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漢劇對明清傳奇的繼承與發(fā)展

2010-04-08 10:51:59孫向鋒
關(guān)鍵詞:花部皮黃漢劇

孫向鋒

(武漢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系,湖北武漢430072)

論漢劇對明清傳奇的繼承與發(fā)展

孫向鋒

(武漢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系,湖北武漢430072)

漢劇誕生、成長于“雅部”昆曲與“花部”地方戲曲“爭勝”的環(huán)境之下。從明嘉靖、萬歷年間至清咸豐、同治年間,昆曲與地方戲曲經(jīng)歷了一個此消彼長的漫長競爭過程。在萌芽、孕育、發(fā)展過程中,漢劇對明清傳奇的繼承與發(fā)展不可忽視,它在劇目來源、腳色體制、音樂體系等諸多方面從明清傳奇中汲取了大量營養(yǎng);同時,它又革新了明清傳奇存在的音樂體系復(fù)雜、節(jié)奏拖沓緩慢、曲辭文雅難懂等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環(huán)節(jié)之弊。在對明清傳奇揚(yáng)棄的基礎(chǔ)上,漢劇在題材內(nèi)容、音樂聲腔、語言風(fēng)格等方面逐漸形成了“其事動人”、“其詞直質(zhì)”、“其音慷慨”的優(yōu)點(diǎn)。正是由于漢劇主動接近普通觀眾,逐漸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最終為“花部”諸腔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奠定了基礎(chǔ)。

漢??;明清傳奇;花部;雅部

作為湖北地方戲曲劇種的漢劇,其命名始見于1912年揚(yáng)鐸所著《漢劇叢談》。在此之前,這種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以中州韻、湖廣音和武漢官話為舞臺語言的劇種,通常被稱為“漢調(diào)”、“楚調(diào)”(或稱“楚腔”、“楚曲”),也有“湖廣調(diào)”、“黃腔”諸稱。

雖然關(guān)于漢劇起源的準(zhǔn)確時期,現(xiàn)有資料仍不足征,但目前能看到關(guān)于“楚調(diào)”的最早記載,見于明代袁中道《游居柿錄》卷十:“至天皇寺看十方堂,時墻已漸葺。往晤朱上愚,遇寶方從蘇云浦舍回,并得蘇書。晚赴瀛洲、沅洲、文華、謙元、泰元諸王孫之餞,諸王孫皆有志詩學(xué)者也。時優(yōu)伶二部間作,一為吳歈,一為楚調(diào)。吳演《幽閨》,楚演《金釵》。予笑曰:‘此天所以限吳楚也?!盵1]1348這一“楚調(diào)”與“吳歈”(昆曲)競相搬演、分庭抗禮的事件發(fā)生在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楚調(diào)演出的正是漢劇傳統(tǒng)劇目《金釵記》,可見明末“楚調(diào)”已經(jīng)以比較成熟的面貌流行于湖北地區(qū)?,F(xiàn)存最早的漢劇劇本,是清代乾嘉年間漢口三元堂、文陞堂、文雅堂等書肆刊刻的一批“楚曲”劇本?,F(xiàn)在能看到的,共有29部。雖然這些“楚調(diào)”、“楚曲”是否和現(xiàn)在的漢劇一樣以皮黃腔為主,尚無明證,但其作為漢劇的前身,應(yīng)該是無可置疑的。

漢劇誕生、成長于“雅部”昆曲與“花部”地方戲曲“爭勝”的環(huán)境之下。從明嘉靖、萬歷年間至清咸豐、同治年間,昆曲與地方戲曲經(jīng)歷了一個此消彼長的漫長競爭過程。清乾嘉之后,“雅部”昆曲雖有消歇之勢,但其作為“百戲之祖”,對“花部”地方戲曲的巨大影響不容忽視。戲曲史家周貽白先生很早就注意到“皮黃劇(京?。睂デ睦^承關(guān)系,他指出:“單就‘排場’而言,即謂皮黃為昆曲的通俗演出,亦無不可”;“皮黃之有武戲,幾乎完全脫胎昆曲”;“至于這類(皮黃)單折劇的由來,則不外依據(jù)‘昆曲’的片段演出而改成”;“皮黃班既大為風(fēng)行,于是乃有女子串演,若按源流,則仍為承接昆曲女班之舊規(guī)”;“皮黃劇開場,舊有所謂‘跳加官’亦系沿用昆曲舊制”[4]595~622。同以皮黃聲腔為主的漢劇,在劇目、腳色和音樂等方面對明清傳奇的繼承亦不可忽視。

