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倫理關系的結構

2010-04-11 16:38:37朱海林
關鍵詞:實體倫理主體

朱海林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云南昆明650224)

論倫理關系的結構

朱海林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云南昆明650224)

倫理關系包括主體與主體、主體的需要以及主體意識等三個基本要素。倫理關系的三大要素,實質上可以歸結為客觀實體關系和主觀精神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客觀實體關系是倫理關系的物質承載者,是倫理關系的表層結構;主觀精神關系是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是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

倫理關系;基本要素;表層結構;深層結構

“所謂倫理關系,就是在一定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由客觀關系和主體意識構成、貫穿應然價值規(guī)定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1]。可見,從結構上看,倫理關系包括客觀關系和主體意識兩個方面。其中,客觀關系是倫理關系的物質承載者,是倫理關系的表層結構;主體意識是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是倫理關系之所以成其為倫理關系的主觀條件,是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

一、倫理關系的基本要素

倫理關系雖然復雜,但是我們通過科學的抽象,仍然能夠發(fā)現(xiàn)它也是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構成的:主體與主體是倫理關系的主體條件,構成倫理關系的兩極;主體的需要是倫理關系的中介;而主體的意識是形成倫理關系的不可或缺的深層次主觀要素,構成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

(一)倫理關系的兩極:主體與主體

一般地說,主體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它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沒有客體就沒有主體”[2]。但在倫理關系中,雙方都既是主體,同時又是客體,這就使得通常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在倫理關系中演變成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從構成成分看,倫理關系的主體是人以及由人構成的社會整體。由人構成的社會整體包括各種群體和社會組織,因而是一個范圍非常廣泛的概念,小至家庭、單位、社團,大至階級、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在此列。因此,倫理關系的主體可以分為從低到高的許多不同層級,既包括個體主體,又包括家庭、集體、國家等不同層次的群體主體,甚至還包括整個人類社會主體。

其中,個體主體是作為單獨個人存在的倫理關系主體,是倫理關系最基本、最現(xiàn)實的主體形態(tài),包括群體主體和社會整體主體在內的其他主體都是在個體主體的基礎上形成的。群體主體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個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聯(lián)結而成的。家庭倫理關系是人類最初的倫理關系形態(tài)之一,家庭是比個人高一層次的倫理關系主體。集體、國家是比家庭組織性更強的倫理關系主體。社會整體主體就是整個人類整體,即把整個人類社會視為一個共同體主體。雖然,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不同的個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集體甚至不同的國家,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特殊利益,但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面臨著許多它的各個成員共同關注的問題,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利益,如保護環(huán)境、防治疾病,等等。解決好這些問題、維護好這些利益,是每一個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集體甚至每一個國家的共同利益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倫理關系的主體,而且是最高層次的主體。

(二)倫理關系的中介:主體的需要

倫理關系作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必須通過一定的中介才能形成,這個中介就是主體的需要。這是因為,主體與主體之間是不會憑空發(fā)生關系的;它們之間之所以會發(fā)生關系,是由于每一個主體都有一定的需要,正是主體的需要作為中介把主體與主體聯(lián)結起來,從而在主體與主體之間產(chǎn)生了互相需要、互相滿足的關系。

從內容上看,主體的需要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然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對物質和精神生產(chǎn)、生活資料的一種依賴關系。由于倫理關系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在倫理關系中主體的需要主要表現(xiàn)為主體對主體的依賴關系。這就是說,在倫理關系中為主體所依賴的客觀外界,也是主體。

作為倫理關系的中介,主體的需要在倫理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倫理關系的形成與主體的需要密不可分,需要產(chǎn)生包括倫理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3],“真正的社會聯(lián)系……是由于有了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才出現(xiàn)的”[4]??梢?,真正的社會聯(lián)系是人的需要的現(xiàn)實產(chǎn)物,包括倫理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是由人的需要產(chǎn)生的。另一方面,主體的需要是倫理關系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需要是一種被意識到的欲求不滿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引起的感覺、思想、動機、意志成為追求理想的意圖”[5]。需要的狀態(tài)及其引起的意圖正是倫理關系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從具體倫理關系看,每一個主體的每一種需要,都會引起倫理關系雙方的注意,即每一個主體都要認真對待和滿足對方的需要,這必將促使主體對自己所處的倫理關系進行新的認識和新的調整;主體需要的每一次滿足,都可能使主體雙方對自己所處倫理關系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可能使主體產(chǎn)生新的需要。從人類倫理關系發(fā)展的總體看,主體的需要是不斷發(fā)展的,從主體的需要到需要的滿足,再從新的需要到新的滿足,人類倫理關系就是在主體需要的不斷發(fā)展和滿足中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的。

