰(zhàn)爭給普通人帶來的不幸與毀滅。
附注:
①Mrs.Dalloway小說譯名國內學界譯法不一,有《達洛維夫人》、《達洛維太太》、《達洛衛(wèi)夫人》、《達洛威夫人》等等,本文取國內較常見譯法。
② 本文所引小說內容參考了孫梁、蘇美譯的《達洛衛(wèi)夫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謹此致謝。
Briggs, Julia. 2001. The novels of the 1930s and the impact of history [A]. In Roe, Sue et al. (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VirginiaWoolf[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2-90.
Dick, Susan. 2001. Literary realism inMrs.Dalloway,TotheLighthouse,OrlandoandTheWaves[A]. In Roe, Sue et al. (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VirginiaWoolf[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0-71.
Foucault, Michel. 1998a.TheWilltoKnowledge,HistoryofSexuality,Volume1 [M]. Tran. Robert Hurley. London: Penguin Books.
Foucault, Michel. 1998b. Discipline and punish [A]. In Rivkin, Julie & Michael Ryan (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C].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465-487.
Rivkin, Julie & Michael Ryan. 1998. Introduction: “The class of 1968-Poststrucuralismparlui-mêm” [A]. In Rivkin, Julie & Michael Ryan (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C].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333-357.
Woolf, Virginia. 1964.Mrs.Dalloway[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