漢劇對明清傳奇的繼承,首先體現(xiàn)在劇目來源上。

漢劇劇目豐富,號稱八百出。據(jù)《漢劇志》統(tǒng)計,現(xiàn)有資料存650余出。以歷史故事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中國戲曲,在題材內(nèi)容上有沿襲前代而翻新的傳統(tǒng)。正如周貽白先生所云:“關(guān)于古今戲劇,其取材相同,或直接因襲者頗為不少。……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舊案,蹈襲前人?!s劇沿襲南戲,傳奇復(fù)取材雜劇,皮黃劇更從雜劇傳奇而改編?!盵5]651周貽白先生還將搜集到的皮黃劇(京?。┡c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雜劇傳奇相同內(nèi)容劇目列表比較,計得取材南戲、雜劇或傳奇的皮黃戲劇目259個,充分證明了出身晚近的皮黃戲在題材內(nèi)容上與前代戲曲具有明顯的因襲關(guān)系。

漢劇研究先驅(qū)揚(yáng)鐸1958年所撰《漢劇傳統(tǒng)劇目考證》,列出他盡力搜羅的漢劇傳統(tǒng)劇目463出,對每出的故事情節(jié)及來源情況做了簡要敘錄,成為我們考察漢劇劇目來源的極好對象。從這些劇目看,除少數(shù)小戲外,多數(shù)劇目的故事內(nèi)容都有其來源,而這些來源不外乎史籍、小說、鼓詞和前代戲曲(包括南戲、雜劇和傳奇)。經(jīng)筆者辨析、梳理,這463出漢劇中可以明確其題材來源為前代戲曲的劇目即計有79種(除三國戲):其中來源為宋元南戲的2種,來源為元明雜劇的12種,同有宋元南戲、元雜劇和明清傳奇來源的2種,同有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來源的23種,直接來源于明清傳奇的40種。茲將65種來源與明清傳奇有關(guān)的漢劇劇目列出(以劇目首字拼音為序):《霸王別姬》、《白蛇傳》、《白羅衫》、《百里奚》、《白水灘》、《八義圖》、《逼休書》、《柴市節(jié)(文天祥)》、《長生樂》、《重耳走國》、《翠屏山(醉歸殺山)》、《打蘆花》、《打登州(夜打登州)》、《打彈》、《打囚車》、《打面缸》、《大香山》、《大名府》、《杜十娘》、《二度梅》、《反八卦(松棚會)》、《焚綿山》、《訪趙普(雪夜訪普)》、《瘋僧掃秦》、《趕潘(秋江、陳尼趕潘)》、《貴妃醉酒》、《虹霓關(guān)》、《紅拂傳》、《黃金臺(田單救主、過北關(guān))》、《洪羊洞》、《蝴蝶夢》、《胡迪罵羅》、《嘉興府》、《金馬門(罵祿山)》、《林沖夜奔》、《臨潼會》、《劉全進(jìn)瓜》、《六部審(九蓮燈、審刺客、粉宮樓》、《六國封相》、《六月雪》、《呂蒙正》、《龍虎斗(大坐、風(fēng)云會)》、《雷神洞(送京娘)》、《孟姜女》、《馬嵬坡》、《梅龍鎮(zhèn)》、《煤山恨》、《鬧金階》、《七錢漆(漆匠嫁女)》、《搶傘(風(fēng)雨會)》、《清風(fēng)亭》、《三娘教子》、《僧尼會(雙下山)》、《蘇武牧羊》、《說藥方》、《鐵弓緣》、《太白醉寫》、《王大娘補(bǔ)缸(大補(bǔ)缸)》、《文公走雪(貶潮陽)》、《寫狀》、《啞巴丹(取丹)》、《胭脂褶》、《一捧雪》、《摘菊花(采花趕府、麟骨床)》、《昭君和番》。

