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忠臣 義士 仁人——清初張良意義闡釋嬗變

2010-04-10 09:27:09范秀君許建中
黑龍江社會科學(xué) 2010年6期
關(guān)鍵詞:仁人張良

范秀君,許建中

(揚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揚州 225002)

忠臣 義士 仁人
——清初張良意義闡釋嬗變

范秀君,許建中

(揚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揚州 225002)

張良在秦末漢初之際,募力士椎擊秦始皇;后佐劉邦,運籌帷幄,降秦滅楚。明朝亂于農(nóng)民軍,亡于清兵入關(guān)。清初漢族知識分子中不同階層圍繞張良的意義,闡發(fā)了忠臣、義士、仁人的不同見解。下層求仕文人迎合政治,將張良定位為“為君父報仇”的忠臣孝子;在朝受恩官吏以張良順應(yīng)時勢,康濟天下為懷的義士仁人自喻;明遺民因復(fù)明無望,通權(quán)達變,張良則由興復(fù)為急的忠臣轉(zhuǎn)變?yōu)榫让駷橹氐娜嗜?。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闡釋,表達了清初漢族知識分子對待清朝統(tǒng)治的不同心態(tài),揭示了清初不同時期漢族知識分子對清朝政權(quán)情感轉(zhuǎn)化的演變軌跡。

《赤松游 》;《留侯論 》;忠臣 ;義士 ;仁人

張良 (?—前 186)以祖受恩舊主,椎秦以盡忠孝?!跋ひ约邑斍罂痛糖?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1]2033?!傲寂c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1]2034。事敗,避匿下邳,遇圯上老人折節(jié)受書。張良說項梁立韓成,“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1]2036。

受知人主,忠于其事。張良道遇劉邦,“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1]2036??讼剃柡?劉邦貪戀秦宮珠寶女色,樊噲勸諫不納,張良進言:“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盵1]2037項羽集軍鴻門,項伯約張良急遁。張良告知漢王,并與項伯約為婚姻。漢元年正月,漢王令良以財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遂如愿。張良勸漢王:“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1]2038漢王兵敗,張良建言捐地黥布、彭越、韓信封侯,“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1]2039。漢三年,漢王欲納酈食其策,封六國后,張良以“八不可”獻疑。漢四年,漢王以張良計立韓信齊王,是年秋敗項王于垓下。

漢六年六月,諸將爭功不休,張良獻計封侯以平眾怨。漢高祖欲廢太子,呂后求助張良。張良清楚,“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余人何益”,“難以口舌爭”[1]2045。漢高祖面對商山四皓輔佐的太子,“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1]2047?!熬共灰滋诱?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1]2047。其中未嘗沒有張良維護漢家宗室,避免更易太子引發(fā)天下動蕩,黎民涂炭的仁人之心。

一、忠臣孝子——干進求仕的下層文人對張良的定位

清順治六年 (1649),寄食京師的明諸生丁耀亢創(chuàng)作傳奇《赤松游》。此劇依托《史記·留侯世家》,以張良的生平為主線,鋪陳敷演。劇敘秦滅韓后,張良在高士滄浪君處與力士相遇,結(jié)為兄弟。二人相期博浪沙中椎擊秦始皇,后誤中副車。張良避匿下邳,遇圯上赤松子所化老人,授以《素書》,約功成后濟北谷城山黃石相見。張良以兵略知遇劉邦,決定輔漢滅秦,以盡報韓之一念。張良運籌帷幄,助劉邦取咸陽,聯(lián)諸侯,滅項羽,都長安,鼎成帝業(yè)。劉邦稱帝后殺戮功臣,骨肉相煎,張良夫婦遂同去谷城山訪仙拜師,后遇黃石。劇以儒釋道三家共渡張良夫婦成仙,受封于人間天上作結(jié)。

