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柏
(沅陵縣林業(yè)局,湖南 沅陵 419600)
大樹移栽和養(yǎng)護管理技術(shù)
馬吉柏
(沅陵縣林業(yè)局,湖南 沅陵 419600)
本文通過解析大樹移栽的準備工作、移栽技術(shù)以及栽后養(yǎng)護的相關(guān)技術(shù),提出了大樹移栽和養(yǎng)護管理技術(shù)要點。
大樹移植; 養(yǎng)護管理; 栽培技術(shù)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大樹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城市綠化工程建設中。特別是重點工程,往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體現(xiàn)綠化美化的效果,這就需要種植一定數(shù)量的大樹。大樹移栽需要投入較多人力、機械設備和資金。同時,大樹的再生能力較幼青年樹明顯減弱,難以成活[1]。因此,新移栽大樹的各個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和養(yǎng)護管理顯得尤其重要。本文根據(jù)我們在城市綠化一線工作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著重對大樹移栽施工技術(shù)和后期養(yǎng)護技術(shù)進行探討,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根據(jù)設計要求,提前2~3年在樹木生長基地選擇接近引進栽植地土壤、氣候等生長條件的大樹,并在選好的樹上做好標記,將樹木的品種、規(guī)格(高度、干徑、分枝點高度、樹形及主要觀賞面)分別記入卡片,以便分類,編出栽植順序。所選大樹要長勢良好,無病蟲害。
干徑在15cm以下,并經(jīng)過1~2次移栽的樹木,可按常規(guī)要求掘取,不必作截根促根處理。干徑在15cm以下的落葉樹種,如懸鈴木、合歡、銀杏、水杉、白蠟樹、毛白楊等苗圃培育的樹木,可按樹干直徑的9~11倍直接掘取,用ABT生根粉藥液噴灑根部斷面后裸根移栽,不必進行斷根處理。
干徑在20cm以上或多年沒有移栽的大樹,必須先進行截根促根處理,即在樹干相對的兩側(cè)根據(jù)樹體大小和樹種進行截根,并經(jīng)2~3年的培育待其長勢良好后方可移栽。懸鈴木、合歡、垂柳、白蠟樹、毛白楊等裸根移栽的落葉樹種,按樹干直徑的6~7倍斷根;廣玉蘭、香樟、五針松、南洋杉等常綠需要帶土球的樹種,則按樹干直徑的3~3.5倍挖溝斷根。斷根截面要齊整,以利于傷口愈合和下側(cè)發(fā)根。對于落葉樹種,斷根后埋上細土踩實澆透水即可。但對于后者,可用10~20mg/kg的3號ABT生根粉藥液拌合黃土成稀糊狀,將其涂抹在粗大斷面的創(chuàng)口上,再覆土埋嚴踏實。第2年再對另外兩側(cè)進行截根促根處理。第3年春天方可移栽。
斷根時間最好在初春或夏末秋初,這時斷根,根系正處生長旺盛期,容易恢復生長。
大樹移栽前根據(jù)樹種的生長習性進行截干縮枝,對發(fā)枝力較強的樹種,如懸鈴木、苦楝、垂柳、香樟、大葉女貞等,可根據(jù)原生長情況進行定干。用于行道樹的主干高度可定在3~3.5m,粗大健壯的主枝應保留50~60cm的長度,切不可把主枝一律截掉,這樣有利于樹冠的及早形成。對于庭院綠地及景觀植樹,可根據(jù)樹形及景觀效果靈活掌握,定干高度4~5m,粗大主枝均應保留50~60cm,枝干截面要立即蠟封或涂上白色的調(diào)合漆或用塑料薄膜包嚴,目的是防止水分蒸發(fā)。蠟封的做法是:把固體石蠟用容器加熱熔化,在未凝固前用刷子涂抹在斷面上使其形成保護層。對一些發(fā)枝力弱的樹種,如雪松、龍柏、南洋杉、櫻花、廣玉蘭、白玉蘭及松類則要盡量保護好樹形,不要輕易截掉大枝,可根據(jù)情況去掉一些斷枝、弱枝及枯死枝。對于廣玉蘭等發(fā)枝力較弱又常綠的樹種,除適當去除少部分枝干外,還應保留頂芽附近幾片葉子,而后把大部分葉片摘掉,但要留葉柄保護腋芽,這樣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蒸騰面積。
樹穴開挖的大小要視所栽大樹的根系直徑及土球大小而定,一般長×寬×深為1.5m×1.5m×1.2m或2.3m×2.3m×1.3m。要把樹坑中刨出的石頭、瓦塊、三合土、石灰、垃圾等不利于樹木生長的東西撿掉,對不適宜栽植的土壤要換掉[2]。
大樹移栽一般在春季樹木萌動前和秋季落葉后為最佳時期。
定植坑要比移栽大樹土球的直徑大40~60cm,深度超出土球高度10cm左右。挖坑時要將表層土和中底部土分開放置,并用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粉劑拌土殺菌,土質(zhì)不好的更換土。
目前,采用人工挖掘軟材料包裝移栽法是最常見的大樹移栽法,適用于挖圓形土球和胸徑15~20cm的常綠喬木,用蒲包、草片或塑料材料加草繩包裝。此外還有木箱包裝移栽法,適用于挖方形土球和胸徑20~25cm的常綠喬木。挖樹時,一般按樹木胸徑的6~8倍挖掘圓形土球或方形土球進行包裝,以盡可能多地保留根系。挖樹前要把樹干周圍2~3m以內(nèi)的瓦礫碎石、灌木叢等清除干凈,還應對大樹進行支撐,以防止樹木倒伏造成事故。
大樹吊運是大樹移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直接關(guān)系到樹木的成活。一般大樹移栽都采用吊車裝卸,汽車運輸?shù)霓k法。樹木裝進汽車時樹的根部靠近駕駛室,樹冠向著汽車尾部,用軟繩扎緊,土球下面墊牢,防止土球晃動。在整個裝、運、卸的過程中都要保證不損傷樹干、樹冠和土球,長途運輸應注意噴水、遮蔭等。