值得注意的是,漢劇劇中有眾多歷史題材的劇目,過去藝人戲稱為“三本半戲”,即“封神列國一本,秦漢三國一本,唐宋元明清一本,野史外傳半本”。除個別劇目明確另有所本,如“三國戲”《黃鶴樓》來源于元無名氏《黃鶴樓》、《回荊州(三趕)》來源于明無名氏《東吳記》傳奇等之外,其余多來源于集大成的清代宮廷大戲。宮廷大戲中演封神故事的有《封神天榜》,演列國故事的有《鋒劍春秋》,演秦漢故事的有《楚漢春秋》,演三國故事的有《鼎峙春秋》,演說唐故事的有《興唐外史》,演西游故事的有《升平寶筏》,演楊家將故事的有《昭代簫韶》,演水滸故事的有《忠義璇圖》等。這些大戲,都是十?dāng)?shù)出至數(shù)百出的整本大套,編撰時已將前代同題故事盡數(shù)收入,所以漢劇相關(guān)劇目多能從中找到濫觴。

從以上對漢劇劇目不完全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有同題材明清傳奇作品在先的差不多可以占到全部劇目的四分之一。這其中又分為幾種情況:

一是明清傳奇亦有所本的。即前代既有史籍、小說,又有同題南戲、雜劇作品存世,明清傳奇再翻為新劇,則較難辨別漢劇究竟從何處繼承的更多。如漢劇《昭君和番》,其前代關(guān)于王昭君的雜劇、傳奇雖然版本眾多,但故事框架基本固定。由于唱詞體例差異較大,漢劇是否源自傳奇劇本不易分辨。

二是可以確定完全來源于明清傳奇的。如漢劇《王大娘補(bǔ)缸》,講的是觀音大士遣土地化作補(bǔ)缸匠,故意打碎旱魃化身的王大娘用來抵御雷劫的黃磁缸的故事。其故事情節(jié)來源于明傳奇《缽中蓮》。漢劇中刪去了原作中王大娘殷鳳珠生前淫亂、死后化僵以及其夫王合瑞殺奸燒缸等內(nèi)容,將一部佛教“果報”劇改作了情節(jié)簡單的“神通法力劇”,但劇中部分細(xì)節(jié)仍留下改編的痕跡。如殷鳳珠既然叫王大娘,必然系因嫁給了王姓男子,而劇中又無王合瑞出場,本不必保留此稱呼,卻因刪改未盡而在劇名和情節(jié)中留下明顯痕跡。

三是截取明清傳奇一部分改編成的小戲、折子戲。元雜劇由于一本四折的體制所限,通常圍繞主題,內(nèi)容緊湊,較少橫生枝節(jié)。而明清傳奇體制較為靈活,常因插科打諢、展示技藝、滿足觀眾喜好等目的增加與主題關(guān)系不大的出目。這些出目,后來成為昆曲折子戲的常演內(nèi)容,漢劇的不少小戲也直接來源于此。如漢劇《打花鼓》,其本事出自明人周朝俊所作的傳奇《紅梅記》。漢劇《打花鼓》將《紅梅記》傳奇第十九出“調(diào)婢”、第二十出“秋懷”中敘公子哥曹悅讓兩名花鼓藝人在表姐盧昭容門外唱曲,引發(fā)小姐傷感的情節(jié)抽離出來,主要劇情變成一對花鼓藝人為公子哥曹月(改編時將“曹悅”改為“曹月”)打完花鼓,曹要花鼓婆單獨(dú)到房中領(lǐng)賞錢,并向其調(diào)笑,花鼓夫妻因此發(fā)生誤會。經(jīng)花鼓婆說明原委,花鼓夫妻和好如初。整個故事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再如漢劇折子戲《雙下山》來源于明人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傳奇中的《和尚下山》一出,雖然漢劇和傳奇的唱詞體例完全不同,但從小尼姑下山時的一段唱詞仍能明顯看出其繼承關(guān)系。我們先看《雙下山》中的唱詞(唱三眼走馬平板):“私離了庵堂把山下,山前山后無有人家,又聽得鳥語喳喳,喜鵲不住鬧喧嘩,叫得我小尼姑心亂如麻,但不知此去落誰家?!盵3]167我們再看《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中的唱詞(【步步嬌】):“離了庵門來下山,一路難藏躲。瞻前顧后沒人家,忽聽得喜鵲喳喳,又聽得烏鴉啞啞。未知此去事如何,使我心驚怕。”[4]81不過,漢劇將《雙下山》截取出來作為小戲搬演,雖然仍借鑒原劇故事,但沒有交代僧尼二人被打入地獄后,來世分別被罰投胎為母豬和禿驢的情節(jié),反而讓觀眾覺得有頌揚(yáng)自由、肯定人欲之意,故其旨趣已與原劇南轅北轍矣。