丁耀亢創(chuàng)作《赤松游》的目的之一是“勉忠孝”[2]上805,即著力刻畫張良始終為韓,為君父報仇的忠孝氣節(jié)。“故國青門不改,烏衣紫燕歸巢。海宇關(guān)心,江山灑淚,浩氣直干云表。杜鵑戀魄啼殘照,野鹿無情覆夢蕉,雄心惜佩刀”[2]上809。張良在與力士結(jié)盟后說:“痛韓亡故國傷殘,更孤羽遭時淹蹇。欲傾家報主,怕失機先。待俺藏刀炙鲙,擊袂環(huán)橋,國士空吞炭。獨夫驕甚也,枉求仙,狹路相要血可濺?!盵2]上815功成后張良辭豐居儉,自擇留地,“俺雖輔漢功成,存韓未遂。感漢王客卿之禮,因而竭忠;受黃石守素之書 ,志在不祿。”“故國煙埋 ,懷志圖存 ,非榮冠蓋 ”[2]上865。“三萬辭封意已深 ,始終不負為韓心 ”[2]上866。身居朝闕,卻始終心懷韓土,“青山不改韓家土,白發(fā)爭看相國孫。我張良功成十載,列爵封侯,今值皇上歸沛,行幸敕賜四方群臣,衣錦榮歸。我又奏過皇上,將韓陵重加葺修,敕增陵戶看守。又敕賜御祭一壇,將韓王諱成的骸骨葬入故陵。來此故鄉(xiāng),只得先拜掃親榮,再修君墓”[2]上883。借張良妻之點明主旨:“封侯歸里,修治韓陵,拜省祖墓,實忠孝兩盡矣。”[2]上883鄉(xiāng)人贊頌張良對新主舊恩的忠誠:“近聞張相國之子張子房,佐漢封侯,請旨修韓家陵墓,正是既扶新主,不忘舊恩?!薄熬罟Ω叩凼?業(yè)繼前輝,既佐漢而滅秦,又修韓而念故,可敬,可敬!”[2]上885丁耀亢劇中借張良的故事強調(diào)了始終“為君父報仇”的忠孝兩全之節(jié)。

查繼佐在《赤松游序》說:“紫陽曰:‘張良始終為韓,野鶴子所為寓言而心傷者哉!’亡韓以秦,善耳。不然,亡秦不以韓,而秦亡即何必以韓?故予以留侯之始終為韓者,一在秦,一在楚。秦之有韓不可忘,楚之無韓不可忘。不忘秦,于是從漢王入武關(guān);不忘楚,于是從漢王逼垓下。此留侯之所為始終也。”[2]上803丁耀亢在《赤松游本末》中點明創(chuàng)作初衷:“昔吾友王子房慕漢留侯之為人,因自號子房。既通朝籍,見逆闖起于秦,乃抱椎秦之志。明癸未,請兵滅闖而及于難。予悲子房之亡,欲作《赤松》以伸其志?!盵2]上805王漢,字子房,萊州掖縣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崇禎十六年在平定劉超叛亂中遇難[3]。丁耀亢與之私交甚篤,曾作《癸未十月入東萊哭挽王子房大中丞》詩,“承明榮帝簡,仗鉞巡中州。尚為朋友死,忍為君父仇”[2]上658。丁氏對王子房“忍為君父死”的忠孝行徑甚為欽佩,其深層原因是對張良人品事功的敬仰和自家的身世感慨:“每念子房第一人品,第一事功,俠矣而不死,宦矣而不溺,勇矣而不武,仙矣而不詭。三代而下,惟鴟夷與留侯蹤跡略似。然彼攜姝載寶以去者,仍嫌其霸氣、賈心,何如留侯之見首不見尾也 ?”[2]上805

丁耀亢,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晚署木雞道人,清代山東諸城人,明亡時為諸生。父為明嘉靖朝進士,曾官監(jiān)察御史。明末的戰(zhàn)亂兵爨不僅使丁耀亢親人罹難,而且其田產(chǎn)祖業(yè)化為烏有,還因此受訴訟之累。順治五年入京,“名為赴試,實避諸艱”[2]上426。入京既為避禍,更為求取功名,以求亂世自保。初入京師,丁耀亢自感知遇無門:“江河堅冰腹,日暮津無梁?!盵2]上7“日暮津無梁”的仕途坎坷,讓丁耀亢自覺地將《赤松游》作為人生的一次機遇?!爸良咨?而中原淪于闖。我大清入而掃除秦寇,真有漢高入關(guān)之遺風(fēng)焉”[2]上805。《赤松游》中丁耀亢將大清進兵中原驅(qū)逐“秦寇”(即李自成義軍)比作漢高入關(guān),頌揚其幫助張良們實現(xiàn)為君父報仇的愿望?!盀榫笀蟪稹币恢笔乔遘娙腙P(guān)征服中原時最為有力的政治宣言。

