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得到其他雜文選本一樣,收到《中國當(dāng)代雜文二百家》樣書,我依然是“四步曲”。
1、查戶口。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目錄,看看我有印象的雜文家,有誰沒有誰?然后再查一查這一時(shí)段(1949-2009)我心目中的好雜文,如《上人回家》、《過堂》、《活著的滋味》、《誣告有益論》、《不死鳥》和《一只特立獨(dú)行的豬》等篇,都在不在?好在該有的都有。所以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gè)本子選得不賴。
2、照鏡子?;仡^再剖析自己的那幾篇?!度鰦傻牧髋伞泛汀独畎字酪蛐抡摗穼儆谖易约旱摹皞鹘y(tǒng)名篇”,各種選本大多有選;另兩篇《耳朵吃什么》和《說江湖》,有選有不選,尤其《說江湖》是第一次入選本。選家從上百篇拙文中,愣是“筷子里面拔旗桿”,拔出后兩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暗忖,眼光夠“毒”的。
3、挑毛病?!半s文人”向以“橫挑鼻子豎挑眼”為己任。這個(gè)本子最多者一家選五篇。那么,鄧拓選三篇,牧惠選四篇,王小波選兩篇,則偏于少。此三家,無論從質(zhì)從量從影響力上講,都該選滿五篇。否則,他們不足五,我哪敢當(dāng)四?這也許算是一種“酷評(píng)”吧。然而,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4、總打分。我會(huì)先跳讀本書中僅選一篇者。只選一篇,盡管作者未必夠得上“名家”,但其文一定夠得上“名篇”。嘗鼎一臠,即知全味。將二百家四百余篇雜文,放在六十年這一歷史座標(biāo)上稱量,方可看出一些端倪。若給本書打分的話,滿分為五,我打四分。這個(gè)尺度是寬是嚴(yán)?請(qǐng)讀者諸君邊讀邊評(píng),給出自己的判斷。
(李建永:雜文作家,《中國社會(huì)報(bào)》社會(huì)周末周刊主編)