漢劇對明清傳奇在舞臺表演方面亦有諸多繼承,其中表演經(jīng)驗、演員技藝、服裝道具、戲班規(guī)章等本就依靠歷史積淀和進(jìn)化的層面自不待言。這里,僅列比較明顯的兩個方面:

其一,漢劇的腳色行當(dāng)體制來自于明清傳奇。

“花部”地方戲曲多來自鄉(xiāng)村,其起源之初,多表演調(diào)笑打諢一類的小戲。這類小戲,通常由一旦一丑相互戲謔,故腳色行當(dāng)比較簡單。正如《揚(yáng)州畫舫錄》所云:

凡花部腳色,以旦、丑、跳蟲為重,武小生、大花面次之。若外、末不分門,統(tǒng)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不分門,統(tǒng)謂之女腳色。[5]77

同為湖北地方劇種的楚劇,早期角色行當(dāng)只有小旦、小丑和小生,所謂“三小當(dāng)家”,正合此論。而漢劇卻有“十大行當(dāng)”之說,曰: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漢劇前身的楚調(diào)、楚曲時代,腳色行當(dāng)已經(jīng)十分齊全。如袁中道在明萬歷年間看到的楚調(diào)《金釵記》。從現(xiàn)存劇本看,《金釵記》是十大行腳色齊全的“本戲”,是“漢劇顯示戲班陣容的常演劇目”[6]49。雖然無法得知明代楚調(diào)《金釵記》究竟有多少行當(dāng),但從楚調(diào)具備了與昆曲《幽閨記》唱對臺戲的資格來看,早在漢劇形成之初,比較豐富的行當(dāng)體制已經(jīng)形成。此外,楚曲《英雄志》中出現(xiàn)了十四種腳色:外、末、正生、老生、小生、夫、貼旦、正旦、凈、二凈、花臉、副、丑、雜,甚至超過漢劇十大行當(dāng)?shù)臄?shù)目。這種比“一旦一丑”、“三小當(dāng)家”的民間小戲復(fù)雜得多的腳色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值得探究。

中國戲曲成熟之初,腳色行當(dāng)就已相當(dāng)豐富。明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云:“雜劇院本,皆有‘正末’‘副末’‘狚’‘狐’‘靚’‘鴇’‘猱’‘捷譏’‘引戲’九色之名?!盵7]53元雜劇中除了作為男、女主唱的正末、正旦加上凈和丑以外,末色類還有副末、小末、沖末、外,旦色類還有副旦、貼旦、小旦、旦兒、老旦、搽旦、禾旦等等。據(jù)徐渭《南詞敘錄》,南戲的行當(dāng)主要有七種:生、旦、凈、末、丑、外、貼。明清傳奇基本繼承了這一行當(dāng)體制。

比起劇本上標(biāo)示的腳色,戲班中的情況可能略有不同。清人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如此描述清代昆曲戲班的腳色:“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lǐng)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打諢一人,謂之雜。此江湖十二腳色,元院本舊制也?!盵5]69齊如山則這樣敘清末皮黃戲班的腳色:“道光咸豐年間,京中戲班腳色分十門,即是老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丑、付、凈、末、貼?!盵8]78雖然周貽白先生認(rèn)為“此十門腳色,齊氏或僅得之傳聞,似非定制”[2]532,但與漢劇相比,清末皮黃戲班的腳色已十分接近。

漢劇的行當(dāng)最早見于清人葉調(diào)元《漢口竹枝詞》:“梨園子弟眾交稱,祥發(fā)聯(lián)升與福興。比似三分吳蜀魏,一般臣子各般能?!毕伦宰⒃唬骸皾h口向有十余班,今止三部。其著名者,末如張長、詹志達(dá)、袁宏泰,凈如盧敢生,生如范三元、李大達(dá)、吳長福(即巴巴),外如羅天喜、劉光華,小如葉濮陽、汪天林,夫如吳慶梅,雜如楊華立、何士容?!盵9]2628其中提到“末”、“凈”、“生”、“外”、“小”、“夫”、“雜”,加上后文提到的“閨旦”、“花旦”、“武旦”(“花旦”、“武旦”同屬“貼”),如果再加上“丑”,就與現(xiàn)在漢劇的十大行當(dāng)完全一致了。周貽白先生指出:“道咸間徽班十門腳色,固猶昆曲舊制?!盵2]614并以明代安徽人鄭之珍所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為例,說明漢劇腳色行當(dāng)來自傳奇:“明代《目蓮救母戲文》(鄭之珍撰)本出徽班,其腳色共分九種,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即老旦)、凈、丑,此例尚存于今之湖北漢調(diào)戲班?!疂h調(diào)’多一所謂‘雜’,‘雜’實即‘付’,俗稱‘二花臉’,亦即明傳奇之‘副凈’?!盵2]532