甲申事變后,明總兵吳三桂欲借清兵剿滅李自成,其致信多爾袞:“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賊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shù);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盵4]1546上吳三桂的求援為清軍入關(guān)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機緣。范文程對多爾袞說:“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4]1546多爾袞在復(fù)吳三桂的信中強調(diào)出兵的忠義所在:“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發(fā)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盵4]1546下其后清軍入關(guān)沿途馳草傳檄:“義兵之來,為爾等復(fù)君父仇,非敵百姓也?!盵5]235清軍進京安民告示:“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盵5]235順治皇帝定都北京時告諭:“頃緣賊氛漸熾,極禍中原,是用倚任親賢,救民涂炭。乃方馳金鼓,旋奏澄清,用解倒懸,非富天下?!盵4]1586上即清軍入關(guān)不是為富有天下,而是救民于水火。是年九月清軍南下,多爾袞致史可法信中重申“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4]1563下。大清不僅有德于明朝,所得北京非取自明朝:“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也。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wù)骺樦畡?悉索敝賦,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何如感恩圖報!”[4]1563下因此,“為君父報仇”的忠孝宣傳成為清初順治朝入關(guān)最強有力的政治宣言,取得了北方大多數(shù)漢族官民的擁戴,為其順利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基礎(chǔ)。丁耀亢在《赤松游》中借張良故事,宣揚了大清“為君父報仇”這一忠孝大義的政治標榜,曲折地表達了清初下層士人求仕新朝,企圖得以重用的心理。

二、義士與仁人——入仕新朝的漢族士大夫?qū)埩嫉淖杂?/h2>

“漢留侯張子房,義士也,亦仁人也”[6]346。魏裔介在其《留侯論》中認為張良是義士,更是仁人。魏氏認為世人皆謂張良始終為韓報仇,“此殆不足以知子房”[6]346。在魏氏看來,張良“為韓報仇者,義也;佐漢定天下者,仁也”[6]346?!傲贾粡?fù)立六國后,蓋以己心已盡,大義已明,天下蒼生久困,不可以一國一己之私,而有拂于天道人事自然之勢也,豈非仁義兼盡者哉!若區(qū)區(qū)復(fù)仇,不以康濟為懷,則豪俠之舉而已,何足以為子房”[6]347?魏氏認為張良以康濟天下蒼生為念,順應(yīng)時代,具有義士仁人的情懷。所謂義士,即為韓報仇,完成作為故國臣子對先祖舊主的忠孝之舉;所謂仁人,順應(yīng)大勢,輔佐漢高以定天下,憫天下蒼生久困,而非一國一己之私,有濟世救民的普世情懷。作為新朝進士,魏裔介沒有像吳梅村一樣背負新舊兩朝恩,愧作兩截臣的心理重負。但畢竟其父祖曾做過明朝官吏,內(nèi)心深處的故國之思令其心懷忐忑。魏裔介的祖父“萬歷甲午舉于鄉(xiāng),甲辰第進士,任河南武陽知縣,調(diào)永城。四舉循良,皆居第一,行考取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6]586。其父“天啟辛酉選貢,考中縣令,未仕”[6]586。魏裔介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其祖孫三代皆有功名于明朝。甲申年,魏裔介二十九歲,“五月,大清定鼎,催舉人赴選,遂至都。上疏愿會試,不愿即仕”[6]591。魏裔介雖然沒有當即接受大清的委任,但畢竟對新朝的市恩做了積極回應(yīng),順治三年考中進士。魏裔介身經(jīng)目睹明末清初的社會動蕩,深察生民涂炭。順治十一年(1654)魏裔介在《甲午春,流民南走如蟻。有夫婦至滹沱河欲渡,舟子索值,無以應(yīng),遂并其子女赴河死。余聞而哀之,作投河嘆》一詩真實記錄了因無錢渡河舉家赴河而死的人間悲劇。

同年,魏裔介在《題為流民死傷堪憫疏》中詳細記述水災(zāi)、圈地給民眾造成的疾苦:有父母夫妻同日縊死者,有先投兒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錢數(shù)百賣其子女者,有刮樹皮掘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傍為鳥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6]20。魏裔介的奏疏被皇帝采納,撥出白銀二十萬兩賑濟,全活民眾數(shù)十萬人;同時圈占土地被禁止。入仕后魏裔介積極任事,先后上疏二百余次,僅順治十二年就連續(xù)上疏六次 (《破資格以用言官》、《定會計以清財賦》、《興教化以正風(fēng)俗》、《重農(nóng)工以資兵力》、《講律令以清刑罰》、《竣大工以恤民生》)。魏裔介對國計民生、軍事戰(zhàn)略無不用心,順治皇帝加以超擢,并面諭:“此番擢用,出朕之意,非有他人薦舉,不可聽人引誘。須力破黨羽之習(xí),以副眷注?!盵6]598順治皇帝對魏裔介賞賜名馬以示榮寵,“是日賜公所乘馬,燒獐兔割而啖之”[6]598。魏裔介也滿懷感激,“凌晨謁黃幄,煙中雨露微”,“天顏思喜起,作賦近光輝”[6]601。吳梅村評價魏裔介時說:“公秉鴻俊魁杰之才,遭逢圣朝,迥翔禁近。值世祖章皇帝興治右文,招延俊茂,數(shù)舉經(jīng)筵,命儒臣講論大義,或時巡游南苑,應(yīng)制賦詩,一時文學(xué)侍從之臣,無不掞藻摛華,對揚休命,而公實巋然為冠首。其后歷諫垣,躋憲府,密勿論思,紀綱庶政,對章數(shù)十上。如請開日講、頒《孝經(jīng)》、錄遺忠、辟異端諸疏,皆關(guān)天下國家大計,蓋非當寧知公之深,不能盡用公之言,以興治太平;而非公之才與公之學(xué),亦不能輔導(dǎo)以成至治。圣主良臣,相得益彰,于以調(diào)元贊化,經(jīng)國庇民,千載一時也?!盵6]1

