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華
英漢法律文本狀語比較以及對法律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田 華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209 )
簡述狀語在法律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探討英漢法律文本狀語成分、位置的異同,并得出規(guī)律性的翻譯策略,包括對等-意譯法、條件-意譯法、或減詞-意譯法。同時強調(diào)緊密聯(lián)系語境抓住三方面,即重詞類輕成分、采用核心句和句式轉(zhuǎn)換、適當運用同構原理。深刻理解靈活性在英漢法律文本互譯中的作用。對法律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重語義功能、恰當采用靈活性、大量練習。
法律英語;狀語;功能對等
通常認為英語與漢語之間語言單位的比較對于英漢互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狀語成分的比較也不例外。 根據(jù)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論,翻譯就是要在接受語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現(xiàn)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現(xiàn)意義,然后是風格[1]。最好的翻譯讀起來應該不像翻譯。要讓原文和譯文對等就必須使譯文自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擺脫原文語言結構對譯者的束縛[2]。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原文的結構和譯文的結構是不同的,所以必須有所改變。因為翻譯尋求的不是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即讀者心理反應的對等[3],所以大多數(shù)情形下,譯者不得不對句子結構進行重組。譯文在譯文讀者心中的反應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讀者心中的心理反應相似(并非相等)才是奈達所關注的。而要考慮讀者的心理反映,就不可能只看文字,還要看文字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要看讀者生存的環(huán)境。這樣,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一下子都被包括進來了。
奈達這套理論的鋒芒直指語言形式。他認為拘泥于原文句法、語義等結構是譯者的大敵。從事英漢翻譯的人一定會贊成他的這一說法。大多數(shù)從事英譯漢的譯者都是通過學習語法來認識英文的,所以語法意識非常強,結果在翻譯時也會不知不覺地受到英文句法或語義結構的影響,譯出來的句子就會很像英文[4]。簡而言之,這個原理可表述為以下三個方面:1) 使用詞類而不是傳統(tǒng)的成分去處理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2)采用核心句和句式轉(zhuǎn)換以求克服句法對譯者束縛;3) 運用同構原理消除社會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障礙。
眾所周知,狀語在句子中只是作為邊際修飾成分,但是,就語義功能而言,狀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對英漢法律文本中狀語成分進行科學的比較和實例研究,才能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狀語成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為其相互轉(zhuǎn)換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徑。也只有如此,英語法律文本中狀語成分所承載的所有信息才能在漢語譯文中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對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中狀語的系統(tǒng)研究將會為法律英語翻譯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在狀語構成方面享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下面就通過舉例從常在英漢法律文本中做狀語的副詞、介詞短語和主謂結構來進行分析和比較,以尋求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從而提升法律文本中英互譯的質(zhì)量。
1.1 Adverb
(1) A proposal for concluding a contract addressed to one or more specific persons constitutes an offer if it issufficiently definite and indicates the intention of the offeror to be bound in case of acceptance. A proposal is sufficiently definite if it indicates the goods and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fixes or makes provision for determining the quantity and the price.[5]
(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如果十分確定并且表明發(fā)價人在得到接受時承受約束的意旨,即構成發(fā)價。一個建議如果寫明貨物并且明示或暗示地規(guī)定數(shù)量和價格或規(guī)定如何確定數(shù)量和價格,即為十分確定。)
(2) 如果合同指的是當時未加識別的貨物,則這些貨物在未清楚注明有關合同之前,不得視為已交給買方處理。
(If the contract relates to goods not then identified, the goods are considered not to be placed at the disposal of the buyer until they are clearly identified to the contract.)
分析: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按照傳統(tǒng)的語法,副詞sufficiently修飾形容詞definite,構成一個復合性的形容詞,作表語,譯為“足夠確定”,“十分確定”,按照奈達的理論,用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來描述語言只能揭示詞與詞之間的句法關系,但it is sufficiently definite在語義的深層做狀語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用法相同,在翻譯時,可采用對等-意譯法,即在明確法律文本上下文的語意、語境后,考慮到副詞修飾動詞的語法功能,在英語和漢語之間尋求恰當?shù)脑~相對應。例1中的sufficiently 可譯為“十分地”,例2中“清楚注明”中的“清楚”可譯為clearly 。
1.2 Preposition Phrase
(3) In any event, the buyer loses the right to rely on a lack of conformity of the goods if he does not give the seller notice thereof at the latest within a period of two years from the date on which the goods were actually handed over to the buyer.
(無論如何,如果買方不在實際收到貨物之日起兩年內(nèi)將貨物不符合同情形通知賣方,他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
(4) 任何國家或者地區(qū)在貿(mào)易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它類似的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該國或者該地區(qū)采取相應的措施。
(In the event that any country or region applies discriminary prohibition, restriction or other like measures agains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respect of tra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 as the case may be, tak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country or region in question.)