(三)倫理關系的內核:主體意識

主體與主體通過需要聯(lián)結了起來,但這種關系還不是倫理關系。因為主體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由此形成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可能是經(jīng)濟關系,也可能是政治、文化等其他關系。要使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成為倫理關系,主體意識是不可或缺的深層次主觀要素。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作為實踐和認識主體的人對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6]。具體到倫理關系,作為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主體意識表現(xiàn)為對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怎樣”以及“應該怎樣”的認識。其中,“是怎樣”是基礎,“應該怎樣”是高層次的意識;“是怎樣”是一切社會關系主體都具有的意識,而“應該怎樣”的意識則是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倫理關系不可或缺的深層次主觀要素。倫理關系結構要素的前兩個方面,即主體與主體、主體的需要,表達的是倫理關系的實然性的一面。要使主體的需要成為倫理的需要,要靠主體具有對雙方關系“應該怎樣”的認識,告訴自己哪些需要是應該的,哪些需要是不應該的;對對方的需要,哪些是自己應該予以滿足的,哪些是自己不應該滿足或者可以不滿足的。這就是說,它的取舍總是在主體自覺意識的指導下完成的。

當然,倫理關系主體意識“是怎樣”和“應該怎樣”的兩個方面,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不能把倫理關系主體意識“是怎樣”和“應該怎樣”的兩個方面截然分開。這里之所以對主體意識作這種劃分,是為了從理論上分析它的內容而在思維中進行的一種抽象。

二、客觀實體關系:倫理關系的表層結構

倫理關系的上述結構要素,實質上可以歸結為客觀實體關系①“倫理實體”本來是黑格爾倫理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黑格爾從精神性上來理解倫理實體,認為實體就是精神,倫理實體在本質上就是那些規(guī)定倫理關系的理念、概念或精神。目前,學術界對于倫理實體的概念也還存在主觀性的和客觀性的兩種解釋。我們主張從客觀性上來把握倫理實體的概念:倫理實體是倫理關系的載體要素,一切倫理關系都必須附著在一定的實體之上,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社會中具體存在的社會實體,小至個人、家庭,大至民族、國家都在此列。和主觀精神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客觀實體關系是倫理關系的實體表現(xiàn),即倫理關系的物質承載者,是倫理關系的表層結構;主觀精神關系則是倫理關系之所以成其為倫理關系的主觀條件,是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

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實際看,倫理關系的確有著十分豐富的實體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一個縱橫交錯的網(wǎng)狀關系體系。歸納起來,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考察倫理實體的關系體系。

第一,從形成的原因——“緣”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以及偶遇關系等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分別形成以血緣、地緣、業(yè)緣以及偶遇關系為客觀實體關系基礎的倫理關系。其中,血緣倫理關系是指在婚姻和血緣基礎上形成的倫理關系,主要包括家庭中的倫理關系,如夫妻、父子倫理關系等,家族中的倫理關系,如叔侄、表兄妹之間的倫理關系等。地緣倫理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因為居住地的原因,在共同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形成的倫理關系,如鄰里關系等。業(yè)緣倫理關系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由于工作、職業(yè)或業(yè)務往來而形成的倫理關系,如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等等。此外,還存在一些由于某種偶然性的因素而形成的倫理關系,如飛機、火車上陌生乘客之間的關系,公共娛樂場所顧客之間的關系等,這些倫理關系可以統(tǒng)稱為偶遇倫理關系。