清政府在大學(xué)士及各部尚書中設(shè)滿漢人員,對降清的劉正宗、馮銓等信任有加;對新取進士更是委以重任。魏裔介的同年進士李蔚“每於談笑間婉言曲喻,徐使更正。其間調(diào)和匡救,保護善類,霨有力焉”[7]9686。馮溥“世祖幸內(nèi)院,顧大學(xué)士曰:朕視馮溥乃真翰林也!”[7]9690王熙“時三籓擁兵逾制,吳三桂尤崛強,擅署官吏,浸驕蹇,萌異志。熙首疏請裁兵減餉”[7]9694?!拔醭执篌w,有遠慮。平定三籓后,開方略館”[7]9695。順治皇帝曾多次下旨諭告君臣一心一德,滿漢一體[4]2051下-2052上。正是有了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任仕新朝的漢族士人大多拋開華夷之辨,積極任事,以救世濟民,致君堯舜的仁人情懷,為清初政權(quán)的鞏固和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魏裔介對張良的義士仁人的認識,正是當時深受信任的漢族士大夫自我治平理想的真實表露。

三、忠臣與仁人——明遺民對張良意義的轉(zhuǎn)變

“子房始終之節(jié)皎然明白,忠臣仁人,兼而有之”[8]42??滴醵?魏禧在其《留侯論》中認為:“忠臣以興復(fù)為急,雖殺身殃民而無悔。仁人以救民為重,故通權(quán)達節(jié)以擇主。”[8]42張良椎秦及助劉邦亡秦滅羽都是源于對故國的忠義之舉;雖以興復(fù)為急,但能通權(quán)達節(jié),有救民為本的仁人情懷。在興復(fù)舊朝無望的境地下,忠義之心不僅僅是忠于一家一姓的君主,而是化為以天下蒼生為感懷的仁人之心?!扒曳蛱熳庸?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故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8]43。魏禧認為即使是孔孟尊周游說列國,雖欲周氏之子孫王天下,朝諸侯,但是周之子孫不能勝任,不因一姓之興亡而置天下之生民不顧。“夫孟子學(xué)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說列國,惓惓于齊、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補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故欲責(zé)子房以匹夫之謀,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8]43。