介詞短語在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中都可以做狀語,但是通過對比研究,在英語中介詞短語的量更大,結構更復雜,位置更靈活。在漢語中,介詞短語如果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就做狀語;如果放在謂語動詞之后,就是補語了。例如:
(5) The buyer is not deprived of any right he may have to claim damages by exercising his right to other remedies.
(買方要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不因其已采取其它補救方法而喪失。)
(6) 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該轉(zhuǎn)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jīng)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Where the obligee assigns its rights, it shall notify the obligor. Such assignment is not binding upon the obligor if notice was not given. A notice of assignment of rights given by the obligee may not be revoked, excep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assignee.)
分析:例5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靈活運用介詞短語做狀語的法律條文,介詞短語by exercising his right to other remedies放在句末。該句子主要的成分很短,整個句意完全是建立在對做狀語的介詞短語的理解之上的,理解的正確與否決定了句子翻譯的準確與否。同時,通過對上述3,4,5,6,以及法律文本中大量存在的介詞短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條規(guī)律,即大多數(shù)介詞短語在作條件狀語,如例3中的in any event,(無論在什么條件下) 例4中“在貿(mào)易方面”(句中隱含的意思是如果在貿(mào)易方面),例6中“但經(jīng)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可理解為如果經(jīng)受讓人同意的除外)。那么例5也應該不例外,by exercising his right to otherremedies 就可譯為“如果/萬一已采取其它補救方法,而不能按普通英語的規(guī)律譯為”通過采取其他補救方法。所以,對于介詞短語的翻譯,可采用條件-意譯法,也就是在英譯中時,要把條件的意味翻出;在中譯英時,可集中在常見的幾個表示條件的短語或連詞上,包括“In any event, in case of, provided that, If, except that”。
1.3 Subject——predicate phrase
主謂短語在英漢法律文本中都可以做狀語。在英語法律文本中,主謂短語通常都是由連詞引導出來的,被稱為狀語從句[6]。英語法律文本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文本通常強調(diào)完整的主謂結構,并且只有當主句和從句的主語一致時,從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以省略。在中文法律文本中,做狀語的主謂結構也很常見。例如:
(7)I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is not applicable, statements made by and other conduct of a party are to be inte rpreted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a reasonable person of the same kind as the other party would have had in the same circumstances.
(如果上一款的規(guī)定不適用,當事人所作的聲明和其他行為,應按照一個與另一方當事人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應有的理解來解釋。)
(8) 單位犯前款罪的,判處罰金,并對單位直接負責的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或者比照新刑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并國務院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主管部門可以撤消其對外貿(mào)易經(jīng)營許可。
(Where the criminal offenses referred to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are committed by an entity. The entity in question shall be imposed fine while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entity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offenses and other person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offenses shall be subject to criminal prosecu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or in the light of Article167 of the Criminal Law.)
分析:主謂短語在中英法律文本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尤其是在英語法律文本中,經(jīng)常是由連詞Where 、If,Until,Unless引導出的比較復雜的狀語從句。我們可從中找出一條規(guī)律,漢語的主謂短語在譯為英語時,可根據(jù)上下文,采用增詞-意譯法將其變成各種狀語從句(時間、地點、方式、結果、條件、原因、讓步等);英語的主謂短語在譯為漢語時,采用減詞-意譯法。這可從例7,8中看出。
1.4 結論
從上1—8例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從傳統(tǒng)的語法上分析作狀語的副詞、介詞短語、主謂結構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構成有上述諸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中英互譯時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為了達到兩種語言間功能上的對等。使用詞類而不是傳統(tǒng)的成分去處理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例6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該轉(zhuǎn)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該轉(zhuǎn)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債權人轉(zhuǎn)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jīng)受讓人同意的除外?!暗?jīng)受讓人同意的除外”是中國《合同法》中的一條款,如果從傳統(tǒng)的語法成分著手分析,介詞短語做補語,因為其放在動詞之后,盡管從語義功能上相當于英語里的狀語?,F(xiàn)在我們可以不去考慮其復雜的成分問題,而是從其屬于介詞短語這個詞類著手,中文的介詞短語譯為英語的介詞短語“excep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assignee”,非常自然、貼切。