樹木栽植時,先在樹坑底部鋪一層細土,緊接著借助吊車把大樹緩緩移入樹坑中,扶正時注意要將樹冠最豐滿的一面朝向觀賞方向,且保持樹身直立。待樹身支穩(wěn)后再拆掉包裝材料,把草繩等包裝物取出,栽植時保持土球上表面與地面相平,防止栽植過深或過淺。然后分層填土、踏實,操作時要保護好土球,以免損傷。
在樹坑的周圍筑一道高35cm左右的圍堰,以便澆水使用。第一次澆水應澆透,以保證樹根與土壤的密切接觸,促進根系發(fā)育;第二次澆水后可以把樹坑封住,應填平或略高于周圍地面,防止樹池積水[3]。
大樹移栽后,一定要加強后期的養(yǎng)護管理。俗話說的好:“三分種,七分管”,特別是在移栽后1~2年內(nèi)要加強養(yǎng)護,以保證樹木的成活。
為了保持樹干的濕度,可用浸濕的草繩從樹干基部密密纏繞到主干頂部,在養(yǎng)護過程中要經(jīng)常將樹干噴濕,以減少從樹皮蒸騰的水分。
剛移栽的大樹特別容易歪倒,要用結(jié)實的支撐搭成三角架,正三角樁最有利于樹體穩(wěn)定,支撐點以樹體高2/3處左右為好,支撐與樹干交接處可用草繩等作為墊層,以免磨傷樹皮。
大樹移栽后如遇晴天,可用高壓噴霧器對樹冠進行噴水,每天噴2~3次,7d后,每天噴水1次,連噴15d即可。為防止樹冠噴水時造成樹坑內(nèi)積水,應在樹盤上覆蓋塑料薄膜。
在養(yǎng)護期間,要注意平時的澆水,做到“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新移栽的樹木,水不是澆的越多越好,如果澆水過多,反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能,抑制根系呼吸,對發(fā)根不利,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爛根現(xiàn)象。為促進新根生長,可在澆水時加入0.02%的生長素。澆水后要用細土封樹盤,防止表層干裂透風。
大樹移栽成活后,會發(fā)出大量的枝條。此時要根據(jù)樹種的特性抹除掉一些萌芽,可以從不同角度保留3~5個粗壯主枝,后再在每一主枝上保留3~5個側(cè)枝,以便形成豐滿的樹冠。
大樹移栽初期或5、6、7月高溫干燥季節(jié),是最難管理的時期,這時要特別注意遮蔭,配合噴水,以降低溫度,減少樹木水分的蒸發(fā)。在成行、成片種植密度較大的區(qū)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樹宜蓋遮蔭網(wǎng)。要求全冠遮蔭,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左右的距離,以保證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傷害,遮蔭度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9月以后視樹木生長情況和季節(jié)變化,逐步去掉遮蔭物。
新移栽的大樹,根系萌發(fā)遲,年生長周期短,積累的養(yǎng)分少,因而組織不充實,易受低溫危害,應做好抗寒保暖措施。要用草繩繞干包裹取暖,這樣能有效抵御低溫和寒風的侵害[4]。另外要搭建簡易的塑料薄膜溫室,提高樹木的溫、濕度,這樣有利于樹木的成活。
樹體通過鋸、截移栽,傷口多,樹體的抵抗力弱,容易遭受蟲害、病害。對于鋸截的斷口應及時涂抹液體石蠟封閉,新葉長出后可用較低濃度的多菌靈、甲基托布津與敵殺死等菊酯類農(nóng)藥混合噴施,可達到防病治蟲的目的。
可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速效性肥料制濃度0.3%~0.5%的肥液,一般20d左右1次,選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灑。秋季可進行土壤施薄肥1~2次。
新移栽大樹的養(yǎng)護方法、養(yǎng)護重點,因其環(huán)境條件、季節(jié)、樹體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們要因時、因地、因樹的不同,靈活地加以運用,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要真正種植和管理好移植大樹,則必須要細心呵護、培育,遵循林木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運用科學方法與手段來種植、管理,使大樹移植達到低投入、高產(chǎn)出、速生豐產(chǎn)的效果。
[1] 鄭小能,王艷瓊.常綠大樹移栽的關(guān)鍵技術(shù)[J].熱帶林業(yè),2008,36(3):28-30.
[2] 許洪,楊紅偉,魏亞利,等.大樹移栽和養(yǎng)護管理技術(shù)[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0):123.
[3] 申展,鳳舞劍.大樹移栽?;罴夹g(shù)[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23):224,227.
[4] 毛春英,張紀德.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的大樹移栽技術(shù)[J].林業(yè)科技,2OO3,28(2):56-58.
(責任編輯:張 珉)
2010 — 09 — 25
2010 — 11 — 02
S 685
B
1003 — 5710(2010)06 — 0060 — 02
10. 3969/j. issn. 1003 — 5710. 2010. 06.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