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霞,劉麗霞,葉麗敏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麗水 323000)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腫瘤,臨床具有高復發(fā)、低死亡的特點[1]。膀胱灌注治療是淺表性膀胱癌術后預防復發(fā)的首選局部治療方法,可消除殘余病變及原位癌,降低和延緩腫瘤復發(fā),防止腫瘤浸潤,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質量[2,3]。但部分患者治療隨意性大或自行中斷化療,影響治療效果,導致腫瘤復發(fā)。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本院泌尿外科對176例膀胱腫瘤患者術后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其中23例中斷治療,現(xiàn)將中斷膀胱灌注治療的原因及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齡:28~59歲13例,≥60歲10例;文化程度:高中2例,初中5例,小學 7例,文盲9例;19例行膀胱腫瘤電灼術,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術,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膀胱移行細胞癌。中斷膀胱灌注治療時間及結局:術后 2~3月 13例、4~5月5例、≥6月5例,中斷治療者經(jīng)干預后除 2例放棄治療外,其余均完成治療。
1.2 膀胱灌注方法 術后1~2周證實無膀胱刺激癥狀及尿路感染,開始行吡柔比星膀胱內灌注。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將吡柔比星30 mg加40ml無菌蒸餾水,經(jīng)導尿管注入膀胱,分別取左側、右側及仰臥、俯臥位各7~8min,使藥液與膀胱各壁黏膜充分接觸,再注入3~5ml注射用水,防止尿管中藥液殘留滴瀝于尿道黏膜引起刺激,并保證有效藥量。注藥后導尿管末端反折輕輕拔出,患者臥床休息,30min后患者自主排出藥液。每周1次,8次后改為每月1次,總療程1年。
2.1 藥物不良反應 吡柔比星的使用劑量、濃度和在膀胱內保留時間與臨床效果和副作用密切相關[4]。對于膀胱灌注用藥劑量及保留時間的問題,一般認為,藥物濃度愈高,抗腫瘤效果愈好,但不良反應也愈大;同樣的藥物濃度,在膀胱內保留時間愈長,效果愈好,但同時引起膀胱刺激癥狀也愈強烈[5]。因此,適當?shù)挠盟巹┝考昂侠淼墓嘧⒎椒ㄏ喈斨匾?。本組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10例,其中7例擅自延長藥物保留時間為1~2 h,灌注4~8次后出現(xiàn)明顯的膀胱刺激癥狀,因此,不能堅持灌注治療;3例灌注后30~40min排尿,灌注1~2次后有明顯的尿頻、尿急,經(jīng)延長灌注間隔時間、灌注液中加入利多卡因100 mg后癥狀改善。
2.2 害怕導尿 膀胱灌注屬于侵入性治療,會陰部又是隱私部位,大多數(shù)患者在膀胱灌注時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擔心反復插導尿管引起感染;害怕插導尿管時引起疼痛和灌注時的不適感;害怕暴露個人隱私,因此自行中斷治療。本組因害怕導尿中止治療4例,其中1例為女性未婚患者。
2.3 知識缺乏 本組文化水平低,知識缺乏,認為癌癥是絕癥,因而對膀胱灌注治療缺乏信心;年齡大的患者認為治療要化錢,家里無法承受。本組因認識不足導致灌注中斷6例,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其中3例年齡>80歲?;颊呒覍賹χ委熞踩狈Ψe極性,因此不能堅持治療。
2.4 其他因素 本組 2例經(jīng)濟困難、1例到醫(yī)院交通不便,中途停止治療。
3.1 健康教育 膀胱灌注前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評估患者文化程度、職業(yè)性質、家庭狀況、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及早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交流。向患者介紹移行上皮細胞癌多發(fā)性、復發(fā)性的特點,解釋術后按時、足量、足時膀胱灌注是預防腫瘤復發(fā)的重要手段,使患者了解堅持治療的重要性;介紹膀胱灌注的操作過程,同時說明吡柔比星灌注操作簡便、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保留時間短,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主動配合治療;本科建立膀胱灌注患者資料庫,定時電話提醒患者治療及復查,保證按時完成計劃。本組6例因知識缺乏中斷灌注,通過電話聯(lián)系,講解堅持治療的必要性,同時取得家屬的配合,均繼續(xù)回院治療;1例到醫(yī)院交通不便,經(jīng)電話聯(lián)系后及時返院治療;2例經(jīng)濟困難者未能堅持治療。
3.2 心理護理 灌注前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安慰疏導,安排在獨立、安靜的治療室進行,在推注藥物后播放柔和溫馨的音樂,或準備報紙、雜志、書籍供患者翻閱,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輕松愉快地配合治療;治療完畢鼓勵患者,增強患者對灌注治療的信心,并提醒下次灌注時間。
3.3 提高插導尿管的一次成功率 選擇合適的導尿管,一般采用F 8~F 9一次性導尿管;插管前用消毒石蠟油充分潤滑;插管動作輕巧,準確判斷尿道口位置,尤為未婚女性要辨清尿道口及陰道口,避免錯插。本組1例女性未婚者因第1次導尿未能1次成功,由于害怕導尿而停止化療,通過電話回訪,消除其顧慮,并指定專人為其灌注治療,使患者順利完成全程治療。
3.4 加強注藥護理 膀胱灌注藥物的溫度宜在20~25°C[6],溫度太低易致膀胱痙攣,使患者過早排尿,達不到應有的療效;治療前4 h禁水,灌注前排空膀胱,避免膀胱滯留尿液;灌注室放置鬧鐘,及時提醒患者更換體位、排藥,避免藥物在膀胱滯留時間過長增加毒性;排藥后囑患者多飲水,當天飲水量>3000ml,加速尿液生成,起到生理性膀胱沖洗的作用,減少藥物對膀胱黏膜的刺激;灌注后注意觀察尿量、尿色,詢問患者自覺癥狀,如果發(fā)生血尿、尿道外口紅腫、出現(xiàn)嚴重的膀胱刺激癥狀,在下次灌注液中加利多卡因100 mg或延長灌注間隔時間。本組10例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及膀胱區(qū)疼痛的患者,其中3例經(jīng)對癥處理1~2周癥狀緩解;7例因有延長排藥史,出現(xiàn)嚴重的膀胱刺激癥狀,對癥處理后癥狀改善不明顯,經(jīng)延長灌注間隔時間,待癥狀消失后繼續(xù)治療。
膀胱腫瘤患者中斷膀胱灌注治療的主要原因是藥物不良反應和患者知識缺乏、經(jīng)濟困難及交通不便等。護理對策是加強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護理,提高插導尿管的一次成功率,加強注藥護理以減少膀胱刺激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灌注治療的依從性,堅持完成療程,降低腫瘤的復發(fā)率。
[1]孫志熙,慈健,劉屹,等.膀胱移行細胞癌行膀胱全切術后尿道再發(fā)腫瘤的原因及處理[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3):215-216.
[2]葉敏,舒暢,馬邦一,等.吡柔比星誘導膀胱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及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效果[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1):16-18.
[3]瞿連喜,金建軍,王繼功.米托蒽醌灌注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療效觀察[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3):167-168.
[4]張穎,繆全英,張菊英.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fā)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3,2(6):376-377.
[5]蘇濤濤,何峰.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3):252.
[6]張翠玉.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58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