關于法律英語跟普通英語狀語位置的不同,已有很多學者做過闡述,但關于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中狀語從句位置的異同還鮮有研究。以下就是本人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做的一簡單探索。
2.1英漢思維過程的不同對狀語位置的影響
英語國家的人們試圖要反映社會現(xiàn)實時,其思維過程通常是主體 (subject)—主體所實施的行為 (behavior)—行為所指向的目標 (object of the behavior) —行為所代表的象征符號 (symbol of the behavior),用語法結構展示就是主語 (subject)—謂語 (predicate)—賓語 (object)—狀語 (adverbial) —很長的定語后置。[7]而當中國人做相同的嘗試時,其思維過程通常是主體 (subject)—行為符號 (symbol of behavior) —行為 (behavior) —行為所指向的目標 (object of the behavior),用語法結構展示就是主語 (subject)—狀語 (adverbial)—謂語 (predicate)—賓語 (object) —很長的定語前置。上述英漢兩種語法結構的對比顯示出兩種語言中狀語位置顯著不同。一般而言,英語中狀語常常放在其所修飾的動詞之后,而漢語中狀語常常放在其所修飾的動詞之前。然而,由于狀語位置的靈活性,我們有時看到英語中狀語放在其所修飾的動詞之前,而漢語中狀語放在其所修飾的動詞之后。但是,英語法律文本中的狀語享有更大的靈活性,這一點可以有很多例子作為佐證。而在漢語法律文本中狀語放在動詞之后的例子要少的多。
(9) In any country of the Union ,the following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fringements of the rights of a patentee
(在本同盟任何成員國內(nèi),下列情況不應認為是侵犯專利權所有者的權利)
(10) 2008年4月11日,他以受賄罪和濫用職權罪在上海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he was sentenced in shanghai on April 11,2008 to 10 years in prison on charges of accepting bribery, and abuse of power.)
分析:在例9中,“in any country of the union”介詞短語狀語成分被放在句首。當然,也可放在句尾,但是,根據(jù)上下文的語意和語義,我們發(fā)現(xiàn)《巴黎公約》在具體闡述了什么是侵犯專利權所有者的權利的行為后,也要保護專利權使用者的一些正當行為,所以把狀語放在句首,以強調(diào)其適用范圍“所有成員國內(nèi)”,非常醒目。如果放在句尾,意思一樣,但沒有這么引人注目的效果。這說明法律英語中的狀語享有更大的靈活性。在例10中,10年這個狀語被放在句尾,也是表示強調(diào)的特例。很多原因會導致狀語的前置或后置,在英語法律文本中,狀語前置或者后置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語義,或為了保持句子的結構平衡。在漢語法律文本中,作為對一個形容詞或者動詞起修飾作用的詞后置,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補語,在語法功能層面上等同于一個狀語。
2.2并列狀語從句
正如同普通英語和普通漢語一樣,法律文本中也包含很多多個狀語修飾動詞的句子。如何安排狀語的順序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并列狀語Coordination Adverbials
通常情況下,并列狀語沒有孰優(yōu)孰劣、誰先誰后之分,這在中英文法律文本中都一樣。
(11) With regard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y advantage, favor, privilege, or immunity granted by a Member to the nationals of any other country shall be accorded immediately and unconditionally to the nationals of all other Members.
(對于知識產(chǎn)權保護,一成員對任何其他國家國民給予的任何利益、優(yōu)惠、特權或豁免,應立即無條件地給予所有其他成員的國民。)
(12) 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
(The company shall not, directly or through its subsidiaries, provide any loan to its directors, supervisors or senior executives.)
分析:例11、例12中的并列狀語可以調(diào)換位置,但并不改變其原意,也不會改變句子的語法結構,改變位置僅僅可以獲得某種修辭學的效果。
2.3從屬狀語從句
在漢語里,許多語法書都把傳達條件、原因、讓步、結果的語言單位稱為“分離式從句”(separate clause),從概念和語法分析的角度來講,這種稱呼不同于英語里的“從屬從句”(subordinate clause)。英語中的從屬從句依附于主句,并且作為主句的一部分[8]。相反,漢語里的分離式從句是獨立的,根本算不上是主句的一部分。例如:
(13) The modifying Member may not modify or withdraw its commitment until it has made compensatory adjustment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finding of the arbitration.
(修改成員在做出符合仲裁結果的補償性調(diào)整之前,不可修改或撤消其承諾。)
(14) 產(chǎn)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方式進口,并由此對國內(nèi)已建立的相關產(chǎn)業(yè)造成實質(zhì)損害或者產(chǎn)生實質(zhì)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nèi)建立相關產(chǎn)業(yè)造成實質(zhì)阻礙時,國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減輕這種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或者阻礙。
(Where a product is imported at less than normal value of the product and causes or threatens to cause material injury to an established domestic industry concerned, or materially ret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rticular domestic industry, the state may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in order to remove or ease such injury or threat of injury or retardation.)