第二,從所涉及內容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以及宗教關系等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分別形成以經(jīng)濟、政治、法律和宗教關系為客觀實體關系基礎的倫理關系。以經(jīng)濟倫理關系為例,在經(jīng)濟生活中,如果主體按照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濟關系“應該怎樣”的意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并結成相互關系,或者對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濟關系從倫理的角度進行評判,就是一種倫理關系。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商品買賣關系,首先是一種經(jīng)濟關系。但雙方的買賣行為必然涉及誠信等道德問題,包括商品的真假、雙方是否遵守契約、交換是否合乎道義原則等,如果主體按照商品買賣“應該怎樣”的要求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活動,這種商品買賣關系也是一種倫理關系。

第三,從人們的社會生活的領域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在家庭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公共生活等三大領域,在此基礎上分別形成以家庭、職業(yè)和公共關系為客觀實體關系基礎的倫理關系。其中,家庭倫理關系是存在于家庭生活領域的倫理關系,即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現(xiàn)代意義上的家庭倫理關系,除了包括夫妻、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等家庭基本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之外,也包括親屬倫理關系。職業(yè)倫理關系是存在于人們的職業(yè)生活領域的倫理關系,包括單位與職員之間、單位同事之間、單位上下級之間、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倫理關系等。公共倫理關系則是存在于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倫理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公共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公共倫理關系,如問路者與路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就屬于這種類型;二是人們在社會公共活動中產(chǎn)生的人與社會之間的公共倫理關系,如人與公共規(guī)則、秩序之間,人與社會公共財物之間以及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倫理關系。

第四,從微觀主體的角度看,人總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之中的,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與他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由此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wǎng)狀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倫理關系也是一個縱橫交錯的網(wǎng)狀體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一切社會關系中都蘊涵著一定的倫理關系。具體地說,從縱向上看,血緣關系方面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祖父母與孫子女之間的倫理關系等,這主要是代際倫理關系,在地緣關系方面主要有長幼之間的倫理關系,業(yè)緣關系方面主要有上下級之間、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倫理關系等。從橫向上看,血緣關系方面主要有兄弟姐妹之間、族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地緣關系方面主要有鄰里、同鄉(xiāng)、同鄉(xiāng)人與異鄉(xiāng)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業(yè)緣關系方面主要有同行、異行、服務者和服務對象之間的倫理關系。此外,還存在男女兩性倫理關系、朋友倫理關系以及路人倫理關系,等等。

三、主觀精神關系: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

主觀精神關系是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是倫理關系之所以成其為倫理關系的主觀條件,構成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上述倫理關系的實體表現(xiàn),無論是哪個方面的關系,如果沒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倫理精神滲透其中,就都不是倫理關系;正是有了主體意識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主觀精神關系,各種客觀關系才成其為倫理關系。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認為,倫理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精神性關系。作為一種精神性關系,倫理關系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客觀內容,存在于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之中。其中,“作為精神的直接實體性的家庭,以愛為其規(guī)定,而愛是精神對自身統(tǒng)一的感覺”[7]175,因而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倫理精神”。市民社會是 “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lián)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聯(lián)合”。只有國家是“實體性的普遍物”,是“致力于這種普遍物的公共生活所具有的目的和現(xiàn)實”[7]173-174。這是因為,“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由于國家是客觀精神,所以個人本身只有成為國家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倫理性”[7]253-254。

從一般意義上說,在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是血緣關系、經(jīng)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但黑格爾為什么要把這些關系放在“倫理”階段來討論呢?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倫理關系是滲透在血緣、經(jīng)濟、政治關系之中的,或者說倫理關系以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為實體內容,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是倫理關系的實體表現(xiàn)。換言之,倫理關系是有主觀精神關系滲透其中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說:“倫理關系就是與經(jīng)濟、政治關系結合的,并有道德觀念滲透其中的特殊的社會關系?!保?]黑格爾在“倫理”階段討論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正是為了揭示其合理性:倫理關系的存在領域主要是應然的領域,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怎樣”的領域,因而可以對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存在的合理性進行反思和評價,或者為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存在提供合理性依據(jù),或者賦予人與人之間的經(jīng)濟、政治等其他社會關系以應然性。這一切正是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主觀精神關系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