然而漢劇的腳色分行也僅僅停留在中間狀態(tài),并未如昆曲和京劇向更細(xì)的方向發(fā)展。昆曲后來又細(xì)分出“二十個家門”,如生發(fā)展出巾生、官生、雉尾生,旦發(fā)展出四旦、五旦、六旦等。京劇逐步取消了末行,生有老生、小生、武生,另有專演關(guān)公戲的紅生,旦有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漢劇的十大行當(dāng)上承南戲和傳奇,較之當(dāng)代昆曲和京劇的腳色體制,更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其二,漢劇借鑒明清傳奇豐富了自身的音樂體系。

從南戲和元雜劇開始,中國戲曲音樂一直采取“曲牌聯(lián)套”的結(jié)構(gòu)形式,即將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規(guī)則組合成套,以構(gòu)成一出(折)戲的音樂。這種音樂結(jié)構(gòu)方法,至明清傳奇漸趨成熟,昆曲、高腔至今仍在采用。而梆子、皮黃等聲腔出現(xiàn)后,開創(chuàng)了“板腔體”的曲調(diào)演唱形式。板腔體的唱詞不同于曲牌體的長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韻文為基本形式。其句數(shù)不限,所用曲調(diào)和唱腔不限,平仄也更靈活。不過,以“板腔體”為演唱形式的漢劇,除了唱西皮、二黃、反調(diào)、平板等聲腔外,還保留了不少昆腔傳奇中使用的曲牌。據(jù)《漢劇志》記載:湖北省戲曲工作室與武漢市文化局戲曲研究室1959年合編的《漢劇曲牌》,搜集整理漢劇曲牌144支,“屬昆腔同名曲牌的就占三分之一以上”[6]118。過去漢劇藝人習(xí)慣將套曲稱為一堂牌子。如【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江兒水】、【雁兒落】、【僥僥令】、【沽美酒】、【鵲踏枝】、【收江南】、【園林青】為一堂,稱為“十令牌”;若只用前五支曲子,則稱為“拆五支”。有些戲如《天官賜福》、《草堂會》、《大封相》、《五才子》等,則整本音樂全系曲牌。以漢劇《天官賜?!罚ㄓ置洞筚n福》)為例,用了【醉花陰】、【喜遷鶯】、【肖東君】、【刮地風(fēng)】、【四門子】、【水仙子】、【仙尾聲】等一堂牌子,而清人王錫純輯錄《遏云閣曲譜》本昆曲《天官賜?!窞椤咀砘帯?、【喜遷鶯】、【刮地風(fēng)】、【水仙子】、【尾聲】構(gòu)成的一個北黃鐘宮套曲。相較之下,可知漢劇曲牌系從明清傳奇中直接翻改而來。

在漢劇中,單支曲牌還被用于某些固定場合的過場音樂,稱為公堂牌子。如楚曲《青石嶺》中:

(八丁三將上)

(生白)眾位將軍請!國太有令,命我等轅門伺候,也不知有何軍情?一同轉(zhuǎn)到轅門?!舅佐~】來此轅門!(眾)打了幾鼓?(手)才打三鼓。(眾)小心伺候。(等介,起堂,八手,小旦上)【點(diǎn)絳唇】(詩)頭戴金盔鳳翅搖,奴來東海降金鰲。一聲應(yīng)動櫻桃口,金蓮斜踏馬安橋?!璠10]642

公堂牌子的運(yùn)用,早在楚曲時代已形成定例,如開道用【水底魚】、出官員用【點(diǎn)絳唇】、飲酒用【畫眉序】、親人相見用【哭相思】等,不一而足。這種以曲牌音樂作過門的用法,則是對傳奇曲牌的發(fā)展了。