分析:在例14中,“產(chǎn)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方式……造成實質(zhì)損害時”是一個分離式從句,是后面主句的條件。通常情況下,分離式從句放在主句之前,而英語中的從屬從句通常跟在主句之后。但是,在英語中,當強調(diào)從屬從句時,從句要前置;在漢語中,當強調(diào)主句時,主句可前置到分離式從句之前。
2.4結論
從上述例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思維途徑有多么不同,由于思維的差異、語法結構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狀語的位置有多么不同,有幾點是共通的。
(1) 為了達到兩種語言間功能上的對等,采用核心句和句式轉(zhuǎn)換以求克服句法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例14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例14中,“產(chǎn)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方式……造成實質(zhì)損害時”是一個分離式從句,從語法上講屬于主謂短語做狀語,放在句首,表示強調(diào)。既然是強調(diào),就可當成核心句,在漢譯英時,有規(guī)律地進行句式轉(zhuǎn)換,變成以連詞Where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因為跟漢語重視意合不同,英語非常講究形合。例13也類同。
(2) 運用同構原理消除由于文化不同所產(chǎn)生的障礙。例11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In any country of the Union,the following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fringements of the rights of a patentee,這是《保護工業(yè)產(chǎn)權巴黎公約》中保護專利權使用者的一些正當行為的條款,是在列舉侵犯專利權所有者的權利的行為后的一個條款,針對這句話,我們在翻譯成漢語時,可以不去考慮英漢思維差異、語法結構差異、文化差異等外在形式的束縛,完全從視覺的角度、從審美的角度,在對上下文進行理解之后去翻譯成“在本同盟任何成員國內(nèi),下列情況不應認為是侵犯專利權所有者的權利”整個譯文的結構與源文一致,表達也非常貼切、自然。類似的例子還有9,10,11,12。
(3) 恰當?shù)剡\用靈活性的原則以達到完美的翻譯效果。為了能夠完全擺脫源文本語言結構的局限性和約束,達到渾然天成的完美翻譯效果。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譯者不得不對句子結構進行重組,因為翻譯尋求的不是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靈活性明示或默示地體現(xiàn)在上述所有例句中。
(1) 從功能對等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法律英語翻譯教學。功能對等理論是一個開放的理論,既重視形式,又重視語義和語用功能,允許從不同的層次、角度、出發(fā)點進行研究,它是吸取了傳統(tǒng)語法、結構主義語法和功能語法等語法理論的合理內(nèi)核而作出更高綜合的一種新理論。因為功能對等理論不僅研究理論本身,更注重實際應用,所以我們研究法律英語翻譯教學時,首先選擇了“功能對等”理論。
(2) 擺脫源文本語言結構的局限性和約束,恰當?shù)剡\用靈活性的原則以達到完美的翻譯效果。隨時向?qū)W生強調(diào)法律英語翻譯的最高境界是把英語當成你的母語漢語那樣去自然、流暢地不受任何外在約束地表達、闡述,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必須擺脫源文本語言結構的束縛、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的影響,適時、恰當?shù)剡\用靈活性的原則,比如上文提到為了強調(diào),或為了結構的平衡,適當?shù)貙ψ鰻钫Z的介詞短語前置、后置;比如為了達到完美的翻譯效果,可以進行不同句式之間的轉(zhuǎn)換、不同詞類之間的轉(zhuǎn)換等,都體現(xiàn)的是靈活性原則的應用。
(3) 針對法律英語教材中大量的狀語從句出發(fā),對學生不斷地、持續(xù)地進行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課上和課后翻譯練習,在掌握直譯、增詞-意譯、減詞-意譯、條件-意譯等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實踐,不斷尋求和深化對法律英語狀語的翻譯處理中許多規(guī)律的認識,比如如何采用核心句,怎樣進行句式轉(zhuǎn)換,何時運用同構原理等,從而提高法律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和效率。
[1] 譚載喜. 新編奈達論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2002.
[2] 孫萬彪. 漢英法律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3] 文淘, 王彗娟. 功能對等下的漢英法律翻譯[J]. 科技信息, 2007(33):504-505.
[4] 潘國文. 漢英語對比綱要[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4.
[5] 陳建平. 國際經(jīng)貿(mào)法律英語[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6] 李克興. 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7] 吳百福. 進出口貿(mào)易實務教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8] 葉子南.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
Comparison of Adverbs in Legal Chinese and Legal English Texts and Instructions for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Class
TIAN 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adverb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legal texts is briefly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dverbs in legal English and legal Chinese texts ar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ly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effective translation tactics. Flexibility’s role in cross-translation of legal Chinese and legal English texts is emphasized. Finally, enlightenment and instructions for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class are illustrated.
adverb; legal English; functional equivalence
H315.9
B
1001-4543(2010)04-0337-06
2010-03-18;
2010-06-10
田華(1974-),女,山西長治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英語,商務英語,電子郵件:tianhua@flf.ssp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