同時,黑格爾認為,“在考察倫理時永遠只有兩種觀點可能:或者從實體性出發(fā),或者原子式地進行探討,即以單個的人為基礎而逐漸提高”[7]173。黑格爾主張運用前一種觀點對倫理進行考察,因為“后一種觀點是沒有精神的”[7]173。根據(jù)前一種觀點,即從實體性出發(fā)來考察倫理,“倫理性的實體包含著同自己概念合一的自為存在的自我意識”[7]173??梢?,黑格爾是從精神性上來理解倫理實體這一概念的。在黑格爾那里,實體就是精神,因此,倫理實體在本質上就是那些規(guī)定倫理關系的理念、概念或精神。雖然,黑格爾從精神性上來理解倫理實體,把倫理精神看成倫理實體,而把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等都看成精神實體的外化的觀點是唯心的,因為倫理精神、倫理理念只是一種倫理的價值或理論體系,它們存在于現(xiàn)實的倫理關系和倫理實體之中,甚至可以說它們是倫理關系和倫理實體的靈魂和內核,但不能說它們就是倫理實體本身,但黑格爾的這一思想為我們考察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一方面,倫理關系以人與人之間的客觀關系為物質載體,存在于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等社會實體之中,另一方面,倫理關系以主體意識、倫理精神等主觀精神關系為深層次主觀要素,構成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是倫理關系的深層結構。

以父子之間的倫理關系為例:父子之間單純的客觀血緣關系還不是倫理關系,而只是一種簡單的代際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簡單的代際關系與動物代際關系并沒有根本區(qū)別。父子關系只有在主體意識、道德觀念的作用下,即父親和兒子分別具有作為父親和作為兒子“應該怎樣”的意識,在這種意識的指導和作用下的父子關系才是倫理關系。其中,以血緣為基礎的父子關系就是客觀實體關系,即父子倫理關系的實體表現(xiàn);父子之間在“應該怎樣”的意識作用下形成的精神性關系是父子倫理關系形成的深層次主觀要素,是父子倫理關系的靈魂和內核。舍此,不成其為倫理關系。

當然,對倫理關系從客觀實體關系與主觀精神關系兩個方面來理解,只是為了研究的需要而在思維中進行的抽象,即在思維中把外在與內在、現(xiàn)象與本質分開來考察。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倫理關系的兩個方面顯然是不能分開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作為倫理關系靈魂和內核的精神性關系總是附著在一定的實體上的,或者說,總有一定的物質承載者,否則,就只是單純的思想關系,而不構成倫理關系。另一方面,人作為倫理關系實體表現(xiàn)的物質承載者,必須有意識的指導和思想的滲透,否則,人就永遠只可能是孤立的個人,而不能成為具有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發(fā)展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可能成為倫理關系。因此,客觀實體關系與主觀精神關系分別作為倫理關系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都是不可或缺的。

[1]朱海林.論倫理關系的特殊本質[J].道德與文明,2008(3):32-36.

[2][蘇]M A帕爾紐克.主體與客體[M].安啟念,林婭,譯.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2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5]姚新中.道德活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91.

[6]馮契.哲學辭典[M].修訂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2038.

[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8]宋希仁.論倫理關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3):58-64.

[責任編輯 張家鹿]

B82-02

A

1000-2359(2010)03-0016-04

朱海林(1974-),湖南邵陽人,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9XJC720001);昆明理工大學科研基金項目(2008-046)

2010-03-19

猜你喜歡
實體倫理主體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論自然人破產(chǎn)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前海自貿區(qū):金融服務實體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振興實體經(jīng)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jīng)濟“釘釘子”
關于遺產(chǎn)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思茅市| 广宗县| 平湖市| 厦门市| 南投县| 沅陵县| 搜索| 康定县| 石楼县| 宜城市| 加查县| 葫芦岛市| 封开县| 玛曲县| 敦化市| 宁远县| 弥渡县| 延安市| 涞水县| 包头市| 辛集市| 台北市| 柳林县| 东港市| 临漳县| 西乡县| 廉江市| 都昌县| 冀州市| 山丹县| 沐川县| 洛宁县| 依安县| 社会| 金乡县| 兴隆县| 京山县| 昭通市| 固安县| 湟中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