“雅部”昆腔傳奇與“花部”地方戲曲的較量,以“花部”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觀眾的選擇。普通觀眾無法聽懂以“吳音”為基礎(chǔ)的昆腔行腔方式,使得昆腔的受眾越來越少。清人焦循《花部農(nóng)譚》云:“蓋吳音繁縟,其曲雖極諧于律,而聽者使未睹本文,無不茫然不知所謂?!盵11]225反映道光年間北京梨園生活的《品花寶鑒》中也提到了這一點(diǎn):“蓉官又對他人道:‘大老爺是不愛聽昆腔的,愛聽高腔雜耍兒?!侨说溃骸皇俏也粣勐?,我實在不懂,不曉得唱些什么。高腔倒有滋味兒,不然倒是梆子腔,還聽得清楚。’”[12]25可以說,“曲高和寡”是昆腔逐漸失去觀眾的主要原因。

而“花部”諸腔卻能在內(nèi)容、文詞、聲腔等方面吸引下層觀眾?!秶[亭雜錄》卷八云:“近日有秦腔、宜黃腔,亂彈諸曲名,其詞淫褻猥鄙,皆街談巷議之語,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聽,有時可以節(jié)憂,故趨附日眾。雖屢經(jīng)明旨禁之,而其調(diào)終不能止,亦一時習(xí)尚然也?!盵13]236從反面道出了“花部”戲曲文詞“易入市人之耳”,音樂“可以節(jié)憂”的特點(diǎn)?!痘ú哭r(nóng)譚》云:“其(昆腔)《琵琶》、《殺狗》、《邯鄲夢》、《一捧雪》等十?dāng)?shù)本外,多男女猥褻,如《西樓》、《紅梨》之類,殊無足觀?;ú吭居谠獎?,其事多忠、孝、節(jié)、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zhì),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dú)鉃橹畡邮帯!敝赋觥盎ú俊睉蚯捌涫聞尤恕?、“其詞直質(zhì)”、“其音慷慨”的三大優(yōu)點(diǎn)。

從“其事動人”的角度看,漢劇劇目表現(xiàn)出對歷史劇的明顯偏好,更符合下層民眾喜好“講古”、“演義”的欣賞口味。明清傳奇以愛情題材居多,素有“十部傳奇九相思”之稱;“花部”諸腔以戲謔小戲為主,《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部”作品和《燕蘭小譜》中著錄的秦腔梆子都符合這一特點(diǎn)。但漢劇的情況卻完全不同。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29部清代楚曲劇本,取材于歷史題材的就有《魚藏劍》、《臨潼斗寶》、《上天臺》、《英雄志》、《祭風(fēng)臺》、《轅門射戟》、《曹公刺馬》、《東吳招親》、《臨潼山》、《李密降唐》、《鬧金階》、《殺四門》、《洪羊洞》、《楊四郎探母》、《楊令婆辭朝》、《辟塵珠》、《龍鳳閣》等17種,占一半強(qiáng)[14]48。這些“其事多忠、孝、節(jié)、義”的歷史劇對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層民眾往往有著更強(qiáng)的吸引力。

從“其詞直質(zhì)”的角度看,漢劇一改明清傳奇唱詞的文雅綺麗,表現(xiàn)出簡單直白的語言風(fēng)格。明清傳奇發(fā)展至后期,語言雅化和案頭化傾向十分嚴(yán)重。如清蔣士銓《臨川夢》傳奇第七出《抗疏》中,整出曲白幾乎照搬湯顯祖《論科臣輔臣疏》。清張堅《懷沙記》將“全部《楚詞》,隱括言下”[15]266,劇作后半部幾乎全為屈原自說自唱《離騷》等原文。這類劇作已嚴(yán)重脫離舞臺和觀眾,成為文人游戲筆墨的案頭之作。而漢劇正相反,“皆街談巷議之語,易入市人之耳”。比如上文所舉漢劇《雙下山》中小尼姑的唱段,雖然和《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傳奇中的【步步嬌】一曲意思相近、文詞類似,但一俗一雅的風(fēng)格差異卻十分明顯。