魏禧作為清初著名的明遺民,對張良由忠臣向仁人認識的轉(zhuǎn)變正是明遺民隨時勢轉(zhuǎn)變,入世情懷的真實外現(xiàn)。而隨著南明武裝割據(jù)的消歇和清朝政權(quán)的鞏固,許多遺民感到復(fù)明無望,逐漸由武裝對抗轉(zhuǎn)向經(jīng)世澤民。他們雖然以興復(fù)為念,但對舍身死節(jié)有著清醒的認識。陳確在《死節(jié)論》中認為:“死合于義之為節(jié),不然則罔死耳,非節(jié)也?!薄八郎鷺O平常事,人誰不死,絕無足奇者,要善其死之為難耳。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我所欲,義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則舍生取義?!酝茦O言之。故義可兼取,則生有不必舍;仁未能成,而身亦不必殺也?!盵9]152“甲申以來,死者尤眾,豈曰不義?然非義之義,大人勿為。且人之賢不肖,生平俱在。故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袷縿臃Q末后一著,遂使奸盜優(yōu)倡同登節(jié)義,濁亂無紀未有若死節(jié)一案者,真可痛也!”[9]154顧炎武對“舍身”與“為仁”有著深入的討論,他在寫給李颙的信中說:“天下之事,有殺身以成仁者;有可以死,而死不足以成我仁者。子曰:‘吾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圣人以能不蹈仁而死?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而不膠于一……于是有免死之周,食嗟來之謝,而古人不以為非也。必使斤斤焉避于小嫌,全齊小節(jié),他日事變之來,不能盡如吾料,茍執(zhí)一不移,則為荀息之忠,尾生之信。不然,或至并其斤斤者而失之,非所望于通人矣?!盵10]86其中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而不膠于一”和“通人”的主張與魏禧的“通權(quán)達節(jié)”如出一轍。又在其《病起與薊門當事書》說:“天生豪杰,必有所任,如人主于其臣,授予官與之職。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深思不亂,使遂溘然焉長逝,而于此任已不可謂無尺寸之功。今既得生,是天以為稍能任事而不遽放歸者也,又敢怠其職乎?”[10]99顧炎武進一步明確“仁人”今日的職責(zé)是“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他們大多不贊成出仕新朝,但并非超然世外,陸世儀認為:“度其才可以有為于時度,其時必能用,我進以禮,退以義。上則致君,下則澤民,功及于一時,德被于天下?!盵11]即他們從由對“亡國”與“亡天下”的辨析,走向“為萬民而非為一姓”,造福百姓的轉(zhuǎn)變。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認為:“古之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百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于兆人百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也,非為君也;為萬民也,非為一姓也?!薄疤煜轮蝸y,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嘗不背也?!盵12]對張良的意義由忠臣到仁人認識和行為的轉(zhuǎn)變,正是清初由順治朝向康熙朝政治形勢所決定的,也是大部分明朝遺民順應(yīng)時局、積極入世的時代回應(yīng)。無論是奮不顧身、舍生就義,還是著書立說、編史施教,他們以天下黎民為念的民本情懷始終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璀璨的部分。

“夫玄象著明,以察時變,天文也;圣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達幽顯之情,明天人之際,其在文乎!”[13]清初漢族士人正是基于對幽顯之情的通達和時勢的體察,賦予張良這一歷史人物不同內(nèi)涵。這種內(nèi)涵因時勢和個人際遇的差異,經(jīng)歷了由順治初年為迎合政治、以干仕進的“為君父報仇”的忠臣孝子的宣揚,到順治中后期新銳士子受恩新朝、勇于任事,“不以一己一國之私”,順應(yīng)自然之勢,以求致君堯舜義士仁人的自期,再到康熙初期因時局轉(zhuǎn)變而通權(quán)達節(jié)的明遺民們,“非一人一姓之私”,而以“萬民之憂樂”為念的忠臣仁人觀念的嬗變。這種闡釋清晰地傳達出清初漢族士大夫、中下層文人急于求取功名以求自保,新晉士子深受朝廷恩遇,拋棄種族偏見,竭忠盡智,以及明遺民在復(fù)明無望的境況下,濟世救民的入世情懷的心態(tài)演變軌跡。梳理其個中變化,對于人們了解清初漢族知識分子的思想行為具有積極意義。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 (上中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3] 計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 ,1984:399.

[4] 清實錄·世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 蕭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6]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 趙爾巽.清史稿 [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 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3.

[9] 陳確.陳確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3:3-4.

[12]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4.

[13] 李百藥.北齊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2:601.

K24

A

1007-4937(2010)06-0117-04

2010-09-30

范秀君 (1971-),男,山東新泰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元明清文學(xué)研究;許建中 (1957-),男,山東海陽人,文學(xué)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元明清文學(xué)研究。

時 妍〕

猜你喜歡
仁人張良
橋頭會
張良書法作品選登
張良受書
淺談《論語》的核心理念
商情(2019年49期)2019-12-06 06:26:29
仁心、仁人至仁政
張良拾鞋
張良拜師
言過其實
雜文選刊(2014年12期)2014-11-17 09:19:05
言過其實
雜文選刊(2014年12期)2014-11-17 08:07:30
《論語》核心理念
嘉黎县| 宣恩县| 武穴市| 资溪县| 永丰县| 涞源县| 舞钢市| 商南县| 准格尔旗| 吉首市| 札达县| 沽源县| 建湖县| 桃江县| 瑞丽市| 芷江| 石柱| 玛纳斯县| 玉龙| 甘孜县| 龙山县| 焦作市| 辽宁省| 贵德县| 泸水县| 周口市| 蛟河市| 墨脱县| 定南县| 山西省| 绥阳县| 昌平区| 崇义县| 犍为县| 尼勒克县| 鄂托克前旗| 嘉义县| 满洲里市| 邛崃市| 平顶山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