從“其音慷慨”的角度看,皮黃聲腔的漢劇相較于昆腔傳奇,唱腔更加簡單明快,易于入耳。昆腔號稱“水磨調(diào)”,聲腔柔和旖旎,雖然“聽之最足蕩人”[16]242,但節(jié)奏緩慢,“每度一字,幾近一刻”[17]157,逐漸不為聽眾所喜。如《品花寶鑒》中云:“我聽?wèi)騾s不聽曲文,盡聽音調(diào)。非不知昆腔之志和音雅,但如讀宋人詩,聲調(diào)和平,而情少激越。聽箏琵弦索之聲,繁音促節(jié),綽有余情,能使人慷慨激昂,四肢蹈厲,七情發(fā)揚(yáng)?!盵12]411912年,漢劇名家余洪元率班進(jìn)京為湖北水災(zāi)籌賑,臨時大總統(tǒng)黎元洪贈以“慷慨悲歌”的匾額。當(dāng)時的戲曲活動家劉藝舟撰文介紹漢劇特點(diǎn):“漢調(diào)實為京調(diào)之母,惟以漢調(diào)涉沉郁,每一發(fā)韻,低徊頓挫,恒引為高山流水之清揚(yáng),非寢饋古律研精,韻字不易見長?!倍?0月23日《順天時報》也評論“漢調(diào)”說:“最特色者,唱調(diào)潔甚,脫去花腔,淋漓慷慨,久能起聾發(fā)聵?!雹賰蓜t材料均轉(zhuǎn)引自劉小中、郭賢棟著《漢劇史研究》,武漢市藝術(shù)研究所1987年編印,第281-282頁,對個別錯字和標(biāo)點(diǎn)有修改。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所謂“曲中反調(diào)最凄涼,急是西皮緩二黃”[9]2628。來源于梆子腔的西皮腔聲音激越高亢,而二黃腔則緩和沉郁,相較于聲調(diào)平和的昆腔更能起到激動人心的作用。

綜上所述,漢劇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在題材內(nèi)容、腳色體制、音樂聲腔等諸多方面從明清傳奇汲取營養(yǎng);同時,漢劇又揚(yáng)長避短、有所選擇,革新了傳奇存在的音樂體系復(fù)雜、節(jié)奏拖沓緩慢、曲辭文雅難懂等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環(huán)節(jié)之弊,主動拉近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最終成為流傳廣泛、影響巨大的成熟劇種,并為由其發(fā)展而來的京劇取代昆曲成為“國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1]袁中道.珂雪齋集:下[M].錢伯城,點(diǎn)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

[4]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M]//皖人戲曲選刊·鄭之珍卷.朱萬曙,校點(diǎn).合肥:黃山書社,2005.

[5]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插圖本[M].王軍,評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6]鄧家琪.漢劇志[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7]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8]齊如山.京劇之變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

[9]雷夢水.中華竹枝詞:第四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10]孟繁樹,周傳家.明清戲曲珍本輯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11]焦循.花部農(nóng)譚[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2]陳森.品花寶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3]昭梿.嘯亭雜錄[M].何英芳,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丘慧瑩.清代楚曲劇本及其與京劇關(guān)系之研究[D].臺北:臺灣國立高雄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

[15]梁廷枏.曲話[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6]徐渭.南詞敘錄[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7]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M].錢伯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I236.63

A

1001-4799(2010)06-0012-05

2010-08-20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目:09BB016

孫向鋒(1977-),男,湖北棗陽人,武漢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系2008級博士研究生。

熊顯長]

猜你喜歡
花部皮黃漢劇
現(xiàn)代鋼琴作品《皮黃》的音樂與演奏分析
樂府新聲(2023年1期)2023-06-29 06:45:44
荊風(fēng)楚韻 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漢劇
現(xiàn)代鋼琴作品中國粹文化的傳承分析
——以《皮黃》為例
戲劇之家(2022年23期)2022-10-31 13:40:11
“花部”與“雅部”的融合——富連成藏《群英會》鈔本淺議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6
武漢市漢劇劇場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1949年以來漢劇表演藝術(shù)資料述論
戲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22
高山灌叢草地夏季開花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對頻繁降雨的適應(yīng)
紫玉蘭和二喬玉蘭花部形態(tài)的變異研究
中國特有觀賞樹種深山含笑的花部變異
鋼琴曲《皮黃》的創(chuàng)作特色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0:54:36
六枝特区| 政和县| 辽宁省| 怀仁县| 黄陵县| 化州市| 宁波市| 安岳县| 五常市| 云梦县| 三江| 兴隆县| 滨州市| 大足县| 商洛市| 凉城县| 保定市| 连山| 兴义市| 昭通市| 井研县| 托里县| 台北市| 江口县| 潍坊市| 蛟河市| 石嘴山市| 河池市| 五河县| 玉树县| 西吉县| 赤峰市| 元阳县| 藁城市| 儋州市| 渝北区| 江口县| 普定县| 新丰县| 芦山县|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